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产生的许多怨恨、许多冲突、许多伤害,归根一个原因,往往就是缺乏以诚处世、以和处世、以信处世的态度。以致弄得不讲信用,互相欺骗,尔虞我诈。具有交往智慧的人深知处世法则,一旦成功之后,便功成身退了,拿老子的话说叫“天之道”。如不退居江湖,那么你必须自省,否则即或辉煌一时,但最后的结局仍然是令人愧悔的。
待人以“诚恕”
晚清大臣曾国藩,奉行的“待人以诚以恕”的处世方法,集中体现在他正确地处理与左宗棠的关系上。曾国藩为人拙诚,且语言迟讷,而左氏恃才傲物,自称“今亮”,语言尖锐,锋芒毕露。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一岁,但他屡试不中,科场失意,蛰居乡间,半耕半读。咸丰二年,已四十一岁,才当了个“刑名师爷”。后于咸丰四年三月又入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共达六年之久。曾、左虽非同僚,却同在湖南,常有龃龉。传说,曾国藩见左宗棠为如夫人洗脚,笑着说:“替如夫人洗足。”左氏以牙还牙,立即讽刺说:“赐同进士出身。”有次,曾幽默地对左说:“季子才高,与吾意见常相佐。”把“左季高”三字巧妙地嵌了进去。左也绝不示弱,说“藩侯当国,问他经济又何曾!”语涉鄙夷,也把“曾国藩”三字喻尽。这些传之甚广的言谈,或为后代文人编造之辞,不足为信,但简单的对话,确实反映了左宗棠个性的独白孤傲。
左宗棠颇有识略,又好直言不讳。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初次出兵,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未遂,回到省城,垂头丧气,左宗棠“缝城出,省公指曾国藩舟中;则气息仅属。一责公事尚可为,速死非义。公谙目不语”。意即责备曾国藩:事情还未到不能办的时候,自寻短见是不当的行为,何必出此下策。使得曾国藩无言以对。可见其语直并非没有情份。而是为主帅打气,敬爱甚切之语。
咸丰七年二月,曾国藩在江西瑞州营中闻父丧,立即返乡。左宗棠认为他不待君命,舍军奔丧,是很不应该的,湖南官绅对此也哗然应和,这使曾国藩颇失众望。第二年,曾国藩奉命率师援浙,路过长沙时,特登门拜访,并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求左宗棠篆书,表示谦虚之意,使俩人一度紧张的关系趋向缓和。
曾国藩的宽宏大度、不计前嫌还表现在他在咸丰十年后(1860年)对左宗棠的举荐上。
当时,曾国藩驻军宿松,胡林翼驻军英山,议欲分三路进攻安订。左宗棠来营暂避锋芒,曾国藩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连日与他商谈。正在这时,四月初一日,特旨询问曾国藩说:“左宗棠熟悉湖南形势,战胜攻取,调度有方。目下贼氛甚炽,而湖南亦所必欲甘心;应否令左宗棠仍在湖南本地襄办团练等事,抑或调该侍郎军营,俾得尽其所长,以收得人之效?着曾国藩酌量处理。”曾国藩立即于四月十三日上奏说:“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扎亟之际,或伤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藩桌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激图报,有裨时局。”曾国藩与胡林翼在左宗棠极其潦倒,“四顾苍茫”的时候,向左宗棠伸出了援助之手。
清廷接到曾国藩上述奏章,于四月二十日,谕令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左宗棠因而正式成了曾国藩的幕僚之一。
咸丰十二年(1862年),曾国藩一方面请求辞掉自己节制浙江军务的谕令,一方面把左宗棠推到了浙江的最高位置上。他在奏稿中写道:“以臣遥制浙军,尚隔越于千里之外,不若以左宗棠专为浙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曾国藩如此谦让,又如此真心实意地为清朝廷保举人才一,心中哪有一点对左宗棠的嫌隙之意?
同治二年三月十八日,左宗棠被授命任闽浙总督,仍署浙江巡抚,从此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三年之中,左宗棠从被人诬告、走投无路的人一跃而为封疆大吏,这样,一日千里的仕途,固然出于他的才能与战功,而如此不断的报功保举,也只有曾国藩才能做到。所以,左宗棠在挽曾国藩的联中,深情地写道:“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顿悟
时人及后世常爱谈曾、左交恶,其实二人虽有龃齬,但内里却交情至深,正如左宗棠自己所说的“同心若金,攻错若石”。共同的事业——中兴清室使他们走到一起。以上的故事,就是曾国藩待人处世,以“诚”与“恕”的最好例证,从而确保了交情至笃的关系。这种关系,实出于交往的智慧。
精明过人
不预先猜测别人要蒙自己,也不无根据怀疑别人不老实;但碰到不老实的人或者欺伪不实的事,却能及早觉察,这样才算得上是精明之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做人,就是要把这两方面结合好。如果哪一方而有了偏失,都会带来危害。精明有余,仁厚不足,就会自己充当奸人。满腹贼心,不相信世上有一个真朋友,时时处处怀疑别人算计自己,时时刻刻自己心里也在算计别人,为人刻薄寡恩。这种人就是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中所说的“机关算尽太聪明”,聪明过头,反为聪明所误。仁厚有余,精明不足,把天下人都看作君子,对所有人皆以真心相示,心里没有一点城府,为人缺乏必要的深沉,则又容易为奸人所乘,过分仁厚倒被仁厚所害了。所以宋代的杨适解释孔子的意思:君子做人统一于诚字,但又不能诚而不明。所以虽然不妄自猜度人,但遇事临人,又需常有先觉。如果不猜度人反而被小人欺骗,这样做人也是不足取的。康有为把这个意思,径直概括为四个字:“自诚而明”。自诚而明也就是贤哲,或者贤明。
自诚而明四个字,理论上说说容易,实际做起来就比较困难。且不说老天吝啬,造人时不轻易让人变得那样完满,总要你不是这里缺一点,即是那里有所不足,很难集贤与哲于一身;就是我们面临一个具体人、一件具体事,诚与明兼具也不容易。《后汉书·郭躬传》记载:中常侍孙章读错了诏书,尚书认为他是想“矫诏杀人”,皇帝也因为他与犯人同县,怀疑他有私仇故意报复,不自觉地就走入先怀疑别人,再委曲附会想办法证实自己的怀疑,从不诚起始,因为不诚,最终造成不明。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顿悟
要做到精明过人,一要有防人之心,二是不要有害人之心。对别人有所防患,就不会被奸人轻易算计。太轻信别人,这是愚蠢的诚实。《水浒传》中的林冲他已被别人几次算计,还要诚实赴约以致误入白虎堂。中国人的思维是长于整体综合的,它并不把事物条分缕析、寸寸支剖,而是从它应有的圆满意义上去把握。这一点在语言上即表现得特别明显,“贤哲”或者“贤明”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样的词中,“贤”是一种仁厚的道德,“哲”或“明”是一种精明的智慧。
妙在“若愚”
一位“聪明的爸爸”洋洋得意地一训斥孩子:“真笨!这样的题都不会做;你的老师也笨:连这样的题也没教会。来,看爸爸的。”而另一位植物学家却自称“笨爸爸”。有一天念小学的儿子持一株小草去问老师,老师也不认识这种草,但老师很诚实,很谦虚,亲切地告诉小学生:“你爸爸是个很有学问的植物学家,你去问他,我也很想知道这株小草的秘密呢!”第二天,小学生找到老师,说:“爸爸说他也不知道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时忘记了。让我再问问你。”并送上一封他爸爸写给老师的信,里面对小草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还附一句:“这个问题由老师来直接回答,想必更为恰当。”
顿悟
植物学家在儿子面前装傻,要当一个“笨爸爸”,比起那位“聪明爸爸”要高明的多了。现在有些人在社会上总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单位也要表现出比别人强,在家里也是如此,岂不知贬低了老师,也就是降低了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孩子失去了对老师的信任,这样他还能跟着老师认真学习吗?显然;植物学家有着贵在大智,妙在“若愚”的智慧。
以诚感人
在中国历史上,以诚感人的例子是多不胜数的。刘备三顾茅庐,以诚感动诸葛亮;萧何月下追韩信,也是以真诚打动韩信的。
春秋时期当伍子胥亲率大军将欲灭掉楚国之际,楚国忠臣申包胥,想起楚平王夫人是秦哀公的大妹,秦昭王是秦国的外甥,于是急忙入秦求救,他昼夜西驰,足踵俱开,步步流血,撕块衣片包一下继续赶路。
申包胥到了秦国,对秦哀公说:“吴国心贪好似一头贪吃的猪,狠毒得像条毒蛇,很久它就想吞并诸国,现在它先对楚国下了手,我国国力弱不能抗衡将被灭亡,楚王命令,我到贵国求救,请您念及甥舅之情,立即派兵援救。”
秦哀公推辞说:“秦国处于偏僻的西方,兵微将寡,保护自身尚且不足,哪里有余力援救贵国呢?”
