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和服务的交换,是各国(地区)之间分工的表现,反映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国际贸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际交换的剩余产品;二是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及社会分工的扩大、国家的产生,国际贸易得以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在各个时期不断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国际贸易

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处于自然分工状态,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仅能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因此,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和国家,也就没有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产生是与人类历史上三次社会大分工密切相关的。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是商业开始出现,开始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生产力的发展、交换关系的扩大,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从而使原始社会日趋瓦解。这就为过渡到奴隶社会打下了基础。在奴隶社会初期,阶级矛盾的存在形成了国家。国家出现后,商品交换超出国界,产生了对外贸易。

二、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本身,同时存在维护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完整的国家机器。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随着货币制度的先后建立,国际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在奴隶社会中,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微不足道,因而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极为有限,加之当时生产技术落后,交通运输工具简陋,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

奴隶社会的贸易国家主要有腓尼基(现在黎巴嫩境内)、埃及、希腊、罗马、印度、中国等。贸易的商品主要是王室和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奢侈品,如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和香料等,此外还有奴隶主阶级的活的生产工具——奴隶。奴隶社会的对外贸易虽然影响有限,但对手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三、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农业在各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生产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当时国际贸易的规模十分有限,但比奴隶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不多。到封建社会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地租的形式从实物地租转向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范围逐步扩大,对外贸易也随之增长。到封建社会晚期,在城市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开始孕育和生长,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比奴隶社会有明显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奢侈品仍然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换取东方国家的丝绸、香料、珠宝等。手工业品的比重有明显的上升。国际贸易中心在封建社会时期开始出现。早期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部,公元11世纪以后,国际贸易的范围逐步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中国、埃及、印度、伊朗等亚、非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比较突出。随着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船舶)的较大进步,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了。不过从总体上来说,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际贸易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还相当小,因此,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际商品交换只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还不存在真正的世界市场,更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城市手工业的发展是推动当时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国际贸易的发展又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加速了资本主义因素的形成和发展。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虽然源远流长,但其真正具有世界性质还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起来之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贸易的规模急剧扩大,国际贸易活动遍及全球,贸易商品种类日益繁多,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又各具特点。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6—18世纪是欧洲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时期,是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准备时期,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大发展时期,也是新航线发现和世界市场开始产生的时期。这一时期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客观上也需要扩大市场。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正是这一客观需要的结果。对非洲西海岸的探险,通往东方香料岛屿的新航路的开辟,以及美洲的发现,开始了一个海洋商业(海外贸易)和欧洲人对其他大陆殖民征服的新时期。在西欧海上强国开展的以地球为战场的商业战争中,欧洲的商业地图骤然扩大了。各大洲连接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这又极大地扩展了世界贸易的疆域,其中包括印度洋、东南亚的群岛和半岛以及大西洋等,使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从而大大扩展了世界贸易的规模。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商品除奢侈品外,工业原料和食品的比重开始增加,贩卖非洲黑奴的奴隶贸易是当时贸易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中心几度转移,14、15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城市,以及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汉萨同盟诸城市都曾为欧洲的贸易中心;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尔、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也先后成为繁荣的国际贸易港口,其贸易范围远及亚洲、非洲和美洲。16—18世纪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二)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欧洲国家先后发生了产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得以建立并广泛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可供交换的产品空前增多,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大工业使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便利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额迅猛增长,贸易商品结构不断变化,商品种类越来越多,贸易方式随信贷发展而有了进步,专业性国际贸易组织机构也已出现,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也普遍发展起来。这时,国际贸易才真正体现了世界性质的含义。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了超保护贸易政策,对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国际贸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

(1)国际贸易的规模仍在扩大,但增长速度下降。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同自由竞争时期相比,增长速度下降了。例如,1870—1913年的43年间,世界贸易量只增加了3倍,而在自由竞争期间的1840—1870年的30年间,国际贸易却增长了3.4倍之多。

(2)垄断组织瓜分世界市场,垄断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严重影响。由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越来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控制国内贸易的基础上,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据了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使国际贸易成为垄断组织追求最大利润的手段。当然,垄断并不能排除竞争,反而使世界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3)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开始输出资本。为了确保原料的供应和对市场的控制,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殖民地输出资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和法国是两个主要的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不但带动了本国商品的出口,而且还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原材料。同时资本输出也是在国外市场上排挤其他竞争者的一种有力手段。

