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中国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由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结合形成的新兴边缘科学,是于1980年,由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经济研究所所长许涤新先生倡导建立的。它的产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要求。生态时代是在工业时代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的任务是解决工业时代固有的生态与经济矛盾,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它的任务与生态时代的核心要求相一致,并且它的学科理论也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内在相通。由此也就决定了生态经济学在当代产生的基本任务:理论上,为“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指导实践上,能够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具体指导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现,从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生态经济学由于它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出现,就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84年在北京召开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会做报告。他的报告初稿是由我和另外两个同志起草,我统稿并提供基础资料的。但是他的报告在提法和高度上,却远远超过我们起草的水平,其中突出增加和指明了三点:(1)生态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性问题,是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事;(2)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连同近期我国环境保护等机构的建立,是我国在这方面“觉醒”的表现;(3)我国今后发展经济,不但要综合经济平衡,同时也要生态平衡,要用两个平衡的思想指导我国的经济工作。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出现,同时也受到实践工作者、自然科学界和社会其他方面的普遍重视。

我一生从事经济学研究。1951年清华大学经济学系毕业。毕业分配时陈岱孙先生的亲笔批语是“宜于教学”,于是我便开始在清华大学经济系做教学研究。院系调整到中央财经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之后,参加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工作,任研究所业务秘书、研究室主任、所长的研究助手。“文化大革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做研究。至今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学建立发展63年和生态经济学新学科自创始到现在34年——两个学科发展的全过程。

1980年我从研究农村经济学转入主要研究生态经济学,同时研究农村经济学,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1980年8月9日许涤新先生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的全国畜牧业经济学术讨论会上提出“要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建立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后来我提出,就把这一天作为我国生态经济学开始的日子。9月他回到北京,就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和《经济研究》编辑部召开第一次生态经济座谈会,并指定由《经济研究》编辑部负责组织。当时编辑部的四个负责人都不懂生态,推来推去,要我具体负责。我到处打听,请来生态学界的著名专家马世骏、侯学煜、阳含熙先生(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与许涤新先生等著名经济学家坐在一起,开始了两大科学合作,共同创建中国的生态经济学。

会后,许老要我继续负责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生态经济论文集《论生态平衡》,并在《经济研究》上每月组织一期文章,连续一年,以此推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等工作,我都努力完成了。随后许老又提出要我负责这一学科的研究和组织推动工作,当时我产生了犹豫。那时我已经52岁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的前辈老专家们不多,我们这些人当时也算是知名人了。“50多岁另换一个专业开始研究”?当时是许老指出当前发展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重要性和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就把负责创建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和研究生态经济学这一工作任务承担了起来。之后,我在工作中逐步深刻认识到中国生态经济学建立的时代意义和在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就全身心地投入,一直持续下来,包括退休后,直到现在已经34年的研究和组织推动工作新历程。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和许老的直接领导下,自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组织推动工作,是按照我建议的推进新学科开拓创建“五步走”的设想进行的:(1)建立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2)建设具体指导实践的生态经济管理理论;(3)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4)促进提高全民生态经济意识;(5)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走向世界。同时由于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是一项从无到有的开拓性工作,我也有幸亲身组织和经历了我国生态经济学发展史上的21个“我国第一次”。主要包括:

在组织推动方面:负责组织我国第一次生态经济问题座谈会;执笔撰写第一篇动员全国研究生态经济问题的报道文章;负责组织第一批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文章在《经济研究》上发表,并应急撰写第一篇;负责组织编写出版我国第一本生态经济学论文集;负责组织第一次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明确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负责组织召开“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第一次组织全国生态经济学研究队伍;负责与云南省生态经济学会联合,第一次办起了全国性的《生态经济》学术刊物等。

在研究创建学科理论方面: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撰写出版我国第一本集中集体智慧的《生态经济学》专著,从无到有建立起我国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初步理论体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重点课题,主编出版《走向21世纪的生态经济管理》专著,第一次开拓生态经济管理学新领域;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重点课题,独著《生态经济学》,第一次概括20年来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用于指导新的实践等。