申包胥苦求说:“楚、秦连界,如果秦国不救楚国,贪心的吴国灭掉楚国之后,必定要进攻秦国。秦国救助楚国,对本身也有好处。秦国如果能救助楚国,楚国将永远感秦国的恩。”秦哀公仍然犹豫不决地说:“大夫先在宾馆休息,等我和群臣们商议一下。”
当时的秦哀公迷恋于酒色,不理朝政。申包胥请求愈急,他越拖延不发救兵。
于是申包胥不脱衣冠,立于秦庭之中,昼夜号哭,不绝其声。如此七日七夜,水浆一勺不入于口。
秦哀公闻之,被申包胥的诚心感动得涕泪俱下,决定派兵救楚。
顿悟
有诚才有恕。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又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为人共谅。”
倘若一个人半点邪念不生,可说是达到了无念的地步。王阳明说:“除掉山中的贼容易,除去心中的贼困难。”
佛家有“心为贼王”的说法,想除去这个作为心中贼念的一切悬念、杂念,仅用曾子的三省功夫,犹恐不起作用,应于每天之中,一时一刻也不放松。久而熟练,自然容易辨解。
杨淑山说:“念头一起,就思考这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如果是好念头,便扩充它,必然能看到它的行动。如果是坏念头,就马上抑制住不思念它。要去做一件事,即要思考这件事是不是合乎天理。要是不合乎天理,便禁止不去做,不可有丝毫违反天理的事。申包胥毫无私心杂念,其爱国的精诚,终于打动了秦哀公,可谓挽狂澜于既倒。”
发挥诚意
诚意比钱贵,但也要发挥好竞争的智慧。
声宝董事长陈茂榜,他在50年前以100钱与三弟陈阿海一起创业,如今拥有员工5000人,年营业额88亿元。他经营企业成功的诀窍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诚意”。他24岁时以100多元开了一家电器行,由于资金不足,陈茂榜只好以50元为单位,分别交给两家电器中盘商做为保证金,然后向他们提货来卖。
由于这两家中盘商都很信任陈茂榜,所以那50元的保证金,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其实陈茂榜向他们所提的货高达500元左右——保证金的10倍。
对于中盘商特别的宽容与照顾,陈茂榜以实际行动回报,一切来往本本分分、老老实实,把该付的钱弄得一清二楚,绝不拆烂污。
如此交往了一时间之后,陈茂榜更取得中盘商的信赖,因此不论他提多少货,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他的生意愈做愈大。
陈茂榜说:“这件事给我很大的启示,使我深深了解到,在商场曾经有一度,陈茂榜亲自上电视为声宝的产品做广告,为这件事,很多人百思不解。”
陈茂榜严肃地回答:“我不是为自己的产品宣传,而是为它做保证。”这又是“诚意”经营哲学的具体表现。
又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工商座谈会,电视予以转播,他讲到一半,假牙突然松动了,他毫不犹豫地取下假牙,继续讲完。
顿悟
陈茂榜不在乎形象的做法,反而给观众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其实这就是陈茂榜真诚、实在的交往智慧之举。
行真本事
有人说:“市上无君子”,认为在产品经营中太老实了就要吃亏。其实这是曲解了竞争,彰显竞争中的真本事,所实行的是重信诺。
法国矿泉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1989年总产量达到48.5亿升,出口占全部产量的1/4。在众多的矿泉水中,“碧绿液”是其中的佼佼者。“碧绿液”矿泉水年产量是10万瓶,其中60%销往国外。在美国、日本和西欧其他国家,这种绿色小瓶已成为法国矿泉水的象征。
1990年2月,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署突然宣布,对“碧绿液”的抽样检查发现,一些瓶的矿泉水中含有超过规定二至八倍的化学成分——苯,长期食用可能致癌。消息传出,无疑是对“碧绿液”声誉的迎头一击。
就在报纸宣布上述消息的第二天,公司总裁古斯塔夫·勒万召开记者招待会,作出一项令人震惊的规定:公司收回2月9日以后出厂、行销世界各几地的全部产品,就地予以销毁。据估计,将有1.6亿瓶矿泉水被回收,直接损失2亿法郎以上。
一些人对此大为不解,在美国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充其量不过十来瓶,而且医学专家认为,喝一瓶含苯量超过标准的矿泉水并不比吸一支香烟的情况严重,何必为此大动干戈?勒万的回答是:“以绝对纯清而赢得国际信誉的‘碧绿液’,在其质量和形象上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怀疑!”紧接着,公司以准确的数据和事实指出了发生事故的原因,并宣布了改进技术措施。此后,又是一阵紧锣密鼓的广告宣传。后来的情况表明,公司这种以信誉为上的举动,不但没有影响“碧绿液”的销量,而且更加深了消费者对“碧绿液”的喜爱。
烟台钢厂厂长于振声认为,企业在各自的“防区”内设卡,钱只能进不能出,以为占用别人的资金,既不用贷款,又不用拿利息。这是一种狭隘的损人利己思想。
1990年,各个企业资金都很紧张,长鸟、海阳、乳山等几个金属回收公司,因缺乏资金无法经营。当时烟台钢厂资金也很紧,然而,于振声首先想的不是自己,而是考虑到这些家底不丰的小企业是经不起市场风浪折腾的。于是,他咬咬牙,从本厂自有资金中拿15万元借给这几个公司。烟台铁厂有个时期揭不开锅了,他又借给铁厂50万元。在购买这些企业的原料时,随时结算,立即付款。
有人不理解,“你于振声怎么净算反账?现在利息这么高,拖一个月就纯赚回一大笔钱,你不仅一天不欠人家一分钱,还无息借给别人钱。”于振声自有高见,他说,这叫反账正算。企业要讲效益,更要讲经营道德,一个企业的信誉千金难买,不能乘人之危,发国难财,赚钱重要,企业的信誉更为重要。
守信,是树立良好形象,赢得人心的关键。
战国时赵国丞相平原君的邻居有一个人是罗锅,一天,他上井打水,步履艰难而又模样可笑。平原君的美人嗤笑他,他去找平原君,平原君许诺他要杀掉美女。平原君本来是敷衍罗锅,并不想真杀美人,可是不久,其门客大半离去,查其原因,皆因没有兑现对罗锅杀人的许诺。平原君只好杀了美人,又亲自到罗锅人家中道歉,才平息了门客的不满。平原君轻易杀人固然不对,可使人们看到了守信用的重要。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浪经由楚国时,受到楚王的厚礼,问他将来何以为报?晋文公回答,楚王拥有一切,凡我有的东西,楚王都有了。一定要报答时,将来晋楚两国万一交兵打一仗,晋军一定退避三舍。其后,也就是在公元前652年,晋楚两国真的在城濮大战,晋文公令军队一连退了三舍,也就是90里,以实践自己当年对楚王的许诺。接着双方交战,结果晋胜楚败。
