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财务管理的基础
第一章 总论
学习目标
● 了解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 掌握财务管理的概念。
● 掌握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
● 了解企业的组织形式、财务管理体制。
● 了解企业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
● 了解财务管理的环境。
引导案例
中国业务瘦身,嘉士伯关闭部分工厂
时令已到2016年春季,但中国的啤酒业却仍身处严寒之中。部分啤酒公司发布预告,业绩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亏损。国际啤酒巨头嘉士伯发布的2015年年报显示,其业绩虽在亚洲市场有所增长,但在中国却有所下滑。据嘉士伯披露的2015财年年报,其全年收入653.54亿丹麦克朗,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下降了17%,为45.57亿丹麦克朗。2015年,嘉士伯集团派发分红为每股9丹麦克朗。
该公司在中国关闭多家工厂并将旗下上市公司借壳给其他意图上市的公司而备受关注。对此,嘉士伯高层在分析师会议上表示,主要是受平价品类下跌影响,嘉士伯在华销量有机增长为-2%。嘉士伯透露在中国市场已经关闭了5家工厂,并预计在2016年还将关闭两家,其称:“为了巩固利润,公司已经在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结构调整,包括关闭了数家工厂。”可以看出,嘉士伯关闭部分工厂是其在华战线的收缩,甚至有可能3年内将退出中国市场,只保留部分业绩较好的品类。
然而嘉士伯中国事务总监胡钺表示:中国啤酒市场在过去两年充满挑战,行业总体销量出现下滑,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去产能也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个挑战。面对诸多挑战,如在嘉士伯集团对外公布的信息中所显示的,着眼于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嘉士伯中国通过产能优化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主动对现有业务进行优化调整。对中国区是调整而不是单纯地关厂减产,这是产能优化的举措。该公司关掉不能盈利的工厂,但在有前景的地区还在建新厂,如在大理,嘉士伯正在建厂。
(资料来源:《中国经营报》2016年2月22日)
思考:(1)胡总监这似乎与“嘉士伯瘦身”表现相去甚远的观点,怎么理解?
(2)嘉士伯瘦身的原因仅仅是公司财务的调整吗?
(3)嘉士伯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
第一节 财务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企业兴衰,财务为本,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企业的管理活动离不开资金,资金的运动过程也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然而财务管理的主体并不是所有经济利益主体,而是特指企业或者公司。
一、财务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独立经济活动,是伴随着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财务管理的产生
财务管理的萌芽可追溯到15世纪。当时商业在地中海沿岸一带的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某些城市中出现了以商人、王公大臣乃至一般市民为股东主体的城市商业组织。这种商业组织一般都由官方设立并监督其业务,股份不能随意转让,但投资者可以收回投资。国外一些学者称其为“原始的股份形式”。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做好筹集资金、股利分配和利润回收等工作。只是当时这些活动尚未从商业经营中分离出来,也不具备独立的财务管理职能,只能视为财务管理的萌芽。
现代财务管理产生于19世纪末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7—18世纪,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尤其是19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国家产业革命的完成、制造业的迅速崛起,股份公司已处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所需资金显著增加,财务关系日益复杂。同时,金融市场逐步建立与发展,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越来越频繁,财务管理工作日趋增多,使得各公司纷纷设立财务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让财务管理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专门工作。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也促使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逐渐成形。1897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林(Thomas L.Greene)出版了专著《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标志着财务管理学科的初步形成。
(二)财务管理的发展
20世纪以来,财务管理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以筹资管理为重心的外向型财务管理阶段
20世纪初期,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竞争也逐步加剧。为了扩大规模,拓展经营领域,股份公司急需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新的资本。如当时美国钢铁公司、雷诺烟草公司等大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尽快取得资本以进行扩张。然而,由于资本市场初具规模,不规范的操作令人担忧。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存在着虚假成分,公司提供给投资者的盈余指标和财务状况不实;另一方面,公司的内部管理者和股市操纵者相互配合,造成股价与公司价值背离太大,经常出现股价大幅波动。资本市场不能取信于中小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对股票和债券望而却步,公司陷入了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困境。但与此同时,资本雄厚的大公司通过合并与兼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和财务的协同效应。例如,美国历史上发生过五次兼并浪潮,其中前两次浪潮就发生在此时期。这个阶段的财务管理是以筹资为重心的外向型财务管理,如何做好筹资工作,合理预计企业资金需要量,并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筹集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尽量降低资金成本,是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能。
2.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内涵式财务管理阶段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的经济萧条中出现了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公司倒闭事件,使得公司的管理层深刻认识到,首先应考虑生存,然后才能考虑发展。西方各国政府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加强了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如美国政府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颁布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公布财务信息。政府监管的加强客观上要求企业把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控制。同时,对公司财务管理者而言,要想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不仅要关注公司的资本存量,更要关注资本的流量和资产的变现能力,因此就必须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于是,财务管理逐渐由外向型转为以内部控制为重心的内涵式财务管理。本阶段的财务管理更加注重合理运用企业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加强财务分析和预测,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益。
3.以投资管理为重心的拓展式财务管理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再加上国际大资本和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通货膨胀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筹资和内部控制,更重要的是还取决于投资管理。随着投资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投资决策在公司财务管理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于是,财务管理的重心由内部控制转向投资管理。该阶段财务管理强调投资决策程序科学化,并逐步建立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理论和方法,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财务管理阶段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集团化与国际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日益复杂,财务管理开始朝着综合性管理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特点是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综合管理。其主要表现是:(1)财务管理被视为企业管理的重心,资本运作被视为财务管理的重心,财务管理广泛关注以资本运作为重心的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收益分配,追求资本收益的最大化;(2)财务管理方式综合化,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和评价等在实践中得以综合应用;(3)财务管理的视野不断拓展,新的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如通货膨胀财务问题、跨国经营的国际财务问题、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网络财务问题等;(4)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不断得到创新,计算模型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变得越来越普遍;(5)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财务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三)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
我国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同样也是逐步发展演变的。新中国成立后,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
我国在这一时期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的财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明显具有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因此,本阶段的财务管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也就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真正的财务管理。
2.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实现适当分离,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金的筹集和使用不能由企业自主决定,加之企业产权关系不清、分配关系不顺,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3.从20世纪90年代起到现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必将引起财务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的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为财务管理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不断拓展和延伸财务管理的职能。这个阶段是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现代化方向迈进的阶段。
二、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此,要了解财务管理的概念,必须先理解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
(一)财务活动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物商品或服务在不断地转化,其价值形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周而复始、不断循环,形成了资金运动。资金运动以价值形式综合地反映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它是构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部分,具有其独特的运动规律。资金运动不但以资金周转的形式存在,而且伴随生产经营过程不断地循环,因此资金运动也表现为一个不断循环的周转过程。资金的循环具体表现为资金的收支,它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企业的财务活动(financial activities)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营运活动和利润分配活动等四个方面。
1.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筹资引起的财务活动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内资金投放和资金运用的需求,通过吸收投资者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方式,从金融市场和其他来源渠道获取资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获得投资者的资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流入;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获取资金需要付出手续费、佣金等各种筹资费用,还需要支付利息并偿还借款本金,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流出。这种因资金筹集而产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就是企业的筹资活动。
2.企业投资引起的财务活动
在企业取得资金后,必须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以谋求资金的不断增值,即进行投资。投资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广义的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的资金投入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包括将资金投入企业内部的过程(如购置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和对外投放资金的过程(如投资购买其他企业的股票、债券,与其他企业联营等);而狭义的投资仅指对外投资。企业无论是购置内部经营所需资产,还是对外购买各种有价证券,都需要支付资金,这表现为企业资金的流出。而当企业出售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有价证券或者回收其对外投资时,都会产生资金的流入。这种因企业投资活动而产生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就是企业的投资活动。
