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左传》所见周代重大礼制问题研究
- 景红艳
- 11147字
- 2021-03-31 16:55:44
第二节 论周代食馂礼及其文化功能
上节谈到,在文化渊源上,周代赐胙礼可以追溯到周代的食馂礼。那么,何谓“食馂礼”?《礼记·祭统》云:“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也。”各级贵族在宗庙祭祀过程当中,必须举行食馂之礼,它虽然是整个祭祀活动的尾声,但是,祭祀者对它绝对不能马虎或者省略。一场完整的祭祀活动,在祭祀结束的时候,主祭者必须举行隆重的食馂礼,才会被认为做到了善始善终,省略了食馂礼的祭祀活动,会被认为是一场不完整的祭祀活动,没有能够体现祭祀的祭意。因此,食馂礼是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的完美休止符,是宗庙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它彰显着祭祀活动的文化意蕴。但是,周代食馂礼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祭祀礼仪,它是从贵族的宗庙祭祀活动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祭祀礼仪,因此,传世礼书对于周代食馂礼及其相关问题并没有进行系统论述,因此,本节钩稽资料和文献,以祈对周代食馂礼的主要内容、文化内涵以及食馂礼的文化功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一 周代宗庙祭祀及食馂礼
在周代,食馂礼并不是一种完全独立的礼仪活动,先秦典籍对于周代食馂礼的内容并没有系统的记载。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仪礼·少牢馈食礼》以及《仪礼·有司彻》,诸侯之士在祖庙祭祀祖父和父亲,诸侯的卿大夫在祖庙祭祀祖祢,在祭祀即将结束之际,均要举行隆重的食馂礼。《礼记·祭统》对于诸侯祭祀祖先举行的食馂礼也有零星记载。但是,先秦礼书对周代天子宗庙祭祀如何举行食馂礼没有系统的记载,但由诸侯祭祀宗庙、卿大夫祭祀宗庙以及诸侯之士祭祀宗庙均举行食馂之礼可推,周代天子在举行宗庙祭祀之时,也要举行隆重的食馂之礼。要认识周代食馂礼的基本内容,我们只能依据《仪礼·特牲馈食礼》《仪礼·少牢馈食礼》以及《礼记·祭统》等,对周代食馂礼的内容做出大概勾勒。
(一)诸侯之士的宗庙祭祀及食馂礼
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在宗庙祭祀祖父和父亲的仪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筮日
诸侯之士祭祀祖父和父亲的日子不是预先商定的,而是通过卜筮得到的。卜筮之日,主人率领受祭者的子孙、有司、助祭的执事在庙门西边举行卜筮活动,具体的卜筮活动是由筮人操作,最终由宗人宣布举行祭祀的日子。
2.筮尸
祭祀前三日的清晨,通过卜筮来决定尸的人选,其仪式与卜筮祭日时一样。
3.宿尸
“宿尸”即邀请尸。祭祀时尸的人选通过筮尸决定之后,主人在祭祀举行之前,带领受祭者的子孙,请尸能够根据卜筮的结果,同意在主人祭祀祖先之日担任祭祀活动的尸,尸表示应允。
4.宿宾
“宿宾”即邀请宾客。祭祀开始之前,主人还要带着受祭者的子孙,前往嘉宾的家里,邀请嘉宾届时能够参加自己祭祀祖先的活动,嘉宾表示恭敬从命。
5.检视祭器、祭牲
祭祀举行之前,主家要在邀请嘉宾的次日傍晚,在庙门之外一一陈设各类祭器、祭牲。为了保证祭祀的活动顺利进行而不出差错,主人和受祭者的子孙、嘉宾和众宾客等来到祭祀现场,预先熟悉祭祀时自己站立的位置,演习祭祀时的礼仪。宗人则要亲临祭祀现场,检查祭祀的器具是否摆放合理,器具是否干净,祭牲是否健康合格。
6.祭祀前的陈设和位次
祭祀之日的清晨,主人要亲自检视宰杀的祭牲,主妇要亲自检视各种祭牲、祭品的煮和烹。各种祭祀用品都要放在预设的祭器中。主人、主妇、宾客、兄弟以及众执事都要站在昨天演习祭祀礼仪的位置上,等待祭祀的开始。