顿悟
《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极守信用。中国人在与人相处中是极为注意守信用的。一部《论语》,多处讲到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在谈到用兵之法时曾说,仁、信、智、勇、严,缺一不可。
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曾在秦国首都的南门外树立一根大木,公开宣布无论谁把大木移到北门外,皆赏十金。没有人移,商鞅把赏钱增加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把大木扛到北门外,立即得到五十金。于是全国人都知道商鞅讲信用,说话算数。新法公布以后,没有不遵守的。
企业家在树立企业形象时,必须注重于信誉,千万不可失信于协作单位、消费者和一切社会公众。许多著名的企业家,把守信看作比生命还重要。有这种觉悟的人,才堪称是有远见的商人。
“笼络”员工
作为公司领导,怎样才能笼络人心呢?
对员工要以诚相待。要不时地关心员工,让员工感觉在你手下工作有一种信任感。比如,在员工最困难的时候要给予他一些帮助,就能显出你对他们的诚心。假如一位普通的员工生病住院,你就要亲自到医院去看望。如果员工家里出了事情,或者生活很拮据,你要亲自过问他们,很好地关心他们。
要取信于手下的员工。员工只有信任领导,才能有工作积极性。例如,公司要搞一个大项目,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可能拖欠员工一两个月的薪水,这时你不是不能拖欠工资,而是要给员工一个很好的交代,在项目完成后,一定要补偿员工以前的工资。这样员工才能相信你,才能感觉到你是可靠的,才能取信于你。
“仁”是笼络员工的法宝。每个人都知道在交朋友时要结交仁义的人,在工作上也一样,领导对员工一定要仁义,让员工感觉到你是个可结交的领导,让员工感觉你是他愿意服务的对象。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很卖力地去做,想方设法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那你就应该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多多为员工着想,多为员工谋利益。
顿悟
只有以诚、信、仁的态度对待员工,才能让员工去为公司的发展而努力。
领导要有洞察事态发展的眼光,看好时机,不一定花很多的钱,在关键时候,就能把员工的心笼络住。
谋人为已
人生的位置,在于自我把握。秦丞相李斯年轻时在郡中当小吏,看见吏舍厕所里的老鼠吃着肮脏的秽物,见了人和狗,每每吓得逃窜。李斯来到官仓,却看见另一番景象,“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饱食终日,安然无恙。于是李斯感叹说:“人的贤哲与卑贱,也就像这老鼠一样,完全在于人的自处。”李斯这种汲汲乎名与地位的心态虽不足取,但其内在的道理却相当深刻。
当年袁绍和曹操之间有一段对白: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足下意以为何如?”绍:“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三国志·魏武帝纪》)袁绍想据险以取地利,曹操却想“任天下之智力”以取人和。曹操此外还说:“汤、武之王,岂同土哉!若以险固为资,则不能应机而变化也。”
曹操看破了安危的辩证法。君子恃险,则已先把自己囚固在“险”上,这一所谓保险却丢掉了更大的安全机会。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的张力,让内部世界感受一定的压力,这是自处自安的大战略。把压力、张力主动地纳入人生计划则会使人始终保持活力。
真宗在储宫时,太宗令习草书,乃再拜曰:“臣闻王者事业,功如日月,一照,使隐微尽晓。草书之迹,诚为秘妙。然达者盖寡,傥临事或误,则罪有所归,岂一照之心哉!谨愿罢之。”太宗大喜。
学草书就为日后他人或许“不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为臣子的可能因此获罪。宋真宗连自己练书法这一小事,都有为人着想的深意。
清人唐仲冕的《六如居士外集》,其中卷一《遗事篇》记了一则佚事:邻居老太太家栽有李子树,苦于进园偷李的人太多,于是就在院墙下挖了一口陷阱,里边放上粪水污物。顽劣少年呼朋引类地来偷李子,爬上墙,随后落进陷阱,污水溅了一身。但他还是招呼同伴翻墙,说:“快来快来!这儿有好吃的李子。”另一个也跌进污水坑,正要开口叫喊,被先掉进去的那个小无赖一把捂住嘴巴,同时接着呼喊“来来”。第三个也同样跌进污水坑,后来的俩个骂第一个,不料他却说:“假如你们俩当中有一个没跌进坑里,以后就会没完没了地嘲笑我了!”这虽是小泼皮无赖的逻辑,倒也折射出一些世情。
没有德行的人最气不过的是他人有德行,所以必欲诋毁全人类而后快,大家扯平,你脏我脏他也脏。仿佛都污黑了脸才能相安。世上这种奸险的骗局与心计不少,这就给君子自处增加了一层难度。
传说楚国的孙叔敖和齐国的晏婴都曾经辞让富庶广天的封邑,偏选那贫痔瘠小的地方。他们的理由都是,美物谁不羡慕,自己岂能长久保有,不如退而求其次,可保别人不起贪心。尽管少了点阳刚气,却不能不承认其计虑深远。
顿悟
个人应当如何自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从交往智术的角度看,古人为今人开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方案。
“杀身以成仁”乃是非常情境下的非常之举,圣贤亦不刻意为之。作为平常之人,还是以君子自处为宜。君子并不是一个吓人的字眼,君子自处乃是个人利益所在。古人把谋人为己、谋己为人作为人生智术原则毫不含糊地点了出来。
首先是“术”的选择。《孟子·公孙丑上》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孟子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人选择什么安身立命的方式,便意味着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人。做弓箭的人一心想让弓箭对人最有危害,做盾牌的工匠却希望盾牌最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两人的心性可能并非一恶一善,可实际行为却大异其趣。所以,孟子才大声呼吁:“术(事业)的选择决不能马虎啊!”