3.企业经营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资金流入和流出。首先,企业要采购材料或者商品,以便从事生产和销售活动,同时还要为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而支付工资和其他的营业费用;其次,当企业把产品或商品售出后,就可取得收入,收回资金。另外,如果现有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企业还要采用短期借款、赊购材料商品或者发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这些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就是因企业经营而产生的财务活动,又称为资金营运活动。
4.企业利润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
企业通过投资活动和资金营运活动会实现资金的增值,取得一定的收益。企业收益分配活动必须是依据现行法律和法规对企业取得的各项收入进行分配。所谓的收益分配,从广义上来理解,是指对各项收入进行分割和分派的过程,该过程的分配对象包括股东和债权人,对股东分配股利(企业税后净利润中支付),对债权人支付利息(企业税前利润中支付)。狭义上,收益分配仅指净利润的分配过程,即只包括对股东分配的股利。
在此处财务活动内容的划分上,企业收益分配活动指的是狭义上的收益分配,而对于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则归入筹资活动过程。值得一提的是,会计角度的财务活动将所有的收益分配均归入了筹资活动,所以在会计报表的现金流量表中,三大主要内容只有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上述财务活动的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互相影响的,但又有一定区别,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
(二)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financial relationship)是指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的过程中与各利益相关主体所发生的经济利益联系。企业的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营运活动、利润分配活动与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的投资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投资者是指所有向企业提供资金来源的组织或者个人,包括所有者和债权人;狭义上的投资者仅指企业的所有权主体(所有者)。此处的企业的投资者即所有权主体,包括国家、法人和个人等。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的投资者向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向其投资者分配投资收益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
投资者作为财产所有者代表,履行出资义务。投资者除了拥有重大经营决策权、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权、对剩余财产的分配权等权利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风险;作为接受投资的企业,对投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企业利用资本进行营运,实现盈利后按照投资者的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向其所有者支付报酬。两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着所有权的性质及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利益。
2.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除利用投资者投入的资本进行经营活动外,还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以扩大经营规模,降低资金成本。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债务债权关系。
3.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关系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或者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通常企业作为投资者要按照投资合同、协议、章程的约定履行出资义务,以便及时形成受资企业的资本金。受资企业利用资本金进行经营,实现利润后应按照出资比例或合同、章程的规定向投资者分配利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向其他单位投资而形成的这种关系将会越来越广泛。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的关系。
4.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贷款或赊销材料商品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关系。企业将资金出借后,有权要求其债务人按约定的条件支付利息和归还本金。企业同其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5.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主体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主体,既是履行特定经营、生产和管理等不同职能的组织,又是以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为基础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单位。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主体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形成一个企业系统。只有这些子系统功能协调,才能实现企业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主体之间的经济往来及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单位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不但要进行企业内的经济核算,而且要分清经济责任,进行绩效考核与评价,落实约束与激励措施。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经济责任单位之间的利益交换与转移关系。
6.企业与其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他们以自身提供的劳动作为参与企业资金分配的依据。企业根据员工的职务、能力和经营业绩的优劣,用其收益向员工支付劳动报酬,并提供必要的福利和保险待遇等。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是以权、责、劳、绩为依据的劳动成果上的分配关系。
7.企业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
企业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不在于政府是不是企业的出资者,而在于政府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和公共设施等条件。政府在行使其行政管理职能时,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保卫国家安全、组织和管理社会活动等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要参与企业的资金分配。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缴纳各种税款,包括所得税、流转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从而形成了企业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强制与无偿的经济利益支付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体现了企业财务的本质,处理和协调好各种财务关系是财务管理者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财务管理的特点与内容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一)财务管理的特点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必然决定了企业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设备管理、销售管理、物流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各项工作是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的,同时又有科学的分工,具有各自的特点,而财务管理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财务管理能迅速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是否恰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可以迅速地在企业财务数据中得到反映。例如,若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质量优良可靠,就可带动生产发展,实现产销两旺,资金周转加快,盈利能力增强,这一切都可以通过各种财务指标迅速地反映出来。这也说明,财务管理工作既有其独立性,又受到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制约。财务部门应通过自己的工作,向企业领导及时汇报有关财务信息的变化情况,以便把各部门的工作都纳入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努力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2.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企业在实行分工、分权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业管理,有的侧重于使用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价值的管理,有的侧重于劳动要素的管理,有的侧重于信息的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财务管理主要运用价值信息对经营活动实施管理。通过价值形式,把企业的一切物质条件、经营过程和经营结果都合理地加以规划和控制,达到企业效益不断提高、财富不断增加的目的。因此,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3.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有着广泛的联系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一切涉及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事实上,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资金不发生联系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此,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
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和收益分配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财务活动,与此相对应,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筹资管理
筹资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首要环节,是企业投资活动的基础。筹资管理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即指在何时通过何种渠道获取多少资金。事实上,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筹资及筹资管理是贯穿始终的。无论在企业创立之初,还是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追求规模扩张时,甚至是在日常经营周转过程中,都可能需要筹措资金。可见筹资是企业为了满足投资和用资的需要,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在筹资的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根据战略发展的要求和投资规划来确定各个时期企业总体的筹资规模,以保证企业投资经营所需的足够资金;另一方面,还需要分析不同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利弊,合理确定筹资结构,不断降低筹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的筹资效果。这些就是企业的筹资管理。
2.投资管理
投资是企业资金的运用,是为了获得收益或者避免风险而进行的资金投放活动。在投资过程中,企业必须考虑投资规模是否合适;同时,企业还必须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来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在投资过程中,企业需要科学地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根据企业经营的目标和对投资报酬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有效规避风险,提高投资效益。投资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投资决策的成败对企业未来经营的前景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投资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
3.营运资金管理
在资金营运过程中,企业将为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垫支流动资金,营运资金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短期资产的管理,包括对现金、短期金融资产投资、应收账款和存货的管理。因为,短期资产在企业经营中随着经营过程的进行不断变换其形态,营运资金的周转与生产经营周期应具有一致性,在一定时期内,资金周转的速度越快,就越能利用相同数量的资金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短期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企业就必须对其短期资产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进行管理,即进行营运资金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就是要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
4.利润分配管理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也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企业实现的利润必须在企业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这关系到国家、企业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员工及社会其他各方面的利益。一方面,企业取得的净利润(税后利润)主要是在所有者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不同的所有者由于投资目的不同,对待分配的利润和企业留存利润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另一方面,随着利润分配方案的实施,资金退出或者留存企业,必然影响企业的资金运动,这不但表现在资金运动的规模上,而且表现在资金运动的结构上,比如筹资的结构。企业利润的留存是企业的内部筹资活动,对利润分配的管理又直接影响企业的筹资决策。
因此,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如何合理确定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对象、分配方式和分配规模,以提高企业的潜在收益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价值,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四、财务管理的环节
