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代篇

1、十年征战为红颜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

【无名氏点评战争】人类脱离原始社会以后,战争便愈益频繁,而且战争规模日益扩大,战争手段日益残酷。到公元前13世纪,在欧洲文明发祥地的古代希腊社会,战争更成为家常便饭,刺激着古希腊文明与社会向前发展。特洛伊战争的发生,从时间、空间两大方面结束了原始民族争斗中的部落械斗色彩,开启了人类战争史的古典时代。在特洛伊战争中诞生的“木马计”,更为历代战争史著作所称道,也为历代用兵大师们所模仿。

根据希腊文学名篇《荷马史诗》的描绘,古代希腊世界的第一美人是斯巴达王国的海伦。海伦金发碧眼,肌肤欺霜赛雪,笑如二月桃花,言谈若娇若痴,也不知曾惊倒多少王公显贵。海伦貌美,成为古代希腊人的骄傲。后来,海伦进了王宫,成为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王后。爱琴海东岸特洛伊王国的王子帕里斯仰慕海伦貌美,用尽计谋,始到斯巴达王宫拜谒海伦。帕里斯能说会唱、风流倜傥,用花言巧语骗取了海伦的爱情。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海伦抛弃了年老须白的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随帕里斯王子乘船渡过风急浪高的爱琴海,私奔逃到了特洛伊。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骗走希腊第一美人海伦一案,震惊了整个希腊世界,斯巴达人尤其感到羞愧、愤怒。在古代希腊数百个城邦国家中,斯巴达王国最强盛,斯巴达武士最勇武善战。每个斯巴达婴儿出生以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接受烈酒洗浴,检查体质和发展潜质,经长老认可的健壮婴儿,方可继续抚养成人。而经受不住烈酒刺激的婴儿被认为是弱者,其命运只有一途,立即被扔进山谷喂狼。

斯巴达男童满7岁后,一律送进儿童营,由国家安排军事训练。在精神方面,这些儿童必须知足愉快,不哭不闹,不怕孤独黑暗,无所畏惧;在生活上,必须粗茶淡饭,赤脚光头,常年用冷水淋浴;在体能上,必须学习奔跑、拳击、剑术、马术、掷标枪铁饼。每年节日祭神时,儿童们还要接受一次残酷的鞭笞,考验他们肉体与精神的忍耐能力。纹丝不动、不哭不求饶者,才称得上勇敢的“小斯巴达”。12岁以后,男童又要转入少年队,接受更全面、更严酷的体能、精神和军事技术训练。斯巴达男性满20岁时,一律要服兵役,成为军人。斯巴达女孩也同样要接受各种军事和体能训练。整个斯巴达王国就是一座军营。斯巴达武士和军队因而在希腊世界领袖群雄,为斯巴达争得了希腊世界霸主之名。

为了洗雪羞耻,斯巴达人倾国出动,决定远征特洛伊,夺回海伦王后。因失去希腊第一美人同样羞愧的希腊各城邦国家群起响应,纷纷出船,与斯巴达人合组希腊联军,公推墨涅拉俄斯国王的兄弟、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联军统帅。公元前1260年,10万希腊联军分乘1200条战船,在阿伽门农指挥下,由希腊各海港启航,浩浩荡荡地杀奔特洛伊王国。

特洛伊城在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紧靠爱琴海的礁崖上,城垣坚固、居高临下,厚厚的城墙外又有深深的护壕。由于战场狭窄,人多势众的希腊联军难以展开,特洛伊城强攻不克。久而久之,希腊人粮食供应困难,各城邦采用车轮战法,轮换围困特洛伊城,以待其粮绝水干,不战自降。不料特洛伊城东有一秘道,不为希腊人所知。特洛伊国王普利阿姆利用这一秘道,从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各盟国源源得到各种接济,与希腊联军长期相抗。特洛伊围城战持续了整整10年,双方武士在特洛伊城下日夜拼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希腊联军始终对特洛伊城无可奈何。

特洛伊战争进入到第10年,希腊联军最勇猛善战的斯巴达武士阿喀琉斯在与特洛伊人的交战中,杀死了应战的特洛伊武士,在追击中夺得了一名特洛伊女俘。女俘也像斯巴达王后海伦一样的艳美绝伦。好色的阿喀琉斯理所当然地要把美丽的女战俘据为已有。但同样好色的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却依仗权力,夺占了女战俘。阿喀琉斯一怒之下,拒绝出战。

实际上,女战俘被俘是特洛伊人设下的美人计,意在利用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的好色,挑起二人的矛盾。正当二人相争、阿喀琉斯拒绝出战时,特洛伊军队乘势大开城门,直扑希腊联军阵地。希腊联军因将帅不和,措手不及,死伤惨重,全线动摇。正岌岌可危时,阿喀琉斯的战友,另一个斯巴达武士帕特洛克罗斯穿戴阿喀琉斯的甲胄、头盔,突然冲上阵地,挥军前进。特洛伊人不疑有诈,认为阿喀琉斯真的重返战场,便惊恐万状,赶紧回撤,一直退到特洛伊城下。帕特洛克罗斯率兵尾追而至,正要乘势攻城,却被另一个特洛伊王子,智勇双全的赫克托察觉。赫克托发现穿戴阿喀琉斯甲胄的希腊武士并非阿喀琉斯本人后,不动声色,利用人丛掩护,突然举枪猛扑过去,一击成功,杀死了帕特洛克罗斯,并剥下其甲胄、头盔,伪称已杀死阿喀琉斯。希腊人也信以为真,士气顿时瓦解,在赫克托和特洛伊军队的追杀下四散奔逃。希腊人面临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

负气拒战的阿喀琉斯得知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杀死,悲痛万分,悔恨不已,决心重上战场,亲手杀死赫克托,为死去的战友报仇。在工艺之神赫斯托斯的帮助下,阿喀琉斯穿戴了一副新赶制的甲胄,披挂上阵,与赫克托决斗,经过艰苦拼搏,满怀仇恨和悲愤的阿喀琉斯杀了赫克托。希腊人见阿喀琉斯重新上阵,士气大振,纷纷回身反攻。战场形势逆转。特洛伊人在希腊人的反攻面前,望风披摩,赶紧退回城垣,紧闭特洛伊城门。希腊人日夜攻打,但始终攻打不下。

为此,阿伽门农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商量对策。会上,一个智者提出了一个计谋。第二天,阿伽门农命能工巧匠制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马,绘上一些奇怪的图案,拉到特洛伊城下,供上各种祭品,假装把大木马当神灵供奉,让城头上的特洛伊人更加感到神秘。特洛伊人忍不住好奇之心,突然打开城门,杀退献祭的希腊人,把大木马拉回城内,作为战利品得意洋洋地玩赏。入夜以后,特洛伊城凉风习习,伸手不见五指。城内大木马中腹突然打开一洞,钻出了隐藏于马腹的阿喀琉斯和一群骁勇善战的希腊武士,他们消灭了特洛伊看守和哨兵,悄悄打开特洛伊城门。候在门外的希腊人一拥而上,冲进特洛伊城。一城军民,除死者外,悉数被希腊人俘获为奴。特洛伊城被夷为平地。只有美女海伦,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再没有任何踪迹。这便是闻名世界的“特洛伊木马汁”。

