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白鹤大帝与黄大仙

一 白鹤大帝赵炳

赵炳,《后汉书·方术列传下》曰:

徐登者,闽中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

登年长,炳师事之。贵尚清俭,礼神唯以东流水为酌,削桑皮为脯。但行禁架,所疗皆除。

后登物故,炳东入章安,百姓未之知也。炳乃故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见之惊懅,炳笑不应。既而爨孰,屋无损异。又尝临水求度,船人不和之,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人为立祠室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也。[53]

《后汉书》中没有提到赵炳活动的年代,根据所说的兵乱和疾疫,以及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将赵炳与左慈并列,而左慈是汉献帝时曹操大批招致的方士之一,有学者认为两人活动年代约略一致,《后汉书》所记载的赵炳或即汉献帝时事[54]。关于赵炳的年代,还有一条线索,据南宋陈耆卿所撰《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一:“(徐)登死,炳入章安,神幻事甚众,后为章安令华表所害。”[55]《嘉定赤城志》中还有一处提到华表为章安令,即在历代县令名录中,将华表的名字列于临海县令的名录中,并有附记曰:“右五政皆为章安令。”即陈耆卿认为临海在汉代时称为章安。又在章安令华表名下注曰:“见后汉书徐登传”,但《后汉书·徐登传》中只有赵炳为章安令所杀之记载,并无章安令的姓名。估计当时华表为章安令被方志所记,而陈耆卿在编定《嘉定赤城志》时,沿用了这种说法。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根据华表的年代,可以推断出赵炳的大致活动年代。

华表为三国末、西晋初人。《晋书·华表传》曰:

华表,字伟容,平原高唐人也,父歆,清德高行,为魏太尉。表年二十,拜散骑黄门郎,累迁侍中。正元初,石苞来朝,盛称高贵乡公,以为魏武更生。时闻者流汗沾背,表惧祸作,频称疾归下舍,故免于大难。后迁尚书。五等建,封观阳伯。坐供给丧事不整,免。泰始中,拜太子少傅,转光禄勋。迁太常卿。数岁,以老病乞骸骨。诏曰:“表清贞履素,有老成之美,久干王事,静恭匪懈。而以疾固辞,章表恳至。今听如所上,以为太中大夫,赐钱二十万,床帐褥席禄赐与卿同,门施行马。”表以苦节垂名,司徒李胤、司隶王宏等并叹美表清澹退静,以为不可得贵贱而亲疏也。咸宁元年八月卒,时年七十二,谥曰康,诏赐朝服。有六子:廙、岑、峤、鉴、澹、简。[56]

华表卒于咸宁元年(275),时年七十二,则华表生于后汉建安八年(203)。华表之父华歆为魏太尉。太尉为三公之一,据《汉书》,太尉为掌武事且禄比丞相,故华表年二十,也就是于魏黄初四年(223)就拜为散骑黄门郎。《三国志·华歆传》曰:“华峤谱叙曰:歆有三子。表字伟容,年二十余为散骑侍郎。”此处又称为散骑侍郎,无论是侍郎还是黄门郎都属于郎官。汉魏时散骑为加官,无常职。郎官也是散职,也可以看作当时的一种官员的选拔制度。先通过各种途径选为郎官,然后再授以实职。[57]一般来说郎官任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一是通过选拔,如以岁举孝廉、诏举贤良方正等形式;二是通过长辈的原因,如荫任,而华表明显是以荫任的方式为郎的。无论是侍郎还是黄门郎都是秩禄较低的官职,侍郎秩四百石,黄门郎较高为秩六百石。授以实职时,除议郎多补为参议、顾问之职外,其余郎官,如中郎、侍郎、郎中等主要补县令长居多。[58]

汉魏县的长官有令、长之分。《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59]华表为章安令,故章安应为万户以上大县。秩应为六百石以上,千石以下。《晋书·华表传》中曰:“累迁侍中。”侍中则是秩二千石之官。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华表应该是先任“散骑黄门郎”(或“散骑侍郎”),此时是魏黄初四年(223),数年后,被选为章安令。由于其父华歆为太尉,故华表升迁的速度应不慢,则其任章安令的时间,应在魏黄初末(220—226)。由此可推断赵炳被杀时为魏建国初,而其活动的年代确为汉献帝时期。