财务管理的环节是指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和一般程序。企业财务管理一般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五个基本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
(一)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指企业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如财务报告),考虑现实条件与要求,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做出科学的预计或测算。财务预测是进行财务决策的基础,是编制财务预算的前提。
财务预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定性预测,也就是在企业缺乏完整的历史资料或有关变量之间不存在较为明显的数量关系时,专业人员进行的主观判断与推测;二是定量预测,是指企业根据比较系统完备的资料,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事物的未来进行的预计和估算。实际工作中通常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的内容涉及企业资本运作的全过程,一般包括流动资产需要量预测、固定资产需要量预测、成本费用预测、销售收入预测、利润总额预测与分配预测,以及有关长短期投资的预测等。财务预测的程序包括明确预测目标、收集整理资料、建立预测模型和论证预测结果等步骤。
(二)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人员按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利用专门方法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它不是选定方案的瞬间行为,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合理的、顺应环境条件的决策可使企业起死回生,不合理的、错误的决策可导致企业毁于一旦,所以财务决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财务决策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经验判断法,这是根据决策者的经验来判断选择最优方案的,常用的方法有淘汰法、排队法、归类法等;另一类是定量分析法,是应用决策论的定量方法进行方案的确定、评价和选择,常用的方法有数学分析法、数学规划法、概率决策法、优选对比法和综合平衡法等。
财务决策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等。在企业的主要决策中,投资决策是最主要的。财务决策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实施方案和评价选择方案等步骤。
(三)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数量方法,对未来财务活动的内容及指标进行综合平衡与协调的具体规划。财务预算是以财务决策选择的方案和财务预测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编制的,是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的具体化、数量化,是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依据,贯穿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
财务预算一般包括以下环节:分析财务环境、确定预算指标,协调财务能力、组织综合平衡,选择预算方法、编制财务预算。
(四)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对预算和计划的执行进行追踪监督,对执行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正,确保企业全面实现财务计划目标的过程。实行财务控制是落实财务预算、保证预算实施的有效举措,也是责任绩效考评与奖惩的重要依据。
财务控制程序包括确定控制目标、建立控制系统、信息传递与反馈和纠正实际偏差等环节。在财务控制过程中尤其重要的是对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以保证目标和预算的顺利执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就是要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地提出预警方案,确定和甄别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化解风险或减少风险所带来的危害等。
(五)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根据以财务报告为核心的企业核算资料和相关政策与市场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项工作。财务分析既是本期财务活动的总结,也是下期财务预测的前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把握企业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研究和掌握企业财务活动的规律,进而改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和财务控制,最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财务能力,并进行业绩评价。业绩评价是通过运用一定手段和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获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和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的综合评判。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可以为企业所有者选择经营者提供重要依据,可以有效地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可以为有效地激励企业经营者提供合理的基础,还可以为政府有关部门、债权人、企业员工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希望实现的结果,是评价企业财务活动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也是制约企业财务工作运行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它决定着财务管理主体的行为模式。
一、企业目标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资金获取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体目标。企业是具有一定目标,在生产或流通领域从事特定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劳务,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获取盈利的经济组织。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解决这一复杂系统的相关问题,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总体目标。
企业是营利性经济实体,其出发点和归宿是获利。企业自成立之初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能获利,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因此,概括地说,企业的目标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生存,其次是发展,最后则是获利。
(一)生存
企业的首要目标是生存。企业生存的条件是:第一,以收抵支。企业只有在经营过程中做到收入大于支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不断地重复进行,否则,企业的再生产活动将会因收不抵支而难以为继,将迫使投资者退出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到期偿债。企业如果负债经营,则必须保证债务的按期还本付息,否则,企业将由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导致债权人行使法律权力,迫使债务企业破产。
因此,企业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亏损,这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二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这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亏损企业为维持营运被迫进行偿债性融资,借新债还旧债,如果不能扭亏为盈,迟早会因借不到钱而无钱周转,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到期债务。盈利企业也可能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主要是借款扩大业务规模、冒险失败,为偿债必须出售经营的核心资产如厂房和设备等,使得生产和经营无法继续下去。
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对财务的要求就是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到期偿债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从而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
(二)发展
企业不仅要生存,还要不断地发展,增强竞争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科技不断进步的现代经济中,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必须不断推出更好、更新、更受顾客欢迎的产品,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发展,不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能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其他企业挤出市场。企业的发展对财务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及时、足额地筹集到发展资金,满足研发创新和市场拓展对企业资金的需求。
(三)获利
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获利,只有获利的企业才有存在的价值,获利是最具综合性的目标,它不但体现了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且可以综合反映其他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有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了实现企业的获利,就需要企业正确地进行投资,有效地使用资金,取得较高的投资报酬率。
因此,在正常的生存前提下谋求企业的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再去获利,才能实现企业成长的良性循环。而这三个层次的企业目标影响着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方向,进而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二、财务管理目标的发展
财务管理目标直接反映了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据其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会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科学地设置财务管理目标,对优化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从根本而言,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创造更多的财富,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但是,不同国家的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环境不同,财务管理目标在体现企业的根本目标的同时又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有关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利润最大化目标就是假定在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该目标是从19世纪初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是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时至今日,这种观点在实务界和理论界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该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有其合理性,原因在于:(1)人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创造更多的剩余产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这个价值指标来衡量;(2)在自由竞争的资本市场中,资本的使用权最终属于获利最多的企业;(3)只有每个企业都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整个社会的财富才可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企业利益主体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缺点就逐渐显现出来了。这种观点的主要缺点是:
(1)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实现的时间,未能考虑项目报酬的时间价值。投资项目收益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其收益总额的大小,还要受取得收益时间的制约。因为早取得收益,就能早进行再投资,进而早获得新的收益,例如,同样是获利800万元的两个企业,A企业今年获利,B企业明年获利,两者相比较,若不考虑时间价值,就很难判断哪个企业的投资收益价值更大。
(2)利润最大化不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高额利润往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例如,企业有两个投资备选方案,一个是国库券投资,将获利100万元;另一个是期货投资,将获利105万元。该企业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投资方案呢?如果不考虑风险问题,也许将做出错误的决策。
(3)利润是一个会计度量指标,将其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利润是一个绝对值指标,该指标没有考虑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难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间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利润指标是基于历史角度的,反映的是企业过去某一期间的盈利水平,并不能反映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而且对于同一经济问题的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使得利润并不一定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例如,有些企业通过出售资产增加现金收入,表面上增加了利润,但实际上企业财富并没有增加。
(4)利润最大化往往会使企业财务决策出现短期行为的倾向。利润最大化会诱使企业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比如企业可能会减少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人员培训或者技术装备改造等方面的支出来提高当年的利润,这将背离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以每股收益最大化为目标
