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以人为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活的灵魂之二是:共同富裕、市场经济、以人为本。这是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群众路线的逻辑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根据这一根本观点,总结实践结经验,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其中“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在“为了群众”的问题上,我们注重人民群众政治地位的提高,强调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但在实践中忽视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长期搞计划经济,生产力不发达,人民生活贫穷落后。民生大于天,因此在邓小平看来,“为了群众”首先就要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在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时,强调最多的是消灭贫穷,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民的富裕生活。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文化大革命”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结果中国停滞了。这才迫使我们重新考虑问题。考虑的第一条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而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那么怎样消灭贫穷,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也要“依靠群众”,这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人民群众为发展主体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是经济自主性。经济自主性是以广泛群众性为前提,是建立在充分相信人民智慧和依靠群众参与的社会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自主性体现在市场经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人们可以自主地进入或者退出各类市场领域。在商品交换中,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买与卖是平等的,人们自主抉择生产什么、经营什么、消费什么。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民的潜能和才干将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人民广泛而全面参与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拉开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贡献大小在收入上的差距,同时又照顾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与需要。这样做,破除了以前搞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弊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又能有效地避免两极分化,促进经济波浪式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通过以上可知,依靠群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我们从1978年以后实际上开启的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深刻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邓小平这一思想,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核心的原理之一。以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是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著的成果。在理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所共同秉持的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二者绝对对立的教条,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实践上,我国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是前无古人的制度创新。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失去与毛泽东思想相比,凸显特色、最具创新意义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的这一根本观点。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前进。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单纯追求GDP,“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偏差,产生了发展不全面、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党在新时期对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以人为本就必须解决以什么人为本和以人的什么为本。在“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上,中央提出“发展依靠人民”。问题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改革前的工人、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即“二阶级一阶层”,分化为众多新的社会阶层,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向多元化复杂化方向发展的态势,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发生显著变化。在人民内部,由于利益诉求的差异化等因素影响,客观上也存也在着不同的社会群体。当前的突出问题是,社会中强势群体人数不多,却占有着优势社会资源,而弱势群体尽管人数众多,却只拥有数量和质量都居从属地位的社会资源。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全体成员合力论原理,如果弱势群体产生动力衰退,社会进步也就必然动力缺乏,甚至出现仇富杀富非理性心理,破坏社会稳定。因此“以人为本”,首先要解决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还是以少数人为本的问题。必须是以大多数人为本。因而理性调整少数精英组成的强势群体掌控大量社会资源成为当务之急,必须使社会资源向人数众多的弱势群体倾斜。其次在“以人的什么为本”的问题上,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实现了温饱,达到了小康,目前我国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已经满足。伴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社保、文化、民主、生态等问题,人民的关注度日益提升。这说明人们利益的诉求点已经由先前的经济建设扩展到了文化、社会、政治和生态建设,因而在对“以人的什么为本”问题上的解答,必须根据新形势下、新阶段人民群众需求的全面化、丰富化、差异化,统筹处理、合理协调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利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市场经济、以人为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的灵魂内在根据在于,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现了这个理论体系最具创新的内容;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关于人是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原理的集中体现,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思想,都是三者的运用和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