10年特洛伊战争,以希腊联军平毁特洛伊城而告终。希腊人虽然没有夺回美女海伦,但却被战争中的悲壮传说和英雄故事所牵动。这些传说和故事经过白发老者之口,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又在口传过程中,添进了许多美丽的神话和想象。双目失明的希腊大诗人荷马被特洛伊战争传奇故事所激励,耗尽心血,创作了15693行长篇不朽史诗《伊利亚特》,歌颂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又过了几千年,考古学家掘开了特洛伊城荒废的遗址,更证实了特洛伊战争和特洛伊英雄们业迹的真实性。

2、以弱胜强的典范

——马拉松战役

【无名氏点评战争】经过特洛伊战争的洗礼,希腊城邦社会进入了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时期。在亚洲兴起的波斯帝国,凯觎希腊世界的土地与财富,从公元前492年到449年近半个世纪时间,三次大规模地入侵希腊。希腊各城邦以雅典和斯巴达为核心,结成同盟,为生存奋战,终于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帝国,保全了希腊文明。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三次反波斯战争中的重要一役,并因希腊人以弱胜强的结局而著称于战争史。著名的“马拉松长跑”也典出于此。

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山崖、高地和中心广场,黑压压地聚集着成千上万的雅典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个个心急如焚,正默默地等待信使送来战报,也默默地为雅典祷告。在距城东北42195米的海岸边马拉松平原上,雅典所有成年男人组成的一支小小军队,正与强大的波斯侵略军鏖战。波斯大军号称百万、战舰千艘,据说射出的箭黑压压像乌云一样,能遮住光芒四射的太阳。而雅典人倾城出动,加上援军,也只有1万人。1万雅典战士能挡住占压倒优势的波斯大军,保住城中妇女儿童不受残忍的波斯人蹂躏吗?即使全能的天神丘比特也不能未卜先知!

时间一刻一刻地过去。人群雅雀无声,每个人的心脏都在无情的沉默和等待中收缩。正在这时,黄昏的山道上,一团黑影如离弦之箭,向卫城靠近。全希腊最著名的“快跑健将”菲迪皮茨满身浴血,冲进广场,双手高举,激动地高喊:“欢乐吧!同胞们,我们胜利了,雅典得救了!”紧跟着菲迪皮茨的第一声呼喊,广场上爆发出雷鸣的欢呼声。而菲迪皮茨,这位给雅典人带来胜利消息的信使和“快跑健将”,却因为过度创伤、劳累与兴奋,引发了心力衰竭,永远停止了呼吸。

马拉松之战是第二次希波战争中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公元前500年,爱琴海对岸小亚细亚半岛上波斯人统治下的米利都人民发动武装起义,反抗波斯人统治。雅典和希腊各城邦派舰派军支援米利都人的反波斯斗争。不久,米利都起义被镇压。波斯帝国腾出手来后,便积聚粮草,打造战船,调集大军,要向希腊各城邦兴师问罪。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和斯巴达两个最强大城邦的推动下,也纷纷厉兵秣马,准备应战。爱琴海两岸,一时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发。

公元前492年,波斯大军由马多尼俄斯率领,强渡达达尼尔海峡,发动了第一次侵希战争。但这一次神灵保佑了希腊人,波斯舰队在爱琴海遭遇百年难得一遇的飓风,小山一样的海浪猛扑舰队,有300艘波斯运兵舰船连同所载人员、物资一并沉下爱琴海。波斯人损失惨重,自动退兵,希腊人不战而胜。

第二年,波斯派使者遍游希腊各城邦,向他们索要“水和土”,遭到希腊人一致拒绝。雅典人把波斯使者抛下了卫城旁边高高的悬崖;斯巴达人则把波斯使者丢进了干枯的古井。到其他城邦索要“水和土”的波斯使者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惩罚。波斯国王因侵略要求被拒绝,勃然大怒,下令重新集结兵马、舰船,准备再次远征希腊各城邦。

公元前490年春,波斯王命令大将达季斯和阿尔塔费连统帅步骑数万,分乘600艘战舰,号称10万大军,横渡爱琴海,第二次入侵希腊。波斯军队登上希腊海岸后,一路烧杀抢掠,连续占领纳克索斯、卡里斯托斯、爱勒特里亚等城邦,冲过马拉松山谷,进至距雅典卫城仅一日行程的马拉松平原。

波斯大军的汹汹气势,确实使一些意志薄弱的希腊人胆寒。雅典十大军事指挥官中,有一半反对应战,他们认为雅典城小兵少,难与强大的波斯军队对峙,因而主张向波斯人求和,满足波斯王的各项要求。只有米太雅第坚决主张迎战波斯人。米太雅第曾因反对暴君而被流放。后来积极参加过米利都人的反波斯起义,有与波斯军队作战的宝贵经验。他文武双全,能言善辩,设法使其他军事指挥官相信波斯军队并非不可战胜,同意迎战。波斯军队进至马拉松平原时,正逢米太雅第值星指挥雅典军队,他决心倾全力与波斯侵略军决战。

雅典军队连同来支援作战的盟邦军队,步骑兵总共不过万人,波斯军队数倍于雅典军队,占有数量上的绝对优势。米太雅第面对漫山遍野扎下营帐的波斯大军,全无惧色。他根据双方力量对比和作战特点,制订了正面佯攻诱敌、两翼包抄埋伏的战术,把部队带到马拉松平原面对波斯大营的一片斜坡上。斜坡两边各有一串小山包,如九龟相连,山上长满灌木,可以伏兵。坡下是波斯军队营帐,地势开阔,可以布阵。他把主要兵力分散隐蔽在两翼小山丘上,命令轻骑兵和轻步兵冲下斜坡,向波斯人挑战。波斯大将达季斯不知是计,按波斯军队迎敌的习惯战法,结成方阵,重装步兵在前冲击,骑兵在两翼掩护。双方刚一接战,雅典人便转身回撤。达季斯一面令重装步兵步步紧逼,一面令两翼骑兵冲锋,追杀回撤的雅典军队。雅典人且战且退,把波斯人引进两列小山丘之间的夹角。

米太雅第隐在高处,见波斯人趾高气扬,一步步钻进圈套,下令埋伏两边山包丛林中的雅典重装步兵出击,向波斯军队侧翼穿插。原来向斜坡撤退诱敌的雅典轻骑兵和轻步兵也回身反攻,三路夹击,猛冲猛杀。波斯军队骤不及防,几万人挤在低洼地,乱成一团,成为雅典弓箭、标枪、抛石机的集中攻击目标。雅典将士同仇敌忾,以一当十,个个奋勇争先,为保卫家园拼死作战。波斯人几面受敌,被困在垓心,阵前尸横遍野。达季斯手忙脚乱,急令残部夺路突围。米太雅第指挥雅典军队乘势猛追,在海岸边咬住了波斯残军后队,又一阵冲杀,俘获了7艘敌舰。残敌落荒而逃。

