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历史语法词汇研究
- 萧红
- 1059字
- 2021-03-30 06:43:49
先秦双音叹词的特点及发展
与古汉语其他词类相比,人们对叹词的研究很少,而且所用方法和所得结论也有较大的局限性,基本上只注重其用法,即在具体文中表示何种感情,对这些看似纷繁的叹词彼此之间的联系,以及叹词系统内部的消长情况极少论及。本文以先秦双音叹词为例,试图换一个角度即从语音状况、使用者、使用场合、话语中与叹词表达情绪密切相关的语句等方面探讨它的特点。我们调查了甲骨文材料和《尚书》(今文)、《诗经》、《楚辞》等21部典范的先秦文献,其中《老子本义》、《孙子》、《吴子》、《尹文子》、《商君书》等5部书中没有关于叹词的记载。我们把另16部文献中双音叹词的情况列为表1。
表1
续表
另外,为便于把先秦双音叹词的情况与汉以后作一比较,以展现它们从先秦到汉以后的发展脉络,我们调查了汉以后较具代表性的7部文献。其中,陆贾《新语》中未记录叹词,表中没有列出,另6部书中双音叹词的情况如下表2。
表2
续表
从表1可见,先秦叹词的组合有两个特点:一是双音节叹词较常见,三音节较少见,如《诗经》中的“于嗟乎”、《战国策》中的“嗟嗞乎”,四音节更少见,而且产生时代也较晚,《古汉语虚词通释》举唐李华《吊古战场文》中“呜呼噫嘻”例。在双音叹词中,有的仅仅是临时组合,在个别书中出现,如“叱嗟”等;有的则经久不衰,出现频率也较高,如“呜呼、嗟乎”等。二是部分单音叹词可以重叠构成双音叹词,如先秦的“嗟嗟”、“唯唯”、“诺诺”,汉以后出现的“咄咄”。这些能重叠的单音叹词的特点是,“嗟”和汉以后的“咄”可用于召唤,“唯、诺”专用于应答。重叠以后一般还是表达原单音叹词所表达的感情基调,不过色彩更浓重,效果更鲜明。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先秦叹词的种类比汉以后更多,汉以后的书面语中,无论单音叹词和双音叹词数量都减少了,较为固定。
先秦双音叹词在组合上有这样的语音特点:(1)连用的两个叹词,声母同类或韵母同部的现象较多见,如同是喉音的“噫、嘻”和“噫、乎”, 同属歌部的“猗、嗟”,“呜、呼”,“於、乎”既同是喉音,又同属鱼部。(2)韵母分别属于鱼、歌二部的叹词连用也较常见,如“于嗟、吁嗟、嗟乎、猗与”。(3)据我们目前所见的材料中,双音叹词中后面一个叹词基本属于阴声韵,较少见韵母属于入声韵的,属于这种情况的只有“诺诺”。
从先秦到汉代以后,双音叹词在语音上有个一致的规律,即前一叹词和后一叹词的声母都是属于喉音的居多,韵母方面看不出哪一韵部有明显优势。汉以后双音叹词中后面一个叹词还是基本属于阴声韵,这一特点未变。
下面我们分别考察先秦各双音叹词的具体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