20世纪60年代,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完善,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发展,每股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西方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这种观点认为,所有者作为企业投资者,其投资目标是取得资本收益,具体表现为净利润与普通股股份数的对比关系,该关系可以用每股收益这一指标来反映,也可以用资本利润率来反映。每股收益是指归属于普通股的净利润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所有者投入资本获得回报的能力。
每股收益最大化目标的优点是将企业实现的利润额与股东投入资本或股本联系起来考虑,这样就可以在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间或同一企业不同期间进行比较,揭示其盈利水平差异,避免了“利润最大化”目标“未考虑投入和产出”方面的缺陷。
但是这种观点仍然未能解决以下问题:它既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企业的决策短期行为,还可能会导致企业的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三)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
股东(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承担着企业的全部风险,其投资目标是利用投入的资本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企业对投资者注入的资本进行合理经营,从而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在股份公司,股东财富是由其所持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当股票价格不断上升时,股东财富也会随之增加。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就演化为股票价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现金流量的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公司获得收益产生现金流量的时间早晚和风险的高低不同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也就会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2)由于股票市价是一个预期值,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保障企业的长期发展。
(3)股东财富最大化反映了资本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因为股票价格是对每股股份的一个标价,反映的是单位投入资本的市场价格。
(4)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是判断企业财务决策是否正确的标准。因为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优劣将通过股票的市场价格表现出来,企业在做出财务决策时就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以符合股东的最大利益。
虽然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随着债权人、供应商、客户、雇员、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人提出了基于相关者利益均衡条件下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不能单纯以实现股东利益为目标,而应把股东利益置于与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政府、经营者、雇员和供应商等)利益相同的位置上,即要在考虑这些相关者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但是,持有股东财富最大化观点的学者提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并不损害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恰恰相反,该目标是以保证其他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因为企业要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就增加了企业的整体财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会得到更有效的满足。如果企业不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相关者的利益也会受损。另外,根据法律规定,股东所持有的投资报酬要求权是“剩余财产请求权”,是在其他相关者利益得到满足之后的剩余权益,企业只有在向债权人偿还了债务本息、向雇员发放了薪酬、向供应商支付了货款、向政府支付了税款之后,才能够向股东支付剩余财产。
因此,基于以上观点,再加上股价具备客观、明确、容易计量的优点,股东财富最大化仍然是目前西方财务界所认可的主流观点。然而,该目标也存在着以下缺点:
(1)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它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则很难适用。
(2)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仅仅受公司业绩的影响,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而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能完全反映股东财富的大小。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效率低的情况下,股价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的价值,只有当资本市场高度发达、有效时,上市公司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才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3)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导致公司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四)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这一目标的起源是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于1958年和1963年提出的MM定理。他们都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证明了企业存在一个最佳资金结构,可使公司价值最大化。公司价值就是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是企业所能创造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它反映了企业潜在或预期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公司价值不同于利润,利润只是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而公司价值不仅包含了新创造的价值,还包含了潜在或者预期的获利能力,兼顾了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其表达式如下:
公司价值=债券市场价值+股票市场价值
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包括:强调了股东的首要地位,创造企业与股东之间利益的协调关系;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关心本企业一般雇员的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合理恰当的福利待遇,使雇员长期努力地为企业工作;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控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便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关系,请债权人参与重大财务决策的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链关系;关心客户的长期利益;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遵守承诺,讲究信誉;保持与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
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
(2)该目标反映了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股东财富越多,企业市场价值就越大,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结果可促使企业资产保值或增值。
(3)该目标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化和短期行为。
(4)该目标有利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社会资金通常流向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或行业,有利于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也存在其局限性:
(1)尽管对于股票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公司价值的变化,但是股价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股票价格很难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价值。
(2)为了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不少现代企业采用环形持股的方式,相互制约。法人股东对股票市价的敏感程度远不及个人股东,他们对股票价值的增加没有足够的兴趣。
(3)对于非股票上市公司,只有对企业进行专门的评估才能确定其价值。而在评估企业的资产时,由于受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的影响,这种估价不易做到客观和准确,这也导致企业价值确定的困难。
目前,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已经被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接受,本书采纳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
三、财务管理目标与利益冲突
在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和债权人都为企业提供了财务资源,但是他们处在企业之外,只有经营者即管理层在企业里直接从事管理工作。股东、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构成了企业最为重要的财务关系,企业必须处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关系。
(一)委托—代理问题与利益冲突
传统的委托—代理问题是指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的股东与管理层之间、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问题。然而,随着公司治理情况的变化,目前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种主要的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带来相应的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该冲突能否有效协调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程度。
1.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公司属于所有者,公司价值最大化代表了所有者的利益。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经营者不持有公司股票或者仅持有微量股票,其经营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因为经营者拼命工作的所得不能全部归自己所有,而是由全体股东分享,因此,经营者希望在增加公司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利益,如增加报酬、休闲时间和尽可能多地利用职务消费,即经营者希望其享有成本(同时是所有者的管理成本)能够最大化。但是,所有者则希望以最少的管理成本获得最多的公司价值,由此便产生了经营者个人目标和所有者目标的冲突。
为了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防止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的目标,一般可以通过监督、激励和解聘来协调解决。
(1)监督
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目标的条件是,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对企业财务信息的掌握远远多于所有者。为了协调这种矛盾,所有者除要求经营者定期对其公布财务报表外,还应尽量获取更多信息,对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监督。但是监督只能减少经营者违背股东意愿的行为,因为所有者是分散的,得不到充分的信息,全面监督实际上很难做到,也会受到合理成本的制约。
(2)激励
将经营者的管理绩效与其报酬相关联,使得经营者能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和价值,鼓励他们自觉采取符合所有者目标的措施。激励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绩效股方式,即企业运用一定的业绩评价指标考核经营者的业绩,根据其业绩的优劣给予经营者相应数量的股票作为报酬。二是管理层股票期权计划,即允许经营者在未来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本公司股票。当经营者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每股收益、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资产流动性等考核指标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理论上应该提高,从而经营者能自然获取股票涨价带来的收益。但是激励作用与激励成本相关,报酬太低,起不到激励作用;报酬太高,又会增加所有者的管理成本,减少所有者自身的利益。因此,激励也只能减少经营者违背所有者意愿的行为,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3)解聘
如果经营者的工作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可能会被所有者解聘。
通常情况下,企业采用监督和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使经营者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相互协调,力求使得监督管理成本、激励成本和经营者背离所有者目标的损失之和最小。
2.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大股东通常是指企业的控股股东,他们持有企业大多数股份,能够左右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往往还拥有聘任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权力,从而掌握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权,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为数众多但持有股份数量很少的中小股东基本没有机会接触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尽管他们按照各自的持股比例对企业的利润拥有索取权,但由于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他们的权利很容易受到控股股东各种形式的侵害。这样就产生了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其表现形式包括:
(1)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的利润,比如大股东向上市公司高价出售低质量的资产,或者大股东以较低价格购买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
(2)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进行各种恶意的担保或筹资。
(3)发布虚假信息,操纵股价,欺骗中小投资者。
(4)向大股东委派的高级管理者支付过高的薪酬或者特殊津贴。
(5)利用不合理的股利政策,掠夺中小股东的利益。
