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 范立君
- 3447字
- 2021-03-28 01:11:18
绪言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松花江流域开发较晚,清末之前虽有移民进入,但由于清朝实行封禁政策,致使该地区人口稀少,开发规模不大,生态环境长期保持原始状态。近代以来,特别是1860年(咸丰十年)[1]东北开禁以后,一直到民国时期,关内移民大量涌入松花江流域,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迅速展开,加之日本统治时期的掠夺式开发,流域内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百年来,学界关于松花江流域史的研究成果多夹杂在东北历史地理方面的论著中,专题性的调查研究,成果不多。1949年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清)余树桓等《调查松花江上流森林报告》[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3]及徐仁寿《北满松花江流域的农民经济生活》[4]、贺涛光《松花江上游区域经济的观察》[5]、毛鸿《松黑乌三江沿岸各县经济情形概观》[6]、邱怀瑾《松花江文化的价值》[7]、泗滨《松花江沿岸地方之经济价值》[8]等几篇论文。
《调查松花江上流森林报告》总共4章,现存1—3章(第3章残缺),主要介绍了松花江上游头道江、锦漫两江、汤河、松香河、蒙江、二道江等流域森林分布及开采情况,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国内关于松花江流域森林情况最早、最全面的调查。《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作者于1930年春夏间在松花江下游,自依兰至抚远一带对赫哲族生活状况与社会情形实地调查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民族志。内容涉及赫哲族名称由来,赫哲族历史、地理分布、文化、语言等。
《北满松花江流域的农民经济生活》首先介绍了东北的地形、居民、物产,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北满松花江流域各县土地开垦、地价上涨、农民收支等情况。指出,北满松花江流域每户人家,至少需要3垧地方可维持生活,但农民每户平均所种土地仅1至3垧,生活非常困苦。《松花江上游区域经济的观察》依据调查资料,对松花江上游德惠、靠山屯、岔路口及察家屯、下九台、上河湾、乌拉街、缸窑、四家子等地经济发展状况作了陈述。《松黑乌三江沿岸各县经济情形概观》记述了松花江下游各县农业、火磨、杂货业及左右岸码头的经济概况。《松花江文化的价值》介绍了松花江流域地理状况、航运条件及嫩江流域的航运形势,概述了松花江航运航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了松花江流域在经济上的价值。《松花江沿岸地方之经济价值》认为松花江在经济上有重要价值,“尤为吉黑两省其他河流所不及”,“可为东北之宝库,土地膏沃,森林之丰富,砂金之饶,谷物出产之多,几有凌驾辽东平原南满地方之势”,并对松花江沿岸主要市镇——吉林、九站、德惠县四家子、伯都讷、大赉、肇县、哈尔滨、巴彦县滴打咀子、宾县新甸、木兰、通河、方正县伊汉通、三姓、佳木斯、富锦、同江等地经济概况分别作了阐述。
1949年后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水利电力部水管司科技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的《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9]、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编的《松花江志》(1—4卷)[10]、李为《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11]、李宾泓《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12]、季山《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与堤防工程》[13]、王燕《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开发与自然灾害研究》[14]、刘丽丽《清代松花江上游地区的农业开发(1860年之前)》[15]、任晨《一百年来第二松花江流域水环境的历史变迁(1898—2000)》[16]、吴蓓《近代松花江流域水利开发研究》[17]、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18]、高鑫《1644—2006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区环境变迁——一个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历史研究》[19]及范立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农业近代化》、《近代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的发展》、《清末呼兰地区移民与农业开发》、《中东铁路与近代松花江流域森林资源开发》[20]等。
《清代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属于流域气象灾害资料的整编成果。该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百余万件清宫奏折中整理出1736年至1911年(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各大流域的洪涝史料,内容涉及雨情、水情、旱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水利工程技术和内河航运等,为研究清代松花江流域洪涝灾害提供了珍贵的档案资料。《松花江志》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关于松花江及其治理开发的专志,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的松花江百科全书,是研究松花江的重要文献。