7.阴厌
在尸入室之前,主人要在屋角设祭席,准备祭祀神灵。宗人要安排佐食者、执事、来宾之长、赞礼者等将盛有祭牲、黍稷等的祭器,依照顺序摆放在室中,主妇要向祭祀的神灵进献盛放葵菜和螺酱的豆,主人要向神灵行稽拜之礼。举行阴厌时,象征祖先的尸没有出现在室中。
8.尸九饭
阴厌结束,祝代表主人到庙门外迎接尸入宗庙。尸上堂入室后,祭祀开始。尸先开始挼祭,挼祭完毕,佐食献尸,尸取饭三次,告饱;佐食又献尸,尸又取饭三次,告饱;佐食又献尸,尸又取饭三次,告饱。在祭祀过程当中,尸总共接受了佐食进献的祭品九次,称为尸九饭。尸九饭,象征着祖先受供养的祭品为九次。
9.主人初献
尸九饭之后,主人开始第一次上堂酌酒,进献给尸,尸回敬主人,主人用尸吃剩下的黍稷进行祭祀。尸对主人进行祝福,并将自己吃剩下的黍饭馈赠给主人。
10.主妇亚献
主人初献完毕,主妇开始亚献,即第二次向尸献酒。献酒之后,主妇还要给尸进献枣、栗等。之后,主妇在房中举行祭祀活动。
11.宾三献
主妇亚献之后,宾客第三次向尸献酒,其仪式与主妇亚献时一样。
12.向宾和兄弟献酒
宾客第三次向尸献酒结束,主人要向参加祭祀活动的宾客和兄弟们一一举行献酒之礼。
13.兄弟之长、众宾之长加爵
主人向宾客和兄弟献酒结束,兄弟中的年长者和众宾中的长者要分别向尸举行献酒之礼,仪式与宾客三献之礼一样。
14.嗣子献尸
兄弟之长、众宾之长加爵结束,主人的嗣子要向尸行献酒之礼。
15.旅酬
嗣子献尸结束,兄弟中最年幼者,要先向年长者行献酒之礼。随后,众宾客与众兄弟相互劝饮,不计次序和爵数。
16.祭祀时的应酬
旅酬结束,佐食者分别要向尸和祝献酒。仪式结束,尸下堂出庙门。
17.为嗣子和兄弟之长举行馂食礼
尸下堂之后,祭祀议程进入食馂礼阶段。食馂礼在宗庙的堂上举行,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祀祖父和父亲时举行的食馂礼的主要仪节如下:
其一,设席。
食馂礼正式开始之前。在刚才祭祀活动中为尸设置的席子对面,再铺设一张席子,以便举行食馂礼。
其二,陈设食品。
佐食者将敦中的黍分一半到仰置的盖子上,将它们分别放置到东西两个席子上。两个盛羹的铏也分别送到东西两个席子上。嗣子和兄弟之长洗手完毕之后,站立在西阶之下等待尝食。
其三,嗣子和兄弟之长入室。
祝宣布食馂礼开始,嗣子和兄弟之长登堂入室,嗣子面向东,兄弟之长面向西,相对而坐,准备食馂。
其四,尝用馂食。
佐食将俎上剩下的猪肉分给嗣子和兄弟之长各一块,并说:“你们在这里能够吃尸剩下的祭品,是因为祖先有德。”嗣子和兄弟之长要将佐食分给他们的猪肉用手举起来,然后用饭祭祀,用肉祭祀,然后再食用祭饭和祭肉。
其五,主人升酌。
嗣子和兄弟之长食馂完毕,主人要上堂酌酒,分别进献给嗣子和兄弟之长,同时,站在旁边的祝也说道:“你们饮此酒,当知兄弟和睦。”嗣子和兄弟之长接过主人进献的酒,先要用它祭祀,然后将它饮完,再向主人行拜谢之礼,然后两人下堂。
其六,嗣子升酌。
主人升酌完毕,嗣子用洗过的爵上堂酌酒回敬主人,主人拜谢,用嗣子进献的酒先行祭再饮完。然后,嗣子下堂,主人出室。
其七,阳厌。
食馂礼完毕,佐食撤去尸的荐、俎、敦,陈设在室的西北角,用席围隔,再放一酒尊。接着,佐食合上窗门,下堂,祝禀告主人,供养之礼已成。
从以上诸侯之士祭祀祖父和父亲的过程可知,食馂礼是祭祀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候,嗣子和兄弟之长食用尸的余食,即食用馂食的过程。
(二)诸侯之卿大夫的宗庙祭祀及其食馂礼
根据《仪礼·少牢馈食礼》的记载,诸侯之卿大夫在宗庙祭祀祖祢的议程和《仪礼·特牲馈食礼》记载的诸侯之士在宗庙祭祀祖父和父亲的议程大致相同,只是使用祭品的规格有所差异。依古礼,天子、国君、祭祀用太牢,即牛、羊、猪各一;卿、大夫用少牢,即羊、猪各一;诸侯之士用一猪,即所谓特牲。关于诸侯之卿大夫祭祀祖先的繁复仪式不再赘述,这里仅仅叙述祭祖即将结束时举行的食馂之礼的主要内容。
1.撤俎设席
当祭祀过程当中尸被供养的仪式举行完毕之后,尸走出庙门。接着,在宗庙的堂上举行食馂礼。祝命撤俎并将之放置在堂下。司宫在刚才尸使用的席子对面,再设一张席子,准备举行由四人参加的食馂礼。
