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形成、演化和空间分异规律性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实践性特征。自然地理学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建立依赖于对自然地理环境实体不断深入观察和实验分析。作为高校地理学类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自然地理学,其教学内容不仅应包含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还应包括课堂的实验实习和野外实习。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它对于培养科学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方式。实验实习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应用验证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加深和巩固理论学习的内容,又可以使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及其要素的调查考察、实验分析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以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环节是自然地理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未来地理工作者培养的重要手段。这已成为高等学校地理教育界的共识。

宁波大学地理学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原宁波师范学院地理学系)创办之初在以部门自然地理学分门教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各门课程均包含相应的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内容。针对各地理要素的课堂实验教学,本系专门编写了课堂实验教学指导书,以满足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现为人文地理与规划专业)等专业自然地理相关课程的课堂实验需要。针对各地理要素的野外实习,我们专门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建设了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野外实习基地。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了杭州地质、西天目山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普陀山海岸地貌、奉化亭下水库水文、宁波天童森林公园植物地理等野外实习基地,编写了相应的野外实习指导书用于野外实习教学。到80年代后期,为解决各课程单独开展野外实习所带来的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不足和人员、经费紧张等问题,开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宁波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基地,并编写了《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指导书》,供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用。杭州地质野外实习和宁波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成果还申报了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杭州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基地建设”获得第一届(1989年)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些成果还被省内外其他高校同行借鉴,产生了积极影响。在21世纪初全国高校地理学类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本系进行了自然地理学课程改革,除保留个别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外,其他各课整合为一门课程,并以“现代自然地理学”命名之。原来单独开展的实验教学也统一进行。为适应新课程的实验教学,本系编写了《自然地理学课堂实验实习》供校内使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也合并为1门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和适应自然地理学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新形势,曾一度使用“区域环境资源综合野外实习”名称,依托宁波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基地开展教学。该基地从创立至今已近30年,一直服务于本系各专业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但随着自然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和区域地理资料的不断积累更新,对原来内部使用的实验实习材料的内容充实提高就势在必行了。恰逢本系以一级学科地理学申报的“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获批,本书被列为建设内容之一。

本书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地理学课堂实验指导,内容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不含地貌与生物界);第二部分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内容包含杭州地质、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坡土壤地理、普陀山海岸地貌、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四明山南区自然地理等野外实习;第三部分则是新技术新方法在自然地理学研究和野外实习中的应用。本书是宁波大学城市科学系(1998—2015年曾用名)担任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各位教师合作的成果。各章执笔人员如下:第一章,李加林;第二章,杨晓平;第三章,李加林;第四章,童亿勤;第五章,童亿勤;第六章,杨晓平;第七章,孙伟伟;第八章,李冬玲;第九章,徐皓。

本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首先是各位同仁通力合作的结果,但如果没有各方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也是不可想象的。在此,感谢本系李伟芳和马仁锋两位主任对本书写作的部署、鼓励和具体的建议。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得到地理学浙江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支持。此外,感谢人文地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赵春芳、董朝阳、刘永超、郭意新等同学对部分章节所做的细致耐心的文字编录和图表绘制工作。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除列于书末之外,限于篇幅另有一些篇目尚未标出,在此深表歉意,并向文献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因编著者专业水平、精力和时间的限制,本书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能得到同行专家、学者和读者的谅解和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编著者

2015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