据《后汉书》赵炳为东阳人,“能为越方”。又“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则赵炳又擅长“禁术”。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五《至理》述禁呪曰:

吴越有禁呪之法,甚有明验,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或有邪魅山精,侵犯人家,以瓦石掷人,以火烧人屋舍。或形见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而善禁者以炁禁之,皆即绝,此是炁可以禁鬼神也。入山林多溪毒蝮蛇之地,凡人暂经过,无不中伤,而善禁者以炁禁之,能辟方数十里上,伴侣皆使无为害者。又能禁虎豹及蛇蜂,皆悉令伏不能起。以炁禁金疮,血即登止。又能续骨连筋。以气禁白刃,则可蹈之不伤,刺之不入。若人为蛇虺所中,以炁禁之则立愈。近世左慈、赵明等,以炁禁水,水为之逆流一二丈。又于茅屋上然火,煮食食之,而茅屋不焦……[60]

据葛洪所述,禁术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病,特别是瘟疫中,有禁术者可以不被传染。故《后汉书》曰:“(徐登与赵炳)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方玲认为禁法作为疗疾之术进入了医学教育,就是说承认禁法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太医署的医学教育隋朝始有分科,分三科:医,按摩,咒禁。并按各种不同特点和需要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人员。咒禁设博士两人。到了唐朝,分四科:医,针,按摩,咒禁。有咒禁博士一人,咒禁师二人,咒禁工八人,咒禁生十人。唐孙思邈在《千金冀方》中设《禁经》两卷。显然与这些背景有关,而且很可能它也是当时咒禁教学的用书之一。《禁经》蒐集了十六种治疗用途的近—百五十个禁法。虽然一些法有明显的道教、佛教影响,比如天师道的上章、梵文咒语等,但从总体上来说,它属于自古一直存在的法术医疗传统[61]

《抱朴子内篇》上述文字中,将左慈与赵明并举,曰:“近世左慈赵明等,以气禁水。”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曰:“赵明等以气禁水,赵明即赵昺,《后汉书·徐登传》作赵炳,能以气禁水禁火。”[62]

又《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曰:“龙鱼瀺灂于盘盂。”[63]王明注曰:

《后汉书·方术·徐登传》注引异苑(九)云:“赵炳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又《左慈传》:“曹操方会宴宾客,欲得松江鲈鱼,左慈求铜盘贮水,以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瀺灂,鱼浮沉貌。[64]

左慈与赵炳数处并提,说明赵炳之禁术得以与当时的左慈相提并论。可见赵炳是早期禁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方玲甚至认为“禁”最早作为法术名称是出现在赵炳故事中,因此可以说当时禁法的闻名、传播是与赵炳分不开的。[65]

《后汉书》中徐登与赵炳相遇于“乌伤溪”,《太平御览》卷七三七引《后汉书》注曰:“郦元长注《水经》曰:‘吴宁溪出吴宁县,经乌伤,谓之乌伤溪,在今婺州义乌县东也。’”[66]直到唐代早期,唯一见于文字记载的赵炳香火是永康县东的赵侯祠。赵侯祠的一个特点就是“蚊蚋不能入”。据《仙都志》:“考之此地实永康故地,神之显灵无所不在。虽邻邑皆有祠,无如此庙有石像可表。至今庙中无蚊蚋,境内不生蛭蝚,水旱疾疫祷之必应,岂非祖庙耶?”[67]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记载,《太平御览》卷四七“会稽东越诸山”“金胜山”条引《郡国志》曰:“金胜山,昔有人于此拾得金胜,因以名之。山有赵炳祠,炳善方术,庙至今无蚊虫。”[68]这种蚊蚋不能入的传说,到明代还有影响,文人徐师有《蚊赋》,在饱尝蚊咬之苦时感叹“难为赵炳之道术”[69]

赵炳有一个称呼为“乌伤侯”,其文献见于宋代徐无党之《汉乌伤侯赵炳庙碑》[70],其碑曰:

乌伤侯赵君祠者,自后汉立焉,载于祀典久矣。按其传云:“侯讳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疗人疾病。”抱朴子云:“能钩执虎豹,召至鱼龙,乃道士也。”

蔚宗,谓立祠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吴分乌伤县始为永康。蔚宗宋人在其后,则立庙之初乃在乌伤之县。其俗相传袭为乌伤侯者,予按其始封之时,而问诸故老,皆曰不知也。又无碑碣可考,而图经亦缺焉。独庙门有古隶书数大字甚奇,古亦曰乌伤侯,不知为何时人也。乌伤县碑云:“汉孝乌伤,颜乌所居之乡,有群乌衔土而来,其口皆伤,因即立县而名焉,唐武德中始改为义乌。”然风俗所传为乌伤侯者,岂在隋唐之前乎,章怀太子贤谓俗呼赵侯庙亦尚矣。又云:庙在县东,今乃在斗牛山之下,西距县五十余里,岂其故时之遗址欤!

