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民营企业发展与融资的百年历史回顾(1912-2012)
- 华秀萍
- 6802字
- 2020-06-24 18:50:58
第二节 近代民营企业发展概述及其特点
为了搞清楚近代宁波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回溯宁波民营企业在近代的发展概况。1842年,宁波成为首批五个通商口岸之一。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宁波、上海等沿海地区的贸易规模扩大,宁波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日渐频繁,逐渐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私人商业。
一、宁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概述
宁波近代工业起步较早,最早由商人投资兴办的厂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宁波幕僚严信厚集资白银5万两创办的通久源轧花厂。该厂亦是全国最早的一家机器轧花厂,由一家手工轧棉花的工厂改建而成,于1887年正式开工。随后由于生产出的皮棉畅销海内外,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范围也从原先单一的轧花扩展到纺纱和织布配套生产,业绩蒸蒸日上。除了通久源轧花厂快速扩张和发展,陆续有不少企业家在宁波开办工厂。例如,1874年宁波有一家印刷厂成立,1889年慈溪商人开办了注册资本约为1.5万两的火柴厂,并聘请了日本工匠。清末时期的宁波已经有了第一次工业化的成果,在此之后宁波的民族工业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30年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内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受到爱国主义热潮的影响,宁波兴起一股投资设厂的热潮,相继创办了一批规模不等的各式工厂。新创办的工厂主要涉及轻工业、手工业和机械工业。手工业包括草编业,藤器、木器制作,竹雕业,漆器制作等;轻工业包括棉纺织业、针织业、面粉食品业、花边业、制皂业、火柴业、烟草业、玻璃业、罐头食品行业和粮油加工业等;机械业包括机械、电力工业、五金机器制造业、电气业、自来水业等。傅璇琮对民国时期宁波本地的细分行业进行了记载,本书将详细描述具有代表性的几个行业。
(一)轻工业
从轻工业的细分行业来看,辛亥革命之后,数宁波的棉纺织业最为繁荣。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减少对中国的输出,导致洋纱洋布进口额急剧下降。同时,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的热潮使日货在国内销量和进口都受挫。这种大背景下,国内纱价急剧上涨,工商业者看到了其中的丰厚利润,纷纷创办棉纱厂,一时间使宁波的纺织业达到了新的历史高点。当时最为有名的两家纺织企业便是在清末时期由严信厚创办的宁波通久源轧花厂和清光绪三十一年由戴瑞卿、顾元琛等人创办的和丰纱厂。通久源轧花厂是宁波最早的棉纺织工厂。严信厚从1887年起陆续从日本、英国等地引进先进的蒸汽发动机、锅炉、轧花机等设备用于提高轧花厂的生产效率。之后,在轧花厂成功经营的基础上又集资创办通久源纱厂。该厂曾经与杭州通益公纱厂、萧山通惠公纱厂并称为“三通”,被认为是当时浙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同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但是,好景不长,该厂在1911年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而停产之后,在1917年因火灾被烧毁。相反,创办时间较晚的宁波和丰纱厂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业经几起几落,但是最后还是持续经营到新中国成立。关于两厂经营生产的兴衰历史将在本章第三节中详细描述。
宁波地区的棉纺织业除了上面提到的纺纱外,还有棉织业。棉织业伴随着纺纱业的兴起而创办。图2-1描述了民国时期宁波地区主要棉织厂及其各自的建厂时间。当时比较有名的棉织厂包括复成染织厂(后改名为大昌布厂)、诚生、厚丰和恒丰。复成染织厂是较早出现的棉织厂,创建于1911年,在其前身纬成布局的基础上经过改组和添置设备,拥有资本2.4万元,工人85人,其主要机械是织机62架、木机100架、轻纱机3架。其产品由于质量较好而颇受市场的欢迎。随着复成染织厂的成功,在1912年的镇海,新的棉织厂——公益织布厂成立,其规模比复成染织厂略大,该厂拥有资金3万元,工人300人,人力木机300架。随后,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受到实业兴国的热潮影响,一大批棉织厂纷纷开始创办。例如,1923年的振华染织厂;1924年由李德芳创办的厚丰布厂;1925年由董梅荪和女企业家姚玉凤创办的诚生布厂;1926年的顺兴泰记与顺兴两个棉织厂等。这些棉织厂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初时生产规模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产品主要行销本地及外埠。后随着1941年宁波沦陷,生产每况愈下,一些工厂不堪重负,不是停业就是关闭。
图2-1 民国时期宁波地区主要棉织厂及其建厂时间
资料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285页。
