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两个飞跃”思想的现实意义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至今,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正是按照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设计的轨迹前进。“两个飞跃”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指出,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一方面强调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种低水平的集体经济的必然性、重要性和长期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了高水平的集约化、集体化是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就在全国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时,就有一些集体经济水平较高的农村,没有走分田到户、联产承包的道路,而是坚持走高水平的集体经济发展之路,直到今天逐步实现了“第二个飞跃”。

例如,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的刘庄村。在老书记史来贺的带领下,刘庄创造了集体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集体综合经营、专业分工生产、分级承包管理、奖罚联责联产”。1980年成立了农工商联合社,后改为刘庄农工商总公司。全村人形成“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共同理想。现在全村物质生活富裕,生活质量优良,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农民知识化、生活城市化、管理民主化。仅2006—2010年5年间,刘庄上缴国家税金5亿多元。2010年,全村固定资产达20多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村民免费住进了集体统一建造的每户472平方米的新村别墅。

又例如,黑龙江省甘南县的兴十四村。该村始终没有分田到户,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5家企事业、13亿多元总资产,集农、林、牧、生物制药、农产品深加工、生态旅游、房地产开发和国际贸易于一体的黑龙江富华集团,被誉为“龙江第一村”。2010年总收入实现10.13亿元,利税实现6027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实现3.23万元。被称为“东北地区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二次飞跃的成功模式”。

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是先分后合,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建设共产主义小社区。1991年率先摘取河南省“亿元村”桂冠。现总资产29亿元,每年利税7000万元,蜚声海内外。

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一直坚持走集体经济道路。20世纪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第一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从整体上看,全国始终坚持走规模化经营、高水平集体化道路的村庄,不胜枚举。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大约有7000多家坚持走规模化经营、集体化的村庄,[5]它们分布在不同省份、地区,在不同层次上充当着先进的典型。

实践证明,凡是坚持走规模化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的,都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邓小平提出的“第二个飞跃”。这些已经实现了“第二个飞跃”的村庄,都有几个普遍的特点:土地集体经营,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工业企业构成集体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村、企合一管理,凝聚力号召力增强;发展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精神文明、民主和法治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

总的来看,它们成功的原因也很相似:有一个好的党组织、好的带头人;坚持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坚持集体经济、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富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像雨后春笋一样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们本着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实行新的协作和联合。这种协作和联合,显然是在家庭承包的基础上迈上了新的台阶。它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足以说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的家庭承包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特别是维护农民利益上,需要发展较高层次的集体经济。农民们已经在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里面尝到了甜头。因此,我们应该给予新兴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较高的评价。当然,它与前述的大型集体经济联合体典型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毕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了。

现在,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固本强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集体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城镇的繁荣与发展就没有基础和保障。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市经济实力的提升,可以增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农村面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这一切,农村规模化经营和高水平的集体化,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前面列举的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现在已更名为兴十四镇。从兴十四村到兴十四镇,可以说它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样本。城镇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的集体化。兴十四村就是农业现代化和高水平集体化的样本,全村2.4万亩耕地,依托的是大机械、大水利、大科技,大型喷灌100多台,各类农机500多台,走出了产业化、现代化、集体化道路。在原有136个独栋别墅的基础上,建设村民住宅30栋,中学、幼儿园、医院、邮局应有尽有。目前,正朝着“建设5万人口小城镇”的目标前进。兴十四村的城镇化之路,具有典型意义。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农村家庭农场的大量涌现。家庭农场虽然还在较低的水平上,但已经在分田到户承包的基础上有所前进,土地有了一定的整合和集中。只要我们坚定发展集体经济这个总方向不动摇,克服和抵制土地私有化的倾向和行为,就能把“家庭农场”引入健康的轨道。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则,即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土地流转等,都必须以是否坚持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为标准,舍此无他。

这里,需要再次强调并呼吁:必须贯彻落实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变革和路径选择,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本出路。集体经济体制决不是旧体制的简单再现,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以新的所有制形式受到农民的欢迎。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