经过一天恶战,雅典人打死波斯5000官兵,以劣势兵力取得了马拉松之战胜利。战斗结束后,雅典指挥家立即派“快跑健将”菲迪皮茨向国人报捷,这就出现了故事一开始时的场面。波斯人由于在马拉松之战中损失惨重,失去胜利信心,被迫从希腊退兵。第二次波希战争又以波斯惨败而告终。

10年以后,波斯人卷土重来,在其国王薛西斯亲自指挥下,出兵20万,第三次远征希腊。雅典和斯巴达联合希腊各城邦,组成反波斯同盟。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奠定了雅典人在反波斯同盟中的领袖地位。在雅典和斯巴达领导下,希腊各城邦协同作战,终于战胜薛西斯大军,取得了第三次波希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消除了波斯人对希腊各城邦的威胁。

再后来,过了2000多年,在1896年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和为报告胜利消息而捐躯的“快跑健将”菲迪皮茨,国际上推出了一个新的径赛项目——马拉松长跑。长跑路线由马拉松战场,沿菲迪皮茨当年跑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正好42195米。

3、常胜不败

——亚历山大东征战役

【无名氏点评战争】希波战争结束后,希腊社会因外患暂时消失,陷入内部纷争。历时近30年的伯罗奔尼撤内战使希腊城邦社会在自相残杀中削弱。从希腊北部山区兴起的山国马其顿,经过军事改革,日渐强大。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继承父业,用武力统一了希腊全境后,于公元前334年裹挟希腊各城邦发动东侵,灭亡波斯帝国,并把希腊文明的影响,推进到印度河流域,建立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也以其常胜不败的军事统帅声威而彪柄史册,他的点斜式战术更为后世的军事家所称道。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少年从师于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学习人文科学、地理、自然和其他各门科学,又继承其父亲腓力二世的军事知识,深通战略和马其顿方阵阵法。他体格强健,勇猛刚毅,堪称文武全才。16岁时,亚历山大参加有名的喀罗尼亚会战,指挥马其顿骑兵的突击部队,打垮希腊联军骑兵,为会战胜利奠定了基础,他本人则由此初展军事才华。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20岁的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新征服的希腊各邦国见腓力新逝,亚历山大年少,乘机叛乱,企图推翻马其顿对希腊世界的统治。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队,纵横希腊全境,用两年时间平定叛乱,巩固了马其顿人对全希腊的统治。然后,崇尚武功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积蓄力量,准备进兵马其顿“东方”的西亚地区,消灭波斯帝国,把马其顿人的统治扩展到富庶的东方世界。

经历过三次波希战争的波斯帝国,此时老大衰朽,如一栋行将倒塌的破房子,只需稍稍用力,就会轰然倒塌。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安顿好国务后,亲率3万步兵、5000骑兵、160艘战舰,号称天兵10万,离开希腊,渡过波涛汹涌的达达尼尔海峡,踏上东征之路。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得报亚历山大亲率马其顿大军渡过海峡,在小亚细亚半岛登岸,立即派一支万人大军,配合驻扎地中海的400艘海军战舰,海陆并进,企图消灭马其顿军队于海滩阵地。亚历山大用重装步兵摆成方阵迎敌,重装骑兵包抄,轻装骑兵追击,只几天时间,就尽数消灭了来攻的波斯陆军部队。其后又沿地中海东岸往南进军,连续夺取沿海40座波斯城市和所有海港,使波斯舰队失去基地。

第二年,大流士三世调集步骑兵10万,进至马其顿军队后方交通线上的伊苏斯,切断亚历山大南进大军的补给线和退路。亚历山大审时度势,迅速转换兵力,回兵伊苏斯,北上迎战波斯军队。两军在伊苏斯摆下大阵。波斯军队步兵居中,骑兵掩护侧翼,步兵前面有战车掩护,战车前面还有勇猛的印度象。亚历山大充分应用其娴熟的“点斜式”战术,在正面部署少量步兵,占领高地,阻住波斯主力进兵,令重骑兵从一翼冲出,形成局部优势,猛冲猛杀,打垮了波斯军队翼侧阵地的骑兵掩护部队,从背后横扫波斯步兵大阵,再迂回到波斯人阵地的另一翼。正面的马其顿重装步兵乘势反攻,与骑兵配合,前后夹击,波斯人阵形大乱,纷纷后撤,一时间人挤车、车撞马、马踏人,溃不成军,死伤无数。大流士三世在亲兵护持下,连夜奔逃几百里,才勉强保住性命。

伊苏斯大捷以后,亚历山大指挥马其顿军队扩大战果,连下叙利亚、埃及、利比亚等波斯帝国边缘省区,一直进至尼罗河西岸,在尼罗河口建立起雄伟的亚历山大城,控制了地中海。一年以后,亚历山大挥师向东,进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准备最后推翻波斯帝国。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掩护着波斯的政治中心。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为保住波斯帝国基业,又从全国各地调来10万大军、200辆战车和15头战象,在底格里斯河畔的高加米拉村抢占要道,摆下了第二个大阵:成两线配置的8万步兵居中,骑兵掩护两翼,战象居前冲阵。另派一支分队向幼发拉底河方向警戒,掩护大阵。

亚历大山率军急进,先以优势兵力围歼了波斯警戒部队。然后赶到高加米拉,正对波斯大阵,摆下马其顿方阵。在方阵中,马其顿步兵成两线配置,第一线进攻,第二线作预备队;两翼骑兵,一翼较弱,另一翼却集中全部重装骑兵,构成进攻突击部队。

公元前331年春,两军在高加米拉恶战。波斯人驱使战象首先冲阵,满以为马其顿人无以抵挡。不料从马其顿方阵中突然冲出一群大公牛,牛角上皆绑有燃烧的木柴捆,烟火弥漫,冲向波斯大阵。波斯人的印度象惧怕被烟火笼罩的牛群,受惊吓掉头逃窜,把波斯大阵撞得人仰马翻。马其顿重装骑兵乘势猛冲,席卷波斯军左翼阵地。接着,马其顿重装步兵也适时出击,潮水般向前推进,标枪、带火的箭纷纷落向波斯大阵。波斯人经不起马其顿重装步兵的攻击,全线溃退。亚历山大亲率轻骑兵追歼逃敌,到50公里外才收兵。大流士三世虽然逃脱了马其顿人的追杀,但却被自己的部下乘乱杀死。亚历山大统军一举夺取了波斯名城巴比伦、修泽和波斯波利斯,推翻了波斯帝国,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国。版图西起爱琴海,东达波斯湾,南抵尼罗河,北到中亚沙漠,包括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纵横数千公里。

