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可不读的6部中华古典智慧全集
- 张俊杰编著
- 1928字
- 2022-08-01 17:34:39
渐(卦五十三)
〔卦画〕艮下巽上
〔经文〕
渐:女归吉,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上九: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辞解〕《彖》曰: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进得位,往有功也。进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刚,得中也。止而巽,动不穷也。
《象》曰: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译释〕本卦象征渐进,女子遵礼出嫁吉祥,守正有利。
《象传》说:山上有木,象征渐进。遵照卦意,君子应该积养贤德,美化风俗。
〔义悟〕事物发展都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才可以最终积小胜为大业。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政权,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的改革,史称变法运动。经过变法运动,封建制度得以逐步确立。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这是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点:废除奴隶制的世卿世禄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任用官吏;推行“尽地力之教”,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实行“平籴法”,由国家调剂粮食价格,以稳定小农经济;作《法经》,确立封建法制。李悝变法使魏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魏国因此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
公元前382年,楚悼王任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以图振兴楚国。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废除贵族特权,“三世而收爵禄”,“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裁汰冗员,精简无关紧要的职位,节省经费用以训练军队;整顿吏治,对官吏提出严格要求。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楚国力迅速强盛。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旧贵族射杀,变法也随之失败。
其他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赵国有赵烈侯的改革;韩国有韩昭侯的改革;齐国有齐威王的改革以及燕国的燕王哙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打击奴隶主贵族、保护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政策,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变法运动之后,各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相对来说,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为深入彻底的,从结果来看,也是最为成功的。
战国初期,秦国偏居西方边远地方,政治经济发展落后,常被视为夷狄之国,备受中原各诸侯国欺凌。比如,在西河之地,当时强大的魏国就不断恃强侵吞秦国的土地,而秦国力有未逮,只能退避忍让。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面对这样的局面,痛感必须振兴国力。于是,他下令广召“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卫人公孙鞅此时正在魏国做个小官,郁郁不得志。听说了秦孝公招贤的消息后,公孙鞅立刻赶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介绍,与秦孝公面谈了3次。第3次会面时,公孙鞅已经摸清了秦孝公急于称雄于世的思想,开始大讲富国强兵之道,秦孝公听得非常高兴。由于思想投机,两个人一连谈了几天也不觉得累。于是,公孙鞅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开始受到重用。公孙鞅向秦孝公建议,在秦国实行变法,可是秦国贵族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坚决反对变法,弄得秦孝公犹豫不决。终于在一次宫廷会议讨论变法时,公孙鞅同贵族甘龙、杜挚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驳斥了旧贵族为保住自身利益而提出的因循旧制的说法。经过这场辩论,秦孝公坚定了变法的决心,更加坚决地支持公孙鞅的变法了。在秦孝公的支持和重用下,公孙鞅于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在秦国主持变法。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用法令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使民得买卖”;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什伍连坐制;统一度量衡。公孙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执政19年,他把变革的内容以新法的形式逐步在全国推行,使秦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得到比较彻底的革新,结果使得秦国很快富强起来了。
强盛起来的秦国开始着手对付邻国的威胁。秦孝公二十年(公元前340年),齐、赵两国又一次向魏进攻,魏国形势危急。公孙鞅认为这正是一个好机会,便率兵攻打魏国。魏国对外连年作战,国内空虚,只好把西河之地割让给秦国求和。公孙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把於(今河南内乡县东)、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之地十五邑封给他,因而号为商君,后人因此也称他为商鞅。
虽然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政敌攻杀,受车裂之刑而死,但是,他所制定的新法却作为秦国的国策延续下来,成为秦国持续发展强大的基础。相对于其他诸侯国变法的欲速则不达,秦孝公和商鞅主持的变法从根本的政治体制开始,循序渐进,稳定地逐步推行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使国家从本质上焕然一新。从此开始强大的秦国,终于在秦王政的时代横扫六国,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