人的智术不该只是为了应付外界的环境变化,还应该主动用于创造外在环境的运动变化,自取一个有利的态势。“猛虎不据卑址,勃鹰岂立柔枝。”(《兵经·势》)智者总是防患于未然,事后诸葛亮不值得夸耀。预先使自己处于进退有据的安全地带,时时警惕潜在的危害,化害于无形,这就是自处之术的智慧。
诚其身
对于调节个人行为以利于人际关系的正常维系和发展,儒学提出了“诚其身而天下诚”的思想。诚就是诚心诚意,诚昭然揭示的是人性的善本能,也就是“自性言之为诚。”顺人性的善的本能的自然发展,就是诚。诚是天道,因此,追求诚便是做人的规律。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一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就是说,一个人要使自己诚心诚意是有方法的,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善,若是不明白什么是善,也就不能使自己诚心诚意了。诚是自然的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所以,思诚的实质在于明确善,善就是诚心诚意地待人。一个人只要诚心诚意地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社会和他人也将会诚心诚意地对待他。这样就能化解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纽结,而使社会和睦、其乐融融。正所谓,昔者先圣王,诚其身而天下诚,治其身而天下治。
相反,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不诚心诚意,就必然会带来许多无谓的劳累。如诚心诚意,则必然感觉轻松愉快。如果人们做到了诚心诚意,人际交往就不会乱套,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就将处于一种平稳、正常的状况之中。宋儒程颢、程颐说得好:“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真近诚,诚者无妄之谓。”在现实生活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不是诚心诚意地为人、待人,一天到晚总是盘算着如何算计人、欺骗人,必然地这个人就要提防别人也会用同样的心计、手段来对待他。因此,这个人将不断地陷入欺骗与反欺骗、算计与反算计的痛苦磨难之中,势必活得太累、太苦。相反,一个诚心待人、诚意为人、心底无私的人,他就不必担心别人算计和欺骗,“只是一个诚。清明在躬,志气如神。”这个人有何苦、何累之有?只是一个轻松一个痛快。因为,诚之者,以求善者也,思诚而复之,故明善未穷,于善必择也。
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思想上,儒学家们特别强调:“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在儒学看来,无论何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在人际交往中以诚心诚意待人,必诚而后得,无论是小人、君子、正统者还是异端者全部一个样。
顿悟
诚身是人处世的起点,天下诚是人际交往所应追寻的结果。
“诚其身而天下诚”,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儒学强调“天下国家”的群体中心思想。在人际关系中,儒学偏重于强调个人对社会、国家、家庭、他人的依赖和顺从,尤其是着重于维护群体的整体性。一旦个人与社会、国家、家庭、以及他人发生矛盾冲突时,儒学的着力点就在于对个人行为的制约和个人利益的牺牲。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关系的调节原则和手段,而且是一种被儒学所竭力推崇的人生最高道德行为,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从一定的积极意义理解,儒学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中的这一思想,确实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家庭的祥和以及与他人的善处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作为一个公司老板,对员工要诚,他们才能对你诚。
清静无为
没有清静无为的修养,会导致人格的不健全、卷入到人世纷争、权谋倾轧之中。
帮助汉高祖夺下了天下的张良,他没有如萧何那样谨慎地收其锋芒,勤勉为政;亦没有像韩信那样太重功名而送掉性命;但他却以平静淡泊度过余生。
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为张良是主要谋臣,刘邦让他从齐地选3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说:“当初在邳起事,在留城与陛下相遇,这是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给陛下。把留地封给我就行了,哪敢要3万户!”
及至晚年,体弱多病、举止如妇人的张良索性“视功名于物外,置劳利于不显”,杜门谢客,深居简出,成天在家修养身心,修仙学道。
他说道:“我家世相韩,韩国被灭掉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产,为韩国复仇。刺杀秦始皇之举,使天下惊骇。现在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万户侯,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这已是登峰造极了。我生性淡泊,对于政治颇感厌倦,现在情愿弃别人间之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张良最终功成身退,可谓是深得智慧之道。
张良推却封爵,随赤松子游。另一有名功臣陈平则是把“无为清静”之术运用到了为政处世的实践上。在汉初的政治仕途上,陈平此举不独是智谋无人能及,而且其作为,确实也保证了汉初政局的稳定。
当时,刘邦、萧何已逝,吕后专权,培植吕氏势力,排斥异己,王陵与陈平分任左右丞相。
王陵不满吕后专横,在朝堂屡次强谏,陈平却不附和,他认为机会不够成熟,触动吕后反而不好。
果然,王陵不久即被贬。陈平对此不闻不问,疏于政事,只有饮醇酒,戏妇女,吕氏果然放心,陈平亦得以躲过此次政治纷争之狂潮。
待吕后死,他联合将军周勃,一举诛灭吕氏一族,还政于刘氏,无为的陈平高明之处于此可见一斑。
在政治斗争中,避其锋芒,以清静之心境审察时势,进而猎取胜利,应该说,这不仅是处世之道,也体现了高明的智慧。对于为政者,总是争于一己小利,为琐事而怒发冲冠,不计后果地冒险,往往是见识浅薄,妄为而动的表现。
陈平和周勃扶持汉文帝即位后,陈平见文帝偏爱周勃,便主动退让,待周勃显示出不愿做丞相,自动辞请退职时,陈平便顺利成为专一丞相。正因为无争,汉文帝才有了陈平这位名扬四海的贤相。
陈平虽然没有出世脱尘,摆脱为政之繁,但其出入进退的处世态度,可谓是处处充满智慧与玄机。
陈平少习黄老之术。所谓黄老之术即是在清静自然的境界中以智管理天下的政治哲学。年轻时,他以智效忠刘邦幕下,曾“六出奇计”,使刘邦渡过了危机。到了晚年,又以深藏不露的智慧,再立奇功。
顿悟
清静无为的从政态度,包括一切以事业为重,有所取舍的领导姿态,都可以视为理智的清静无为的思想。如果事事争抢在先,就会陷入无谓的得失之争和权力倾轧之中,这自然是交往智慧之人所不为的。
为腹不为目
建立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保持内心的安足与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可以说是一个追求物欲,最后堕落成一个十足的贪官,一个彻头彻尾的腐败分子的典型例子。
胡建学出身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吃过很多苦,也曾为党兢兢业业地工作过,而且在1992年,就成为当时山东省最年轻的市委书记。那么,这个年仅42岁就当上市委书记的胡建学,是怎样步入歧途的呢?
