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保护
- 于志华
- 1682字
- 2024-11-01 07:38:39
第二章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广义上讲,文化即所谓的大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狭义上讲,文化是指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从逻辑上,后者从属于前者,相当于广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精神层面。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David Popenoe)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民族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其基本要素有:服饰、节庆、语言文字、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这些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与当地的气候、山川、风物、传统等浑然一体,是民族历代先祖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在培养各族人民优良品质、强健体魄、规范社会行为和加强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社会历史大变迁的今天,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实现现代化转型,需要加强理论建设和创新传承,这是新时代体育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首先,应加强理论建设,强化科学指导程度。“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要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必须重视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建设。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尚属体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这方面工作开展的滞后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民族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使之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导向。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建设与科学研究应是当前民族体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从研究的任务来看,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从单纯的体育科学视角或仅兼顾其民族性进行研究是不全面的,因而也难以深刻地分析、推论、演绎出各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所以,以多学科角度透视为基础,多方位、多层面地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科学的理性探索,才能获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征、文化内涵、哲学理念、价值功能及其发展规律较准确、客观的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体育与民族文化、体育与自然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体育现象,从研究范畴来看,民族传统体育是一门涉及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多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知识体系,既可从体育学角度研究,也可从民族文化学的角度进行探索;既可从体育史学的范围着手研究,也可将其视为一种普遍意义的社会文化现象,从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综合性角度进行全面的考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探索中,应加强体育学与民族学、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研究,使其研究工作向着更深层次、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亟须加强,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科学理论,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应从体育学、民族学、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系统而深刻的研究,从而把握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功能、本质内涵及演进规律,提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明进程的理论[1]。
其次,加强文化创新传承研究。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行审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传播体系,在实践中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科学化、现代化、社会化程度,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传播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场域理论、符号互动论、创新扩散理论、自组织理论、共生理论、生态学理论和文化空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