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乌不能忘记:谢高华
- 何恃坚 何建农
- 3449字
- 2024-11-02 17:20:18
三、“包袱”还是优势
冯爱倩满意地走了,但谢高华却无法轻松。除了冯爱倩,已有上百个小摊摆在了仅有2.8平方公里的县城里,这些“资本主义尾巴”,割都割不过来。
谢高华开始认真地思索起了这个摆在自己面前的普遍存在的事实。
义乌人多地少工业基础差,靠什么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或合伙经营服务业、手工业、养殖业、运销业等”。但是在义乌,长途贩卖、“弃农经商”摆摊做小生意并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反而还要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
到任后一段时间,农民脱贫致富的渴望,小商品自发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时促动谢高华每根神经,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句句疑惑的问话常常让他彻夜难眠,义乌发展对策何去何从?
镜头一:猫与老鼠的游戏
进入20世纪80年代,神州大地的改革春风和本土上涌动的叫卖声,正剧烈地撞击着千万个行程途中的拨浪鼓手,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由地下转入半公开状态。
义乌城内的县前街、北门街乃至整个县城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小商贩的摊位数直线上升,一发而不可收,这些摊主的装备简单,有的放着一副货郎担,有的是提篮小卖,有的干脆一张塑料纸在地上一铺,就做起了生意,灵活机动,万一被抓获、没收,损失也不太大,每当他们在大街上吆喝售卖着各种日用产品时,总能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以致影响市容。
“劝阻、罚款、围堵、驱赶,办惩罚性的学习班没有尽头。”工商管理部门奉命执行成本不堪忍受,也不能奏效。严抓、严赶根本无法消灭摊主经商的积极性,主管部门既无法驱赶摊主,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按照正常的市场管理办法收取市管费和税收,双方玩起了“市长”与“市场”无穷尽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多年来,小商贩肩挑手提、走街串巷,背负着生活的巨大艰辛;工商部门则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肩负着管理城市、维护秩序的职责。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工商”与“商贩”似乎结下了“死仇”,被人们称之为“猫”和“老鼠”。于是,“猫”和“老鼠”之间的恩怨屡屡上演,成为社会沉重的话题。
整不断,治还乱。当时,“鸡毛换糖”、搞自由商业经营是政治敏感区域,时不时便被视为“盲目外流、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有关部门一如继往地对此采取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是,又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
直面流动商贩的工商人员最早发现,若正确引导,这种自发形成的小百货批发市场将是不错的流通渠道。无数次交锋拉锯后,义乌县工商局在调研报告中向县政府提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要求。
义乌的百姓鸡毛换糖、从事小商品经营,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怎么来看待、解决义乌的个体从商问题?谢高华在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后,决定转变以往“赶尽杀绝”的策略,采取因势利导,建设适合小商贩经营的场地,以供小商贩营生发展空间,既使令人头痛的商贩流窜问题迎刃而解,又给义乌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
事实上,社会上许多对立双方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关键就看管理者如何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提高素质,提升服务,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粗暴,而服务对象又如何将心比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冲顶。从“穷追猛打”到“立法保护”,表面上是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实质上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意义非凡。
鸡毛换糖走四方
镜头二:县委大院门口都是小商品
“允许农民经商,可以说是困扰义乌多年的一个问题,因为义乌人多地少,我来的时候已经联产承包,分田到户,实际上田是不够种的,大量的劳力闲置出来,如果允许经商,老百姓就一定放开手来干了。”谢高华介绍说。
有关部门划出一条从城里通往火车站、约一公里长北门街让百姓设摊经商。很快,北门街的小市场人山人海,逢到赶市高潮更是无法行车走人,随后这种小摊小铺就摆满全城大街小巷,周边的农民也都进城来了,摊位一直摆到了县委大院门口,有上千种产品在市场销售,车子进也进不来,出也出不去,大大影响了市容和交通。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现象,多数人包括干部不知所措。那时人们的思想里通常把经商与“搞资本主义”连在一起看待。
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对农民的经商热情睁只眼闭只眼,不支持不反对,然而已经冲出堤坝的潮头怎有回逆之理?套在脖子上的缰绳被解开了,群众创业热情和致富冲动如同闸水般倾泻而出。
没有“路”的街,挤满了重重叠叠的摊贩。
“说是开放一条路,可事实上,所有地下的摊子都摆上来了,一条凳子两块木板,从城外摆到城内,一直摆到县委门口,我们车子要出去必须在早上7点之前。有时到金华或杭州开会,车子老是给堵住……”谢高华也觉得进出政府大门十分的不便。于是,有时上面领导来义乌,只能动用市容管理和公安人员驱逐摊贩。
货郎们急了,在县委门口论理:“县委、县府为什么不让我们做小商品生意?你们还让不让我生活。县委的通道重要,还是老百姓的活路重要?你们路好走了,可我们却没活路了,这是共产党吗?”