纵观胡建学的“收贿史”,1987年以前,他对自己的要求确实比较严格。1987年以后,他被提拔为省计委副主任,对自己的要求开始放松,那时曾有人送他一台录像机,可以算是他收贿的开始。1990年任泰安市市长,前两年,收受了一些东西,但还比较注意维护自己的形象。1992年任泰安市委书记后,特别是在去香港举行经贸洽谈会那次,是他思想放松的一个爆发点。面对高度的物质文明,面对一个个风流倜傥的大款,胡建学的心里开始不平衡了:论才华与能力,自己决不比他们低,为什么自己就要如此寒酸?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富起来?他开始大量收受外商的财物,思想上警惕的闸门从这里放开,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他从追求穿好一点的衣料,发展到从上到下追求名牌;从追求居室里有点讲究点的摆设,发展到追求豪华住宅。他正常的收入买不起这些东西,于是便希望能够有人“送”。
如何认识“收贿”二字?胡建学最初在思想意识上,竟然没有把它同“腐败”二字联系起来,更没有想到会有严重后果。别人给他送礼,在他看来这是对他的尊重和崇拜,他坦然受之。泰安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上有了成绩后,胡建学开始在思想上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认为这全是他的功绩。所以,当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或部门给他送礼时,他认为这是对他的一片感激之情,自己受之无愧。
胡建学就这样开始腐败了。当年他在计委工作时,连同事们出国回来送他一个打火机、小计算器,他都把问题看得特别重,而如今人们送来大宗的贵重物品,他却毫不在意,甚至连看也不看一下就收下了。
与胡建学一同“翻船”的市委秘书长卢胶青,也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卢胶青在部队时曾经是政治教官,精通于政治理论。转业到地方后,社会上某些腐败现象,尤其是前苏联的解体,使他原有的政治信仰发生了危机,世界观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感觉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出路。”那么,走什么路才算有出路呢?卢胶青开始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感官上的刺激,开始追求金钱和美女。
山东省济南市某小姐姿色出众。1994年4月下旬的一个夜晚,卢胶青在济南某歌舞厅与其结识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像苍蝇逐臭一样紧追不舍。第二天晚上,卢胶青又到那家歌舞厅二会该小姐,除甜言蜜语外,送上马来西亚首饰一套。此后三会该小姐,送价值千余元传呼机一个,以便加强联系。四会该小姐,送价值两千余元的爱华小收录机一台;五会该小姐,送人民币1000元;六会该小姐,送价值1338元的八音盒一个;七会该小姐,到银行取10000元为其过生日,献生日蛋糕一盒、皮包一个、太阳镜一副、帽子一顶、长筒袜12双、购买价值6080元翡翠金项链一条,并共进午餐;九会该小姐,送中英文学习机一台;十会该小姐,送微型彩电一台。
“功夫不负有心人”,重金之下,卢胶青终于如愿以偿,在济南南郊宾馆占有了该小姐。
顿悟
现代文明高度发达,一些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在“酒绿灯红”面前,价值观与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看到人心发狂的场面。这也从一个侧面警示人们: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但并非物质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
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欲的生活,这才是“为腹不为目”的智慧。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则会日益空虚。
因此一个人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在交往中,都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与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归真返朴
有道的人沿用真朴。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一个。陶渊明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文学造诣颇深。他为人的高洁、俭约、闲雅、质朴,整个晋、宋时代是没有人能与之相比的。他在生活窘迫时,粮缸里往往没有储备一点粮食,锅碗往往空无用处;大气寒冷时仍穿着绳结穿连、打着补丁的短衣,脚上穿着自己结的草鞋;居室里也是空荡荡的,连一件像样的生活用品都没有,房屋不能遮风、挡雨、防晒。穷困和简朴的状况可谓到了顶点。在他的家书《与子俨等疏》里他感叹道:“屋里能有几根萝卜吃该多好啊!”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告诫子孙:“你们兄弟几个,虽然不是同时生的,但应该常以‘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准则要求自己,这是人生的大义。古人管仲、鲍叔牙作为患难与共的异姓朋友,尚且能同甘共苦,你们作为同胞兄弟,更应该有过之才对呀!”在《责子》诗里有“雍、端年十三”之句,由此推测,他的这两个孩子也许是异母所生,陶渊明的谆谆教海,也一定是针对他们个而言的。
陶渊明穷困潦倒,是不是因为他的处境太糟糕,无法摆脱困境呢?其实不然。陶渊明曾官居彭泽令。且不说贪官污吏不择手段聚敛财富,就是一般“手脚比较干净”的,当时的一个县令,生活何需犯愁!按当时东晋政府的规定,每个地方官都可以分得一定的公田,以补充俸禄不足造成官员的生活紧张。
陶渊明酷爱饮酒,于是,他准备在公田里全部种土粳稻以酿酒自用,并对周围的人说:“我以经常有酒喝就满足了。”考虑到生活问题,他的妻子坚决反对,主张分出一部分种高粱。于是陶渊明才决定在50亩地里种粳稻,另外50亩种高粱。
那么,是不是因为陶渊明是个酒鬼,才落得如此下场的呢?从他的一生看,也不是。因为,在公田,他与手下人辛勤耕耘,然而没等到庄稼收获,他便请求免职,回去过起了隐居生活——如果他是个酒鬼,何不等到收获且酒酿成后,喝他个一醉方休再回去呢?
谈到他为什么辞职过起隐居生活,他在《归去来辞》中说得很明白:“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意即: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既然自己曾经使心灵为形体所奴役,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悲伤!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却知道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走入迷途确实还不算太远,认识到如今做得正确而过去却非常错误。
在《归去来辞》的最后,陶渊明写道:“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耕耘。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顿悟
陶渊明寻求超脱的心态跃然纸上!有人认为陶渊明是在逃避现实,其实,与那些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相比,这种逃避现实,或者准确地说是逃避这种现实有何不好呢?
在东晋末年,社会纷乱争斗的时代,陶渊明对此是多么的厌恶!也许,陶渊明曾经经历过辉煌(其实,身为彭泽令,一般人看来也是个不小的官,可算是辉煌了),正因为他经历过辉煌,他才更知道应该远离这个喧嚣的世俗!
