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

在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也就是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这两者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曲折过程,反映出他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的发展变化。

在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全面确立的时候,毛泽东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作了一个大致的划分,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并宣布从那时起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就是搞建设。他说:“从鸦片战争反帝国主义算起,有一百多年,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就是搞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改变上层建筑和社会经济制度,这仅仅是为建设、为发展生产、为由农业国到工业国开辟道路,为人民生活的提高开辟道路。”[1]“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任务转到什么地方?转到搞建设,率领整个社会,率领六亿人口,同自然界作斗争,把中国兴盛起来,变成一个工业国。”[2]

这些认识,毛泽东在1956、1957年间,曾在多种场合,多次地反复强调过。这些认识进一步发挥了党的八大路线。八大路线的核心,就是对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科学论断,确定从今以后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但不久,在整风“反右”的斗争中发生了扩大化的问题,与此相联系的,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也作出了过分严重的估计。就在1957年10月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重新强调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主要矛盾。这标志着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指导思想的开端,但是当时还没有立即影响到党的实际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改变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并不意味着毛泽东不再重视发展生产。毛泽东关于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在一段时期内,他仍然以主要力量,聚精会神地抓生产,抓经济建设。

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不到三个月,1958年1月,毛泽东就提出把党的工作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要求县以上各级党委都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一定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的技术革命。这实际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八大路线的延续。当时,全党和全国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所鼓舞,已经并且正在形成生产高潮。这种情形深深地感动了毛泽东。但是,由于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他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大跃进”很快遭到挫折,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当然,应当看到,搞“大跃进”的主观动机毕竟是为了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贫困落后面貌、迅速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这反映了几代中国人强国富民的热切愿望。毛泽东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还是感到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3]这些话,也反映了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一种真实心态。毛泽东不会容忍奋斗了大半生所建立的新中国长期落后下去。

还应当看到,对“大跃进”发生的错误,毛泽东是最早发觉到的,并立即进行反思、努力加以纠正。为了克服“大跃进”带来的严重困难,在毛泽东主持下,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到1962年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在调整政策的过程中,对形势的估计和对采取的某些措施,党内发生了意见分歧。以包产到户问题为导火线,使毛泽东认为有些领导人离开了社会主义方向,引发了他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又进一步重提阶级斗争。他说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并认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资产阶级企图复辟的危险,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基础。接着,在全国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标志着毛泽东强调阶级斗争的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但这时他仍提出,不要让阶级斗争妨碍了我们的工作,要把工作放到第一位,阶级斗争不要放在很严重的地位。由于对阶级斗争作了一定的限制,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得以继续顺利进行,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发展。

毛泽东在领导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场全国范围的阶级斗争时,也并没有放松对发展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关注。在社教运动中,他提出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相结合的思想。他是这样说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者必须结合。只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而不抓阶级斗争,人的精神面貌不能振奋,还是搞不好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只搞生产斗争,不搞科学实验,行吗?只搞阶级斗争,而不搞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说拥护总路线,结果是假的。”[4]又说:“只讲生产,不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结果增不了产。光搞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不搞增产,也要垮台。”[5]他强调,要使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有利于生产;社教运动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紧密结合生产;衡量社教运动搞得好坏的标准之一要看是否增产,“我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生产”,“生产要发展,如果生产搞坏了,下降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是失败了”。[6]

在毛泽东看来,抓革命,抓阶级斗争,应当而且能够促进生产,因而用抓阶级斗争、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来促进生产的发展,叫做“抓革命,促生产”。实践证明,这并不是好办法。它可能奏一时之效,但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旦把阶级斗争夸大和强调到各项工作之纲的不正确的地位,不仅会造成社会和人们思想上的紧张空气,并且会使一些干部和群众难免受到错误的打击,不可能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去抓生产,因此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反而严重影响生产。

1963年夏,毛泽东提出发展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即在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以后,搞一个五年设想,就是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说工业体系;然后再有15年左右,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7]他说:“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落后的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8]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和技术上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差距对中国形成的压力,一直是毛泽东思考国内问题和作出决策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毛泽东的这些思想,通过周恩来1964年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发表出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动员和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实现“四化”而奋斗。毛泽东在世时,我国已经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尖端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应当说,不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毛泽东都是重视生产的。

由于国际国内不断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新情况和政治风浪,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一些阴暗面的东西,特别是还不时出现一些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和破坏活动,这些客观形势,对于曾长期从事激烈紧张的阶级斗争的毛泽东来说,思想很容易发生变化,又越来越重视和强调阶级斗争,并逐步超出对经济建设的重视,以致动摇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基本国策。

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告诫全党还必须注意阶级斗争,是必要的,是符合实际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分明确地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事实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的错误在于把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把本来不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问题,包括党内的意见分歧,也认为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仍然是阶级斗争。他把进行阶级斗争,作为反修防修、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不使人民丧失已经取得的政权的根本战略方针。为了这些,有时甚至不惜付出严重影响生产这样沉重的代价,而离开了他曾经一再强调的只有社会生产力比较充分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算获得了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我们的国家才算充分巩固的正确思想,造成极端严重的后果。他发动“文化大革命”就是这样。但“文化大革命”中的毛泽东也不是完全置经济于不顾。1972年7月,他对一位外国领导人说:“你们现在愁你们的经济,我们也愁怎样把经济搞上去,搞上去不是搞几个原子弹。”1974年11月,他正式作出“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1975年11月,他对另一位外国领导人说:“中国是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工业、农业都不发达,现在正在想办法。”

1956年党的八大的时候,毛泽东曾说,斯大林的错误根源,在于阶级斗争已经完结,人民已经用和平的方法来保护生产力,而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放生产力的时候,还进行阶级斗争。而到了1975年他却说,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斯大林在这个问题上犯了大错误。在纠正“大跃进”错误的时候,毛泽东说过,不懂得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是不懂得什么叫社会主义。突出阶级斗争的时候他又说,不懂得阶级斗争,就是不懂得什么叫社会主义。这反映了20年间,毛泽东在对待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两者的关系上发生的变化,即从确定以发展生产力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到经济建设和阶级斗争并重,再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其余(包括经济建设)都是目。阶级斗争这个弦,在他的头脑里始终没有断过,时隐时现,时伏时起,而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发展,把问题看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发动“文化大革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过去20多年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肯定阶级斗争只是在社会的一定范围内存在,而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放到经济建设,回到八大的路线上来,回到毛泽东原来的正确思想上来,叫作“拨乱反正”,并且有了重大发展,提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个基本理论观点。从此,我们党坚定不移地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并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事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