2.食馂者就座
准备食馂的分别是上佐食、下佐食、两位宾客之长。上佐食和一位宾客之长面向东坐在席子上,下佐食和另外一个宾客之长面朝西坐在席子上,他们是面对面坐着的。
3.司士进祭黍、祭肤
司士向上、下佐食进献盛有黍的敦,还要将敦中的黍盛出一部分,放在两位宾客之长的羊俎上,以便他们享用馂食。
4.食馂者祭黍、祭肤
司士要给每一位馂食者进献一块肤(即猪肉),食馂者开始祭黍、祭肤。
5.司士进铏、豆
司士再向上、下佐食进献一只铏,向两位宾客之长进献两个盛有肉汁的豆。四位食馂者均开始食用黍和肤。
6.主人酌馂食者
四位食馂者吃完之后,主人分别向每一位食馂者进献一只爵,食馂者用酒进行祭祀之后喝完,对主人行拜礼。除了上佐食,其余三位食者出室下堂。
7.上佐食祝词
上佐食向主人献爵,主人祭酒饮酒,上佐食向主人致祝福之词,主人拜谢饮酒完毕,上佐食出庙门。
以上是周代诸侯之士在宗庙祭祀祖父、父亲以及诸侯之卿大夫在宗庙祭祀祖祢时举行食馂礼的大致内容,《仪礼》虽然没有对周天子和诸侯祭祖举行的食馂礼进行记述,但也可由此管中窥豹,对周代各级贵族祭祀祖先时举行的食馂礼的大致内容有所了解。
二 周代食馂礼的文化内涵
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仪礼·少牢馈食礼》,社会地位并不高贵的诸侯之士以及诸侯之卿大夫在宗庙祭祀的时候,也要郑重地举行食馂礼,由此可见食馂礼对于整个祭祀活动之重要。那么,周代食馂礼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而令各级贵族十分看重呢?根据传世文献,周代食馂礼在文化内涵上可以得到如下解读。
(一)“馂”是“尸”享用祖先神灵的祭品而剩下的“圣餐”
要了解周代食馂礼的文化内涵,首先必须搞清“尸”和“馂”两个概念的内涵。先说“尸”。何谓“尸”?“尸”即以活人假扮受祭的祖先。《礼记·郊特牲》:“尸,神象也。”《公羊》宣十一年注曰:“祭必有尸者,接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仪礼·少牢馈食礼》,诸侯之士在祭祀祖父和父亲,诸侯之卿大夫在祭祀祖祢时,都要在祭祀过程当中立“尸”假扮祖先,通过在祭祀过程当中向“尸”进献祭品,达到祭祀鬼神和祖先的目的。在立“尸”之前,要通过宗教人士“筮尸”,即确定“尸”的人选。担任“尸”的人选,也有严格的讲究。《礼记·祭统》云:“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孙希旦注云:“尸所祭者之孙,无孙则取族中孙行为之,以其昭穆同也。此据祭考庙而言之,故尸于主祭者为子行,主祭者于尸为诸父也。北面而事之者,天子诸侯之礼,朝践时尸在堂上南面,主人北面而事之也。”一般来说,被确定为“尸”的,是受祭者的孙子,如果受祭者没有孙子,则在族人的孙子辈当中确定一个人选。“尸”的人选确定之后,还要进行“宿尸”,即主人要到确定的“尸”的家里,正式邀请和告知“尸”届时参加自家宗庙的祭祀活动。当“尸”答应之后,才算将“尸”的人选确定下来。在宗庙祭祀开始之后,主人要将代表祖先的“尸”迎进庙门,“尸”上堂入室之后,才能正式开始祭祀。宗庙祭祀活动,首先是通过假扮祖先的“尸”对鬼神进行祭祀,然后祭祀者再通过向“尸”进献各类祭品,实现对祖先的祭祀和孝敬。故《礼记·祭统》云:“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因此,“尸”是宗庙祭祀的主要对象,他代表祭祀者的祖先。