每岁旱灾,吏民奔之祈祷不暇,虽国家亦往往致祭焉。然至朔望,乡人耄耋咸相率拜祭。邑之乡,所谓太平者,皆能造纸凿钱以售,以衣食于庙者数十家多由此富者,其地无风暴之灾,他乡虽隔车辙而时或有焉。若祭不洁与黯慢者,竟祸以震动之,故民事之如严吏也。予尝求先人葬地,驰走县境月余而卜之不从,乃阴祷于侯,是日自庙之后行约五里渡水而北得地曰吉。以问其人曰:吾昔梦侯吿我于是葬焉,乃为纪其事,使刻于石立之庑下,所以报神之祝业。

嘉祐五年,岁在庚子八月望日,东海徐无党记。

治平二年六月将仕郎宋县尉徐涤书并题额。

将仕郎试秘书省校郎知县事颜复立石。

碑文作者徐无党为永康人,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是为欧阳修注五代史者。因赵炳托梦,徐为先人找到了安葬之地,因而撰文立碑谢神。[71]按此碑文所述,首先,“乌伤侯”之称的来历无考,徐无党认为唐代改乌伤为义乌,故推断乌伤侯之称应在隋唐之前,但不肯定。其次,“每岁旱灾,吏民奔之祈祷不暇,虽国家亦往往致祭焉。然至朔望,乡人耄耋咸相率拜祭”。说明,除百姓自发以外,官府也参与了赵炳的祭祀。再者,“若祭不洁与黯慢者,竟祸以震动之,故民事之如严吏也”。说明,民众是相当敬畏赵炳的。

赵炳的信仰在宋代达到了一个高潮。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对临海方士赵炳祠赐额灵康,从此开始了宋朝对赵炳的一系列褒封: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封“仁济侯”,大观二年(1108)进“显仁公”,政和三年(1113)进“灵顺王”,宣和四年(1122)加“显佑”;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加“广慧”;宋宁宗惠庆元年(1196)加“善应”,开禧三年(1207)改“善应”为“威烈”。父忠泽侯,加封显庆宗泽侯;母赞佑夫人,加封赞佑顺应夫人;妻协顺夫人,加封昭助协顺夫人。[72]天泰间(1215—1233)易封“显灵忠烈昭德仁济王”。也就是说在一百三四十年间,赵炳得到两宋五个皇帝先后九次褒封,连传说从未提及的父母、妻子也受封、加封,褒誉、荣耀达到了顶峰。[73]

宋代如此多的褒封,是与宋代赵炳诸多灵验事件相关联的。宋绍兴间(1131—1162),台州重修灵康庙,著名学者石公孺写了《临海县灵康庙碑》[74],石公孺在碑文中叙述了撰文起因,是台州郡人对他说:“一是金国敌骑凭陵南犯,深入明、越(今宁波、绍兴),到处烧杀抢掠,官民遭殃,被杀殆尽。而我台州却能平安,百姓能睡得好觉。二是海上飓风怒号,骇浪磅礴,鱼龙出没,百怪呈露,而吾高宗皇帝海上乘船,往来于明州、台州、温州之间,如同航行在有轨的道路上一样。三是夏秋水旱,米价如珍珠宝石,一谷不登,将要饿死沟壑,而台州反而粮仓告满。这三件大事,都是神之赐予也。只要有一件,就要大书特书,何况三件事,如果不写,何以宣扬皇帝对赵炳的褒宠。”[75]而后《临海县灵康庙碑》写了赵炳的诸多灵迹,其文曰:

于是公孺稽首为之序次曰:

惟王赵氏,讳炳,字公阿,东阳人。后汉与闽人徐登遇于乌伤溪上,各试其术以疗疾。登死,东入章安,或挟鼎升屋而爨,或张盖绝流而渡,远近服其神。遭章安令之害,见于方术传,郡人俎豆之,立祠白鹤山下。

