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作品论

关于多丽丝·莱辛小说创作的分期众说纷纭,而占主导地位的当属“三分法”和“四分法”,即李福祥和钟清兰[4]基于莱辛创作的基本特征,将其文学创作划分为三个阶段;瞿世镜[7]则在其小说《又来了,爱情》(love,Again,1995)的序言《人道主义者莱辛》中采用“四分法”,把莱辛的小说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实际上,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都不过是标示出莱辛创作的一个大致上的发展过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节以莱辛的代表作品为对象,根据作品的文化思想含量和艺术创新价值,将莱辛的创作分为早期(1950—1961年)、中期(1962—1974年)和后期(1979年至今)三个时期。

本节将论述莱辛早、中、后三个时期的不同创作,梳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其各自的艺术得失。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以文知人、人文互证,探析作家的文学追求和整体艺术特征,并对重要的文学作品做出评价。透过多丽丝·莱辛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观察到整个人类社会的思想状态和生存状态。

一 早期作品

莱辛自1950年到1961年间,继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在英国文坛的一举成名之后,莱辛还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佳作,包括《这是老酋长的土地》、《玛莎·奎斯特》、《短篇小说五篇》、《一场合适的婚姻》、《回归纯真》、《重返故乡》、《爱的习惯》和《暴风雨掀起的涟漪》。其中,长篇小说《玛》、《适》和《涟》构成了莱辛的总题名为《暴力的孩子们》这个五部曲的前三部。除了小说创作之外,莱辛还在诗歌、戏剧等方面有所建树,发表了一部诗集《十四首诗》、一部纪实作品《追随英国人》和《多林格先生》等四部剧作品。莱辛这一时期的创作无论是在思想意蕴还是艺术风格上都表现着传统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作品都与殖民时代的非洲密切联系,以社会政治斗争为主要题材,创新方面更多地处于探索阶段,偶有亮点出现,如《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们》系列。

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野草在歌唱》中,莱辛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一个白种女人和一个黑人男佣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黑与白的对比,男与女的差距,主人与奴隶的隔阂,如此多层次、多角度的故事,让莱辛在英国文坛的首次登场就显得格外高远不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从全新的穷苦白人角度,探讨了殖民主义和种族歧视在非洲给白人和黑人带来的痛苦,同时也深刻地告诉人们“殖民主义不仅是奴役黑人的残酷枷锁,同时也是殖民主义者自掘的坟墓;它是历史发展的逆动,必然最终被历史所摈弃”。[8:17]这些在当时是极具挑战性的。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称这部作品是“令人惊讶的完美的开始”。如果说《野草在歌唱》帮助莱辛打开了英国文坛的大门,那么《暴力的孩子们》系列则是为莱辛成为一名出色的英语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部系列小说以诚实而冷静的笔触记述了1952年到1969年间,一名在殖民主义时期非洲长大的白人女青年玛莎·奎斯特在那个男女不平等的时代历经曲折坎坷的人生求索。小说运用细腻而深情的笔法再现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表现女主人公在个人生活与政治斗争之间矛盾挣扎,作为女性个体在男权社会中的艰难生存,揭示了殖民主义的丑与恶,批判了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

莱辛早期的小说有深刻的自传体印记,很多内容都来自于她在非洲的亲身经历。根据自己的童年记忆和对政治问题以及社会问题的严肃关注,莱辛在自己的小说里描写了文化的冲突、种族不平等歧视现象和个人意识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她于这一时期出版的以非洲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既谴责了白人殖民者剥夺非洲黑人的家园,也揭示了白人文化在非洲南部的贫乏。1956年,因为莱辛在作品中的大胆披露,她在南罗得西亚和南非同时被宣布为“禁止入境的外国人”。

二 中期作品

从1962年到1974年,多丽丝·莱辛的创作被视为中期艺术实践,而这一时期也是其文学创作最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莱辛成功地奉献给了广大读者一部“扛鼎之作”——《金色笔记》,创作了被其称为“预言小说”的《四门城》,为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除了继续演练长篇小说之外,莱辛在这一时期的短篇小说更是佳作连篇,她一共创作了七部短篇小说集:《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非洲故事集》、《特别的猫》、《堕入地狱简况》、《杰克·奥尼克的诱惑和其他故事》、《黑暗前的夏天》和《幸存者回忆录》。

经过20余年的创作实践,莱辛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也获得了深厚的艺术体验。在创作思想上,他突破了早期以政治意识形态观照生活的狭窄领域,以广阔的文化视镜,拥带着现代意识,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探索着人性的、道德的、人类命运的深刻文学命题。在艺术表现上,她开始有意冲脱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单一模式,融贯多元的创作技巧来丰富自己的艺术世界。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蕴涵更见浑厚丰饶,意境更显纵深宏阔。