在推动生态经济学深入民众走向世界方面:例如负责组织在昆明市举办我国第一次大型生态经济学启蒙性讲座;负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第一次“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系列广播讲座;第一次代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与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建立正式学术联系,并担任其组织工作;应邀担任我国第一个民办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推动我国生态经济学进入企业家参与、国家和社会共同推动发展的新阶段等。

本文集选编的文章,就是我从事创建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进行以上工作34年来研究发表的部分文章。选编的文章也按照上述工作的几个方面和顺序排列。从中大体可以看出我34年来进行这方面推动和研究工作的足迹,同时也大体上能够反映出中国生态经济学学科34年来创建发展所经历的具体过程。

本文集的文章按照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研究并重、侧重指导实践的特点选编。这也反映出我34年来进行生态经济学研究所遵循的“理论和实践并重,以指导实践为主”的研究方向和道路。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进行理论研究,我主要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着力于理论创新,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实际问题研究,我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着力于提出研究成果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可行性。我一生做研究愿意深入到实践和群众中去,取得第一手资料。前后已经到过全国3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包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中国台湾地区)的农村和城市调查研究。也到过世界六大洲的2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今年还第九次到我国第一个生态省海南省,深入热带雨林和黎族村寨进行调查研究。这样做也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并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的要求。

这本文集共选编了54篇文章,分为七个部分。所选文章不是最精,主要考虑代表性;有些文章篇前有作者的几句按语,说明文章提出的历史背景和在学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选文侧重短篇,有些文章有删节或作了小的修改。下面对七个部分的文章,特别是其中几篇有特点的文章,作一点简单的介绍和说明:

第一部分:生态经济学学科创建。

包括2篇文章,阐述许涤新先生倡导建立中国生态经济学作出的重大贡献和我亲身经历中国生态经济学创建发展30年走过的历程。

第二部分:几篇有特点的生态经济学文章。

1.《农业生产的特点与农业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我国农村改革初期,我研究农村经济,提出“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必须实行联产计酬”的学术新观点和系统理论论证,为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这个成果又一次被中央明确地肯定。我当时还没有生态经济学的认识。其间也有专家提出疑问:“为什么经济的发展由自然规律决定?”其实现在看来,正是由于发展经济要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双重客观规律的制约。这篇论文也正是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成果。只是我当时对客观生态经济规律的这一决定作用还没有认识。

2.《西双版纳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平衡》,是我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在主要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当时我负责在《经济研究》上组织发表第一批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文章,每月一期,连续一年。由于第一篇约稿文章未如期交稿,于是编辑部要我应急撰写发表此文。

3.《用生态经济的观点指导发展海洋渔业》,是我针对当时发展经济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取得第一手资料提出的研究成果。论文提交当时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人民日报》选择在专栏首篇位置发表。《经济学周报》就此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农业部和国家海洋局等有关方面到会。文章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和对策建议在之后的经济发展实践中都被采纳应用。

4.《热带亚热带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是我1989年承担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课题提出的研究成果,其中提出的利用自然资源要建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的指导思想新观点,被江泽民等领导人在指导工作的重要讲话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也已经被广泛使用。

5.《跨进21世纪的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在1997年全国城市生态经济管理研讨会上提出的论文和主旨报告。论文提出了新观点,发表后中国香港和内地26家刊物文献全文转载。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优秀科研成果奖3等奖;社会评奖获特等奖两次,及一等奖和优秀科研学术成果奖。

6.《生态经济观点要进入经济建设和改革》。最早提出“生态经济要进入改革”的新观点。1987年已经引起新华社“内参”的注意,并向作者约稿。其负责人批示:“王松霈同志的文章提出的问题很重要,望能作为专家之言反映一下”。之后在此基础上,我又具体提出了我国今后30年应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继续深化经济改革的新观点、新思路,受到广泛重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 建立生态经济学理论。

包括提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等研究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文章。也包括推动生态经济学建立、发展和应用,以及针对指导现实重大问题探讨生态经济客观规律性的一些文章,共9篇。

第四部分: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

包括建立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转型、西部大开发、江河流域治理;生态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山区、黄土高原、湖泊、沿海地区等生态区域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林业、畜牧业、森林公园、低碳产业等生态产业建设;以及人居环境和现代适度消费模式建设等21篇文章。