在我国这种矛盾冲突尤为突出。目前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
(1)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信息的完整性是指所有影响投资者做出购买或出售股票决定的信息均应予以披露;真实性是指公开的信息应该如实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及时性是指公开的信息传递速度要快,以利于投资者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同时应完善会计准则体系和信息披露规则,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信息披露的监管也要有所加强。
(2)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有效协作机制,形成相互制约。在采取法律措施增强中小股东的投票权、知情权和裁决权的同时,可以尝试建立与完善股东分类表决机制;还需要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重,独立董事可以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在董事会中行使表决权;此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监事会,真正实现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的独立性,并赋予监事会更大的监督和起诉权。
3.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与协调
当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后,所有者与债权人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债权人追求的目标是借款本金的安全与固定的利息回报,而所有者则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要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所有者借入的本金就可能需要冒风险进行投资,在投资于比债权人期望风险更高的项目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为这些高风险的项目一旦成功,额外的利润会被所有者独享;但若失败,债权人却要与所有者共同负担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这对债权人而言,风险与收益是不对称的。而且所有者还有可能未征得现有债权人同意,要求经营者发行新债券或者借入新的债务,这就增大了企业破产的风险,致使旧债券或原有债务的价值降低,从而侵犯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企业财务拮据时,所有者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会加剧。
所有者与债权人的上述矛盾,一般通过以下方式解决:
(1)限制性借款。也就是通过限制借款的用途、设置担保条款和信用条件等来防止和迫使所有者不能利用这些方法降低债权人的债权价值。
(2)收回借款或不再借款。这是指当债权人发现公司有侵蚀其债权价值的意图时,采取收回债权和不给予公司重新放款等措施,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二)社会责任与利益冲突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使价值增加与履行社会责任趋于一致。比如股东在为自己创造财富(通过投资等活动增加收益)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失效的时候,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负面效应,如为了公司自身利益生产各种污染环境的产品或损害公共利益的产品等。如果这些负面效应不能以成本的方式追索到特定的公司,从短期看,虽然可能增加了股东财富,但从长远来看则会阻止企业价值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最终将减少公司的收益。
因此,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与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只有给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利润,否则最终将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企业要为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否则就会面临失去顾客和遭遇诉讼的危险,这必然将提高企业的成本,最终也会损害所有者的利益。企业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供应商的利益,否则供应商将会提高供货价格,或者取消对企业的赊销政策。企业还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因为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许多消费者也更愿意从对社会负责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
但是要求企业自觉承担所有的社会责任是不现实的,还必须要通过法律来规范企业的社会责任,并让所有企业均衡地分担社会责任的成本,以维护那些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利益。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道德评判来促使企业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第三节 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
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企业目标及其相应的财务目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其资金来源结构不同,企业所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完全相同,财务管理活动开展的空间范围不同,财务管理职业工作的内容也就不尽相同。
一、企业组织形式
企业究竟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来管理自身的财务活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组织形式决定着企业的财务结构、财务关系、财务风险等。企业的组织可以根据不同方式进行分类,根据产权所有可以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可以分大型企业集团、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根据投资组合形式可以分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这里主要介绍最后一种分类方法。
(一)独资企业
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是指依法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独资企业是最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附于业主存在。其财务优势主要有:(1)企业设立、转让、终止的手续简便。(2)企业主自负盈亏,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没有委托—代理矛盾,企业主会竭力经营好企业。(3)企业只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负较轻。(4)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制约因素较少,经营方式灵活,决策效率高。(5)没有信息披露的限制,企业的技术和商业信息保密容易。
然而,独资企业也有无法克服的财务劣势:(1)筹资较困难。独资企业规模小,企业主个人财力有限,由于受到还债能力的限制,对债权人缺少吸引力,其取得贷款的能力也就比较差,因为难以投资经营一些资金密集、宜规模化经营的行业。(2)企业存续期短。一旦企业主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不愿意继续经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只能终止。(3)抗风险能力差。由于受到企业主个人素质、资金规模、信息把握等影响,独资企业抵御经营和财务风险的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财务特点,独资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
(二)合伙企业
合伙企业(partnership)是依法设立,由各个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经营组织。合伙企业一般有两个以上的合伙人,依照书面合伙协议享有权利、承担责任、分配利润和分担亏损。
根据合伙人的责任不同,合伙企业包括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两种。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均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组成,有限合伙人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是,有限合伙企业中要求至少有一个普通合伙人,而且有限合伙人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
合伙企业具有设立程序简单、设立费用低等财务优势,但是也存在债务无限、权力分散、产权转让困难等财务劣势。
与独资企业相比,合伙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信用能力都有所增加,盈利分配也就更加复杂,因此合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复杂一些。
(三)公司制企业
公司制企业(corporation)是依照公司法登记设立,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征包括:(1)公司设立手续较为复杂。要成立公司必须依据法律规范制定公司章程,其中规定企业成立的目的、可发行的股票数量、董事会组成形式。(2)公司是独立法人实体。有独立的名称、地址和相应的财产,公司可以独立向金融机构借款、发行公司股票或债券。(3)公司实行有限责任制,即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只负有限责任,在公司破产清算时,股东所承受的损失以其在该公司的出资额为限。(4)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公司的所有权属于全体股东,经营权委托给职业的经营者,这种管理的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公司的经营能力。(5)具有无限的存续期。股东投入的资本长期归公司支配,股东一般不得从公司财产中抽回投资,只能通过转让其拥有的股份收回投资。这种资本的长期稳定性决定了公司只要不解散、不破产,就能够独立于股东而持续地、无限期地存在下去,这将有利于企业实施战略管理。
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成立条件和募集资金的方式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宽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条件比较严格;有限责任公司只能由发起人集资,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资本平均分为股份,每股金额相等,同股同权、同股同价。(2)股权证明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证明就是股东持有的股票;而有限责任公司则是根据注册会计师的验资报告,开具给股东的出资证明。(3)股东的数量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有最高和最低要求,我国规定是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人数只有最低要求,没有最高限制。(4)股份转让的限制条件不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份转让要经股东会讨论同意;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转让,具有充分的流动性。
以上三种企业组织形式中,公司制企业虽然存在双重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负担和开办费较高的缺陷,但是具有存续时间长、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大和规模优势,成为目前企业普遍采用的组织形式,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学的分析与研究均是基于公司制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本书所介绍的也是公司财务管理。
二、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国家财政部门与社会个人和经济组织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主要由国家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确立;微观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指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是协调企业利益相关主体之间财务关系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安排,是构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和框架,是由所有者和经营者通过企业章程、内部财务制度等来确立的。这里就是针对后者进行介绍。具体包括所有者财务管理体制和经营者财务管理体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所有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所有者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主要手段是利用对若干重大事项的控制权,约束经营者的财务行为,以确保企业资本的安全和增值,最终实现所有者财富的最大化。
1.决策权
所有者的决策权包括基本管理事项决策权和重大财务事项决策权。
基本管理事项主要包括审议批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财务战略、财务规划和财务预算。这四个事项都是所有者掌握财务控制权的基本体现,因此,其最终决策权必须由所有者行使。
重大财务事项包括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所有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所有者不可能取代经营者做出每一项具体事项的决策,只能对一些重大财务事项掌握最终决策权。
2.建立财务总监制度
财务总监制度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扩大和复杂化、财务管理体制层级增多的情况下,所有者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按照一定程序向其全资或者控股的企业派出特定人员或机构,代表所有者进行财务监督而形成的制度,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建立财务总监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障所有者的利益,财务总监的具体职责包括:督促、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督制度;督促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和所有者战略从事财务活动;及时发现和制止企业违反国家规定和可能造成所有者损失的行为;审核企业重要财务报表;参与拟订涉及企业财务方面的重大计划、预算和方案;参与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参与企业重大财务决策活动;监督、检查企业重要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对经营者的选拔、任用和考核提出意见等。
西方国家的公司制企业一般设立财务总监,在我国的国有企业则大都设立总会计师,二者之间的比较见表1-1。
表1-1 财务总监与总会计师的比较
3.所有者的管理授权
在一定条件下,所有者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将某些财务管理的职责授权给经营者。一般情况下,投资者行使对所有者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财务决策权,但在现实中,由于企业规模大、业务复杂、所有权结构分散、投资者管理能力和精力不允许等多重原因,所有者往往无法履行全部财务管理职责。因此,所有者可以授权经营者行使部分财务管理职责,从而形成委托代理关系。