本阶段莱辛的文学最高成就《金色笔记》标志着她的文学创作从探索走向成熟,并且确立了她在世界文坛上当代重要作家的地位。《金色笔记》主要讲述两个离异后的女人安娜和莫莉女性意识的觉醒,开始梦想和寻求自由生活的过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精妙的结构设计,本书由穿插其中的黑、红、黄、蓝四种笔记与最后的独立部分“金色笔记”组合而成,且每一种笔记都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不同人生经历:黑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的早期非洲经历,涉及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记录的是安娜参加共产主义活动的情况,表现了她对共产主义情感的变化过程;黄色笔记则是在讲述安娜创作的小说主人公艾拉的爱情故事,而艾拉就是安娜在小说世界中的另一个自己;蓝色笔记就是安娜用以记录现实生活的日记。这四本笔记分别表现了人物不同的精神侧面,而最后出现的金色笔记则是安娜对自我的理性思索,实现了自我的完整。这种错综复杂的结构设计不仅展现了当代女性的多重自我,呈现出一个分崩离析的现实世界,还展现了知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艰难处境。当然,最后金色笔记的出现正是告诉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作为现代知识女性,应该全力以赴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也因此《金色笔记》常常被评论者视为早期女性主义的经典之作。

莱辛在这部小说中有意打破以往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而采用一种迷宫般的结构形式和包罗万象的主题,正是这种多重结构与其多重主题的完美组合吸引了众多批评家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好评。《金色笔记》在写作手法上的尝试和创新使其脱离了单纯的现实主义小说层面,而带上了几分后现代作品的精神特质。

三 后期作品

1979年至今的这段时间是已经步入晚年的莱辛的又一次创作高峰期,这棵文坛常青树再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一时期,莱辛出其不意地走上了一条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其主要文学成就是“太空小说”。70年代末,莱辛陆续完成了以外层空间为背景,总题名为《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的太空系列小说,包括《什卡斯塔》、《第三、四、五区间的联姻》、《天狼星实验》、《行星八号之代表构成》和《有关驻沃利恩帝国感情用事的联络员的文件》。她的“太空小说”中饱含了对人类历史和命运的焦虑与思考,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才区别于一般的科幻小说。所以,我们也将莱辛的后期文学创作阶段命名为“太空小说创作阶段”。

莱辛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变革,得益于思想方面的扩展,她先后接触了共产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学、荣格集体无意识、莱因疯癫政治学、神秘主义和新物理学。正是这些学术思想极大地开阔了莱辛的创作视野,使她从现实主义创作中走出来,开始以远距离超然的视角进行写作,从而赢得了更为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太空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不同于莱辛之前发表的作品,它们是围绕广袤无垠的外层空间展开的,从宇宙空间的不同视角来观察地球,通过解读大量关于宇宙历史的文件档案,讲述了巨大的银河星系中各个行星的历史命运,特别是地球由污染、战乱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全部历史过程,从而体现对地球和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太空小说”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思维和创作模式,正如布瑞格(Peter Brigg)[9:212]所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档案》五部曲显示出莱辛已经找到一种方式,可以松散地将一系列多变的实验糅合在万花筒般的蒙太奇手法中。这种方法足以再现她用以刻画当代人类状态所采用的多变且深刻的多种方法。”

2007年,莱辛的新作长篇小说《裂缝》出版,这位文坛老祖母再一次展现了她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小说仍然采用科幻小说的模式,借一位古罗马历史学家之口,讲述一个在史前没有男人的世界里,女性独立生存的故事。然而,莱辛再次让人们大吃一惊,《裂缝》突破过去小说一贯的女性立场,刻画的史前女人都是慵懒自大,而男人却是爱冒险的改革者。这就是多丽丝·莱辛,“她总是不断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读者们无从预料她下一部作品可能是什么模样”。[7:13]

莱辛的创作主题多元,内容涉及种族、文化、政治、社会、婚姻、科技等多个方面,可谓无所不包,无论是聚焦于当代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以个人的体验或外太空的科幻世界为题材,她所有作品的精神内核始终不变,那就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从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到成名作《金色笔记》,从成绩斐然的多部短篇小说集到晚年创作的系列太空科幻小说,她的作品一直都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关注个体的人,特别是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处境,也关注社会群体,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命运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精神风貌及长远未来。所以说,多丽丝·莱辛的创作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又对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莱辛作为文字的魔术师,在她的小说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展现了莱辛细腻独特的写作视角和思维,以及让读者赞赏不已的语言美。

根据语言美学理论,语言美指的是语言本身固有的审美属性,是语言体系本身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美学特征的总和。一种语言的美之所以被称为美,是因为它进入审美关系之前就具备了可被人欣赏、可被人称作美的属性、价值。语言美包括语言的形式美和语言的内容美。语言的形式美指的是语言的声音美;语言的内容美指的是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结构和谐统一而又完美地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意象,即在恰当的语境选择了贴切的言语,这种选择往往与修辞的运用联系在一起。修辞是人类交际活动中,在言语表达者和言语接受者的互动状态下发生的一种言语现象,是言语表达者适应题旨情境,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言语组织和加工活动。语言的声音美和语言的内容美,往往会通过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法修辞、有时甚至是篇章修辞得以实现。

本书拟从语言美学和美学修辞的角度,以李亚丹、李定坤[10]在《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一书中的修辞手法分类体例为框架,将莱辛部分作品中的语言美分为语言的声色美、语言的联系美、语言的均衡美、语言的侧重美、语言的变化美、语言的含蓄美等六大类,并将各类语言美所赖以实现的、莱辛在其作品中娴熟运用的20多种修辞手段予以较为系统的分析,每一种修辞手段的分析都是以作品中的语料为中心,结合作品中的情节与语境,从语言美的角度对各种修辞手段所期盼表达的文学效果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位当代英国女作家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