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社会建设蓝皮书(2012-2013年度)
- 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主编
- 9629字
- 2024-11-01 13:38:31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报告
广东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口基数大、流动人口和华人华侨多是最重要的人口省情。当前,广东人口发展正处于从“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阶段”过渡的关键转型期,人口发展关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广东“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针对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论述可概括为三大方面:一是提升服务,即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二是完善政策,即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三是创新管理,即要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基于此,本报告试从上述三大方面对广东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剖析,全面分析广东人口发展的特征与趋势,为广东顺利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 广东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纵观“十一五”以来广东人口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广东人口研究正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应对,集中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变革的重大举措开始全面科学地纳入人口的变量,包括科学掌握人口实情,尊重人口规律,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趋势等。二是尝试主动利用人口变动的积极效应来推动经济社会向预期方向发展,如“双转移”政策之中的人口转移,人口发展环境评估的预期目标,等等。总体上看,当前广东人口发展趋势平稳,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一)人口总量大
广东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常住人口居全国第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东省常住人口规模达1.043亿人,比“十五”期末增加1236.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8%。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人口实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广东的人口数量居世界各国(地区)的第12位。截至2012年年底,广东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06亿人(见图1)。
图1 广东省近年来常住人口总量变化
从图1可知,近十年来,广东省常住人口呈直线上升态势。常住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对广东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持续增长的人口有利于广东更长时期利用“人口红利”,延续人口老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矛盾会变得更加尖锐,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公共服务供给都带来巨大挑战。转型升级需要的更多是人口质量的总体提升,人力资本的快速储备,广东急需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转变。公共服务供给,需要更加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元素,需要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与广东的民生财政支出紧密相连,广东所能承受的人口容量需要加上民生的变量。总之,广东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的客观现实,是广东人口的最大省情,也是考虑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
(二)流动人口多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广东人口服务和管理的试点探索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六普”数据表明,全省常住人口中,户口登记地在其他县(市、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3128.1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其中属于省外的有2149.88万人,省内的有978.29万人。按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计算口径,全省跨乡镇流动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共有3667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35.16%,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4.03%。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广东跨乡镇流动的人口增长了1137万人,增长幅度高达44.94%。另据最新统计,广东流动人口中,珠三角9市占90%以上,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仅占不到10%。在粤省外流动人口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分布集中。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广东,在满足广东劳动力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给广东省就业、教育、住房、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方面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重点仍然是流动人口。如何创新符合广东省情实际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模式,仍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华人华侨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
目前,在海外的广东籍华人华侨约3000万人,占全球华人华侨的60%,广泛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华侨人力资源在广东加快转型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未来20—30年,是广东省由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发展新时期,广东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加离不开对外开放,更加需要发挥好海外华侨人力资源新优势。
(四)少数民族人口齐全
“六普”数据显示,全省少数民族常住人口达到20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98%。广东省56个民族齐全,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外来人口约占77%,是全国输入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外来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
(五)人口结构复杂
“六普”数据显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四化叠加”,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为3.2人,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04万人,占6.75%,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51.4万人,占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1.36%,60岁以上纯老年人家庭人口数占老年人口数的比例高达6.7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34,仍然严重偏离正常范围。人口整体素质依然偏低,人口受教育程度以初中阶段为主体,占42.91%。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66.2%,是全国城镇化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以人口年龄结构为例,根据2012年广东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775万人,占16.9%;15—64岁人口为8015万人,占76.3%;65岁及以上人口为714万人,占6.8%。广东人口年龄结构突出表现为“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即非劳动年龄段人口(0~14岁和65岁及以上)占23.7%,劳动年龄段人口(15~64岁)占76.3%(见图2)。