第五部分: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扩展。

指明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从指导经济领域向指导非经济领域扩展的趋势。这里选编了4篇:包括扩展指导健康领域,推动建立环境健康管理学的文章;扩展指导法学领域问题的文章;以及扩展指导美学领域问题的文章。

第六部分:建设生态文明。

选编了用生态经济学理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深化经济改革建设生态文明和全球共建生态文明等方面的4篇文章。

第七部分:生态经济学深入民众走向世界。

选编了我负责组织和主讲,在有关报刊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处,向广大民众普及生态经济学知识,促进提高全民生态经济意识的文章;和向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生态经济学走向世界的文章,共8篇。

中国生态经济学是指导我国当代经济发展的科学,同时也是指导我国经济改革的科学。中国生态经济学自1980年建立,至今已走过34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建立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我的生态经济学推动和研究工作也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这一进程同步。现在我国的生态经济学已经创建和迅速发展起来了。它的学科理论从无到有已经建立,“生态与经济协调”指导思想已经被各级领导接受,“生态经济”的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正在发挥着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它的建立和发展也受到国外的高度重视。2003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召开的国际生态经济学研讨会上,国际生态经济学会第五任主席Joan Martinez-Alier就曾经当面问过我:“许涤新和肯尼斯·鲍尔丁是否见过面?”(二人是中国和西方的生态经济学倡导者)

中国生态经济学创建发展34年来取得的成就是许涤新先生倡导取得的成就,也是全国生态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我在这一过程中也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包括退休后,在继续推动学科创建发展和进行研究上,都尽了自己的力量。生态经济学界的老领导和老专家对我的工作也给予肯定,说“你在生态经济学上是起了作用的”(王耕今),和“你为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工作呕心沥血”(沈坩卿),我感到安慰。1988年,我60岁,已到退休年龄。许涤新先生重病住进医院,他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生态经济学。当时我在他的病榻前,他说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并且叮嘱我:“以后你会遇到很多困难的,但是一定要坚持做下去。”许老逝世后,他的夫人方卓芬同志又传达许老要我继续坚持做下去的遗愿,并且说:“许老没有看错人。”正是生态经济学这一反映生态时代要求的新兴学科的重要性和许老的遗愿与叮嘱给了我力量,推动我退休后继续生态经济学的推动和研究(包括许老逝世后,我担任的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工作经过“两上两下”的困难条件下),至今又坚持进行了24年。从组织推动生态经济学的工作看,三分之二是我在退休后做的;我负责组织和亲身经历的我国生态经济学21个“中国第一次”中,有8个“第一次”也是在我退休后的继续工作中出现的。

再从我提出的研究成果看,1980—2013年 6月底研究生态经济学的34年间,出版专著(含合著)53部,占62年研究经济学出版专著总数的87%,7部获奖,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发表论文344篇,占62年论文总数的88%;参加撰写大型辞书14部(其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二版等4部任生态经济学学科主编),也都是在这一期间。这些成果中,退休后24年提出的专著(含合著)33部、论文180篇、参加大型辞书撰写7部(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继续担任生态经济学学科主编)。总体看来,我一生至今62年提出的研究成果,80%以上是改革开放后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提出的,50%是退休后继续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提出的。

我是一个普通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默默做研究。遇到困难自己克服,没有条件自己就点点滴滴地创造。从事经济学研究至今的63年已经过去了,晚年从事生态经济学研究的34年也已经过去了。只要回想起“我尽力了”,就觉得心里踏实。对于退休后继续做研究,我深切地感受到一点: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没有“退休”,只是进入研究工作的一个新阶段;生理上的老年,其实应该是研究工作的“壮年”;退休后面临的不应该是萧瑟的“寒冬”,而正应该是出成果的“金秋”。因此我也决心为生态经济学新学科的发展继续奋斗下去,鞠躬尽瘁,直到终生。

我一生做研究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也不请名人作序、写书评。我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老兵,已经85岁了。是这一学科从创建发展到现在34年全过程的亲身经历者,也是最熟悉情况的人。今天借这本文集的出版,自己作个序,把我所经历的中国生态经济学建立发展的一些情况提供出来,作一个阶段性的工作汇报,并告慰许老,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些可作参考的实际资料。也算我为中国生态经济学的继续发展作出的一点贡献。

王松霈 于北京

2013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