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授权应该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所有的财务管理职责都委托给经营者,否则所有者就失去了对企业的实际控制权。如财务监督和财务考核,以及重大财务决策中的经营者报酬、利润分配等事项,应当由所有者做出决策。
(二)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
经营者凭借企业法人财产的经营权行使财务管理职责。履行经营者职责的主体包括公司的董事会、财务总监、财务经理和会计主管。在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经营者(包括企业经理、厂长以及实际负责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导成员)直接掌握企业财务的控制权。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遵守国家统一规定
根据国家有关企业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拟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编制并向主管财政机关和所有者提供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如实反映财务信息和有关情况;依法缴纳税费;配合有关机构依法做好审计、评估、财务监督等工作。
2.执行所有者的重大决策,实施财务控制
按照企业章程和投资者的决策,组织实施企业筹资、投资、担保、捐赠、重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方案;拟定企业的财务战略、财务规划,编制财务预算;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统筹运用企业资金,对企业各项资源的配置实施财务控制。
3.保障债权人合法权益
诚信履行企业偿债责任,不得拖延履行甚至逃避债务偿付义务,维护企业的良好信用形象。
4.保障员工合法权益
执行国家有关员工劳动报酬和劳动保护的政策规定,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按规定应由员工(代表)大会审议或者听取员工意见的事项,应当严格履行相关程序。
三、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
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主要在两个领域,一个是在金融机构就职,另一个是从事企业的财务管理。
1.金融机构的财务职业
金融机构是专门从事与货币信用相关的中介组织,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银行等。
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将贷款投向公司或个人。对于加入银行的财务人才,其工作主要有:在熟悉了银行的运作程序和业务后,从事个人和小型公司的存款或贷款工作;帮助分析对大型公司的大笔贷款业务;结算个人及公司之间的往来款项;划转如工资、税款和货款等大笔现金;从事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等。
保险公司通常需要将投保人的保险金投资于金融债券、投资基金或者中长期贷款。工作在其中的财务人员要评价企业的经营能力,调查企业的信用,决定股票的投资对象或者设计合理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
基金管理公司是从个人投资者手中筹集资金,投资于多种股票或债券投资组合,谋求所管理的基金资产不断增值,使基金持有人获取尽可能多的报酬的机构。在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财务人员,主要负责分析证券的发展走势,决定何时买入或卖出何种证券。基金收益的好坏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管理运用基金资产的水平,因此对基金管理人的任职资格有严格的限定。
投资银行是指经营资本市场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业务包括帮助公司出售证券,为企业筹资,协助公司完成兼并和收购,提供咨询服务,资产管理,自有资金的操作交易等。在我国,投资银行的业务主要由证券公司承担。
2.企业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在所有商业组织中都非常重要,除上述金融机构外,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财务管理在政府机关及非营利组织中也同样重要,如学校、医院等。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帮助其所在单位评估投资项目,或者帮助筹集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也可能是与银行谈判贷款,或者是协商租赁厂房或者大型设备。财务人员也可以参与监督和控制风险,如为企业的厂房和设备投保,或者协助购买和出售期权、期货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
从图1-1所示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在大型企业中,财务活动通常与副总裁、财务经理和其他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有关。公司董事会聘任总裁(即首席执行官),直接负责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总裁下设的副总裁负责不同部门的经营与管理。负责向财务总监报告的是财务经理和会计经理。财务经理负责投资、筹资、分配和营运资本的管理,并且通过这些工作为公司创造价值。
图1-1 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图
财务经理的工作一方面是在企业与金融市场之间进行资金运作,如前面讲到的筹资中的借款、发售股票和债券,分配股利以及偿还债务等;另一方面是配合公司的经营活动,安排资金收支,如进行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管理,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等。
第四节 财务管理的环境
企业的财务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产生影响作用的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条件。任何理财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之下开展的,企业资金的取得、运用和收益的分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多少、资本需求量的大小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兼并、破产、重整与环境的变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财务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企业所面临的各种环境。
内部财务环境存在于企业内部,是企业可以从总体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而外部财务环境对企业财务行为的影响,无论是有形的硬环境,还是无形的软环境,企业都难以控制和改变,更多的是适应和因势利导。所以本节主要介绍外部财务环境。影响企业外部财务环境的有各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金融、法律和文化等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经济环境、法律环境、金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
一、经济环境
企业的理财活动必须融入宏观经济运行中,微观理财主体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宏观经济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经济环境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的客观经济状况,主要指国民经济发展目标与政策,如经济周期、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体制及政策、通货膨胀状况和市场竞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对其做出正确的分析、评估,是企业采取适应性财务行为、规避风险的基本要求。
(一)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包括上升和下降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拐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企业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要采取相应的财务管理策略。具体如表1-2所示。
表1-2 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二)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状况是指宏观经济的短期运行特征。国家统计部门会定期公布经济发展状况的各种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速度、失业率、物价指数、进出口贸易增长率和各个行业的景气指数等。当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市场需求旺盛,销售额大幅度上升,企业为了扩大生产,需要增加投资,与此相适应则需筹集大量的资金以满足投资扩张的需要。当经济发展处于衰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企业的产销量下降,投资锐减,资金紧缺与闲置不规则出现,财务运作会出现较大困难。
(三)经济体制及政策
现行的经济体制主要有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企业在筹资、投资和收益分配等方面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单一、方法比较简单。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拥有筹资、投资的自主权,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各种各样的财务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管理的内容比较丰富、方法比较复杂,财务管理发展水平较高。
经济政策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干预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引导微观财务主体的经济行为,达到调控宏观经济的目的。这些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直接的,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政策办事,否则将寸步难行。例如,国家在采取收缩的调控政策时,会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入减少、现金流出增加、资金紧张、投资压缩。反之,当国家采取扩张的调控政策时,企业财务管理则会出现与之相反的情形。所以,作为微观的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必须关注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及其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并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规避企业财务运行的政策性风险。
(四)通货膨胀状况
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引起资金占用的增加,利率上升,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引起有价证券价格下跌,给筹资带来困难;引起利润虚增,造成资金流失。财务人员必须对通货膨胀有所预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例如,通货膨胀加剧会使企业负债利率上升和证券市场价格下降,企业产品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困难,产生虚假利润,增加税负,增加筹资压力等。为此,企业需要对通货膨胀开展预期分析,提前购进或延期出售存货与设备,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五)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推动力,其涉及产品、技术、管理、人才、营销等各方面。财务管理活动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竞争环境。不了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就不可能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也就很难做出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财务决策。各种财务策略的谋划和运用应注意相通性,企业欲取得竞争优势,必须正确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财务管理战略,关注竞争对手的财务策略。
二、法律环境
财务管理的法律环境是指企业和外部发生经济关系所应遵守的各种法律法规。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要和本国政府、其他企业或社会组织、企业员工及国外的经济组织或个人发生经济关系。国家管理这些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手段逐步减少,而经济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众多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的使用,也必须逐步做到有法可依,从而转化为法律手段的具体形式,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法制化。一方面,法律提出了企业从事一切经济业务所必须遵守的规范,从而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约束;另一方面,法律也为企业合法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一)企业组织法律规范
企业组织必须依法成立。组建不同的企业,要依照不同的法律规范。具体包括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法律规范既是企业的组织法,又是企业的行为法。
(二)财务会计法律规范
财务会计法律规范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所有企业制定的会计核算规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实施范围是大中型企业,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中实施,2008年起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施。为了规范小企业的会计行为,财政部还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自2005年起在全国小企业范围内实施。该法规自2013年1月1日起废止,改为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明确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具备法人资格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金融企业在资产管理、财务运行、财务风险控制、财务监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财政部专门颁布了《金融企业财务规则》,该规则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国有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公司、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信用社。
除上述法规之外,与企业财务管理有关的经济法规还包括证券法规、结算法规等。财务人员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成财务管理的职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三)税务法律规范