再说“馂”。何谓“馂”?《礼记·祭统》云:“夫祭有馂,馂者,祭之末也,不可不知也。是故古之人有言曰:‘善终者如始,’馂其是已。是故古之君子曰:‘尸亦馂鬼神之余。’”《礼记集解》孙希旦注:“食余曰馂。鬼神享受气,朝践时先荐腥、、至馈食,尸乃食之,故曰:‘尸亦馂鬼神之余。’”[39]根据孙希旦的解释,所谓“馂”,是指余食,俗称剩饭。宗庙祭祀的对象,主要包括鬼神和祖先。祭祀过程当中,首先要祭祀的是鬼神,其次才是假扮祖先的“尸”。祭祀者祭祀鬼神,要借助尸来完成。尸首先要用祭祀者进献的祭品祭祀鬼神,当鬼神享用完毕之后,再由尸来享用,尸是沟通鬼神和祭祀者的媒介,祭祀者通过尸来祭祀鬼神,表达对鬼神的尊崇。“尸”享用祭祀过鬼神的祭品,被祭祀者认为是祖先享用祭品,祭祀者从情感和心理上达到了尽孝的目的。经尸享用过的祭品称为“馂”。当尸走出庙门之后,说明尸受供养的仪式结束。这时,整个祭祀活动也即将结束,参加的祭祀者要在宗庙之内再举行一场食用尸的余食的礼仪,即食“馂”礼。根据《仪礼·特牲馈食礼》,“馂”具体是指尸在祭祀中享用过的敦中的黍稷,铏中的肉羹,俎上的猪肉,也叫肤。而根据同篇文献记载,尸在祭祀当中享受最为隆重的九饭之礼时,享受的祭品也是敦中的黍稷、铏中的肉羹,盛放在肉俎上的猪的心、舌、肺脊,兽肋,鱼等。在祭祀过程当中,食用祭品仅仅属于象征仪式,并不真正食用。因此,“馂”就是尸体享用过的祭品,最初先由鬼神享用。
最后,“馂”被周人视为具有神奇功效的“圣餐”。
周人尊祖敬宗,对祖先神灵有着非常浓厚的崇拜心理,同时对祖先神灵使用过的祭品也怀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馂”是具有神奇功效的“圣餐”。如果食用了祭祀的“馂”,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美好的影响。《仪礼·特牲馈食礼》载祝云“馂,有以也”,意思是说,“能在这里享用馂食,是因为先祖有德,而享受此祭”。同样,《仪礼·特牲馈食礼》还记载祝云:“酳,有与也。”意思是:“你们饮此酒,当知兄弟相互和睦。”意思是食用过馂的祭祀者,他们会家庭和睦,兄弟同心同德。《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载,尸用祭祀过的搓成团的黍饭,命令祝拿着黍饭赏赐给主人,并且用嘏辞祝福主人说:“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来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田,眉寿万年,勿替引之。”意思是说“尊敬的尸命我工祝,赐给你这位孝孙以无疆之福。赐福于你这位孝孙,使你受福于天,耕稼于田,长寿万年,永远不废。”[40]而同篇文献记载在尸出庙门之后举行的食馂之礼上,上佐食向主人行嘏辞时说:“主人受祭之福,胡寿保建家室。”接受了尸赏赐的“馂”食,会给受用者带来诸多好处,不仅可以得到上天赏赐的福佑,还可以耕者有其田,长命百岁,长守福禄,家业兴旺。由此可知,祭祀祖先之后的“馂”非同凡响,它是能够给享用者带来福气和好运的“圣餐”。
(二)食馂者人数的多少取决于主祭者社会地位的高低
据《仪礼·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祀祖父和父亲结束,在宗庙举行食馂礼时,参加食者的仅有两馂,即有两人参加食馂礼。“祝命尝食,馂者举奠许诺,升,入,东面。长兄弟对之,皆坐。”
首先,从血缘关系上,参加食馂者的是嗣子和长兄弟两人,嗣子即主祭者的继承人,长兄弟即兄弟中的长者,他们和主人有着相同的血缘关系,是主人的至亲。
其次,食馂者在食馂过程中有主次和先后之别。祝宣布食馂开始,长兄弟和嗣子应诺上堂入室,嗣子面朝东,兄弟之长在其对面坐下,准备享用馂食。其中,嗣子被称为“上馂”,长兄弟即兄弟中的长者,被称为“下馂”。食馂结束,主人要上堂向嗣子和兄弟之长献酒,先接受献酒的是“上馂”,即嗣子,后接受献酒的是“下馂”,即兄弟之长,这说明两位食馂者在受进献过程当中有主次和先后之别。“上馂”在食馂过程中是主要的受进献对象,先享受馂食和接受主人的进献。“下馂”是食馂过程中次要的受进献对象,后享受馂食和接受主人的进献。
从诸侯之士食馂的过程来看,有资格的食馂者是与主祭者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嗣子和兄弟之长,食馂者的人数仅仅被限定为两人,非常有限。
依据《仪礼·少牢馈食礼》,诸侯之卿大夫宗庙祭祀之后举行食馂礼,有资格的食馂者为四人。“祝命佐食彻口俎,降设于堂下阼阶南。司宫设对席,乃四人馂。上佐食盥升,下佐食对之,宾长二人备。”彭林先生注:“四个人馂食,即佐食者二人、宾长二人。”[41]宾长二人即来宾当中年长者二人。
