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 李崇富 郑祥福主编
- 4958字
- 2021-03-25 18:24:30
三 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时间及其运用
什么是人的解放和自由?这个问题不能抽象地来讨论。
人的解放和自由是相对于人被统治、被压迫而言的。人生于世间,由于受着两个方面的压迫而不能自由:一方面,受自然力的压迫;另一方面,是受社会的压迫。摆脱和消除这两种压迫,使人类获得自由和解放,归根结底要依赖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生产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了,人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成为自然界、社会和人自己的主人。这里讲的解放和自由不是观念思想的活动,而是具体的、实在的历史活动,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马克思指出:“‘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14]自由也是如此。
自从私有制和阶级出现以后,社会中一部分人不仅占有大量社会财产,而且逐步建立起保护他们财产的暴力工具,这就是国家。这部分人就是社会的统治阶级;而没有财产,甚至连生产劳动手段都没有的人,就沦为被剥削、被统治的阶级。这种情况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是各有特点的,比如在奴隶社会是奴隶主和奴隶,在封建社会是地主和农民,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特别典型:一边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一边是拥有社会绝大部分财富的资产阶级,他们同时掌握着国家,也就是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奴隶的反抗、农民起义、无产阶级革命,这些斗争的形式不一样,但目的是相同的,就是推翻压迫,求得解放和自由。除了无产阶级以外,奴隶的反抗和农民起义,这种斗争虽然也推动了人的解放,但并不能使人完全地、最终地摆脱压迫而获得解放,他们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以一种形式的压迫取代另一种形式的压迫,以牺牲绝大多数人的自由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自由。所以,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革命,不仅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而且要利用这个专政,消灭阶级,使国家消亡,从根本上结束人对人的统治。无产阶级同历史上任何阶级根本不同,它不仅要解放自己,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只有解放全人类,它自己才能获得最终的解放。这就是无产阶级所从事的运动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15]从而结束以牺牲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尊严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历史。
只有在这种条件下,在这样的社会里,才能谈得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被强迫的,而是成为人的自我实现,成为主体的物化,这就是实在的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这种本质才能获得真正的实现。因为,这时的生产劳动不是被迫的、强加的,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一种自觉的行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人的一种快乐;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成了人们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才能的途径。
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无限光明的前景,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正在改变着一切人的生活和生存状态。只要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阻挠和破坏,避免产品和生产资料的浪费,就一定能使自由时间增加,为人们的自由发展提供时间和物质的保障。一个社会为人的生活和生存所需要的时间越少,它所赢得的从事其他生产——物质的或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越多,为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说,为社会每个成员自身的发展腾出的时间就越多。
现在人们有一个误区:以为自由支配时间就是绝对的休闲,在这段时间中可以任意而为或除了吃喝玩乐什么有价值的事都不用去做,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由时间理论的,这种休闲不仅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反而会使人的智力和体力遭受伤害。自由时间为人们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每个人的发展还必须依靠每个人自己,这就是说,每个人必须要把自身作为主体,自觉地去驾驭、利用自由时间。马克思指出:“自由时间——不论是闲暇时间还是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自然要把占有它的人变为另一主体,于是它作为这另一主体又加入直接生产过程。对于正在成长的人来说,这个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训练,而对于头脑里具有积累起来的社会知识的成年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运用,实验科学,有物质创造力的和物化中的科学。对于这两种人来说,由于劳动要求实际动手和自由活动,就像在农业中那样,这个过程同时就是身体锻炼。”[16]由此可见,自由时间的利用并非如现代某些人所想象的,就是与生产劳动不发生关系、什么也不做的绝对的休息或休闲。
休闲这个概念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唯物史观认为,自由时间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休闲,但不是消极的休息和消遣,而是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休闲与休息不同,休息是指劳动以后所必需的体力和脑力的恢复,这往往是通过饮食和睡眠来实现的。休闲在严格意义上是指对自由时间的运用,也就是自由劳动的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同时也是非常严肃、极其紧张的事情。”[17]而这种“严肃”和“紧张”是你自愿的、所向往的、感到愉悦的,不是折磨,而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欢娱和轻松的体验。休闲与快乐分不开,休闲不应包含痛苦的成分。但这不等于说休闲就不紧张、不严肃,就没有目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快乐并不像伦理品德那样是内在的品质,而是伴随着美好活动开花结果达到的目的。”[18]休闲与快乐一样,离不开人的活动,离不开所要达到的目的。