任何企业都有法定的纳税义务。有关税收的立法分为三类:所得税的法规、流转税的法规、其他地方税的法规。税负是企业的一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均有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的需求。税负的减少,只有靠精心安排和筹划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而不允许在纳税行为已经发生时偷税漏税。如前述的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只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税负较轻;而公司制企业则要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重税收,所得税税负较重,但如果在利润分配时不采用现金股利分配形式,就可以回避个人所得税。因此,精通税法,对财务管理人员有重要的意义。
三、金融环境
企业需要不断地从事投资和经营活动。而资金的取得,除了自有资金外,主要是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政策的变化必然影响企业的筹资、投资和资金营运活动。从而金融环境也就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
(一)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融通的场所。广义的金融市场是指一切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货币资本)流动的场所,其交易对象包括货币借贷、票据承兑和贴现、有价证券交易、黄金和外汇交易、办理国内外保险、产权交易等。狭义的金融市场一般是指有价证券市场,即股票和债券的发行和买卖市场。
1.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市场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投资和筹资的场所。金融市场能够为资本所有者提供多种投资渠道,为资金需求方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筹资方式。企业需要资金时,可以到金融市场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方式筹资。企业有了剩余的资金,也可以在市场上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为其资金寻找增值的途径。
(2)促进企业资金的灵活转换。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将长期资金,如股票、债券,变现转为短期资金;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如购买股票、债券等。
(3)金融市场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反映了资金的供求状况,有价证券市场的行情反映了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的评价。这些都是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管理的重要依据。
2.金融市场的分类
金融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2所示。
图1-2 金融市场的基本分类
(1)以融资对象为标准,金融市场分为外汇市场、资金市场和黄金市场。外汇市场以各种外汇信用工具为对象开展投融资活动;资金市场以货币和资本为交易对象;黄金市场则是集中进行黄金买卖和金币兑换的交易市场。
(2)以期限为标准,金融市场分为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资金市场。短期资金市场又称货币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市场,包括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和短期证券市场;长期资金市场又称为资本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市场,包括长期借贷市场、长期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
(3)以功能为标准,证券市场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发行市场又称为一级市场或初级市场,是指新发行证券的市场,这类市场是处理证券发行与最初购买者之间交易的;流通市场又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主要处理金融证券资产在不同持有者间的交易。
3.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四个。
(1)交易主体,也就是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活动而形成买卖双方关系的交易者。这些交易者可分为五大类,即政府部门、货币管理当局、金融机构、产业公司和消费者个人。
(2)交易客体,即金融工具,也就是借以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一般包括债权凭证、债务凭证和所有权凭证等。交易客体从性质上可划分为四类:一是货币类金融工具,如黄金、外汇、单证、票据;二是债权类金融工具,如信贷、债券、同业拆借;三是权益类金融工具,如股票、基金、股权证;四是衍生类金融工具,如金融远期合约、金融期货合约、金融期权合约、金融互换合约、信用衍生品及证券化的信贷合约、保险合约和其他各种金融交易合约。
(3)交易中介,指在金融市场上专门从事经纪业务,为金融商品买卖双方成交撮合,帮助其顺利完成交易,从中赚取佣金和手续费的商人或机构,如证券公司。金融市场的交易中介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人经纪人;另一类是法人经纪人。
(4)交易价格,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转让货币资金使用权的报酬。由于金融商品性质的特殊性,它的价格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尽管金融商品最终是以货币单位来计价的,但具体的金融商品交易价格是不同的。
(二)金融机构
社会资金从资金供应者手中转移到资金需求者手中,大多要通过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代表政府管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经理国库。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维持金融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支付和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及黄金储备;代理国库和其他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代表政府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等。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
2.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在于:不面向公众吸收存款,而以财政拨款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为主要资金来源;其资本主要由政府拨付;不以营利为目的,经营时主要考虑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社会效益需求;其服务主要是面向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的领域,而商业银行出于营利性考虑不愿借贷的领域;一般不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其业务由商业银行代理。然而,政策性银行的贷出资金并非财政拨款,也必须有偿使用,对贷款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并要求还本付息、周转使用。我国目前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三家政策性银行。
3.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款、贷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以盈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分为三类。
(1)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其是由国家专业银行演变而来的,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这四大家银行过去分别在外汇业务、农业、工商业和固定资产贷款领域中提供服务,近年来其业务交叉进行,传统的分工已经淡化。
(2)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是1987年以后发展起来的,包括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以及各地方的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等。
(3)外资银行。按照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签订的协议,金融市场要逐渐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
4.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目前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机构、财务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主要使命是收购、管理、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我国于1999年相继设立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AMC)、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GWAMC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CINDAMC)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COAMC),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同时还肩负着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使命,也就是运用债权转股权、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和转让销售等市场化债权重组手段,实现对扶持企业的重组,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优化资金结构、转变经营机制,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达到推动国企脱困的目标。
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保险业务,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人身保险。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被严格限制在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和投资基金范围内。
信托投资公司主要是以受托人的身份代理委托方理财。其主要业务有经营资金、财产委托、代理资产保管、金融租赁、经济咨询以及投资等。
证券机构是指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和登记结算公司等三类。证券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推销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代理买卖和自营买卖已上市流通的各类有价证券,参与企业收购和兼并,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等。证券交易所是提供证券交易的场所,具体业务包括制定证券交易的业务规则,接受公司上市申请并安排上市,组织、监督证券交易,对会员和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等。登记结算公司主要办理股票交易中所有权转移时的过户和资金的结算。世界各国对证券公司的划分和称呼不尽相同,美国的通俗称谓是投资银行,英国则称商人银行。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通常由银行设立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经营。日本等一些国家和中国一样,将专营证券业务的金融机构称为证券公司。
财务公司通常类似于投资银行。财务公司又称金融公司,于20世纪初兴起,是为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提供金融服务,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机构。对于财务公司,各国的名称不同,业务内容也有差异,但多数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吸收存款。我国的财务公司不是商业银行的附属机构,而是隶属于大型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由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入股的。它的业务被限定在本集团内,不得从企业集团之外吸收存款,也不得向非集团单位和个人贷款。
金融租赁公司是办理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组织。其主要业务有动产和不动产的租赁、转租赁和售后租回等。
(三)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financial instruments)是指在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资产,是用来证明贷者与借者之间融通货币余缺的书面证明,其最基本的要素为支付的金额与支付条件。同样的金融资产根据其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称呼,如股票、期货、黄金、外汇、保单等是在金融市场可以买卖的产品,故又称金融产品;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功能,能达到不同的目的,如融资、避险等,故称金融工具;在资产的定性和分类中,它们属于金融类资产,故称金融资产;它们是可以证明产权和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凭证,故称有价证券。绝大多数的金融工具或称产品、资产、有价证券,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金融工具的基本分类如图1-3所示。
图1-3 金融工具的基本分类
四、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体育、世界观、理想、信念、习俗,以及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道德观念、组织纪律观念、价值观念和劳动态度等。企业的财务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对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有的影响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影响比较明显,有的微乎其微。
比如科学的发展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务管理理论的进步。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社会整体的教育水平将越来越重要。事实上,在教育落后的情况下,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所做的努力往往收效甚微。此外,社会的诚信程度也会影响财务管理的活动。但社会诚信程度较高时,企业间的信用往来会加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并减少企业的坏账损失,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
因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跨国经营。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经营,需要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培训,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雇用文化方面的专家。忽视社会文化对公司财务活动的影响,将会给公司的财务管理带来不利的后果。
课后思考
1.财务管理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2.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有哪些?企业应该如何处理与各方的财务关系?
3.阐述不同组织形式的财务管理特点。
4.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有哪些?