十几年前曾经流行过一首《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别在四处漂泊。”如果说陶渊明崇尚文人雅士的一种返朴心理的话,那么,费翔的这首通俗歌曲,就很能代表一般人的返朴心态了。
面对社会纷乱争斗的场面,陶渊明以上述心态使自己处于最妥切的地位。
自责
三国时刘备依庞统之计,西取益州。在夺取涪关之后,设宴劳军。刘备酒醉,一次与庞统发生争执,大发脾气,把庞统赶出宴席。酒醒后刘备自悔,又把庞统请回来,恢复了君巨间的融洽关系。《三国志·庞统法正传》记载了这段故事:
为让刘备在汉中扎下脚跟,以展宏图,军师庞统为刘备谋划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依中计行事,杀了刘璋的将领杨怀、高沛,回师直取成都,所过皆克,在涪县大会庆功,置酒作乐。刘备高兴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以说真是快活极了!”庞统说:“偷袭别人的国土而引以为乐,不是仁义之师!”先主已喝醉了,发怒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前歌后舞,难道他就不算仁义之师吗?你既然说不该取乐,你就该快快离开这儿!”于是庞统徘徊迟疑地离席而去。先主一会儿又后悔了,叫人把他请回来。庞统又坐回自己的位子,也不抬头说声谢谢,却照旧吃他的,喝他的。刘先主对他说:“刚才那些话到底是谁说错了啊?”庞统说:“你我都有错。”先主放声大笑,这才开怀畅饮,宴乐如初。在这场冲突中刘备有失而庞统无失,庞统说:“君臣俱失”,是分谤之言,主动承担责任,表示和解的态度。而刘备以君主的身份能及时悔悟,主动请庞统回席,也不失知过必改的坦诚态度和豁达大度。因为双方都有责己之心,一场相当激烈的冲突便及时化解了。不久,庞统率兵攻雒县,为流矢所中,牺牲时年仅36岁。刘备对庞统的牺牲非常痛惜,言则流涕。可见他们的君臣情义是相当动人的。
明人宋毕辑录的《硕辅宝鉴》中,有三则讲气度、无责于人的故事:
第一则讲唐朝的狄仁杰。高宗时狄仁杰是大理承,后为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则天对他说: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说你的坏话,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他说得对,臣当改正;认为臣没有那样的过错,那是臣之幸也。至于是谁说臣的坏话,臣不愿意知道。”武则天听了很高兴,称赞狄仁杰是一个宽宏大量的长者。
第二则故事讲唐朝的陆贽。陆贽在德宗时当过中书侍郎、门下同平章事。当初,御史中丞窦参常常排挤陆贽。后来窦参被李巽参奏,德宗大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讲情,才未被杀,被贬到罐州当司马。德宗又想株连窦的亲党,没收他的家产,陆贽请皇上加以宽恕。世人无不称赞陆贽公正诚实,以德报怨。
第三则故事讲宋朝的吕蒙正。蔡州的知州张绅犯贪污罪被免职。有人对宋太祖赵光义说:张绅很有钱,不至于贪污;是吕蒙正贫穷时向他索取财物没有如愿,现在对他报复。吕蒙正不申辩,结果张绅复了官,吕蒙正被罢了宰相的官职。后来考课院查到张绅贪污的证据,于是又免了张绅的官职,吕蒙正重当宰相。太宗对吕蒙正说:张绅果然有赃。吕蒙正也不谢。宋太祖称赞吕蒙正的气度不是那些浅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这几则故事都是“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的正面事例,它确实取得了冰释前嫌,消除怨恨,解决矛盾的效果。
顿悟
大至国家君臣,小至个人私交,发生矛盾以后,如果双方都有责己的雅量,任何矛盾都不难解决。如果只责备对方,不检讨自己,隔阂怨恨就会越积越深,以至矛盾激化,关系破裂。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往是责人则明,责己则昏;责人则严,责己则宽。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可以评议指责,但不能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因为批评指责是针对别人的,往往不顾事实,不讲分寸,甚至捕风捉影,信口开河。这种批评指责不仅影响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助长言行不一、清谈空议、惹是生非的不良风气。
庄子说:“无责于人,人亦无责。”这是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的重要处世原则。
内自省
“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说苑·杂言》篇记载:南瑕子遇到程大子,程大子烹小鱼招待他。南瑕子说:我听说君子爱惜生态资源,不吃小鱼。
程大子说:“那是君子的事,与你有什么相干?”南瑕子回答:“人与超过自己的人相比,用高标准要求,就能提高德行。《诗经》上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虽不是君子,但却要事事向君子看齐;在饮食这样的小事上都不肯自己放松,可见是很严格的了。”见贤思齐,孟子的标准更高。他不止一次要求人们以人舜为楷模,用行为去赶上他,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像舜那样!又说:舜是个人,我也是个人,舜创定了人类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传给后世,我却只像一个乡巴佬,真是可忧啊!忧什么呢?忧怎样才能像他那样呀!”
顿悟
从现实来讲,每个人身边,都有各色各样的人。孔子讲:“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所谓“内自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思,反省自己过去有哪些不足、不如别人的行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善于取长补短的人。
大巧若拙
古时候,有个叫列御寇的人(即写《愚公移山》的列子)要去齐国。才赶了几里路,列御寇突然改变主意,也不知道什么缘故,就急忙扭头跑了回来。因为低着头只顾赶路,居然撞在一个白发老翁的身上。列御寇定神一看,原来这白发老翁正是整日谆谆教诲自己的先生伯昏瞀人。
列御寇赶紧连连弯腰作揖,慌忙地说:“死罪,死罪,小子瞎了眼珠,可撞坏了先生?”先生瞧了瞧弟子的神情,见他慌慌张张如同败仗后逃回来一般,就奇怪地问:
“喂,你清晨忙忙碌碌了一阵子,不是说要到齐国去吗?怎么才一会儿,就莽里莽撞地跑回来了呢?”
“唉唉!我刚才猛吃了一惊。”列御寇昏头昏脑,有点答非所问。伯昏瞀人也吃了一惊,忙问:
“怎么,你碰见什么了?瞧!脸色都吓得发白了,撞见强盗了,还是遇见老虎了?”“不,不是,老虎、强盗我倒不怕。今天天气很热,我旱晨走了几里路,嗓子很渴,就在一个小镇上停了下来搞些水喝,不料这儿开着千家水浆店,看到我来,即刻有五家店主如同熟人似地殷勤地拥上来,要先送水给我喝。”
“这是好事嘛,你吃惊什么呢?”
“唉唉,我吃惊的正是这个呀!那时水浆店前正蜂拥着许多人,男女老少等着买水浆。但是我一进镇,几家店主像见了神明似的,老远就拥上来,把水浆敬给我喝。我和店主素昧平生,为何他们会对我这么好呢?我觉得,像我们这一流学道之士,由于肚子里装了些学问文章,平时不知不觉之间就会晃里晃荡地涌上脸来,自命不凡,目空一切,昂首阔步,头扬天外,外表上总是非常矜持,眉宇之间总要露出庄严之气,显出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使得乡野百姓见了总有些害怕,感到‘与其怠慢不如恭敬’,于是趋炎附势地拥了过来。我自己呢,内囊里也正有这毛病,因此神采飞扬,高视阔步,浆店主人一见之下,惊魂动魄,匆忙间先抛下门前许多在炎炎烈日下等候多时想要买浆喝的老人,先冲上前来奉承我。这简直是‘拍马屁急于敬老’了。不过,这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能怪谁呢?我担心照此下去会惹出乱子呢!那卖水浆之家只不过是小本经营,利薄得很,在世上无足轻重。可这些无足轻重的俗人,看到我的神采,就赶过来巴结我,奉承我,那么,倘若那些万乘之国的君主见了我的风度,岂不是要死乞白赖地硬拖住我做官吗?做了官,我就脱身不开,日夜操劳,我的清明的智慧就将消耗在他的无穷无尽的国事之中,况且,国主求贤,一旦封我官职之后,则循名责实,铁面无情,国主将要严格地考查我的政绩了。当然,我也能够作出点成绩,但我的宗旨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做一个闲云野鹤的隐士,不愿意绑在一些官事身上。因此,当我发现一些别人崇仰巴结我的苗子时,我仔细想想,不禁毛骨悚然。因此当时我连水浆都顾不上喝,掉头就逃了回来。”
伯昏瞀人哈哈人笑,道:“好!好!这样看来,你是小处糊涂,大处精明。不错,一个人可以深明自己的短处,就是一个人的可贵的长处了。不过,你今后是得好好地改一改,应当韬光晦耀,不必锋芒毕露。有时候,大智是若愚的,而大愚呢,反倒像智了。一个人有本领,不必尽堆在脸上,应默默地藏在肚里。常言说‘胸有城府’,就是这么个意思。你想想,咱们每个人能有多少可以发挥的精神?是不多的!如果一个人把他有限的精神仅仅使用在风度举止上,平时总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内囊一定会空虚起来,变得外表锦绣腹内草了。人只要到了这种地步,那就无聊得很了。再说,你不是一意要做个无牵无挂的隐士吗?那么更得改一改,要‘大巧若拙’,混混沌沌,否则的话,如同老鹰叨小鸡似的迟早给哪个国君撞见抓去做官才了事呢。”
“是的,是的,先生的话深刻极了。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要遮掩自己的光芒,把自己和尘世的老百姓混同起来,千万不要露头角。先生,这样讲对吗?”“不错,话是不错的。可是世上的事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主要的是在‘行’而不在‘言’。好了,我们还是回去吧!”