轻工业中的面粉食品行业也是当时具有影响力的行业。民国时期,随着近代工业的扩大,尤其是1928—1937年期间,机制面粉市场不断扩大,替代了进口面粉在国内的市场。国内面粉工厂的数量和设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由于当时宁波本地面粉食品行业的生产规模较大以及起源较早,面粉食品行业的生产在浙江省内属于佼佼者。最早生产机制面粉的工厂是1922年建立的鄞县乾大面粉厂,它也是浙江省内最早的面粉企业。当时的机制面粉消费对象主要是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城市地区的居民。在一般城市和部分乡镇中,面粉的制作主要依赖机器磨坊和畜力土磨坊;而在农村,面粉还只能依赖手推磨粉和土磨粉来自供自给。当时宁波最大的三家面粉厂为立丰面粉厂、恒顺面粉厂和乾大面粉厂。立丰面粉厂成立于1931年,是当时磨制面粉技术最好、产出的面粉质量最高的工厂。1933年,该厂拥有资本总额15万元,是浙江省全部面粉企业资本总额的94%,其工人数量占全省面粉企业职工数的68%。也就是说,立丰面粉厂是当时浙江省内最大的面粉制造工厂。那时浙江省的机器面粉厂主要集中在宁波地区,从宁波地区生产出来的面粉销往浙江各个城市或者周边地区。立丰所产的品质较高的面粉,例如二等粉,主要销往上海、杭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恒顺面粉厂和乾大面粉厂,由于它们生产的面粉质量相对较差,主要销往鄞县本地以及温州、台州等地。
(二)手工业
宁波地区的手工业是近代宁波民族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草编业最具有特色。草编业的生产遍及宁波的城市和乡村。在《鄞县通志·食货志》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农村地区草编业的描述:“家庭纺织破产后,吾甬最普通之妇女家庭工业,厥为编帽与织席,……此外有提花一业,……最近数年,更见进展。”可见草编业在当时的农村颇为常见,是家庭妇女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当时鄞县西乡普遍种植席草用于编织草席。虽然草编业在当时主要依赖于手工制作,但是在辛亥革命之后,随着国内工业化进程脚步的加快,宁波出现了机制织席厂,即1915年由原宁波江东桂圆行老板史翔熊创办的“翔熊席厂”。该厂生产的机制草席由于工艺考究,质量上乘而远近闻名,被形容为“龙须廉年产五千条,行销沪埠;软席……品质可以媲美台湾席”。
在宁波城乡比较普遍的草编产品包括草帽和草席。当时的草帽和草席除了供国内市场外还用于出口海外。例如,在宁波本地会有一些由华商设立的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洋行的代理机构专门收购宁波本地的草帽。本地生产的草帽由草帽商贩运送到上海,交于外国洋行后,由外国洋行出口到欧美、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各国。图2-2显示了宁波是中国草帽的主要原产地。宁波的草帽出口占到了全国草帽出口总额的80%以上。
图2-2 1912—1928年宁波草帽出口数量和占全国出口百分比
资料来源:竺菊英:《近代宁波的资本主义工业》, 《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第46页。
在手工业中,除了草帽,草席也是重要的宁波手工业产品,畅销国内外。草席销售以浙江地区为主,在河北、广东、湖北、湖南等地也有一定销量,另外草席也销往中国香港地区及新加坡、日本等国。由图2-3可见,宁波的草席出口占到了全国草席出口数量10%左右。
图2-3 1906—1916年宁波草席出口数量和占全国出口百分比
资料来源:竺菊英:《近代宁波的资本主义工业》, 《浙江学刊》1995年第1期,第46页。
宁波草编业等手工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是由手工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首先,手工业的制作流程相对于其他行业简单易学。例如,一名新手只需要学习半个月便可上手编织出像样的草帽。其次,手工业的作坊一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手工产品大多由家庭妇女在家编制而成,这种工作的形式不但为工人的工作时间提供了便利,还为工商业者节省了租赁厂房等固定成本费用和日常的管理费用,还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合理安排生产量,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此外,由于草帽、草席等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工厂经营初期投入资本较小,吸引了有志于从事工商业的人士投资。
(三)机械工业
相比轻工业和纺织业在民国时期的快速发展,宁波的机械工业发展较慢。宁波地区机械工业的相对落后主要是由于地理位置临近上海,本地企业的生产机器都从上海购买。但是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推进,宁波本地工厂对机器设备的维修需求不断加大,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在上海采购的设备不能在宁波及时修理,于是宁波的机器维修工业孕育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最为典型的机器修理工厂是顺记机器厂和汇昌机器厂。顺记机器厂在1915年为了适应市场对机器维修的需求,购置新的设备以改善原本的机器维修技术。宁波一些大型的修理业务也大多无需去上海,而是找顺记机器厂承做。表2-1列举了11家20世纪30年代的宁波五金机器工厂。