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的成功看国企民营化

国家治理和企业治理有诸多相通之处,若把国家和天猫平台做对比,再去聊“国有企业作用”的话题,我们自然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及旗下天猫是否有必要自己在天猫上多开些店,以确保对天猫的掌控?

根据目前中央已经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方向,预计国企改革将成为重点议题。

一直以来,伴随着国企改革推进,关于“竞争性国企民营化”的议题,引发很多争议和讨论。对此,我个人坚定地支持推进竞争性国企民营化。因为这是打破垄断、促进公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必经之路。

关于“竞争性国企民营化”的议题,首先要明确,国家为何需要控股这么多国有企业?有人可能会说,是为了更好地掌控国家经济命脉。

因国家治理和企业治理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讨论上述话题之前,我们先从眼下国内最火的企业——阿里巴巴谈起。

天猫需自己开店,以确保控制权吗?

阿里巴巴旗下有很多电商平台,天猫是其中一家。

据公开资料显示,除了广告收入,天猫的赢利模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向该平台上的商家收技术年费;二是按交易额向该平台上的商家收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这个赢利模式其实并不新,比如百货业也普遍采取这个模式,即“年费+提点”。

事实上,你可能已经想到,国家的治理和经营也类似于上述模式,而其主要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因商务活动而产生的税收。

因此,若把国家和上述天猫平台做对比,再去聊“国有企业作用”的话题,我们自然就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阿里巴巴及旗下天猫是否有必要自己在天猫上多开些店,以确保对天猫的掌控?

显而易见,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目前,阿里已经上市,尽管阿里在天猫平台上几乎一个店都没有(即使天猫超市,其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子平台),但天猫的收益源源不断进入阿里巴巴股东们的口袋。

据阿里巴巴2015年的第三季度财报,天猫平台的交易额为1758.34亿元,同比增长77.8%。与此相对应的是,很多企业也在天猫上赚得盆满钵满。仅在2015年“双11”当天,不少企业一天的营业额就超亿元,甚至超十亿元。

但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还是没有心动(自己去开网店)。作为平台,阿里巴巴及其旗下平台的中心任务不是自己开店,而是维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确保公平竞争,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和商家。

基于上述逻辑,在2015年10月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语出惊人地说:“阿里巴巴要培养更多‘京东’,让这样的公司挣钱。”这是因为,对于阿里巴巴而言,若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电商,也意味着其旗下的平台更有吸引力,将为阿里股东赚到更多的钱。

当然,阿里巴巴毕竟还是一个企业。与其不同,国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那么,作为政府,更应该有平台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为此,我们应该反思,是否真有必要控股那么多国有企业?

如果把民众看作国家的“股东们”,事实上,我们只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确保国家的政策及收支是为了全体民众的利益即可。

与天猫无需在自己平台上开店一样,我看不出,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多寡,最终会影响甚至威胁到“股东们”的利益。

至于在竞争性行业之外,有一些非营利性的产业和领域,比如公共服务、基础科学、军事技术,需要一些公益性国有企业,那又另当别论。

民营企业遭遇不公,影响经济活力

说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多一些国有企业,多赚一些钱分给民众不好吗?对此,我认为,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因此,即使国企给民众带来了一些利润收入,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首先,由于大量国企的存在,民营企业在各个方面遭遇不公平竞争。平日里,我们会看到,国有企业在人才招聘、银行放贷等诸多方面有优势。甚至在很长时间里,对于公有财产权的保护力度要远大于私有财产权。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到民营经济的活力,影响到经济发展。

其次,容易导致垄断,阻碍竞争,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

目前,国内尚有许多垄断性国企。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垄断意味着市场力量可能被滥用,企业可以从消费者身上榨取“超额利润”。

以汽油价格为例,在2008年7月,国际油价突破145美元/桶。当时,97号油6.32元/升、93号油5.97元/升。而当国际油价仅65美元左右/桶,国内97号油却仍高达7元/升。即使考虑到每升汽油包含1.12元的消费税,相对国际油价的变化,现在的汽油价还是高得让人无语。我想,这只有用垄断能够解释。

当前,改革正在推进。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未来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即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但是,根据上述分析,若不减少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数量,打破国企的垄断,当前的改革将遇到诸多障碍,很难切实有效地推进。

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天然缺陷

除了影响经济活力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有天然的缺陷。

尽管国有企业的资产属于全民所有,但是,每个公民的权益,只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国企领导们其实是官员,他们只需要获得上级领导的认可,而其上级领导也只是民众“代理人”的角色。其带来的问题是,对国企领导很难实施有效监督和激励机制,国企的效率和活力普遍都不如民营企业。

对于上述治理结构的缺陷,在国企新一轮改革中,有学者寄希望于“混合所有制”来改善。不过,说实话,或者是我对“混合所有制”理解和认识不够,对于“混合所有制”的效果,我尚有很大的疑虑。

其实,在目前的A股市场中,很多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既有国有控股,又有外资及中小投资者参股,就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

2014年7月,交通银行被传正在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值得玩味的是,交通银行随后发布公告称,交行作为上市公司,已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的股权结构,具备了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基本特征。

尽管交通银行在公告中同时表示,正在积极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可行方案,但我实在看不到“深化”所能带来的巨大变化。

事实上,从A股这些年的表现来看,在“混合所有制”的股权结构下,中小股东并没有话语权,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依然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