顿悟
“大巧若拙”,是说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看起来反倒迟钝些。明代作家李昌祺赞叹地说:“所谓寓大巧于至拙,藏大智于极愚,天下后世,知其为神仙而已。”所以一个身怀绝技、大智大慧的人应该不外露,应该“和光同尘”,混同于老自姓。处处耍弄小聪明的人怎么算是大智呢?
洪应明先生在《菜根谭》中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古今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胸有城府。所谓平易近人、胸怀坦荡,也大抵是做给别人看的,也是时势需要他这样,是计谋之一,是装糊涂。在通向权力顶峰的征途上,成功的,活存下来的,常常是那些看来不怎么样的人。他们能够养精蓄锐,能够不露锋芒,能够躲在幕后,也能够不让人注意,能够躲过明刀暗箭,躲过清洗。当别人一个个被清洗,被谋杀,被流放,被废,被贬谪,他才会悄然登场。这就是大巧若拙的妙处。所以“大巧若拙”从消极讲,可以明哲保身;从积极讲,可以走向成功。
“若拙”,正是交往中的秉大智的表象或结果。
不即不离
朋友之间,不可不接触,不来往。但是即使去接近对方,也要避免总是纠缠在一起,即要保持“不即不离”的状态。在对方高兴时便去接近,在对方感到麻烦、为难时则暂作回避。另一方面,因为抱有接近对方的欲望,所以即便一时回避也不要总不接近,而是应极巧妙地捕捉时机,如略微听到对方说话的声音,或对方有空暇,然后随即上前接近。这样,即为保持“不离”的状态。
换言之,既非纠缠不放,也非避而不见,在战略上要灵活机动,这样便能收到极为适宜的效果。即保持所谓“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
假若喜欢某一女性,遂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同时希望对方也对自己表示好感。若隐瞒自己的感情,则最终也无法将自己的爱慕之心传达给对方,也不会有任何结果。虽说如此,但不顾一切地到处追寻对方,恋爱也不会取得成功的。
行动是必要的,但要是掌握不好人与人之间相距的尺度,反而会丧失重要的东西。犹如森因博士所分析的那样,正因为自己存在着抗衡的心理,所以才懂得与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取得平衡。
在公司这集体中,能否巧妙地又恰如其分地保持与人的距离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只是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上司,并对这位上司言听计从,无论什么事都征求他的意见,反过来,对自己所厌恶的上司却不愿接近,甚至理应汇报的事情也置之不理。另外,有的上司凡有什么事,总是找自己喜欢的部下去办。在公司或工作岗位上,只要有这两类人存在,那人际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进而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派系。这最终必然会给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人都有好恶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的确,在生活中也有些人总让人讨厌,无法产生好感。将这种感情直接发泄到对方身上固然不好,可是,一味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也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当然也没有必要勉强地去喜欢对方,而是仅从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立场出发,作为同一公司的职员,恰如其分地致以最低限度的尊敬,那么就能自然地保持好不即不离的距离,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不是离群索居,与世隔绝,就必然要和各式各样的人发生交往关系。如邻里、同事、领导、下属,以及社会公共活动中遇到的人,不管当事者双为一是否愿意,都要互相发生联系。能不能正确处理这种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生活和工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会有身心的健康愉快和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不能不注重处人的艺术和方法。
顿悟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接触的人形形色色,贤愚不等,性格各异。其中固然好人是大多数,但也有思想品德不好、甚至阴险刁诈的人。面对人情多变、人心难测的现实,如果只讲待人浑厚包容,就会吃亏上当。
因此善良的人们要有自我保护的防卫心理,要有冷静的思考,机敏的警觉,要有洞察世态人情的智慧。与别人相处,要做到不即不离,让对方像雾里看花一样,有着朦胧且神秘的感觉。一个令人难于揣摸其心智的人,是能够担当大事的。总之,不即不离说到底是一个距离能否保持得当的问题。
应聘者
从前有一位农场主,在大西洋岸边耕种一块土地。他总是不断地张贴雇用人手的广告,可还是很少有人愿意到他的农场工作,因为大西洋上的风暴总是摧毁沿岸的建筑和庄稼。
直到有一天,一个又矮又瘦的中年男人找到农场主应聘。
“你会是一个好帮手吗?”农场主问他。“这么说吧,即使是飓风来了,我都可以睡着。应征者得意地回答。”
虽然这听上去有点狂妄,农场主心里也有点怀疑,但是农场主还是雇用了这个人,因为他太需要人手了。
新来的长工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天从早忙到晚,农场主十分满意。不久后的一天晚上,狂风大作。农场主跳下床,抓起一盏提灯,急急忙忙地跑到隔壁长工睡觉的地方,使劲摇晃睡梦中的长工,大叫道:“快起来!暴风雨就要来了!在它卷走一切之前把东西都拴好!”
长工在床上不紧不慢地翻了个身,梦呓一样地说:“不,先生。我告诉过你,当暴风雨来的时候,我也能睡着。”农场主被他的回答气坏了,真想当场就把他解雇了。
农场主强压着火气,赶忙跑到外面,一个人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做准备。不过令他吃惊的是,他发现所有的干草堆都早已被盖上了焦油防水布,牛在棚里,鸡在笼中,所有房间门窗紧闭,每件东西都被拴得结结实实,没有什么能被风吹走。农场主这时才明白长工的话是什么意思。
顿悟
这个长工之所以能够睡得着,是因为他已经为农场平安度过风暴做好了准备。如果你在精神、心理、身体等方面做好了准备,那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令你害怕了。当风暴吹过你的生活的时侯,你能睡得着吗?