从表2-1可以看出,近代的宁波五金机器工厂大多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左右,1924年有两家新企业成立(全通机器厂和新昌机器厂),1926年也有两家新的机器工厂成立。同时,我们还发现,当时企业的资本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独资和合伙为主。在11家五金机器厂中,有3家独资企业、6家合伙企业、1家合资企业和1家校办企业。在企业资金方面,相对于前面提到的纺织业,其资金实力也较小。其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铁门、铁窗、柴油和煤油引擎等五金器械。图2-4显示了民国时期宁波地区五金机器制造企业的数量。由图表可见,自1901年第一家顺记机器厂建立以来,宁波五金机器工厂的数量在民国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从原先的1家增加到1949年的44家,这些企业大多是10名职工左右的小企业。其中,宁波城区有机械工厂37家,职工219人,产值为134万元,占当时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2%。也就是说,尽管五金机器行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不能与棉纺织业等其他行业相比,但是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
表2-1 20世纪30年代的宁波五金机器工厂
资料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295页。
图2-4 民国时期宁波地区五金机器制造厂数量
数据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296页。
除了传统的五金机器行业,在机械工业方面不得不提及当时宁波的电力行业。创办于1914年的永耀电力厂是当时宁波工业“三支半烟囱”的其中之一。当时的永耀电力厂基本承担了城中商店和居民的照明用电。随着电力工业逐渐向周边各县扩展,工商业者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电力和电气公司,例如慈溪永明电灯公司、余姚电气公司、舟山电气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创办奠定了宁波电气行业的基础,满足了本地对电力和电气的需求。随着电厂的开办,宁波最早的自来水厂——通泉源自来水公司在1926年由裘天宝出资创办,但由于技术不过关,开办5年后由于深井淤塞、水源枯竭而被迫停业。随后虽然鄞县政府出资试图用开凿自流井等方式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但都无疾而终。直到1934年,俞佐宸等人筹资创办了宁波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居民才开始享受完善的供水服务。
二、宁波近代民族工业特点
纵观近代宁波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当时人民“抵制洋货,支持国货”等爱国主义热情高涨,外加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对工商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宁波民族工业在20世纪初期,尤其是二三十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观察宁波工业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宁波工业的发展状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宁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棉纺织业等轻工业。相比其他五金机器行业,宁波的棉纺织业等轻工业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的行业。不完全统计,1912—1921年期间,宁波新创办的工厂有35家,但是这些新创办的企业呈现出轻工业多、重工业少,小工厂多、大工厂少的特点。也就是说当时的民族工业其实并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21年,宁波共有51家企业,其中纺织等轻工业企业占到90%以上,而重工业企业只占到10%。从上一节对宁波五金机器行业的分析可以看出,重工业企业中也没有大型的机器制造厂,多是一些五金机器修理加工厂。即使当时的电气行业有了初步的发展,其所占宁波工业的比重也微乎其微。也就是说,民国时期宁波的工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低、缺乏必要的资源供给以及当时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等客观原因,致使当时民族工业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主要以纺织业等轻工业为主。