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带领步骑15万,继续东征,向印度进军。马其顿大军一路穿沙漠,过丛林,跋山涉水,战胜重重险阻,进至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支流海达斯帕斯河,亚历山大遭遇印度王波鲁的激烈抵抗。波鲁有3万步兵、1万骑兵、300辆战车、200头战象,依托海达斯帕斯河左岸扎下大营,据坚城死守。

海达斯帕斯河河宽水深,渡河十分困难。亚历山大经过仔细侦察,决定绕道进军,奇袭致胜。他留步骑1万人伪装主力,利用玉米地掩护,来往调动,迷惑印度王,隔河与印度军队主力对峙。亚历山大亲率马其顿军队主力,借青纱帐和夜幕掩护,绕道河流上游,偷渡过海达斯帕斯河,再沿河左岸顺流而下,逼迫波鲁率军离开营寨,与马其顿军队摆阵决战。波鲁王把200头战象摆在第一线,步兵摆在第二线,战车和骑兵部署在侧翼,企图利用象兵优势,冲散马其顿大军。亚历山大针锋相对,以训练有素、有作战经验的轻装步兵与印度象兵周旋,重装步兵组成方阵从正面压迫,骑兵避开印度象兵,在敌阵中穿插。双方激战正酣时,右岸马其顿军队迅速渡河,赶到战场,从侧后猛击。印度军队在前后夹击下,全线崩溃,逃回城内。马其顿军队追踪而至,四面围城攻打。亚历山大身先士卒,第一个从云梯上爬上城头,挥剑横劈竖刺,手刃10余名印度兵。马其顿士兵见主帅亲自披挂上阵,愈加以一当十,奋勇争先,拥上城头,与印度军混战。波鲁王4万大军,3万战死,余皆带伤。波鲁王本人在恶战之后,被亚历山大生擒。亚历山大本人则在恶战中身受重伤,血透铠甲。

击败波鲁王后,亚历山大不顾伤重,打算继续东进,进兵印度腹地,征服印度全境。这时,部属们因随军征战几近10年,早已疲惫不堪,思乡心切;加上印度河流域气候酷热,将士多不服水土,军中疾病流行,减员日增,几员心腹大将一致请求停止东征。亚历山大无奈之下,只得放弃继续东进计划。他令一支军队沿印度河乘船顺流而下,再由印度洋沿海岸航渡波斯湾。自己统帅主力沿陆路横穿西亚沙漠腹地,返回巴比伦。他把巴比伦作为新帝国的首都。

公元前323年6月,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厉兵秣马,准备继续东征,完成未竟事业,不料染上热带传染病,一代名将,含恨归天。这一年,亚历山大年仅33岁。

4、来自北非的独目将军

——汉尼拔进军意大利

【无名氏点评战争】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希腊社会进入全面衰落时期。这时,地中海中部的意大利半岛和北非沿岸兴起了罗马和迦太基两大城邦。为争夺西地中海霸权,罗马和迦太基进行了长达118年的战争,从公元前624年持续到公元前146年,其间形成三次高潮,最后以罗马获胜告终。汉尼拔远征意大利发生在双方长期战争的第二次高潮时期。

公元前219年,北非古城邦迦太基的军队刚刚夺取比利牛斯半岛上的萨贡托城邦,罗马元老院就下令向迦太基宣战。因为萨贡托城邦是罗马的盟友。迦太基夺取萨贡托构成了对罗马的直接威胁。根据元老院的命令,7万罗马大军分三路出击:第一路经西西里横渡地中海进攻地中海南岸的迦太基本土;第二路进驻意大利北部掩护罗马后方基地;第三路直接进兵比利牛斯半岛,与夺占萨贡托的迦太基野战军决战。

指挥与罗马军队作战的迦太基军队统帅是一位28岁的年轻人,他的名字叫汉尼拔,是迦太基名将哈米尔卡的儿子。汉尼拔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军人气质,而且也继承了父亲对罗马人的仇恨。汉尼拔出生时,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第一次长期战争已断断续续进行了17年。几年以后,迦太基战败求和,向罗马割让西西里岛,并要偿付一大笔赔款。这一年,汉尼拔9岁。因失败而备觉羞惭的哈米尔卡拉着9岁儿子的右手,走上祭坛,要这个小男孩举手对神灵起誓:决不与罗马人为友。

不久,哈米卡含恨归天。汉尼拔断承父亲遗志,26岁接任迦太基军队统帅。家仇国恨,刺激他发兵夺占了萨贡托,引发了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第二次长期战争。

罗马大军三路出动的消息没有引起汉尼拔的一丝恐慌。他断定罗马后方必因大军出动而空虚,早已定下计策:敌进我也进,把战火直接引向意大利半岛,威逼罗马城!

公元前218年5月,经过几年周密准备的汉尼拔,满怀对罗马人的深仇大恨,统帅5万步兵、1万骑兵、40头战象,离开基地,向东进发,于8月下旬进抵罗讷河,开始了远征意大利的冒险进军。

罗讷河位于高卢西部,河宽流急,对岸还有敌对的高卢部落兵日夜巡防。汉尼拔抵达罗讷河西岸后,指挥部队就地取材,扎制渡河木筏,同时密遣一支轻装骑兵,间道从上游偷渡过河,潜入河对岸部落兵背后隐蔽待机。渡河日这天,汉尼拔大军乘坐自制木筏,沿河一字排开,冲过河心,强行登岸。部落兵成千上万,纷纷从对岸高地冲下来,扑向河边,准备乘汉尼拔大军半渡而击之。正危急时,潜入敌后的汉尼拔部队迂回骑兵从部落兵背后杀到,左冲右撞,乱砍乱杀,河心筏上的迦太基渡河部队乘机一拥而上。部落兵腹背受敌,立时人仰马翻,赶紧夺路逃窜。迦太基军队步、骑6万一举渡河成功。只40头战象恐惧河水,不肯渡河,成为难题。汉尼拔思虑良久,指挥士兵把一组木筏串紧系牢,铺上一层砂土,用草皮树枝伪装成草地模样,把倔强的大象哄上大筏,再划动拖曳,使大象也安全渡河。

过罗讷河不久,汉尼拔大军正碰上当地高卢部落中有两兄弟争夺酋长位。汉尼拔有心笼络部落民,减少进军途中的阻力,便用计帮助那个兄长打败了弟弟,成为部落酋长。酋长感恩,给汉尼拔送来大量食品、衣物、冬靴,又一路护送汉尼拔大军东进,平安通过许多部落辖区,进抵阿尔卑斯山脚下。