元丰中始建灵康庙额,俄封仁济侯、显仁公、灵顺王。宣和中加号显佑,今天子复加广惠,凡三号焉。历代血食,今千载矣。

先是郡大饥,有诣闽广告其贾客曰:“吾赵氏,台之富人也,台贵籴,倘运而往,将稇载而归吾台宅也。”不阅旬,海舶麇至,访赵氏,乃王也。元章简公刺州事,未之信,夏旱甚,祷于祠而钥之,约曰:“三日不雨则毁庙,五日不雨毁像。”登舟,风雨遽集,高下告足。公谢焉。洪光寺曳殿材,阻隘不得进,其徒祷之,溪谷暴溢,一夕自至。绍兴中,增修祠宇,工人度材,未施斤斧,忽空中有若引锯者,郡守槛其木于屋壁,其灵响概如此。公孺尝谓昔之详以事神者,备牺牲,严器币,求于杳冥之间,荒唐恍惚,疑不可得。及积诚之感假,则若鉴之取水,燧之取火,俄顷而有合。耿恭拜井而溢,裴行俭致水泉之异,信不诬也。……

白鹤山势奇伟,真一郡之胜,水浮陆转,将事络绎,箫鼓之声不绝。永康故有庙,奉尝不减临海,而行宫所及,遍于远迩矣。

此碑文首先是简述了赵炳于汉代的事迹,其结果是“立祠白鹤山下”。赵炳历代血食,至此已千载。其次是写了宋传皇帝在元丰和宣和年间及现在[建炎四年(1134)]三次给予赵炳封号,称“灵顺显佑广惠王”。三是写了赵炳的一些灵迹:赵炳幻化人形通知福建广东的米商,让他们运粮入台州;知州元绛求雨有应,元绛到庙答谢;等等,而白鹤山,已成为台州名胜,水路、陆路而来,“箫鼓之声不绝”。并说赵炳在永康也有庙,崇拜祭祀不减临海。各种祭祀赵炳的庙宇,则已遍布各地。

此后,宋孝宗淳煕八年(1181),台州知州唐仲友重修灵康庙,又写了一篇碑记,其文曰:

白鹤山在郡城东行二十里,有庙曰灵康,其神曰灵顺显佑广惠王。汉人,姓赵氏,讳昞,字公阿,生于东阳,行于乌伤,死于章安。人为立祠永康,祀于山之址,未有知其所起者。自太平兴国暨庆历间继显灵异,元丰赐额,崇宁始封侯,大观进爵,政和锡王号,宣和、建炎增衍鸿名,以迄于今。盖王生有道术,没为明灵。固尝应水旱之祷,诱闽广之米商,扬神兵以殄寇,澄海波以济龙舟。其事迹功德,宠荣本末,具见于《方术传》及乡贡进士石公孺、知州事侍郎陈公岩肖之碑。

宣和辛丑,方腊乱睦,仙居贼吕师囊应之,将逼郡城,祷于庙,不吉,焚之。再攻不克,贼退。数月,新庙成。仲友奉命来守,以淳熙辛丑岁正月丁巳谒于庙。行视栋宇,漏腐倾欹,像设图画,漶漫剥落,供帐杂器,故暗阙败。念承歉岁,方急救饥,幸得中熟,当议补葺。越六日癸亥乙夜,城南火,西风急,将及城,仲友率官兵扑灭,遐祷于神,须臾风转西北,城获全。六月不雨,复以丁巳祈于庙,毕事登舟,有云如练,自前山覆庙上,急雨,俄顷止。薄莫大雨,旬日霑足。

己巳,既谢神庥,即计工费,命临海令陈处俊、主薄向士斐董其事。于是州民欲献其力,有登仕郎应世荣者,谨恪能干,慨然先众人,身督工役,度材必良,择匠必能,易敝而新,坚壮工。经始于八月乙巳,落成于正月壬午。竹木土石、搏埴刮摩、设色之工凡一千八十二,用公钱二十七万有奇。民钱二十五万有奇。自寝至门,旁及廊庑斋祓之馆,无不葺,图像器物,悉改旧观,距宣和复建六十年矣。自兹以往,民之事神,不懈益虔。[76]