首先,从血缘关系来看,参加食馂者的两位佐食和两位宾长与主人没有血缘关系。
其次,这四个参加馂食者,在享受馂食时既有主次之分,也有先后顺序的严格区别。因此,上佐食和下佐食在享用馂食时,是进献的主要对象,被称为上馂。两个宾长在享用馂食时,是进献的次要对象,被称为下馂。上馂先于下馂享用馂食。即使是被当作上馂的上佐食和下佐食两人,在享用馂食时也有先后之别,相对于上佐食,下佐食又被称为次馂。食馂完毕,主人上堂分别依次向上佐食、下佐食、两位宾长献酒,以示感谢。主人升酌完毕,下佐食、两位宾长下堂,唯上佐食留下,对主人献爵,并对主人举行嘏辞,足见上佐食是整个食馂礼中最为重要的食馂者。
从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庙食馂的过程来看,有资格食馂者是与主祭者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位佐食和两位宾长,食馂者的人数由诸侯之士祭祀宗庙的二人扩大到四人,食馂者人数增加。
《礼记·祭统》云:“尸亦馂鬼神之余也……是故尸谡,君与卿四人馂。君起,大夫六人馂,臣馂君之余也。大夫起,士八人馂,贱馂贵之余也。士起,各执其具以出,陈于堂下,百官进,彻之。下馂上之余也。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
根据《礼记·祭统》,诸侯祭祀宗庙举行食礼,诸侯要亲自参加食馂仪式,而跟随诸侯参加食馂仪式者已经完全超越了血缘关系,是在政治上依附于诸侯的卿、大夫、士、百官等。和诸侯之卿大夫食馂礼相比,食馂者的人数大为增加。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祭者的地位不同,有资格食馂者的人数就不同,食馂者人数的多少取决于主祭者社会地位的高低。主祭者地位高,食馂者的人数就多;主祭者的社会地位低,食馂者的人数就少。
宗庙祭祀的食馂礼,对于食馂者来说,是分享鬼神和祖先的“圣餐”,分享神灵恩泽和福祉的过程。但对于主祭者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借助宗教祭祀,将鬼神和祖先的恩泽布施和赏赐给属僚,在政治上对他们乘机拉拢的有效手段。而这种手段,已故史学家常金仓先生把它称为“施舍赠财”,“食馂礼”其实就是“施舍赠财”的变种,即给予臣僚某种好处和恩惠,它和“施舍赠财”的本质是相同的。常金仓先生认为“施舍赠财”和早期国家的起源关系密切,后世政治家经常借此笼络人心。“由于施舍赠财自史前时代起就是怀有政治野心的人成功的秘诀,文明时代的君主都深知大臣施惠拉拢国人是对君权的极大威胁,因此,明确规定‘家施不及国’,即大夫之家不得滥施恩惠于国人。”[42]可能这是对于各级贵族在举行食馂礼之时,为何地位低者食馂者少,地位高者食馂者多的最好文化诠释。
(三)食馂礼是按照由高到低、由少到多的原则举行的
根据《仪礼·少牢馈食礼》,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庙食馂,食馂者有上馂和下馂之别。上馂优先享用馂食,下馂次用馂食,食馂过程贯穿着高低贵贱之别。
同样,高低贵贱之别也体现在诸侯宗庙祭祀的食馂礼中。据《礼记·祭统》,诸侯祭祀祖先,佐食、祭主、宗妇及宾客之长等分别要向尸进献祭品,尸在食用祭品之前,先要将其献祭于鬼神,即“尸亦馂鬼神之余也”。当整个进献祭品的复杂仪式结束后,尸站起身来,表示他已满意地享用了祭品。接着,参加祭祀的官员要按身份等级的高低,次第象征性地享受尸之馂食。最先享用的是国君及卿四人,当他们站起身表示享用过馂食之后,另有六位大夫享用国君及卿之馂食;当大夫站起身后,另有八位士享用大夫之馂食;当士站起身后,他们分别将盛着自己馂食的餐具陈于堂下,没有参加庙中祭祀的余士再享用参加过祭祀仪式之士的馂食;余士享用完毕,餐具撤走,食馂仪式宣布结束。