经过休整后,汉尼拔在11月末指挥迦太基大军踏上攀越阿尔卑斯山的艰难旅程。时当冬初,天寒地冻,大雪纷飞,隘路行军,驮畜尤其不便。迦太基大军行军时以步兵开路,把道路踩平,供军马、大象通行,以防马蹄被冰块和封冻的石棱划伤或大象滑下擂谷。进山以后,步步登高,困难日增。一群山地部落代表,携带牛羊和珠宝作贡品,晋见汉尼拔,并表示愿为迦太基人引路。两天以后,大军随部落代表急进至一处峡谷,两侧高崖耸立,中间夹一条羊肠小道。风雪弥漫中,埋伏在高崖上的部落兵一拥而出,滚木擂石乱放,猛攻汉尼拔大军行军纵队。这时,一支迦太基轻步兵如天兵下凡,从更高的山崖上冲下来,杀向部落伏兵。部落兵大惊,以为迦太基人天佑神助,纷纷缴械投降。原来汉尼拔察颜观色,从一开始就发现部落民遣使进贡有诈,只不动声色。一面接受礼物,一面将计就计,暗中派遣两支轻步兵,攀悬崖,抄近路,在部落兵伏击圈外另设埋伏,掩护全军。当部落兵攻击在峡谷中行军的汉尼拔大军主力时,高崖上的伏兵突然发动反击,不但打败了部落伏兵,而且震慑住了蠢蠢欲动的其他部落。自此以后,部落兵再也不敢向迦太基军队发难。

经过半年征战,汉尼拔统领迦太基远征军,不辞暑热酷寒,无数次战胜沿途高卢部落的袭扰拦截,长途行军几千公里,连续跨过伊比鲁斯河、罗讷河、德龙河、德鲁恩提亚河、波河等大小数十条河流,攀越比利牛斯山和天险阿尔卑斯山,终于抵达意大利北部,创造了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

罗马元老院得知汉尼拔统领的迦太基大军长途跋涉,飞渡重重天险,进至意大利北部以后,也以为汉尼拔有天佑神助,惊惧万分,赶紧选派古罗马著名战将西庇阿统率一支精锐部队,由罗马启程,前往意大利北部迎战汉尼拔。西庇阿部队日夜兼程,渡过波河,又进至波河支流提基努斯河西岸,摆开一个典型的罗马大方阵,向汉尼拔大军挑战。

根据古罗马军制,一百名士兵组成一个百人队;两个百人队组成一个中队;三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十个大队组成一个军团。每个军团约6000士兵。西庇阿部队摆在提基努斯河西岸大方阵的中央是4个罗马步兵军团,两翼各2个臣服罗马人的高卢骑兵军团,步骑兵计8个军团近5万人,看似坚不可摧。

汉尼拔指挥的迦太基军队由于长期行军作战,待进至意大利北部时,6万大军已减员至2万人。战马、大象早已疲骨嶙峋,将士更是疲惫不堪。而且,汉尼拔军队成份也比罗马军队复杂,由许多种族组成,语言各异,武器种类五花八门,战法也各不相同。利比亚腓尼基人以重长矛为主要兵器,是汉尼拔的亲兵部队。西班牙步、骑兵使用长剑,擅长近战砍刺;高卢人使用长矛砍刀,几乎裸体步战;来自巴利阿里的士兵擅用投石器,飞石伤人;来自努米底亚部落的非洲骑兵,一手持标枪或剑,一手披一豹皮或狮皮,惯于冲杀。

汉尼拔仔细观察罗马人布下的方阵,寻找其弱点,又根据地形和自己部队的特点,也在西庇阿方阵对面摆下一个方阵,步兵居中,擅长冲阵的努米底亚骑兵摆在左右两翼,与罗马军队中的高卢骑兵对峙。战斗开始后,汉尼拔指挥战象首先从阵门冲出,扑向高卢骑兵。这些来自印度的庞然大物,不惧弓箭、标枪,不惧飞刀、长矛,拖着一条水桶粗的大鼻子,巨无霸一般,吓得高卢骑兵的战马四散奔逃。努米底亚骑士右手持剑,左手披豹皮,半裸在马背上,一面奋勇追杀高卢骑兵,一面分兵向罗马方阵中央的罗马步兵军团背后迂回。双方步、骑兵近10万人混在一起,刀枪剑戟,乱砍乱杀,血流成河。罗马步兵挡不住迦太基步兵以一当十和努米底亚骑手的背后砍杀,首先溃败,高卢骑兵随之也溃散。西庇阿在混战中受创,随溃军狼狈逃过提基努斯河,下令拆毁河上的桥梁,然后又一路退过波河。汉尼拔初战告捷,斩获无数。

提基努斯河战役结束以后,汉尼拔率军在意大利境内机动作战,又先后取得特雷比亚河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大捷,打败罗马人10余万队,越过亚平宁山脉,锋芒直逼罗马城。原来追随罗马人与汉尼拔对抗的高卢各部落,纷纷叛离罗马人,不但向汉尼拔提供粮食、冬装、武器及一应作战物资,而且还出兵参加迦太基军队,在汉尼拔指挥下共同反对罗马人。汉尼拔因连战皆捷,声威大振。

迭遭军事失败引发了罗马政治危机。为了防止进一步惨败,罗马元老院任命费边担任独裁官,授以独掌兵符、统帅全军对抗汉尼拔的全权。费边上任后,一边收拾残兵败将,一边招募新兵,重新组建起8个罗马军团。但他的部队缺乏训练,士气低落。因而费边改变战略,避开汉尼拔军队的锋芒,只一心利用后勤优势,与汉尼拔周旋,避免决战。费边因而被他的部下送了一个“拖延家”的绰号,而他以拖延获胜的战略则以“费边战略”而著称。

汉尼拔恰在这时染上眼疾,不久一目失明,罗马人又毫不客气地送给他一个“独目将军”的绰号,以打击他的尊严。“独目将军”汉尼拔并未因失去一目而失去战略家的智慧和迦太基人的求胜信心。他看透了“拖延家”费边的伎俩,用尽心机刺激罗马人投入决战。他辱骂罗马人失去了战神玛尔斯的勇敢精神,扬言要进兵罗马;他派兵袭扰费边的后方交通线,还派兵到罗马各个省份,当着罗马军团的面肆意劫掠蹂躏。有一次,汉尼拔还征集2000头公牛,在牛角上绑上干柴,乘夜黑点燃驱向罗马人营地,刺激罗马军队出战。“拖延家”费边打定主意,按兵不动。

汉尼拔的种种诱敌之计虽然没有动摇费边的信念,却动摇了大多数罗马人的信念。罗马军民纷纷要求与迦太基人决战,出一口恶气。罗马元老院也责备费边长期避战,是因为惧怕汉尼拔,有损罗马威望。不久,费边独裁官任届斯满,被解除独裁官职务,失去了对罗马军队的指挥权。

“拖延家”费边解职使汉尼拔暗松了一口气,他决心利用费边去职之机,诱使罗马军队投入决战。公元前216年6月,汉尼拔经过深思熟虑,突然袭占了罗马人一个重要城堡坎尼,坎尼不但储备有大量粮食和各种作战物资,还处在一个富庶农业区的中心,而且当地的农作物已进入收获期。

接替费边出任罗马军队统帅的瓦罗将军邀功心切,决心夺回坎尼,与汉尼拔决一雌雄。他除留1万人留守大营外,其余主力步、骑8万悉数出动,在坎尼城外摆成方阵,阵中央照例是轻装步兵,排成三线。右翼部署罗马骑兵,左翼部署盟友的骑兵。