5.请说明你认为企业最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并说明为什么。
6.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有哪些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7.所有者与债权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
8.请介绍财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9.请介绍财务人员的职业生涯内容。
10.请用案例说明企业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
案例讨论
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的破产
事件简介
2008年9月15日,在国际金融界享有盛名、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Lehman Brothers Holding Inc.)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一天,美国银行正式宣布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受此影响,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迅即发生强烈“地震”,次贷危机全面升级为整个美国的金融危机,并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事态发展
美联储前任主席格林斯潘预测说,将有更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塌。分析人士也纷纷站出来表示,美国金融机构会像多米诺牌一样倒下,而人们需要关注的只不过是下一个是谁。正如一位华尔街资深人士所说,我们一起造就了危机,现在就得一起付出代价。
2008年9月15日,在严重的次贷危机面前,在苦苦寻找买家却始终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公司董事会不得不做出申请破产保护的决定。有着158年悠久历史、在美国抵押贷款债券业连续40年独占鳌头的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正式宣布申请破产保护。随即,两万多名职员开始了撤退,很多人面临失业、再择业。
就在9月15日当天,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宣布以近50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美林这个“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世界最大的证券经纪商”,而今也成为全球信贷危机下的又一受害者。在接连倒下的“华尔街巨人”里,美林公司的经历显得“与众不同”:论危机它来得最早,而它却因此赢得了清理债务负担的宝贵时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林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图自保,包括筹集巨额资本、清除问题资产、出售所持大笔股权资产等。在这种情况下,美林与美国银行突然达成了收购协议。在一场闪电般的并购中,美林和美国银行以每股29美元的收购价达成一致,美林以换股方式将公司以近500亿美元出让给美国银行。在并购成交后,美林股价旋即暴跌21.3%。
当真正的金融风暴袭来时,不被看好的美林公司反而踉踉跄跄地爬上岸来。然而,52岁的约翰·赛恩,素有“华尔街救火队长”之誉的他,心情却并不轻松。在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黯然离职后,他继任才10个月,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头上又添白发。巴菲特曾说:“华尔街的所有公司都是‘裸泳者’。”只是这一回,美林好歹爬上了岸,没有淹死在水里。这是一场充满“戏剧性”的交易。本来,人们正在密切关注着深陷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很少有人料到美林会采取这么快速、突然的行动。这充分表明了美林对这场金融风暴的恐慌。面对雷曼兄弟的绝望,美林显然担心自己将是次贷危机的下一个牺牲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争得一个好些的收购价,总要强过破产清算。然而,这种想法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自我安慰。94年的历史、1.6万人组成的金融经纪人大军、“雷电部落”的美誉……这一切都未能躲过信贷风暴的袭击。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危机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五大投资银行中硕果仅存的最后两家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于2008年9月15日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出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很快于9月21晚宣布批准这两家投资银行的请求。这是一个快速的被迫“变身”。此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既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也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有望借此渡过当时的难关。
至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公司和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贝尔斯登于2008年5月被摩根大通收购),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格局天翻地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华尔街,正面临着空前的严峻考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沉痛宣示,这轮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百年难遇,意味着二战以后形成的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式金融梦想的破碎。虽然这还不能说是美式强国梦想的轰然倒塌,但给全世界敲响了美式金融体制亟须更新转型的警钟。
事件背景
市值曾经位列美国第四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因投资次级抵押住房贷款产品不当蒙受巨大损失,由于所有潜在投资方均拒绝介入,更由于美国财长保尔森公开表示“见死不救”,终于向纽约南区美国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0日公布的财务报道显示,雷曼兄弟当年第二季度损失39亿美元,是它成立158年来单季度蒙受的最惨重损失。雷曼兄弟股价较2007年年初最高价已经跌去95%。
雷曼兄弟的倒闭,其直接触媒是保尔森“见死不救”的表态,而这一表态的实质,是美国政府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即它不愿再如对贝尔斯登或“两房”(即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ddie Mac),是带有政府性质的两个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融资公司)那样,直接干预市场实施援助。9月14日,美联储联合十大金融机构成立700亿美元平准基金,用来为存在破产风险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保障,确保市场的流动性,这十大金融机构中赫然包括刚刚逃过一劫的美林。显然,美国政府不希望一家又一家陷入困境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把自己的经营风险转嫁到美国政府头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合成CDO(担保债务凭证)和CDS(信用违约掉期合约)市场的深度参与,很可能是雷曼倒塌的直接原因之一。雷曼兄弟、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以及美国很多金融机构之所以大幅亏损,都不在于自己的传统业务(AIG的传统保险业务甚至无可挑剔的强大),而在于它们过多参与了新鲜刺激的金融衍生品CDS。CDS的市场是次级按揭市场的48倍,相当于美国GDP的4倍。CDS是一种合同,意思是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是美国一种相当普遍的金融衍生工具,1995年首创。CDS这一产品的出现,让贷款人觉得可以拼命放贷而无须知道贷款是不是能收回来,这是雷曼危机背后的推动力量。不幸的是,在次贷危机爆发一年以后,社会的信用履约率大幅度、大面积下降,那些往日为全社会提供信用保险的商家,在CDS市场上所承受的风险,已大到了足以将自己百年老店的全盘业务都拖垮的地步。
事件影响
美国金融巨头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迅即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迎来了名副其实的“黑色星期一”,美股暴跌,道琼斯指数创“9 · 11”事件以来单日最大下跌点数与跌幅,全球股市也随之一泻千里。亚太股市9月16日大幅下跌,其中日本、中国香港、韩国跌幅都超过了5%;澳大利亚股市也遭遇地震,澳元16日开市走弱,股市收市已经跌了超过1.5%……然而,从长远看,雷曼兄弟的破产对世界影响最大的地方,在于它进一步挫伤了人们对市场和未来的信心。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不仅给美国,也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而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预示着危机将进一步升级,将有更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在这场危机中倒下;作为华尔街支柱的一线投资银行的倒塌,宣布了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被撼动,次贷危机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更深层的国际影响,则是各国对通胀的担忧恐将就此被对紧缩的担忧所取代。瑞银资深经济顾问马格努斯认为,债务违约和资产价格下滑,将给各国经济构成恶性循环的连锁压力,导致银行经营困难,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大增,最终不得不更多采用裁员、减产等极端手段以渡过难关,从而导致经济进入全球通缩时代。各国尤其是各新兴国家的央行将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本国经济的长期过热,让它们不敢对通胀掉以轻心;另一方面,雷曼兄弟事件将导致的全球性通缩危机,又让它们在抉择本国利率政策方面遭逢进退两难的窘境。
事件剖析
雷曼兄弟公司正式成立于1850年,在成立初期,公司主要从事利润比较丰厚的棉花等商品的贸易,公司的性质为家族企业,且规模相对较小,其财务管理目标自然是利润最大化。在雷曼兄弟公司从经营干洗、兼营寄存的小店逐渐转型为金融投资公司的同时,公司的性质也从一个地道的家族企业逐渐成长为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声名显赫的上市公司。由于公司性质的变化,其财务管理目标也随之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该目标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但雷曼兄弟公司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为其财务管理目标之后,成长迅速,但由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利用主体单一(仅强调了股东的利益)、适用范围狭窄(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目标导向错位(仅关注现实的股价)等,雷曼兄弟公司最终也无法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股东财富最大化对于雷曼兄弟公司而言,颇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资料来源:搜狗百科http://baike.sogou.com)
讨论问题
(1)进一步查阅资料,详细说明导致雷曼兄弟银行破产的原因。
(2)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对我国的企业有哪些启示?
(3)通过案例学习,请说明财务管理环境对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