根据以上所记载诸侯食馂礼的过程可知,在分享“圣餐”的过程中,只有国君及卿可以直接食用尸之馂,这标志着政治上享有特权的阶层在宗教活动中也有着优越的地位。卿以下之等级所食用之馂则是与他们相应的上级贵族之馂,这说明他们在政治地位上卑微于前者,在宗教活动中也处于从属之地位。食馂礼正是通过赐食活动来严格区分社会等级的高低、远近、尊卑、亲疏,即所谓的“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43]。
另外,诸侯的食馂礼中也体现了由少到多的原则。《礼记·祭统》孙希旦注云:“馂之道每变以众,既以为贵贱之别,而又以为象其惠之渐广也。”在食馂礼上,最初是诸侯享用馂食,接着是四位卿,继而是六位大夫,六位大夫之后,是八位士享用馂食,最后享用馂食的是没有参加宗庙的百官,即余士。随着社会等级的逐渐下降,食馂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它表示恩惠遍施于四境之内。
由诸侯宗庙祭祀过程举行的食馂礼可知,在天子宗庙祭祀中,食馂者数量更多于诸侯。因此,在祭祀活动结束后,为了体现“惠之渐广”,天子要继续举行食馂礼,广布王室的恩泽,使那些没有参加宗庙祭祀的贵族也享受到他们的惠施。
不过,正如第一节所论述,祭礼完毕之后举行的食馂礼是以赐胙礼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因此,从仪式形式上说,食馂礼是赐胙礼的滥觞,赐胙礼是对食馂礼的继续和补充,二者的政治目的是完全一致的。
三 周代食馂礼的文化功能及文化渊源
《礼记·祭统》云:“凡馂之道,每变以众,所以别贵贱之等。”“别贵贱”是各级贵族举行食馂礼的政治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从诸侯祭祀宗庙举行的食馂礼来看,各级贵族根据自己身份的高低,按照先后顺序享用上级贵族食用过的馂食,这象征着上级贵族挂念下属,不忘使下属共享神之布施和恩泽;下级贵族只有在享用馂食之后,才能享受到上级的恩惠,体会到亲情的温暖,森严的社会制度中彼此隔膜的人群在施惠与受惠的仪式上精神和情感得到了空前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天子、诸侯来说,食馂礼的意义则远远超出了宗庙的范围。“庙中者,境内之象也。”[44]宗庙祭祀过程中的食馂礼是现实政治的缩影和反映,它象征着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布恩施惠、广济博施的政治活动,体现了天子和国君处庙堂之高而不滞惠于上,而善于恩施于下,不使境内有冻馁之民的博大胸怀与仁爱之心,只有有德者才能做到这样。从统治者能否依制举行食馂礼,可以预知他们政治的兴衰与成败。因此,《礼记·祭统》云:“祭者,泽之大者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惠必及下。顾上先下后耳,非上积重而下有冻馁之民也。是故上有大泽,则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由馂见之矣。故曰:‘可以观政矣。’”这才是周代食馂礼的文化功能之所在。
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周代食馂礼源于早期先民共食制的原始习俗。原始共产主义时期,公私之观念没有产生,人们相互协作,一起生产,共同分享着劳动果实。随着私有观念的产生及社会等级的分化,人们各亲其亲,各私其私,原始的共食原则随之遭到破坏。进入国家之后,共食制度只在偶尔的公共祭祀及其他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许多社会性祭祀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共享,献祭物可能包括水、甜酒或啤酒和少量食物。或者采取杀牲的形式,把血泼洒在祭祀坛上或地上,把剩余的肉做熟供给参加祭祀的人食用。就后者来说,这是一种共享圣餐的仪式。”[45]在祖先与神灵崇拜盛行的历史时期,几乎世界各地的民族都将祭品视为圣物。因而,每值重大的宗教节日,利用公共祭祀慷慨地向民众施舍,使祭祀成为祭品共享活动成了主祭者的施惠之道与借以拉拢民众的手段。
