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寓桂文学的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一)形成以寓桂作家为中心的创作群体

外省籍的作家或因贬谪流放、入幕、游历等因素而旅居广西,随之而来的也有他们长期所接受的主流文学气象。而广西那些笃志于学的文人士子循慕着寓桂作家的足迹,自觉地团结在他们周围,把他们奉为圭臬,由此形成了以寓桂作家为中心的文人群体。这些创作群体中既有以范成大为中心的文人群体,以张孝祥为中心的粤西诗词文人创作群体,也有以李宪乔为中心的诗人群体以及以周稚圭为中心的词人群体等,这些寓桂作家与本土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相互赠答无不成为广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二)促进广西本土创作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自唐逮明,全国能言者千家,然广西本土文学,无论是从作家人数上来看,还是以作品数量而论,都远远落后于主流文学区域。即使间有曹唐、曹邺以及蒋冕这样的地域名人,但总体而言,这些本土作家更多的是以零散的方式出现。至于地域性的作家群体,几乎是难觅踪迹。虽然清代以前广西本土作家未成气候,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唐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文人寓居于此,其中亦不乏大家名家。他们寓桂时期的文学活动不仅繁荣了广西诗坛,同时也为广西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更为清代广西文学的崛起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例如晚清“都峤三子”“杉湖十子”以及“临桂词派”等广西本土作家群体的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就得益于寓桂文学的长期浸润。

除了因志趣相投、风格相近而结社唱和的创作群体外,家族文学的繁荣也是清代广西文坛值得注意的现象。例如临桂朱氏、况氏、龙氏以及王氏,灵川的周氏、崇左的滕氏以及全州的蒋氏等,这些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文化世家,往往也通过交游或者家族联姻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活动。由此可见,经过长期的文学积淀,清代广西文坛早已突破了之前乏善可陈的文学现状,从而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广西本土作家群的崛起。从致力于古文创作的“岭西五家”,到以吟诗作赋为结社旨趣的“都峤三子”和“杉湖十子”,再到曾主盟晚清词坛的“临桂词派”以及大量涌现的家族文人等,这些创作群体的出现无不说明广西已经积聚了丰厚的文学底蕴,这是历代寓桂作家及他们的文学贡献不断浸润着广西本土文学的重要结果。

(三)开启一带文风

广西处于西南边疆,风景秀美,然而在古代,其因偏僻的地理位置却长期被视为“瘴乡”或“南蛮之地”,这也使得它的文学发展长期远离中原主流文学,呈现出进展缓慢的状态。虽然广西本土作家作品并没有像中原以及清代江浙地区一样成勃然之势,然而那些历史上宦居和游居于此的文人,却对广西地方文学的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柳宗元之于柳州,黄庭坚之于宜州、秦观之于横县,赵翼、李宪乔、刘大观、汪为霖之于镇安等,这些历代寓居广西的文人不仅为岭南这一荒僻之地带来了先进的文学气象,提高了当地文化与文学水平,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文风的形成。


[1] 李仰智等:《八桂多才俊:广西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名作欣赏》2014年第31期。

[2] 胡大雷等:《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9页。

[3]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五)》,中华书局1955年版,第1622页。

[4] 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

[5] (先秦)晏子:《晏子春秋》,廖名春校,辽宁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36页。

[6] 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第二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729页。

[7]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14页。

[8] 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347页。

[9]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12页。

[10]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19页。

[11]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