其次,宁波近代民族工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除了和丰纱厂、通利源榨油厂等大型工厂设备相对较为齐全外,其余工厂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手工操作,很少使用原动力。1933年,宁波地区采用电力汽力从事生产的机械工业包括纱厂业、染织业、面粉业、榨油业等15个行业,共有103家,投资总额为262万元,工人5527人,其中以碾米业数量最多,有69家,以纱厂业投资最大,有90万元。传统手工业包括制漆业、糖果业、印刷业、烛皂业等15个行业,共计154家,其中以铜锡业、针织业和木器业数量最多,分别为38家、32家和37家。表2-2罗列了实业部在1933年调查的民国时期机器生产和传统手工企业的数量、资本数和职工数。由表2-2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工业依然以手工业为主,手工业与机械工业企业数量相差51家。但在职工数方面,机器生产企业的职工数比传统企业多3777人。在资本数量上,大机器生产企业已占优势,约是传统手工企业的5倍。但20世纪30年代企业资本依然不大,例如图2-5、图2-6和图2-7所示的鄞县针织企业、烛皂企业、五金机器制造企业资本数目平均分别约为2600元、5866元和4172元。由此可见,民国时期宁波企业的资本数目并不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机械化程度较低。
表2-2 民国时期宁波机器生产企业、传统企业的数量、资本数和职工数
数据来源: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丙编),1933年,第43—45页。
图2-5 1933年鄞县针织厂资本
资料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86—287页。
图2-6 民国时期部分烛皂企业资本
资料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92—293页。
图2-7 20世纪30年代五金机器制造企业资本数
资料来源:傅璇琮:《宁波通史·民国卷》,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295页。
再次,宁波近代民营企业制度发展开始发生转变。随着宁波地区民族工业初步的发展和原始资本积累,企业的管理制度突破原先所有权和控制权合一的古典企业制度,开始涌现股份制等近现代企业制度。例如,在19世纪末期,严信厚集资创办通久源轧花厂,宁波商人合伙投资创办永源丝厂。而到了20世纪初期,宁波工商业者并不满足于原先的单一的企业制度,开始向多元的股份制模式转变。例如,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就是典型的由民间资本创办的近代股份制企业。该企业由虞洽卿、孙衡甫等宁波本地商人按照股份制的形式创立,于1920年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同时,该企业还具有现代股份制企业完善的管理组织结构,拥有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此外,发行股票采用股份制的企业还有轮船招商局、和丰纱厂等。虽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政治和经济等大环境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些企业家的原始资本积累由于战争等因素遭到破坏和损失,但是企业制度从古典模式向股份制模式的转变趋势崭露头角。这种企业制度模式的转变不但可以满足企业发展所需,还吸引社会人士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
最后,宁波民族工业发展与上海工商业者关系密切。上海自开埠之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成为国内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自上海发达,交通日便,外人云集,宁波之商业,遂移至上海,故向以宁波为根据以从事外国贸易之宁波商,亦渐次移至上海”。宁波的对外贸易开始依附于上海。上海逐渐成为宁波出产物的销售地和原材料的采购市场。例如,宁波和丰纱厂所生产的纺织品大部分都销往上海。“浙江的丝,不管政治区域上的疆界,总是采取方便的水路运往上海这个丝的天然市场;茶经过山区到宁波后,仍然留在中国人手里,外国人只能在它运到上海后并经行帮的准许才能得到。”除了宁波与上海两地之间在贸易上的紧密关系外,宁波民族工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上海商人的资金支持。例如,民国时期典型的几家工厂通久源轧花厂、和丰纱厂、太丰面粉厂、永耀电力公司和恒丰印染织厂等,都是由宁波本地商人联络上海富商集资创办而成。除了资金方面,宁波各家工厂的生产管理、设备购置以及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也都依赖于上海的援助和经验。
综上所述,宁波的民族工业在民国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一大批新的工厂开始创立。由于受到当时技术、管理和原材料等方面的影响,宁波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棉纺织等轻工业,相比之下,宁波的重工业则发展速度较慢。宁波的发展除了本地商人的投资外,还主要依赖于上海商界对宁波经济的支持,两地在贸易往来中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2-8 商办宁波永耀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资料来源:《永耀公司电灯亮》,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5/12/node55003/node55007/userobject7ai1254282.html,2005-12-10。
图2-9 宁波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股息折
来源:丛嶷:《近代浙江民族工业发展的宝贵见证——清末宁波和丰纱厂老股票的历史解读》, 《文物春秋》2013年第1期,第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