在印加人的卡帕克节,印加王族的成员和广大臣民汇集在广场上。他们以美洲羊驼献祭神灵,祭祀活动由祭司主持。献祭之后,印加王开始在广场进餐,这是一派万民同庆的景象。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甚至是最贫穷的人,此时也能受到印加王的款待,享受着印加王赐予的美味佳肴。这在当时其他民族中是不多见的。[46]
在公历的10—11月,印度的阿逾陀人要举行盛大的灯节祭祀活动,仪式结束后,祭司拿着供品,一一分发到在场的每个人手中,这些东西是神赐予的。接着,祭司又向每个人分发叫崩加莫里的供品,倒在每个人手中,有半酒杯之多。接受的人伸出双手,一上一下手心朝上叠成十字形,必须把这些崩加莫里喝光,不能扔掉。[47]
在古代雅典人的泛雅典娜节上,上百头的牛、羊被宰杀,作为牺牲献给雅典娜。大祭完毕,人们便开始分享祭祀后剩下来的牛、羊肉,忘情于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在这样的公宴中,全体参加者不分贫富,都能与神同乐,享受神的祭品。[48]
在这些民众宗教情绪极为高涨的地区,大型的宗教祭祀是自由参与的全民性的社会活动,在祭后分享祭品的仪式上,无论富贵或贫贱,在神祇面前一律平等,周期性的祭祀与分食仪式不断强化的是全民的宗教狂热情绪和对神权的偶像崇拜意识。食馂礼是中国周代社会的圣餐分享大会,它也是原始共食制的遗俗。由于国家的宗教活动由统治者垄断,尽管王室的食馂礼在理论上也强调其社会广泛性,但以血缘的远近和社会等级为基础是宗庙祭品共享活动的基本特征,周期性的分享仪式不断强化的是贵族的宗族意识和对王权的崇拜心理。
宗教提供着社会本身不能提供的约束力,提供着“靠世俗的约束力所不能维持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为了强化这些准则而举行定期庆典是必要的,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忽视公共利益和在政治上的相互依赖而过多地迷恋于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49]。周王朝是以分封制与宗法制为政治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每个阶层都严格按照等级坐标定位在自己的位置上,由种姓之别与等级之别而造成的统治者之间的相互疏离和对抗也威胁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食馂礼以重温共食生活的方式,不仅使同姓贵族体会到大家族的亲情与温暖,孝子之心与笃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同时,异姓贵族也沐浴到他们的恩泽,在王权至上和宗子唯尊观念的支配下,诸侯利益最终服从于天子利益,家族利益最终服从于宗族利益,不同等级、不同血缘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与化解,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上下和顺的和谐社会关系因此而得到重新建立。“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50]其事虽微,其意则著。
[1]《左传》成公十三年。
[2]《左传》成公十三年。
[3]《周礼·春官·大宗伯》。
[4]《仪礼·少牢馈食礼》。
[5]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文物》1957年第7期。
[6]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0页。
[7]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63—1364页。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26页。