汉尼拔此时虽然只有5万军队,但却拥有优势骑兵。他把骑兵主力集中于正对罗马骑兵的左翼阵,形成局部巨大优势,中央阵地的步兵成凸形部署,凸项正对罗马步兵。战斗开始后,双方步、骑兵同时出击。汉尼拔指挥中央阵地的迦太基步兵边打边撤,阵形很快由凸形变为凹形,罗马步兵大队竟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入迦太基军队凹形阵地的半包围圈中。左翼阵地的迦太基骑兵,根据汉尼拔命令,猛冲猛杀,迅速击败罗马骑兵,然后从罗马方阵背后迂回,出现在罗马方阵左翼罗马同盟国骑兵背后,一阵冲锋,驱散了罗马人盟友的骑兵后,完成了对罗马步兵主力的合围。被围的罗马士兵虽然奋勇冲杀,但终因失去了指挥,阵形混乱,经不起努米底亚骑兵铁蹄践踏。激战一夜,坎尼城外尸横遍野。罗马人除1.5万人侥幸逃生外,有4万人战死,余皆被俘。战死者包括80名罗马元老院议员。留守大营的1万名罗马人也被迦太基追兵乘势俘获。

坎尼战役消灭了罗马野战军主力,为汉尼拔在意大利继续获胜创造了有利条件。坎尼战役也是汉尼拔军事生涯的辉煌顶点。后来,迦太基本土发生内乱,罗马乘机发大军攻打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率远征军回救迦太基本土,远征罗马之战方告结束。

5、失败是成功之母

——凯撒两征不列颠

【无名氏点评战争】罗马战胜迦太基以后,成为西地中海最强大的霸权国家。经过多次政治与社会改革,罗马社会全面繁荣,军事力量空前强大。罗马人开始依仗其军事力量,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其他民族,扩大罗马版图,逐步建立起一个环绕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凯撒两征不列颠是其八征高卢战争的组成部分。而八征高卢则把阿尔卑斯山以北直达英伦三岛的西欧纳入到罗马帝国版图之内,是罗马帝国扩张史的重要阶段。

罗马军团征服了外高卢和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人部落后,罗马统帅凯撤开始把下一个攻击目标移向不列颠岛上的蛮族。不列颠是一片神秘的海外方域,物产丰饶,人烟辐辏。凯撒极想征服不列颠,扩大罗马声威,促使罗马元老院为凯撒的新武功再举行20天的感恩祭礼。为此,凯撒专门召来所有到过不列颠的欧洲商人开会,要他们提供有关不列颠的各方面情报。这些商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不列颠蛮族的社会生活特点:群婚制。在不列颠蛮族中,妻子们由每一群10个甚至更多的男子共有。兄弟们甚至父子之间皆可共妻。如妻子们怀孕,第一个为她破身的男人便被认为是婴儿的父亲。对于凯撒急于了解的关键情报,不列颠与欧洲的距离有多远?岛有多大?岛上有多少居民、部落和军队?商人们众说绘纭。不得已,凯撒派遣一员大将,带一艘战舰亲临不列颠实地侦察。侦察舰冒险航行至不列颠海岸,慑于蛮族部落的声威,未敢登岸,因而也不能提供更具体的报告。

凯撒决意亲自走一趟。根据他的想象,不列颠岛不会太大。两个罗马军团1万士兵,用一个夏季,足以让不列颠各蛮族部落臣服罗马。公元前55年夏,凯撤匆匆征集够100条战船,选择一个适于航行的大晴天,便带着他的2个罗马军团,从法国布伦启航,发动了征服不列颠蛮族的战争。

英吉利海峡风急浪高,载运百人的小木船随波逐流,航行十分困难。船队千辛万苦,经过大半日航行,在午后时分挣扎航至不列颠海岸,却不敢靠岸。岸边高地上,人山人海,挤满了不列颠蛮族部落兵,他们个个几乎赤身裸体,用菘兰染身,全身上下呈现令人恐怖的天蓝色。除了长发和上唇髭须外,其余部位的毛发一概剃光。这些蛮族士兵手持刀矛、木棍以及一些说不出名字的奇怪兵器,手舞足蹈,用尖利的语调,大喊大叫,大约是在叫罗马人滚回去。在他们身后,隐约可以看到埋伏的骑兵和战车。

凯撒选择一处适于登岸的滩头,下令士兵强行离舰登陆。士兵们刚跳下齐腰深的海水中,守候在岸上的蛮族兵就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弓箭、标枪、石头及各种投掷武器雨点般飞过来,扎向海滩,扎向罗马士兵的身上,海水中的罗巴士兵急忙举起盾牌,结成龟阵,顶着不列颠人雨点般飞来的投掷器,奋勇向岸边推进。刚进入浅水区,不列颠人又出动了骑兵和战车,习惯于陆战的罗马军团哪里见过这种两栖战场面?一时手足无措,人仰马翻。

凯撒见状,急令士兵们乘小艇快速驶抵不列颠人侧翼,发射飞石和箭,救援被困在滩头的士兵。同时抢过一面军团鹰旗,跳下海水,带头向岸边冲击。士兵们看见统帅擎军旗冲锋,士气大振,纷纷跳下战船,簇拥着军旗和凯撒,发出雷鸣般的吼声,再次向岸上冲击,很快冲上海滩,摆开罗马方阵。从未见过罗马方阵的蛮族士兵一时惊呆,以为神兵从天而至,没命般四散逃窜。一些部落赶紧派使者求和,答应提供贡品和人质,臣服罗马人。

凯撒因骑兵未到,不敢向纵深追击蛮族溃兵,只令部队在滩头结阵扎营,又令把战船拖上滩头存放。等待骑兵到来,再作打算。不料当夜正值满月,海潮大涨,如山般的巨浪涌上海滩,扑向罗马人的运输船,许多船被海浪撞成碎片,幸存下来的船只也破烂不堪。正在这时,又有噩耗传来,运送骑兵的20条船迷航后遭遇海潮袭击,损失惨重,残部刚登上海岸,就被不列颠蛮族围歼。真是祸不单行。罗马人没有了战船,没有了骑兵,也没有过冬的粮食和衣服。

狡猾的蛮族酋长们却为海潮撞毁罗马人的三排桨大战船暗中额手称庆,以为是天佑神助,叫罗马人放弃征服不列颠的企图。他们还发现罗马人没有骑兵,营垒也很小,因而军队一定不多。那些答应送贡品和人质的不列颠部落暗中取消了承诺。已经成为人质的岛民则三三两两,溜出罗马人营寨,逃回部落。部落酋长们重新制订了密约,试图联手消灭凯撒和他的军团,使罗马人胆寒,不再敢侵犯不列颠。