这一问把谢高华书记给问住了。这一问不仅把街路问通了,并问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小商品大世界。
镜头三:省委领导的车堵住了
有一次,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沈祖伦一行来义乌调研,早就打电话说,人已到了义乌,可谢高华左等右等就是没见到调研组一行。
每次听到汽车喇叭声以为到了,谢高华都冲出去迎接,可是每次都失望而归。
过了正午12点,也不见有小车进来,多次叫办公室同志前往察看,还是无踪影。
“怎么回事,难道没来义乌?”谢高华坐立不安,香烟猛吸了几口说。
刚说完,沈祖伦兴致勃勃地走进了县委大院,笑着对谢高华说:“谢高华,你这个地方我进不来啊!”
谢高华一脸纳闷。
沈祖伦高兴解释道,我早上就从金华到义乌了,可小车怎么也进不来,走这条路不行,走那条路也不行。后来,我们就干脆把车停在县城外,一路走过来了。
原来,他们到义乌后,交通堵塞,好半天,车子进不了城,索性下车沿着马路边在用砖头垒起来的商铺前,一边挨个问长问短、了解民情,一边朝着县政府方向慢慢寻来。
“你卖的东西是从哪里进货的啊?”
老板告诉说,一些是从上海城隍庙进的货,好东西再转卖到广州;还有一些从广州进货,销路好的大批量仿制后再卖到上海。原来义乌是上海、广州的中转站,真是“小商品、大市场”。
“你们的价钱怎么定呢?”
在一个卖条纹花裙子的摊位前,沈祖伦指着最时髦的一条裙子问到,老板爽快地回答,“我们随行就市而定,现在15块钱一条,可是半个月以后就不到5块钱一条了,款式更新很快。”
摆在马路上的五彩斑斓商品吸引着他们,不知不觉过了中午,意犹未尽。
谢高华听后,十分兴奋,这是省领导对市场的肯定和默认,马上汇报说,能不能索性就将这条路办市场,把市场继续做大,在城外另开一条新路?
沈祖伦笑着说,回去商量一下。
政府设立马路市场这一举动,等于默许了义乌农民的市场经济行为,但国家政策还是抓得比较紧,销售相片、童装、尼龙袜等仍被视为“投机倒把”。
调研组有一位高官说,“义乌搞第三产业,既不产生价值,光是消费产品”。
谢高华当场就怼了回去:没有我这第三产业,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产品都是库存产品,都是废品。
谢高华在走访中察觉到,义乌人很勤奋,头脑也很活跃,迫于生计,一大批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还偷偷地做一些小摊小贩的针头线脑生意,不仅赚了钱,而且还造起了房子。
“义乌的优势,就是这支上万人的‘鸡毛换糖’队伍。这支队伍了不起啊!我们就以这支队伍作为义乌经济发展的优势,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商业资本积累了,可以搞工业,可以搞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一切都可以做了。”
谢高华欣喜若狂找到了破题之钥匙,悦耳的鼓声回荡在他的耳边……
一个人,一句话,一个行动,使义乌从第一代马路市场发展到第二代的棚架市场、第三代的大厦商城、第四代的专业市场、第五代高规格、高档次的世界一流国际商贸城,一路走来,扎扎实实,稳健如风,迅速崛起。
那时,与义乌比邻的东阳、诸暨等几个县也出现过马路市场,但由于当地“打击投机倒把”的力度大,摆摊的小商贩要么偃旗息鼓,要么跑到义乌重新开张。如今,尽管这几个县市经济发展也不错,但隔着田垄坐望义乌的繁华,不少人只能一声叹息。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依然曲折。历史发展常常以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展开。30多年前,濒于崩溃边缘的中国社会,当管理者还在踌躇犹疑如何抉择之际,正是从农村、农民自身为求生存率先的奋力一搏,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