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电商发展的问题分析

农村电商虽然发展迅速,前途光明,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以突破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认识问题

根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创业青年对电商的概念不陌生,但只是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悟电商的意义,也无法讲清电商的具体作用。那些农村电商的领头人也很容易走进两个误区,一是将电商视为独立的产业,忽视实体产业;二是将电商视为营销手段,通过这个渠道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忽视了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因此,目前的农村地区需要对电商理念等进行普及,村民需要深入了解电商。

(二)人才问题

当前各行各业都存在人才短缺的问题,在农村电商中尤为突出与紧迫。在农村电商快速布局、高速增长的同时,电商人才的缺口却在不断增大,并日益影响农村电商的发展。据《县域电商人才研究微报告(2017年)》,未来两年县域网商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超过200万人。据淘宝发布的人才缺口调查数据显示,24.86%的电商最缺美工,24.29%的电商最缺运营,22.6%的电商最缺推广,19.77%的电商最缺客服。

可见电商发展面临非常严峻的人才短缺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瓶颈,如图1-17所示。

图1-17 电商的人才瓶颈

1.难以引进、留住人才

县域通过培训培育、树典型、扶榜样等方式让部分年轻人成长起来,但受制于产业基础、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人才流失现象大量存在,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人才;招聘渠道单一,成本高;传统人力资源部门缺乏对电商人才相应的评价标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企业招不到人才,而毕业生一毕业就等于失业;电子商务岗位工作压力大,企业留人困难。

政府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各种条件限制:一是县域本身的交通、教育、文化等基础条件落后;二是政策瓶颈,电商人才还没有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标准,原有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不适用,电商人才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的住房、薪资补贴、孩子教育等人才政策,导致人才引进困难。

县域缺乏对电商从业人员的综合管理和评价,虽然培训机构、认证机构很多,但缺乏统一的行业评价标准,电子商务人才的真实性难以验证。同时,电商从业人员普遍年轻,社会阅历、知识结构等不足,一些从业人员很容易出现恶意跳槽等行为。

2.传统农民很难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电商的实质是一次农业产业链的重塑和资源的重新整合,目标是实现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互联网+农民”新模式要求农民转变思维方式;要求农民理解用户需求,用C2B(Customer to Business,消费者到企业)的模式来组织生产;要求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培育少用化肥的农业种植技术;要求农民学会网购、网销等。受观念、文化水平等限制,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比较难,需要长期教育和影响,是一个庞大的教育工程。

3.引进的服务商对县域情况了解不够

很多县域在电商发展中都希望引进东部地区有一定经验的服务商来承担本地电子商务综合服务,把农村电商的未来寄托在服务商身上。但农村电商服务的复合性、综合性、实战性要求高,东部电子商务相对发达地区的服务商虽然有一定的运营经验,但到了县域之后,往往对县域情况了解不够,套用原有的经验,项目落地操盘难,自身运营发展困难,需要靠政府补贴维持运营。

4.小网商难以被培育为大网商

县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师资开展网商培训并不难,也能通过培训使农民成为开网店的小网商,但要想把小网商培育成大网商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由于电商行业变化很快,网商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需要具备超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其次,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非标准化、非商品化、周期性、分散等特点,而且农产品电商链条长、物流要求高,需要强大的服务体系支撑,但目前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健全,网商们缺乏服务体系支撑,农产品电商运营艰难;再次,很多网商把农产品做成了单一的第三方渠道卖货甚至只会开淘宝店,缺乏市场分析、用户定位,缺乏渠道开发、社交媒体传播能力,销售渠道狭窄,生存困难;最后,由于县域地区的局限性,网商学习机会少,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三)物流问题

物流是电商的标配,但在当前的背景下,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大障碍。据调查,农村市场有将近6成的居民认为收寄快件不方便,物流配送成为让农村消费者很头疼的事情。农村物流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如图1-18所示。