碑文回顾了赵炳汉代的事迹及前面石公孺、陈岩肖碑文所提到的灵迹,而后述写了赵炳新的灵迹。

方腊之乱时,仙居吕师囊附贼,进攻郡城,在赵炳庙祈祷,结果是不吉,于是将庙焚毁。后来进攻郡城而不克,数月后,赵炳新庙落成。此后,唐仲友于淳熙辛丑(1181)正月到白鹤山灵康庙谒拜赵炳,看到庙宇已较荒落,因为是歉收之年,如果有幸今年丰收,要重修庙宇。而过六天后的正月十六夜二更,城南失火,唐仲友率官兵救火,西风急,即将延烧至城内,唐仲友祷于赵炳,风势转向西北,州城得以保全。淳熙辛丑(1181)六月,因天旱久不下雨,唐仲友又于丁巳日祈雨于白鹤山灵康庙,仪式完毕后登舟,就看到天上“有云如练”,而后下了一场阵雨,到黄昏下起了大雨,雨大约下了十余日。到了十二日后的己巳日,大约是雨停之后,唐仲友就计划重修赵炳庙,到第二年正月始完工。

关于赵炳的封号,宋代五个皇帝先后九次对他进行了褒封。事见前,先是封侯,进而封公,最后封王。现台州当地称赵炳为“白鹤大帝”或“白鹤崇和大帝”。关于赵炳称“帝”的由来,文献中首见于明代《天台山方外志》中:“白鹤大帝,庙在县北二里九都,俗名白鹤庙。”宋代以后,赵炳不再受到皇帝的册封,但民间的信仰仍在继续,赵炳被当地民众抬上了大帝的宝座。[77]关于“白鹤崇和大帝”一说不详所出,只是流传于民间。[78]

海洋保护神,近今最为崇奉的,是天妃娘娘,亦即妈祖。关于天妃妈祖的最早记载,是南宋洪迈的《夷坚支志·林夫人庙》曰:“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筊,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79]在福建、台湾、广东一带尤为信仰。宋代及以前,赵炳在台州一带的香火很盛。但到了元代,由于朝廷特重海运,于是崇奉海神天妃,敕命沿海各地建庙。而后航海渐兴,福建、广东海运发达,天妃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东南亚一带。

王及认为:“历代以来,凡买船造屋、购田置业、娶亲嫁女、搬迁开张、张网捕鱼、航海出行等一应大事,都要在大帝爷座下祈求平安如意。这个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元代以前,赵炳作为海洋与地方的保护神,受到人民百姓的信仰崇拜和朝廷地方官的重视,一再加封和到处修建庙宇,其地位是很高的,影响范围也是很大的。直至近今,其祠庙在浙江至少超过妈祖数倍。在江浙一带,民间信仰的一位水陆保护神,时代更早、影响更大、名声更著的是白鹤崇和大帝赵炳。”[80]

二 黄大仙

黄大仙,名黄初平,又名皇初平,晋代人,其传始见于晋葛洪之《神仙传·皇初平》曰:

皇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而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忽然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生死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皇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81]

关于黄初平的籍贯,《神仙传》称“丹溪人”,而康煕《金华府志》卷二十二《仙释》曰:“晋皇初平,兰溪人。”兰溪县于唐咸亨五年(674)析金华县而置,为后起的地名。晋时丹溪或亦在今金华义乌一带,现金华、义乌均有丹溪区或丹溪路,或是上古地名的遗存。关于黄初平兄弟两人的出生年月,《神仙传》不载,而《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宋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记曰:“丹溪皇氏,婺之隐姓也。皇氏显于东晋,上祖皆备德不仕,明帝大宁三年四月八日,生长子,讳初起,是为大皇君;成帝咸和三年(328)八月十三生次子,讳初平,是为小皇君。”[82]

《神仙传》记述了后世最有影响的传说——“叱石成羊”。自《神仙传》记述后,金华民间流传至今。赤松子本是神农时雨师,传是黄初平之师。《金华赤松山志·宝积观》曰:“宝积观即赤松宫,按观碑目,二皇君因赤松子传授,以道而得仙。”[83]而《神仙传》记黄初平“易姓为亦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则是后世将黄初平看作赤松子的化身,并将金华山改称赤松山,《金华赤松山志》曰:“金华山,周回数十里,即赤松山是也。”[84]