休闲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盲目的娱乐。休闲是有目的的活动,它的价值就在于:这种有目的的活动既有承受又有创造和发展。恩格斯指出:“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19]承受就是继承和享受,在继承中享受,是贡献和满足的统一。继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这是贡献;从中获得乐趣是个人需要的满足,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活动。休闲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要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这就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
时下“休闲”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休闲文化、休闲产业、休闲服饰等正蓬勃兴起,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为人们提供自由时间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如何使用这些自由时间?逐渐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有不少学者开始研究休闲问题,他们对休闲的含义虽各有自己的理解,但总体上看,具有如下共同点:第一,休闲是自由时间的利用;第二,休闲是人的有意义的活动和生存状态;第三,休闲包括内心体验,是自由和满意的享受。这些对休闲的理解是比较积极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近年来,休闲问题也进入了中国一些学者的视野,出版了一些著作,也刊登了不少研究休闲的文章。对于休闲的含义,在借鉴外国学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见解归纳起来有以下这几点:第一,把休闲当作一种行为,认为休闲是达到调剂生活、寻求乐趣、自我实现的一种行为;第二,认为休闲“是人们在业余闲暇时间,经过主体充分自由选择和纯粹兴趣所致,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20]。这些论述对研究休闲都具有启发意义。
从唯物史观对人及其发展的考察和对自由时间及其使用的分析,我们认为,休闲是人在客观条件和主体条件基础上对自由时间运用的一种生存状态。这种状态是完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21]。没有劳动就没有休闲,没有劳动也谈不上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休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休闲,才给人提供了自主自由发展的平台。所以,自由时间越宽裕,人们休闲空间就越大,就越有机会把人蕴藏的智慧、才能和能力充分地展现出来,人也就越成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自由时间的运用不是不受约束,它仍然要受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制约,没有宇航科技,就不可能到太空发展,就没有遨游宇宙的自由。此外,还要受到主体条件的制约,一个身材矮小的人,当然有选择打篮球的自由,但要在这方面发展成具有篮球高手那样的才能,是不可能的。所以,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都不可作绝对化的理解。
从以上这些论述中不难发现:休闲本身是轻松的,然而研究休闲的问题却并不轻松,原因就在于休闲有一个质量的问题。自由时间的运用是主体的人的理智的、自觉的安排。这里作为主体的人理智到什么程度、自觉到什么水平,对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是大有讲究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这种同时作为拥有自由时间的人的劳动时间,必将比役畜的劳动时间具有高得多的质量。”[22]尽管如此,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对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从今天社会中人们对假期的使用的考察中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在假期中有人选择旅游,有人选择读书,有人选择观赏文艺节目,有人选择探亲访友……这在今天应该说主要是由各种关系决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个体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假期使用的结果上面。这里我们把出现的意外(如交通事故等)撇开,我们不难看到,有的人通过度假精神和体力都得到了恢复,感受到的是轻松和愉悦;但也有人通过度假变得劳累而沮丧。这个事实告诉人们,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由于人的理智程度和自觉水平的不同,自由时间运用的质量也就不同,从而使得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状况必然产生差别。所以,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了,而由于我们上面指出的原因,每个人实际上还是各有特点,就是说,人绝不会千篇一律,每个人实际上还是他自己。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在对当时现实生活世界科学考察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过程的解剖中得出的结论,是对人类历史发展必然性的一种认识和揭示。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以生产和科学高度发展、以社会消灭阶级压迫和剥削、变强迫劳动为自由劳动为前提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但它不是乌托邦,而是人类发展的远景。今天,我们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逐步增加全体人民的自由时间,并引导人民正确有效地利用自由时间,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无限光明的前景。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3]同上。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5]同上书,第67—68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217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9—76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7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226页。
[17]同上书,第113页。
[18]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46页。
[20]参见谢洪恩等《论我国休闲文化生活系统的建构》,《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