图2 广东省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
二 当前广东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的热点问题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改进服务中加强管理,构建实有人口一体化服务管理新格局”,是广东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的发展目标。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应有之义,为人口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加强对人口的有序管理,是适应当前广东社会转型快、流动人口多、社会管理任务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多发时期的必然要求。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人口服务、完善人口政策、改革人口管理模式,从而为广东省人口科学发展开辟新路。
(一)户籍制度改革
在2013年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户籍制度改革被列为2013年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会议要求,要“统筹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区别情况、积极作为,稳妥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让大多数流动人口在城镇和农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社会福利改革,户籍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剥离附着在其上的诸多社会福利,从而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近年来,广东一直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努力着。从2011年起,广东率先实施积分制入户政策,以积分形式破解户籍改革难点,引导农民工有序落户、融入城镇;2012年进一步扩大积分入户对象范围,由“在粤务工的农业户籍劳动力”扩大至所有在粤务工城乡劳动者,适用范围也由原先仅用于积分入户扩大至享受城镇公共服务。而在2012年4月17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中明确提出,广东将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镇人口准入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将在三年内基本完成。
当前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并不在于户籍登记制度本身,而在于附加在户籍之上的诸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与户籍相关的教育、医疗、劳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的改革,不仅制约户籍制度本身的改革,也往往决定着整个制度改革的成败。显然,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后续的改革重心是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和各种制度的相互配套与衔接,单一制度的修修补补难以改变问题的实质,户籍制度改革将步入攻坚阶段。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与户籍制度改革相联系的另一大人口服务和管理创新亮点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表述,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不断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重大创新。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逐步累积了三大问题:一是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二是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慢于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三是以户籍为标志的城乡居民经济社会地位极其不平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积极回应上述三大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广东是农业转移人口大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广东的探索也走在全国前列。2009年12月,广东全面推行以居住证制度为核心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让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享有更多的便利,保障流动人口更自由的迁徙、更有序的流动,目前全省已发放居住证4315万张,除入户、子女入学外,各地推出凭居住证可享受的便民服务项目涉及金融服务、公交、小额消费、充值、票务、积分、门禁应用、企业一证通等20多项。把公共服务融入居住证,让居住证真正成为外来人口享受便民惠民服务的实用证件,是广东当前阶段的主要做法。当前,广东居住证功能主要包括:免费享受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就业服务,参加政府部门提供的各类免费培训,子女享受计划内基础疫苗免费接种,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办理乘车优待证,使用居住证作为小区、出租屋楼宇门禁卡,办理出入港、澳地区的商务出境手续,办理赴港一次多签,申请办理车辆入户和机动车驾驶执照,享受免费婚前检查、孕前检查,65岁以上老人持居住证可享受每年免费体检待遇,旅游景点门票优惠等。可见,广东正是通过不断拓展居住证功能,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与户籍制度改革类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质仍然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共享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均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仍然与当前城乡的财政供给能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紧密相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改革也需要与各项公共服务制度进行联动配套改革,并与各个部门协调推进。
(三)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广东流动人口规模居全国第一,相应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改革也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特别关心在广东的流动人口的工作和生活,特别是他内心对广东有很强的亲近感和归属感,他说,对外来务工人员要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加以关怀。广东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作为共创共享平安广东的重要内容,在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和促进社会融合等方面科学谋划、先行先试,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广东针对流动人口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拓展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真正实现“同区域同待遇”。在就业保障方面,广东积极开展“南粤春暖行动”,定期举办流动人口就业专场招聘会,仅2012年,全省就举办了3200多场,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约700万人次;在社会保障方面,广东流动人口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达6362万人次,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率先在全国实现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进流动人员养老保险关系顺畅转移接续;在权益保障方面,广东积极搭建“绿色通道”,全省成立了145个政府法律援助机构,1478个工作站,为流动人口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援助和服务。2012年,全省共办结劳动投诉案件47296件,累计为包括流动人员在内的57.07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约20.52亿元。在子女接受教育方面,广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纳入教育发展规划,逐步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籍与户籍分离的管理办法,不断扩大积分制入读公办学校的比例。目前,随迁子女在广东就学的有365万人,其中入读公办学校122.15万人。在深圳,义务教育阶段75%的学位提供给了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东莞,这一比例达到了78%。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2012年初,广东将惠州市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先行探索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惠州在计生服务、医疗卫生、义务教育、法律援助、文化惠民等方面,给予流动人口与当地人同等待遇。