(四) 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在资本输出迅速增长和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国际贸易有了空前的发展,这对各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快,多边贸易体制逐步形成。概括说来,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以下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

(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产值2%~3%的年均增速,并且于稳定增长中不断出现增长的高峰。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为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增速减缓,2015年,全球货物贸易出口额为16.48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6.77万亿美元,较2014年分别下降13.2%和12.2%。与此同时,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也非常迅速,且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货物贸易。1970年,国际服务贸易额仅为640亿美元,2015年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92450亿美元,45年间增长150多倍,年均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货物贸易增速。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迅速增长,并超过初级产品比重,占据了主导地位。世界制成品的比重由1980年的53.9%上升为2015年的81.4%。石油贸易增长迅猛,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在制成品贸易中,各种制成品的相对重要性有了变化。非耐用品,如纺织品和一些轻工业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的比重上升。技术贸易等无形贸易及军火贸易迅速增长。

(3)国际贸易方式趋于多样化。传统的国际贸易,主要采用以货币为中介向以物换汇的方式进行。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种新的贸易方式不断被创造出来,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租赁、包销、代理和寄售等。国际贸易也从单纯的商品流通功能发展到与生产、投资、服务密切结合,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也更趋于完备。

(4)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居于支配地位,其贸易额占国际贸易总额的2/3以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高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所加强,国际贸易已从过去发达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的方式。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地位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发展中国家贸易增长很不平衡,增长较快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内贸易的急剧增长。据联合国统计,2014年欧盟内部贸易总额是2.534万亿欧元,1980—2007年,欧共体区域内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6.7%上升到73.4%;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内出口比重则由26.7%上升到43.8%。

(5)各种类型国家和地区间的区域贸易组织层出不穷,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据WTO统计,截至2014年6月15日,在WTO中申报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已经达到585个,其中已生效的有379个。这当中既有发达经济体间的,如欧盟(EU);也有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间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还有发展中经济体间的,如东盟(ASEAN/AFTA)。据统计,EU和NAFTA的区域内部的出口占其当年总出口的比重是2/3左右,ASEAN/AFTA的比重是1/4左右。

(6)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增强。跨国公司的兴起,创造了企业内部国际贸易,即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交换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跨国流动。据统计,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已达1/3以上。另外,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跨国公司与公司外经济实体之间的国际贸易发展也很快,这种贸易的数量在国际贸易总额中也已达1/3。而高新技术的贸易更是同跨国公司有关,80%的国际技术转让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

(7)从贸易政策和贸易体制来看,战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贸易政策和体制总的特点是自由贸易;20世纪70年代以来,贸易政策呈现逐渐向贸易保护主义转化的倾向,贸易保护政策更多采用了非关税壁垒措施。国际贸易体制从自由贸易走向管理贸易,国际贸易的垄断化进一步发展。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国际贸易又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时代。当然,这并不排除一些国家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而采取贸易限制措施。

五、国际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 国际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马克思曾经指出:“国际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国际贸易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揭示了国际贸易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联系。在西欧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因素扩大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推动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对外贸易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

(二) 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通过传递机制作用于世界经济,最终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1.国际贸易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国际贸易为一国提供了扩大市场的机会。一方面可使已经存在的国内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将闲置的生产要素利用起来进行商品生产并出口;另一方面又会刺激国内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改变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使其向外移动,其外移的结果又由于可以出口从而促使消费可能性曲线也外移,这就会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使经济增长、福利水平提高。

2.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结构转换升级

国际贸易可以通过经济现象中的连锁作用,把生产要素吸引到正在扩张的产业部门,并促进与该部门在投入与产出方面有关联的部门或产业也扩大,由此推动全面的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转换升级,尤其是出口贸易的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进而推动各国经济增长。

(三) 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利润率

国际贸易提高利润率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

(1)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国际贸易,从国外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辅助材料、机器、设备等,降低了不变资本的费用。同时,通过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可变资本转化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成本降低。

(2)取得规模经济利益。通过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可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3)取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一部分来自高于他国的劳动生产率,一部分来自对市场的增值机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