晋代以后关于黄初平的事迹,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宋代《太平寰宇记》以及明、清时期所编的地方志都有记载。另外,《道藏》洞玄部记传类尚有宋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宋代,皇帝加封神仙名号较多,黄大仙亦在其列。宋倪守约《金华赤松山志》的《二皇君》篇曰:“淳熙十六年封大皇君冲应真人,小皇君养素真人,景定三年加封冲应净感真人,养素净正真人。”[85]并在其后《制诰类》录三份制诰,曰:

勅道无方,体供物之求兆见机祥发于感忽,赤松真君纪于仙录,神农之师,雨旸并时,有求必应,一方所仰千载若存,祗答灵休,用伸茂典,可加号赤松凌虚真君。

元符二年制 制在台

二皇君诰

勅黄老之学虽以虚无为主,淡泊为宗,而原其用心,实以善利爱人为本,初起真君,初平真君,尔生晋代,隐于金华,叱石起羊,以为得道之验;汲井愈疾,亦广救人之功。岿然仙宫,赫尔庙貌,一方所恃,千载若存。东阳之民,合辞以请,其案仙品,崇以美名,缅想灵流,鉴吾宝典。

初起真君可特封冲应真人;

初平真君可特封养素真人。

淳煕十六年六月十七日

加封

勅至真之妙,昉于庄老之论;神仙之事,盛于秦汉以来。然超乎冥漠之无形,而邈若昭彰之有验。第一位冲应真人,第二位养素真人,惟尔兄弟,流芳史书,石叱而能起;成形丹存,而尚留遗焰。驾雾腾云,则若恍若惚;祈晴祈雨、则随感随通。至今宝积之祠,起敬金华之地,宜加徽号,以称真风。

第一位冲应真人可特封冲应净感真人;

第二位养素真人可特封养素净正真人。

景定三年十二月十日[86]

赤松山上本建有赤松宫,于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称宝积观。据《金华赤松山志》,宋代赤松山宫观颇多,在双龙洞侧又有金华观,是赤松宫之下院,又有云巢庵、太清殿、二皇君祠、壶天真人祠、圣石仙官祠、丹山仙官祠、云台观、凝神庵等处。[87]

有宋一代随着皇帝的加封,金华当地以皇初平兄弟为中心兴建了众多祠宇加以祭拜,香火兴盛到达顶峰。宋代以后,元、明、清三朝,金华的黄大仙民间信仰进入衰微期,祠院荒芜,香火不再。黄大仙的信仰至清末,南移至岭南。清末以来广东有三间黄大仙祠:(广州)芳村普济坛,(佛山)西樵稔岗普庆坛及芳村普化坛。三坛的基本情况如下:

1.普济坛的创设:原来广东的黄大仙信仰,是在1897年间,由一群读书人在番禺开始的。据记载,他们后来联集10名“善友”,请黄初平实设箕坛,并于同年农历十月,得黄大仙赐坛名为“普济”。

2.普庆坛的创设:晚清广东第二间供奉黄大仙的庙宇,是位于南海的普庆坛“赤松黄大仙祠”。该祠始建于1901年,约在1903年竣工,占地十五六亩。主要创建人是稔岗梁仁庵道长。

3.普化坛的创建:普化坛设于广州花埭,建于1930年,与被破坏的普济坛,相距约半公里,占地只有四五亩。由当年出掌广东军政的南天王陈济棠和他的姨太太莫秀英主力兴建。

1915年普庆坛负责人之一的梁仁庵将黄大仙的画像带来香港,1921年设啬色园普宜坛。1919年的“破除迷信运动”,1958年的“反迷信运动”,1967年的“文革”,广东三间仙祠先后被破坏,啬色园成为硕果仅存的供奉黄大仙的祠。[88]当今啬色园的赤松黄仙祠已经成为香港著名的宗教名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啬色园赤松黄仙祠“上头炷香”的习俗,已成为许多香港人必行的节礼之一。[89]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作为黄大仙信仰发源地的金华,还有广州,黄大仙的信仰都在恢复中。如表2-1所示,这些信仰的恢复是由民众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

表2-1 广东、浙江两地黄大仙庙宇一览表[90]

