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一般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而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本质和精髓,从中国的发展实际出发,在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前途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原则和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坚持和继承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对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党的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坚持和继承,是根本上的继承。

一是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重要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和重大原则,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正是我们党恢复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突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逐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中表现与具体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等,无不渗透着毛泽东同志坚持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重要思想。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从理论渊源上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它们在立场、观点、方法等基本方面的共同点。”

二是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形成的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和观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理论渊源上说,这些探索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思想先导和理论生长点。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可以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我们党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这一思想,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曾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正确论断,坚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强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这一正确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用改革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毛泽东同志强调以苏为戒,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了这一积极成果,在实践中开创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上,毛泽东同志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提出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战略问题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战略和外交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坚持“两个务必”,坚持思想建党,努力保持党和国家的性质永不变色;强调端正学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科学技术,不断提升执政能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紧密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继续坚持“两个务必”思想,强调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水平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生的又一次理论飞跃。与毛泽东思想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发展指导思想、发展空间、发展动力等方面的认识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不是小幅度的、渐进式的变化和发展,而是飞跃式的变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发展时期的认识飞跃: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跃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于战争与革命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思想理论和经验总结,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作了初步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开放战略、外交战略、国防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是关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认识飞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着力发展生产力。但是由于主观、客观、国内、国外的诸多原因,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左”的错误,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口号,使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了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口号,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并实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使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党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是关于发展空间上的认识飞跃:由关门搞建设变为打开国门开放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虽然认识到要与世界上一切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平等互利的经济贸易交流,但由于西方大国对我国实施孤立封锁,再加上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认识不清醒,导致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关起门来搞建设,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世外桃源”的境地。经历了30年的外部封锁和自我封闭之后,在深刻总结关门搞建设的严重教训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在中国实行全面改革、开放、搞活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江泽民、胡锦涛同志继续深入推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最终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

四是关于发展动力上的认识飞跃: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转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动力,但随着他晚年“左”的思想影响,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把阶级斗争当作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最终留下了“文化大革命”这样沉痛的历史教训。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揭示了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提出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是“具体的体制”而非“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科技、开放的动力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发展动力规律的认识。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毛泽东思想的创新,是突破性的创新

由于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实践的局限,毛泽东思想中有一些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没有论及,或者论述有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对毛泽东思想有突破性的创新。这些突破性创新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但主要表现在对以下三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上:

一是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加上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较长时期里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固定思维,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三纯”,没有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汲取超越发展阶段的严重教训,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定了基本纲领,总结了基本经验,明确了基本要求,精彩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二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认为随着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也要有所扩大,对党的性质和宗旨作出了新的规定和表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加强群众路线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把握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理念、提高了发展质量。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体现了发展的世界观;在“怎样发展”问题上,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做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体现了发展的方法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