[9]同上书,第427页。
[10]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2页。
[11]陈梦家:《西周青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页。
[12]同上。
[13]同上书,第373页。
[14]于省吾:《读金文札记五则》,《考古》1996年第2期。
[15]陈梦家:《西周青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73页。
[16][日]白川静:《西周史略》,袁林译,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第67页。
[17]刘启益:《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周王后妃》,《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4期。
[18]黄盛璋:《保卣铭的时代与史实》,《考古学报》1957年第3期。
[19]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
[20]曹玮:《也论金文中的“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彭裕商:《保卣新解》,《考古与文物》1998年第4期。
[22]《礼记·祭统》。
[2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25]陈梦家:《西周青铜器断代》,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页。
[26]《左传》闵公二年。
[27][英]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9页。
[28]同上。
[29]《礼记·祭统》。
[30]《礼记·祭统》。
[31]同上。
[32]同上。
[33]同上。
[34]同上。
[35]《礼记·祭统》。
[36]同上。
[37]同上。
[38](清)马骕:《左传事纬》,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549—550页。
[39]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42页。
[40]彭林注译:《仪礼》,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34页。
[41]彭林注译:《仪礼》,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39页。
[42]常金仓:《穷变通就——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3页。
[43]《礼记·祭统》。
[44]《礼记·祭统》。
[45][英]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9页。
[46]洪学敏、张振洲:《美洲印第安宗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页。
[47]王树英:《南亚印度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48]吴晓群:《古代希腊仪式文化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7、78页。
[49][英]帕林德:《非洲传统宗教》,张治强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89页。
[50]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