凯撒明察秋毫,心知危机在即,一面下令征集粮食,严密布防,提防蛮族袭击;一面下令工匠们拆掉最破的船,修补其他的船,又从欧洲大陆紧急运来各种修船材料,抢修战船。

不出凯撒所料,蛮族部落很快从四面八方涌向罗马人营寨,发动反复进攻。部落兵蒙有兽皮的马拉战车在阵前驰骋,向罗马人发射各种投掷器,冲撞罗马军团的阵形。骑兵左出右入,来往厮杀。步兵更结成一圈,发出惊天动地的吼声,步步紧逼。一拨打败了,又有一拨替换上来。罗马士兵虽然装备粮良,训练有素,但终究寡不敌众。加上连日恶战,早疲惫不堪,恐惧情绪渐生。

不久,寒冬降临,罗马人军中粮尽,将士无以御寒。凯撒料定再留在不列颠必定全军覆没。待船只整理好后,他便令将士结成龟阵,边打边退,撤向海滩,交替掩护上船,乘夜撤离不列颠,退回欧洲大陆。罗马人第一次进攻不列颠因而失败。

凯撒退回欧洲大陆后,认真分析了远征失败的原因,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为第二次远征不列颠作充分准备。他下令从意大利本土招募新的军团。又四处募集工匠,抓紧冬季休战期,大造战船。而且根据英吉利海峡的风浪情况和不列颠海岸特征,他要求所有新战船一律造成平底浅帮,便于多载马匹、粮食、便于抢滩并适于在沙滩上拖拽。他还要求所有战船既使用桨,也挂帆,以便桨帆并用。

第二年刚刚入夏,罗马人一切准备就绪。凯撒带领新招募的5个罗马军团共3万步兵以及数千骑兵,分乘800艘战船,选择一个月明星稀、风平浪静之夜,再次由布伦港启航,桨帆并用,向不列颠进发。经过一夜航行,凯撒的军队于次晨驶抵不列颠海岸,乘不列颠守岸部落兵不备,一举登岸成功。又把战船、物资拖往岸边高地,扎下大营,准备持久作战。

不列颠酋长们慑于罗马军团长于大兵团作战的威力,设法避免决战,只以小股军队,利用地形地物,不断骚扰罗马人。他们攻击罗马人的征粮队,截击通信兵,使罗马人一日三惊,步步是险。凯撒为摆脱困境,有心笼络部落民,每捕捉到俘虏,都一律善待,饱食以后,又允他们带武器回原部落。不料这些部落兵和酋长们在俘虏营中皆表示臣服,一出了俘虏营,又照样向罗马人进攻。凯撒对部落兵屡捉屡放,反复多次,有如诸葛亮对南蛮王孟获七擒七纵,仍然不能消除不列颠各部落的敌意。对此,凯撒百思不得其解。

不久,通过一个被俘的部落酋长之口,凯撒方弄清不列颠部落民不肯臣服罗马的原因。他们都惧怕一个叫卡西维隆弩斯的酋长。卡西维隆弩斯部落位于不列颠腹地的泰米西斯河流域,疆域辽阔,物产富饶,人多兵多,在不列颠各部落中势力最大,各部落酋长都臣服于卡西维隆弩斯。对付罗马军团的麻雀战术,也由卡西维隆弩斯一手策划。

凯撒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决定擒贼先擒王。他留下一个军团看守大营和船只,带领其余4个军团和全部骑兵,长途奔袭,一夜急进200余里,天明进抵泰米西斯河南岸。又乘势一举渡过河底密布暗桩和各种障碍的泰米西斯河。卡西维隆弩斯未料凯撒单刀直入,突然进兵,一时措手不及,慌忙带领万余部落兵退守一处由原始森林和沼泽掩护的要塞阵地,环要塞摆开4000辆不列颠战车,并掘出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壕。

凯撒花了半天时间,策马围攻卡西维隆弩斯的要塞,巡视一周,找出了要塞的薄弱点,很快定好攻打计划。他用两个军团步兵猛攻要塞正面,密遣一个军团和骑兵守住要塞出口。然后派剩余的一个军团,从沼泽中寻路突进要塞中央阵地。几路配合,不出两天就大破卡西维隆弩斯的不列颠车阵,攻进要塞。卡西维隆弩斯率残部突围,又被埋伏在出口的罗马人生擒。

卡西维隆弩斯被擒的消息传出后,不列颠各部落纷纷放下武器,遣使到凯撒营中求和。俘虏营中的卡西维隆弩斯也表示臣服。罗马人以区区5个军团步兵,完成了征服不列颠蛮族的宏伟计划。冬季来临前,凯撒带着他的得胜之师,连同征集的大量贡品和不列颠部落送来的人质,胜利返回高卢。罗马元老院为表凯彰撒征服不列颠蛮族,真的举行了长达20天的感恩祭礼。

6、十字军东征

——文明的冲突

【无名氏点评战争】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封建骑士想炫耀剑术,商人和小农想发财,封建领主想扩张土地,而罗马教皇想把权威远播四方,于是就发生了所谓“十字征新月”的典型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前后有八次高潮,历时200年,是信奉基督教的欧洲罗马教廷、封建主、商人、骑士对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的大规模征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文明的冲突”,它迄今仍然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大文明体系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

公元1095年11月,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南部城市克勒芒召开的宗教会议上,以教皇名义向与会者发表了演说,号召组织远征,从异教徒手上夺回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和“主的坟墓”。西欧的封建主、僧侣、骑士和农民纷纷响应,组成军队。出征者皆在征衣上缀有十字标记,以示为“主”而战。成千上万的十字军骑士,一波又一波向东涌进,开始了历时200年的十字军之战,也开启了历史上第一场“十字对新月”的战争。

十字军东征的直接背景是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并向欧洲扩张。当时,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方的拜占庭帝国直接受到塞尔柱突厥人的进攻,甚至基督教传统圣地耶路撒冷也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在此情况下,拜占庭皇帝迈克尔七世、阿历克塞一世先后向罗马教皇求救,于是就有了1095年11月的克勒芒宗教会议以及教皇有关夺回圣地耶路撒冷的号召。

但是,十字军东征有比夺回“圣地”耶路撒冷更深刻的原因。首先,是因为西欧封建主要对外掠夺财富,扩张领地。十一世纪,西欧封建化基本完成。封建领主已将西欧土地瓜分完毕,并确立了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制度,封建领主家无继承权的余子均成为无地骑士。这时,商品货币关系开始发展,封建领主日益奢侈,开支日绌。大批无地骑士为领主作战,收入微薄,债台高筑,常以抢劫商旅为生,并不断袭击富有的大贵族,掠夺教堂和修道院,欧洲可以说是秩序大乱。在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大小封建主难以满足贪婪欲望,惟有暴力掠夺一途。

其次,是因为罗马教皇企图扩大基督教的统治范围,恢复大一统的宗教权威。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东西两大部分,一度削弱了罗马教皇的权力。但不久,教会随着克吕尼运动兴起而重振。罗马教庭遂谋求控制拜占庭控制下的东正教,甚至还企图迫使东方穆斯林改宗,以建立基督教的“世界主义”神权统治。同时,罗马教皇还有一个算盘,就是借十字军东征,消弭基督教内部的混乱,把封建骑士们的好战狂热消蚀于东侵中,将野蛮好战的祸水引向东方。