二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人口的自由迁徙和流动,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推进人性化管理,促进有序性流动,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模式创新的核心理念。在优化服务管理机构方面,2008年,东莞设立新莞人服务管理局。2013年,广州设立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深圳、惠州、佛山、中山等市也相继成立了专门化、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广东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多方社会力量,共同关注流动人口群体不断变化的需求。目前,江西、河南、湖北、广西、重庆、湖南、山东、甘肃、海南等9个省(区、市)在粤流动人口已正式登记成立流动人口服务协会,同时依托各地的异地商会,成立异地务工人员互助组织,让流动人口在异乡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支持;在信息化方面,广东先行先试,从2011年开始,试点推行“公民网页”制度。政府将按照“信任在先,监督在后”的原则,通过互联网、社区终端、智能移动终端,主动为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实有人口提供精细化服务。通过这一新型的政务服务模式的开展,广东将实现由“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三是努力促进社会融合。让流动人口特别是新生代流动人口融入社会,拥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能够自由地放飞梦想。在提升政治地位方面,广东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的名额,吸纳流动人口参与居住地的社会事务管理。2012年,来自海南的熊永兰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之一。2010年,广东率先从企业外来工中招录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员,截至2013年年底,已经招录3337人;在提供创业环境方面,广东为流动人口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帮助他们完成由“打工仔”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为鼓励支持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增长知识,提升技能,让人生更加精彩,从2011年开始,广东推行“圆梦计划”,投入资金过亿元,资助19368名外来务工人员圆了“读书梦”、“大学梦”。2012年,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技行天下”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成绩作为积分,为入户城镇创造条件,优胜者还可以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申报资格。总之,广东正在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创新,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为流动人口搭建想来能来、愿留能留、致富有成、创业有路的舞台,让他们在更加广阔的天地放飞人生梦想,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四)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成为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发展目标来看,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最终是要全面形成人口服务和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计划生育奖励扶助为一体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水平优质化、服务对象全民化、服务标准统一化,全面实现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统一制度、统一地区标准、统一监管的奖励和扶助制度体系。
针对广东省人口实情,在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均等化方面采取了五大措施:一是全面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强化“大人口政策”意识,推动部门间、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与人口发展政策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推行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巩固、发展、完善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惠一生”利益导向机制、依法管理机制、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宣传教育机制、技术服务机制、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机制、信息化机制、经费投入机制、与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合作机制等十大工作机制。二是完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施优生健康惠民工程,积极推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率;实施孕前地中海贫血干预项目,建立科学的孕前地中海贫血干预模式;实施生殖健康筛查示范项目,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水平。三是提升计划生育服务水平。实施再生育关怀项目,加强对计划生育对象的技术指导咨询,提供更细致周到的临床医疗服务和再生育技术服务。广泛宣传普及生殖健康和优生科学知识,组织实施常见妇女病普查防治工程。四是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完善多层次利益导向机制,全面构建多层次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机制,全面落实已出台各项利益导向政策制度,推出解决节育手术并发症等有利于民生和人口计生工作的救济保障制度,充分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五是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按照与户籍人口同等投入的标准,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免费服务的落实。
三 深化推进广东人口服务和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广东人口服务和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做法与经验都值得总结与推广。但也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推进,人口服务和管理创新面临着深层次的制约因素,后续的改革思路需要站在全国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需要相应的配套改革为保障。从人口服务和管理本身来看,未来改革的总体思路仍然要在坚持公平、统筹、全域和渐进原则基础上,以户籍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流迁自由、有限准入、拓展服务、逐步配套”的路径,最终实现全体人口服务和管理一体化。具体来看,重点要做好以下三大方面工作:
(一)强化人口服务管理理念
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改变政府对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思路,转变政府职能十分关键。政府在人口管理过程中要强化服务的理念,必须按照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的客观规律办事。政府在人口服务和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广东省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建立健全现代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为流动人口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文明和谐的文化环境,干净整洁的宜居环境,自由迁徙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充分展现智慧和才能,得到提升和发展。一是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政府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架构,逐步淡化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界限,消除对流动人口的制度性歧视、政策性歧视和心理性歧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提升自我发展空间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机会,凭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公平竞争。二是要坚持市场自由平等竞争。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人口迁移流动必须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三是坚持个人理性选择。劳动力根据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个人偏好理性选择,特别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在城乡之间保留“绿色通道”,让农民有一个调整适应期,实现城乡间的进退自如,降低农民城市化的风险。
