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十字路口的投资者窘境
- 陈恩挚
- 2794字
- 2020-06-24 18:17:24
“专车”服务对出租车司机是利好
“专车”服务的出现,事实上是绕开了政府的管制,打破了原来出租车市场的垄断,减少了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双方交易的效率。最明显的一点是,司机们今后要交的“份子钱”可能没有了,至少是“减少了”。如此一来,将促进需求,增加社会福利。而这个事件更重要意义在于,给决策者启示和提醒;除了出租车领域外,借助科学的管理或新的技术,还有哪些领域存在不必要的过度管制?
“‘专车’的出现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太好了。”谈起“专车”及出租车的话题,不少朋友聊天时说。
不过,自从诞生以来,“专车”的服务模式一直受到诸多非议。
据《新京报》,某市交通执法总队表示,私家车借助网络平台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提供的是门对门、按次计费、按里程计价的服务,实际上就是提供出租车服务。进而认为,“专车”就是黑车。
这简直是不可理喻!事实上,各类包车、专车接送服务已存在二三十年。现在,有的企业只是凭借互联网的技术,多接几单生意,就说这是黑车,是非法的。这合适吗?
这就好比,前几年,我偶尔会受邀请去学校或金融机构讲个课。但近一两年,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良好的口碑让我知名度有所提高,信息更加对称,联系我也更加方便。因此,出去讲课的次数多了一些。如果有关部门硬要我提供教师证。这不是强词夺理吗?
当然,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法律法规毕竟是人制定的,如果不合理,是可以改的。所以,先抛开合法性问题不谈。“专车”是否应该获得鼓励和支持,最关键的是,“专车”的出现到底给我们带来的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对此,我从经济学的角度想了好几天,发现“专车”服务的出现,除了对特定部门和官员是利空,动了他们的奶酪外,对老百姓,对出租车司机,对经济,都是利好。
“专车”服务的出现,事实上是绕开了政府的管制,打破了原来出租车市场的垄断,减少了乘客和司机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双方交易的效率。最明显的一点是,司机们今后要交的“份子钱”可能没有了,至少是“减少了”。如此一来,将促进需求,增加社会福利。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打车软件及“专车”服务,是继余额宝之后互联网带来的又一次颠覆。那么,下一个被颠覆的行业会是谁呢?
“专车”的出现带来哪些好处?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毋庸置疑,“专车”的出现是利好。比较直观的有:满足多元的用车需求;服务体验更好;打车,特别是早晚高峰变得容易。
而间接的好处,可能是降价。目前,即使不算促销因素,有的专车的服务价格已低于出租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出租车司机交的“份子钱”,其实是乘客在买单。“专车”不需要交或少交“份子钱”,那么乘客就成为最大获益者。
此外,“专车”的出现可以减少拥堵。平日里,交管部门尽管会打击黑车,但他们绝不会“下重手”,让其消失。否则,罚款没了,处罚权带来的灰色收入也没了。更不用说,他们有时还要完成一些查处任务。
但“专车”出现后,黑车将会大大减少。如此一来,路上停车招揽乘客或议价的黑车就减少了,这一定程度会减少拥堵。
与此对应的是,家庭拥有汽车的积极性会下降。当经济型汽车已经不再有炫富的功能,如果平日又很少开车,那么,“专车”的出现可能会使不少家庭放弃买车的打算。这可能可以节省资源和减排。
不过,对于“专车”,人们还有诸多顾虑。比如,消除管制之后,“专车”会不会无限多,满大街跑?我想,市场一定会自动调节,最终出现新的动态均衡。“专车”企业不是雷锋。这个事,市场会自己调节,不用我们操心。如果车子跑在街上,一天到晚没有顾客,“专车”企业会自动减少车辆,甚至选择关门。
还有人顾虑的是“专车”的纠纷及安全问题。对此,知名经济学家谢作诗先生很早就预见到打车软件带来的颠覆效应。他在2014年出版的《人人都是资本家》一书中曾提道:“因为交易在电子平台上留下了记录,应该比传统出租车更安全。”
同时,老百姓是理性的。管制松动之后,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考虑到品牌形象,“专车”公司会比任何运管部门更加重视服务质量及投诉、纷纠等问题。
另外,人们还会问,目前出租车司机被收“份子钱”,那么“专车”公司今后不会收吗?我想,“专车”未来也会收。但是,如果这个市场足够开放,不被垄断,那么,相比以前,“专车”公司收的“份子钱”肯定会大大减少。
司机需求的增加促使劳动力价格上升
尽管如此,地方运管部门可能会以“出租车司机的就业和薪酬”问题,作为继续维护原有管制的借口。但是,这个借口其实站不住脚。
由于出租车牌照的管制,很多城市存在打车难的问题,特别是上下班高峰。但仔细分析,这种管制导致的出租车牌照稀缺,其受益的是既得利益部门和官员,及通过非市场手段拥有出租车牌照的人。
比如,牌照拍卖带来的财政收入,办理各种证件带来各种收费,“黑车”罚款收入,以及管制和权力所带来的寻租空间、机会。
不过,出租车牌照稀缺,出租车司机并不稀缺。驾驶员所处的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驾驶员的收入,是根据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牌照稀缺只是可能导致提高出租车的“份子钱”,并不能使出租车驾驶员获益。至于失业,更无从谈起。说得直白一点,出租车司机可以选择不开出租车,去开专车。
事实上,专车的出现,对出租车司机不仅不是利空,反而是利好。因为管制的减弱,未来将使高昂的“份子钱”大大减少。交易成本大幅降低后,这部分财富将做一些新的分配,首先是老百姓“分到肉”,而司机群体可能多少也能“喝到汤”。
而从劳动力供求与薪酬关系的角度分析,由于“专车”的出现,其便利性和服务的改善,会释放和提升需求,使老百姓用车的次数增加,平均客单价可能也上升。交流中,多位朋友说,有了“专车”后,用车次数略有上升,特别是上下班高峰也“敢”出行,会选择专车。
如此一来,将使劳动力需求和效率上升,这将有利于司机这个群体的薪酬增加。
由此分析,放松管制及市场化的推进,唯一受损的是,相关权力部门及官员。他们也正是外界说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很怕没东西可管,因此失去权力。
那么,我们就要问,“管制”到底是为了民众的利益,还是为了相关部门的利益呢?如果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己发挥作用,民众已经不需要你再管了,你为什么还不松手呢?
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管制减少,提升了经济活力。
但是,不能否认,这些年,中国经济社会仍一直处于高成本运行,甚至中国经济正因此遭遇天花板。其很重要的根源是,政府和官员们的权力过大,过度管制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老百姓和企业最直接的感受是,生活和商业活动中,需要各种审批,办各种证件。在一些地方,要做一个房产项目需要盖一百多个章。
通过对“专车”这个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明白,通过放松管制确实可以释放社会福利,降低社会运行成本,提高企业活力,提高老百姓福利。
由此来看,这个事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予了决策者启示和提醒:除了出租车领域外,借助科学的管理或新的技术,还有哪些领域存在不必要的过度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