再次,西欧城市商人力图夺取近东市场,独占东西方中介贸易。此时的东方,经济富庶,各种奢侈品应有尽有。西欧城市商人,特别是意大利的热那亚、威尼斯、比萨和阿马尔菲等城市的商人,早在十世纪前后,即在东西方贸易中获利丰厚。当他们在同阿拉伯人的角逐中夺取了西地中海的商业优势以后,更希望染指东地中海的商业活动,排挤拜占庭和阿拉伯人的商业势力,垄断东西方贸易。

最后,西欧广大农民处境恶化,渴望到东方寻找出路。十一世纪,西欧农民大部沦为农奴。苛捐杂税、封建混战、饥馑瘟疫,交相并袭,使农奴处境悲惨。在法国等地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广大农奴渴望自由和土地,更希望摆脱债务,逃出领主魔掌,到东方寻求安身立命的“乐土”。正因为如此,大批农民成为十字军的盲从者。

总之,十字军东征,是西欧教、俗封建主在宗教口号掩饰下,对地中海东岸各国发动的一场持久的带有封建军事殖民性质的侵略战争。战争目的表面上是要夺回“圣地”,是为“主”而战,实则是为了掠夺土地与财富。教皇在克勒芒宗教会议上就毫不隐讳地指出,近东地区是“充满欢娱和快乐的天堂”,那里“遍地流着乳和蜜”;号召封建主停止争吵和混战,到东方去寻求“永恒的报酬”。

公元11世纪,西亚崛起了塞尔柱突厥人。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实际上灭亡了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基本控制了近东地区。随后,塞尔柱突厥人向拜占庭进攻。1071年,双方会战于亚美尼亚的曼西克特,拜占庭军队惨败。塞尔柱突厥人遂占领小亚细亚大部,建立起塞尔柱突厥帝国,定都于尼西亚,时刻威胁着拜占庭的生存。1092年,塞尔柱突厥帝国苏丹马立克死后,塞尔柱国家旋即分裂,彼此交兵,已自我削弱。然而,拜占庭仍引以为患。于是,拜占庭皇帝亚历克塞便遣使向罗马教皇求救,为罗马教皇发动十字军远征提供了借口,使之师出有名。

十字军东征断断续续地进行了200年之久。其间除了1096年春的农民十字军和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纯属盲动,使大批无辜农民和儿童成为东侵的殉葬品以外,以西欧骑士为主力的十字军东侵活动共有八次,尤以第一次和第四次最著名。

1096年秋,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骑士10万多人,在大封建主的领导下,分四路开始了第一次东征。1097年春,他们汇合于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亚历克塞强迫十字军首领向自己宣誓效忠,并利用十字军渡过海峡,收复尼西亚城。1097年夏,在多里列会战中,十字军击败突厥人主力,直趋叙利亚。但是,在争城掠地过程中,十字军因分赃不均而发生内讧,并与拜占庭决裂。1098年6月,十字军攻占近东重镇安条克。1099年7月,十字军通过猛攻,占领并血洗圣城耶路撒冷,屠杀当地居民达7万人之多,无分妇孺,以致遍地污血没及脚踝。为掠取居民死前吞下的黄金,野蛮的十字军骑士甚至不惜对死者剖腹掏肠、焚尸扬灰。其凶残暴行,令人发指。

经过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西欧侵略者占领了地中海东岸南北长达1200公里的土地,建立了耶路撒冷、艾德萨、安条克和的黎波里四个十字军国家。十字军在占领区按照西欧封建模式进行统治,向占领区移植了西欧的农奴制度,并制订《耶路撒冷条例》。罗马教皇还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建立了宗教性的军事组织——僧侣骑士团,长驻东方,以巩固新建立的十字军国家,维护教皇在占领区的权威。因此,十字军东征又具有封建军事殖民的特点。与此同时,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等城市的商人,分得了被占领城市的三分之一土地,控制了海岸港口,建立了商站,取得了近东贸易特权。

然而,十字军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并不巩固。1144年,艾德萨在塞尔柱突厥人的反攻中被攻灭。1187年,圣城耶路撒冷等沿海城市也被埃及苏丹萨拉丁夺占。为扭转这一局势,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先后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远征,但均无进展,传为笑柄。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德国皇帝甚至被淹死。

十三世纪初,教皇英诺森三世组织了以攻取埃及、收复圣城为目标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但是,威尼斯总督丹多洛以商人的眼光和政客的手腕,扭转了远征方向,“变十字军的愚蠢行径为商业活动”,用来粉碎其商业劲敌拜占庭。1202年11月,十字军替威尼斯攻占亚得里亚海东岸的萨拉城,作为抵偿威尼斯运送十字军所需费用的部分代价。随后,威尼斯又以帮助拜占庭废帝伊萨克二世复位为由,怂恿十字军在1203年6月进兵君士坦丁堡。伊萨克二世为酬谢十字军,在首都拼命搜刮,激起民变,以致被推翻。1204年4月13日,十字军攻陷君士坦丁堡,纵兵劫掠7日,屠杀居民,侮辱妇女,抢劫财物。城内宫殿教堂的艺术珍品悉遭破坏,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亦被焚为灰烬。十字军在君士坦丁堡掠夺的战利品不计其数,仅分配给士兵的财物价值即达40万银马克。十字军对信奉同一基督教的萨拉城和君士坦丁堡的野蛮劫掠,暴露了十字军东征“为宗教而战”是表,为财富而战是质。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以后,建立了拉丁帝国。教皇英诺森三世对于十字军的“业绩”,初时表示“愤怒”,继则踌躇满志,重新任命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威尼斯由此占有了八分之三的拜占庭土地和克里特等爱琴海许多岛屿,成为海上强国,垄断了近东贸易。曾经盛极一时的拜占庭帝国,在十字军的沉重打击下,从此一蹶不振,日趋衰落。

此后,从1217年到1270年,十字军又先后进行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和第八次东征,但攻势日益式微,渐成强弩之末。在近东各国抗击下,在东征过程中建立的各十字军国家风雨飘摇,疆土日蹙,相继覆没。1291年,十字军在东方建立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失陷,耶路撒冷王国灭亡,十字军东征遂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从战争史角度看,十字军失败,除了其侵略性战争不得人心外,还在于参战者成份复杂,意图不一,指挥混乱,且劳师远征,又不适应气候。而与十字军对峙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不但占有地利,熟悉环境,适应气候,且其装备弓弩、马刀的轻骑兵作战灵活机动,战术上优于装备笨重的十字军重骑兵。

有历史学家评论说,十字军在历史上留下的只是一座“人类疯狂和愚蠢的可怕纪念碑”。十字军东侵虽然严重破坏了近东各国和拜占庭的社会生产力,给近东和西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但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与军事学术、技术交流。正是在十字军东征过程中,欧洲人学会了使用从中国传到近东的火药和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