狂的前提是:胸有成竹的狂。你不管对方相不相信,大胆应聘就是。
了解一个人
世间最难之事就是做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您吗”。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起初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
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吉斯尔教授。”
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
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顿悟
做人难,但是人就得做人,无法逃避。一个人要想成功,会碰上善意的刁难,更会碰上恶意的刁难。然而,只要你在与人交往中,凭着善良的意愿不断做去,就会有好的回报。请多学多悟,按自己的信仰去书写无悔(至少是少悔)的人生吧。
装贪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因李信在追击燕军时表现极为勇敢,便问李信灭楚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说20万就足够了。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60万不可。”秦始皇认为王翦年老胆怯,便委任李信为主将,蒙恬为副将,率军20万伐楚;王翦顺水推舟,推托有病,解甲归田,告老还乡。第二年,李信出师不利,大败而还。秦始皇大怒,深悔当初不听王翦之言,迫不得已,亲自到频阳(今陕西省富平县)王剪的住宅,向王翦承认错误,说:“寡人不用将军之言,李信果辱秦军。将军虽病,难道忍心抛弃寡人吗?”王翦说:“有病在身,不能为将了。”秦始皇不答应。王翦说:“必定要用老臣,非60万军不可。”秦始皇答应他的要求,“空国中甲士”,征集起60万大军,交由王剪伐楚。秦始皇亲自到坝上(今陕西西市东)送别。王乘机请求秦王把秦都附近上好的田宅赏赐给他。秦始皇说:“将军快走吧,根本用不着担心贫乏啊!”王翦说:“跟大王当将,纵使有功,也得不到封侯,还是要点房产田地,为子孙打算打算吧”。秦始皇大笑。军抵武关(今陕西商洛西南),王翦又派使者向秦始皇索要良田美舍。副将蒙恬说:“将军如此请赏,不是太过分了吗?”王翦秘密地告诉他说:“你不知我请赏的原因。秦王强横而且多疑,现在把60万大军交付给我掌管,这是把整个国家都托付给我了,如果我不多多请赏要点田宅,为子孙打算,以此说明我并无野心,就会使大王坐卧不安而怀疑我。”王翦通过请赏田宅以释去秦王政的怀疑,使得秦始皇放手让他独立自主地指挥战争,遂灭楚国。
表面看来,王翦有欠忠诚廉洁。一会儿哼哼哈哈,装病避战,一会儿口口声声,索要良田美舍,贪得无厌。其实,他是秦国一个非常忠正廉洁的将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翦颇识此理。他深知秦始皇多疑残暴,难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空国中甲士”,60万大军的指挥棒抓在他手里,秦始皇心存戒备,秦僚们妒嫉低毁是必然的。于是,王翦便施用了“大白若辱”的心理战术,给秦始皇造成了这样的假象:他以年迈之躯领兵出征,只是为了良田美舍,并无任何野心,这个心理战术的运用收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方面打消了秦始皇的疑虑,保存了自己;另一方面,取得秦始皇的信任,以便掌握绝对的指挥权,全力以赴,克敌制胜。
顿悟
在现实生活中,当遭到别人恶言恶语的伤害时,脸皮薄者往往是不战自败,而脸皮厚者,则可不理睬他人的风言风语,运用厚脸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免受别人伤害,塑造自己正面的自我形象。脸皮厚者在实现其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能够把自我怀疑撇在一边,拒绝接受别人试图强加于他头上的“紧箍咒”。更重要的是,他不接受人们惯常强加在自已头上的“紧箍咒”,不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他的眼里,他是尽善尽美的人。
厚脸是一种随机应变,善于处事,且能置他人的所想所思于不顾的能力。
王翦的贪,是装贪,而不是真贪,他这个厚脸皮,实际上是拿来对付黑心。这是交往中较高形式的智慧,作为一位颇有能力的员工,可以仿效。
“走后门”
苏轼、苏辙在京城做官时,一个表弟千里迢迢来找他们,想托他俩走个“后门”,也在京城谋个一官半职。当他求到苏辙时,苏辙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毫不客气地拒绝,这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利索、爽快、直来直去,但,这是需要一些胆量的,要不怕亲友骂自己六亲不认。当然,另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姑且叫它迂回战术吧。先不将对方的要求一棒子打回去,而是利用各种方法开导、讲明为什么不能开后门,然后使对方明白这个后门走不成,这样,既拒绝了开后门,又不致使对方太难堪。且看苏轼是怎样使用“迂回战术”的。
那天,这个表弟被苏辙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后,他老大不高兴,心说这个表兄怎么这么无情无义呀!不但不帮忙,还训人,看来自己是烧香走错了庙。他悻悻地又去敲苏轼的门。
苏轼没有将其拒之门外,相反,却热情地把这位表弟接进门,问长问短,问寒问暖,问家乡问朋友,使表弟感到亲切热情,想这位表兄没有忘了家乡父老,他一定会帮助我。想到这里,表弟向苏轼施礼道:“大表兄,实不相瞒,小弟此次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实有一事相求。”“哦?表弟有何贵干,当面请讲,我能办到的,当尽力去办。”表弟进一步讲道:“大表兄如今高官在上,名扬四方,而小弟仍旧一个山野寒士,事无成,面无光,无颜见家乡父老。希望大表兄看在亲戚的份上,帮小弟一回,若蒙大表兄鼎力提携,小弟将永不忘表兄恩德。”话音未落,双膝已直直地跪在苏轼面前。
苏轼心中着实厌恨他这种下作样,只是碍于亲戚的情分,没有责骂他,而是把他扶起来:“哦,表弟休急,此事容再商量,先喝口香茶吧。”苏轼山南海北地同表弟闲扯了一通,然后他说他要讲一个笑话与表弟共乐。表弟是急不得恼不得,求人办事嘛,只得听从人家的摆布喽。
“有一个后生不学无术,靠挖坟盗墓为生。这天夜里他挖了一座小坟,墓已打开,伸手取财,却不料那棺材中人忽然坐了起来,对着失魂落魄的掘墓人说:‘老弟,不要挖了,我王杨孙乃东汉时人,尊奉杨朱之学,死前特嘱家人将我裸葬于黄土中。如今我赤条条无寸金片布,连一口热乎气儿也没有。’盗墓人闻听此言,调头即走。”
“第二天,盗墓人选了一个大墓,挖呀挖呀,挖到了棺盖,撬开棺盖,里面躺着一个穿长袍戴桂冠的长者。盗墓人喜出望外,哇!这下可遇见大户了,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我要发大财了!他伸手就去摘财宝,死者突然说话了:‘住手!我是汉武帝,你居然敢来盗我的墓!料你不会知道,我为君一生,清心寡欲,你虽见我龙袍加身,这龙袍却是布麻所制。’”哈啊!盗墓人头皮发麻,不待武帝说完,便逃之夭夭。
“第三天夜里,盗墓人来到彼此相连的两座古坟前。他刚要动手挖右边的一个,就听地下响起了说话声:‘我是殷商遗民叔齐,因为不肯吃周朝的谷物而饿死在首阳山上,除了骨气和骨头,我身无长物。’盗墓人大叫连日来怎么这么倒霉,东挖西挖毫无所获。他暗自下赌:如果左边的坟也空空如也,那么我这辈子也不挖了。就在这时,右边的坟里又传出声音:‘别费心思了,那边埋的是伯夷,我们都无法满足你的愿望。’”
苏轼讲到这里收住了话题,独自笑个没完,还问表弟有趣没趣。
表弟自觉讨了一个大没趣,转身告辞而去。
苏轼兄弟没有像古语里说的那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没有任人唯亲。他们不光严格要求自己,还教育亲人不要四处求亲告友走后门。苏氏兄弟不开后门的故事已传诵千年,至今不衰。
顿悟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民族。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彼此之间谁有了难处,大家都会相互帮忙,相互分担,这是很好的一种风气和美德。但是,同样是这种亲情,也带来了不少负作用,其中,“走后门”就是以此为感情基础的。在交往中,如遇到这种徇私情,“走后门”的事不妨照苏轼的方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