其中浙江金华山的黄大仙祖宫规模最大,是黄大仙信仰的核心宫观。黄大仙祖宫坐落于黄大仙景区的中心,祖宫内祀奉的是名扬海外的中国道士黄大仙。整个祖宫呈九进阶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石照壁、祠牌楼、灵官殿、钟楼、鼓楼、祭坛、赤松宫、三清殿、祈仙殿等。整个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道观建筑庄重的宗教氛围。祭坛是宗教法事活动的主要场所,祭坛还有个非常神奇有趣的现象,每当游客站在坛中央鱼形太极图的中心喊一声,就能听到四面传来较大的回音,人犹如站在谷底。殿内的黄大仙神像座坛高1.668米,像高5米,整个神像由香樟精心雕刻彩绘而成,散发出阵阵清香。大殿左右两壁仿青铜的根木浮雕展现了1700年前流传至今的黄大仙升仙的传说故事,从出生到得道成仙再到香港显灵,分别为“玉帝赐胎、初平牧羊、叱石成羊、赠桃度仙、大仙行道”等26个故事。[91]

笔者于2014年7月陪同香港一支信仰黄大仙的宗教团体“儒释道功德同修会”的信众,拜访了黄大仙祖宫,与住持施清纯道长作了一些交流。施道长为全真华山派传人,也是金华道教协会会长。施道长称华山派虽然为全真七子之一的郝大通所创,但也奉华山陈抟老祖为祖师。施道长作为道教内丹之传承人,将黄大仙祖宫作为内丹传承的基地,并开辟多处灵气充足的炼功场所。距黄大仙祖宫不远,有朝真洞,一位李道长带我们游览了洞天,称该洞天是历代修真者的修炼之地,现在也是来黄大仙祖宫学习内丹弟子的上佳炼功场所。在道教内丹衰落的今天,有施道长不热衷于香火科仪,而将其管辖之地做成道教内丹人才的培养基地,这对道教的发展必将影响深远,可谓功德无量。

此次金华之行,还拜访了黄大仙出生地黄湓村的黄大仙宫,前面所列表中称浙江兰溪黄湓黄大仙宫建于1995年,但注称“尚有争议”,故此,此次特地与兰溪黄大仙宫住持陆阳道长进行了交流。陆阳道长为天师府弟子,也是兰溪市道教协会会长。据陆道长提供的资料称:“1992年春,在黄湓村村民和国内众多信仰黄大仙的善信们以及新加坡华侨陈志民、陈志亮、陈志发诸位先生的捐资下,选址在黄湓村黄大仙兄弟当年烧窑遗址上祭祀黄大仙并动工兴建黄大仙宫。1995年主殿落成开光并经省民宗部门批准成为道教活动场所。”此段文字可解释兰溪黄大仙宫对是否建成于1995年有争议的问题。也就是兰溪黄大仙宫始建于1992年,主殿落成开光为1995年。

宫中诸道长带领我们一行参观了兰溪黄大仙宫。兰溪黄大仙宫主殿奉祀黄大仙师,神像高3.98米,采用香樟木高艺精雕。宫为大五开间,歇山顶式,宫前为祭台,祭台前为大广场。北侧普济堂(慈航殿)建于1996年,主供慈航真人(又称“观音大士”),侧供白衣观世音和地母;南侧劝善堂(财神殿)建于1996年,主供财神,侧供文昌帝和姚大将军;藏经阁建于1997年,内供奉道教始祖老子、儒教鼻祖孔夫子、神医扁鹊、炎帝神农氏。在社会各界信众的支持和捐资助建下,2008年至今,宫观内又增建了放生池和凌虚桥;对宫观内广场进行了绿化改造建设,分阶段的对普济堂、劝善堂和藏经阁重新进行了内外修缮,为供奉的神像重塑金身并举行了一系列隆重的开光法会;等等。2012年新建药王殿、龙王殿和斋堂等,其中药王殿内供奉药王孙思邈,龙王殿内供奉龙王、龙王三太子、龙女。园、宫、堂、阁的匾额和照壁的“普济劝善”分别为中国道教协会前会长傅元天,啬色园董事会前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黄允畋等亲笔题书,楹联系凌禹门、朱峰、杨一萍、苗育田等书画名家手笔,内涵富蕴,书艺高超。

至今,黄大仙信仰已经成为华人的一个重要信仰,在后人不断地加工下,神灵攀附与传说异文成为黄大仙信仰不断扩散的内在生产机制,而信仰灵验与地方风物的结合成为各地信众不断得以确认的文化资源,在这过程中传说被生产并且不断被再讲述,形成日益扩大的黄大仙信仰圈。[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