(二)试点突破户籍坚冰
中国城镇化进展迟缓,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破除城乡二元的不平等观念,不能打破户籍坚冰,不能给予进入城市的农民以平等的市民待遇,户籍壁垒已成为城镇化提速与质量提升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近年来,广东通过在全国率先试点积分入户,推行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等,事实上都是在不断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下一步,建议在居住证的基础上,试点突破户籍坚冰,不断拓展居住证所附带的福利范围,逐步实现户籍居民与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口享受基本相同的公共服务,逐步缩小两类人群的社会福利差距,从本质上消除户籍制度背后隐藏的巨大福利差别。
与此同时,户籍制度本身改革并不难,难的是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因此,户籍制度改革需要重视人口服务配套制度建设,探索人口服务水平提升的新途径。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的重点在服务,服务的重点在于财政支出。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要实现人口服务水平的大提升,离不开相关领域的制度配套改革。建议借鉴美国社会安全号以及日本住民票的管理经验,重点解决地区间公共福利的差异供给问题,并与其背后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相适应。因此,要提升人口服务水平,财税体制也应进行两项改革:一是深化分税制改革,在保证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建立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税种。这样,人口流动能够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会加重其财政支出的额外负担,从而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地方政府良好服务的双赢局面;二是强化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必要时可以建立某项公共服务的专项资金,支持地方财政。通过这项制度,改变国内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的现状,实现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特大城市聚集。
(三)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针对广东当前人口发展中面临的基本形势,广东人口发展将实现两大转型,一是从稳定低生育水平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二是从以人口与生育为主导走向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从“小人口”研究走向“大人口”视野。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广东当前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人口自身失衡危险增加,人口与劳动力质量总体偏低,人口结构尚待优化,人口服务和管理模式仍需创新,这些问题都将持续影响着广东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广东目前仍然在利用着由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下,单纯由数量优势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社会应由大批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储量作为其基本构成元素。
鉴于此,下一阶段,需要树立人口发展优先理念,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争当人口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要把人口问题作为广东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口因素贯穿到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中去,兼顾当前与长远、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参谋、多方联动、群众认同”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格局。深入总结和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把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优化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作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部署人口主体功能区建设,开展人口发展环境评估和人口生态示范城的创建评估工作,让人口因素成为推动广东社会经济成功转型的重要引擎,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是要使得人口自身发展达到均衡,以及人口与外界变量达到均衡发展。一方面,要重视人口自身变量的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适度控制人口总量,要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步骤适度控制外来人口的迁入,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的体制,加强流动人口流入、流出地之间的配合,建立统一的管理服务机制,要以服务为主导,通过间接手段科学引导人口的有序迁移,适度控制人口总量。二是着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抓好优孕优生工作,提高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出生缺陷防治协作机制,将婚前医学检查、产前检查、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服务、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切实提高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的覆盖水平。三是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工作机制,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四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依托、机构供养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为载体,逐步推动社会养老的步伐。
另一方面,是要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互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要形成人口素质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切实提升人口素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要强化人口结构与公共服务的均衡优化。要根据人口结构变动趋势,及时调整和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三是要着力推进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均衡布局。要根据广东省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的布局,科学划分人口功能区,开展人口发展环境评估,加强人口发展现状监测和预测,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人口分布与区域发展的动态平衡。
从计划生育服务方面来看,则要求树立服务理念,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营造良好人口环境。要通过不断强化人口服务功能,转变人口计划生育部门职能,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心,通过服务引导管理,严格按照人口要素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人民幸福的标准来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切实加强人口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拓展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内容,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需求,推进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探索和试点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探索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人口服务管理方式,逐步提高人口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