其他论著则对松花江流域农业、水利、林业开发及城市化等作了探讨,个别文章涉及了流域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李为《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概述了清初至20世纪80年代初松花江流域经济开发与环境演变的轨迹,该文虽然短小、概略,但可以为我们研究此问题提供线索性的提示。李宾泓《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与变迁》介绍了从原始社会到“九一八”事变前松花江流域农业的变迁,认为历史时期松花江流域农业开发的特点有二:一是发展的不连续性;二是每一次农业的复兴与发展都伴随着主要农业区的转移。季山《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的水患与堤防工程》考察了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水灾及堤防工程修建情况,认为民国以前嫩江、松花江堤防工程主要是在清代修建的,采取官督民办,按地均摊筹款自修,标准低,质量差。王燕和刘丽丽的论文则以清代松花江流域自然灾害为视角,探讨了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的关系。任晨和吴蓓的论文考察了清末以来松花江水利开发的过程,揭示了水利活动对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杨松涛《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的城镇近代化》则以移民为视角,着重探讨了松花江流域城镇的兴起及近代化。高鑫《1644—2006松花江下游赫哲族地区环境变迁——一个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区域历史研究》概述了松花江下游两次移民开发浪潮(第一次移民开发浪潮从顺治二年至伪满时期;第二次移民开发浪潮以1947年第一个军垦农场建立为标志),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松花江流域曾经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但是从清末开始直至20世纪50年代的移民浪潮使得松花江下游区域人烟稠密,各种动植物资源的权属不清和商品化带来了移民、当地人对大自然无节制的开发,致使环境发生了变化。范立君的论文对松花江流域农业、工商业、林业的发展等做了研究,考察了森林资源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除上述成果之外,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论著出版,但在有关东北区域历史地理方面的成果中,关于松花江流域史,常有片段、零星记载和论述。如,中央气象局研究所、华北东北十省(市、区)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编的《华北、东北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合订本)[21]、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编的《东北区水旱灾害》[22]、朱殿英主编的《黑龙江省240年旱涝史》[23]、穆恒洲主编的《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自然灾害篇》[24],这些论著中关于松花江流域自然灾害史都有一些记载和论述。其他如工商业、城镇、森林、渔业、环境等内容,相关论著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国外方面,主要是日本和俄国的调查研究。20世纪上半期,出于掠夺东北资源目的,日俄两国,特别是日本,对中国东北资源状况做了大量调查,出版了大批相关论著,其中涉及松花江流域的有:满铁地方课满铁总务部事务局调查课《第二松花江ノ水运调查资料》[25]、《南满松豆牡流域森林调查书》[26]、满铁总务部调查课《吉林省东北部松花江沿岸地方经济事情》[27]、满铁经济调查会《农安扶餘地方一般经济调查报告》[28]、满铁经济调查会《吉林省倭肯河ヲ中心トスル三姓、勃利地方經濟事情(自昭和9年8月21日至昭和9年9月20日)》[29]、哈尔滨铁路局北满经济调查所《滿洲事變并北鐵接收后に於ける北滿主要都市の經濟的動向》[30]、满铁临时经济调查委员会《松花江の水运》[31]、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总务处调查股《松花江水运と哈尔滨》[32]、哈尔滨铁路局北满经济调查所《松花江を中心とせる北满水运の现状》[33]、产业部大臣官房资料科《哈尔滨ヲ中心トスル松花江渔业调查报告书(二)》[34]、伪满临时产业调查局《巴彦县—依兰县松花江渔业调查(三)》[35]、北满经济调查所《松花江源流水域の鱼族に就て》[36]、满洲事情案内所《松花江》[37]、《满洲国河川志》[38]等。俄国最早的松花江流域研究成果始于清末,1902年至1904年,俄交通部对我国东北地区江河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于1907年编纂出版了《松花江志》。此外,还有邢契莘《中國人の見たる松黑两江沿岸地方事情》[39]等。
以上成果对松花江流域河流、航运、森林、渔业等作了大量调查,留下了许多原始数据,成为研究松花江区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综上,百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松花江流域史的研究,只零星、分散地见于少数著作和文章当中,特别是对松花江流域环境变迁的研究,或是简单地对森林资源进行整体性描述,或是单纯地从森林垦伐过程方面着眼,或是对自然灾害偶有涉及,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为本课题留下了较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