图1-18 农村物流的问题

1.农村交通环境落后,物流成本高

农村交通运输便利性差,而且分布太分散,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而物流成本的增加直接导致很多物流巨头不愿花费精力在农村构建物流体系。与此同时,农村电商发展滞后,还难以产生大量的订单来冲抵物流的成本,物流成为农村电商发展路上的一道坎。虽然各大电商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电商下乡的决策,但离解决物流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农村物流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制度和政策有待健全。现有的融资制度、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满足不了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有些企业虽然能提高物流效率,但制度和政策的不完善制约了物流资源的再分配。

3.物流技术设备、基础设施落后,运作成本高

虽然农村地区的路网建设在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物流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大部分农村物流设施建设未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对农村物流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很多农村的高等级公路数量少,不能形成交通网络,难以形成多式联运;另一方面,农业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

4.缺乏物流人才,资源整合效率低

虽然我国电子商务物流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物流教育方面发展缓慢,围绕物流的教学和科研还处在初始阶段,人才匮乏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电商物流的发展。

5.农村信息技术落后

在农村,由于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率偏低、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偏低等一系列原因,人们较难准确把握农产品营销的最佳时机,难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此外,围绕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信息流、管理和控制技术也没有得到很好应用。

6.农村的消费环境差

由于网络平台难免会存在一些假冒产品,加上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容易受低价诱惑而购买劣质产品,农民对网购的信任度降低。另外,由于农民对电子商务的支付机制不够了解,认为网络支付不安全,这也制约了农村物流的发展。

(四)金融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一直是一种“瘸腿式”的状况,始终发展不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各地“淘宝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村金融在支持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农村电商创业初期,进入电商平台的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初始资金需求量少,创业者往往依靠自有资金即可满足日常经营需要。调查显示,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使用自有资金的比例非常高,65%左右的创业者表示自有资金比重超过80%。

随着创业规模的扩大,资金需求量有所增加,尽管前期的经营逐渐积累起了一定的财富,但自有资金占比有所下降,因此创业人员开始对外筹资。基于农村乡土人情及正规渠道信贷供给相对不足,最初外源融资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熟人、伙伴、朋友等筹集资金,仅有极少数农村电商获得正规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的支持。

中国社科院2017年的调查显示,只有27%的农户能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40%以上有金融需求的农户难以获得贷款。

针对这一问题,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企业看到了其中的契机,纷纷推出了农村金融产品,但农村金融市场仍需培育。因为淘宝网差不多过了10年才大规模收获利润,支付宝前期也没有大规模盈利,对于农村金融发展需要耐心,3~5年都可能处于投入期。

(五)政策问题

农村电商的发展跟农业发展一样,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技。尤其是在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的农村搞电商,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当前针对农村电商推出的政策并不少,但在方向与重点上有一些偏差。

在方向上,依旧停留在平台思维上,把钱都花在自建平台上,但效果并不理想。实际上,电商的平台时代已经过去了。在重点上,把扶持重点放在了电商园区、企业招商上,对草根电商创业重视不足,草根电商想要开网店贷点款、享受点政策很难,电商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配套服务跟不上,电商经济很脆弱。

(六)品牌问题

目前,“电商下乡”呼声日趋高涨,“互联网+农业”的大政策号召渐渐深入民心。对此,业内专家认为,虽说农村电商市场前景大有可为,但若真想在这片“蓝海”旗开得胜,只认销量不认品牌,久而久之,往往也等于自毁式营销。

很多地区的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品牌产品匮乏,品牌影响力薄弱。纵然网络时代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农产品卖出去”,但若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引领,要挑起消费者足够兴趣并且下单,成功率几乎为零。

品牌不等于名牌,却是最好的识别标识,能形成固有的品牌用户。特别是农产品,品牌问题进展只迈出半步,虽然形成了诸如洛川苹果、阳澄湖大闸蟹等地域品牌,但基本上陷入“公地悲剧”,假冒伪劣严重,最终还是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品牌。

(七)标准与安全问题

农产品标准化是按照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标准要求来生产农产品的全过程。农产品标准化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农村电商产品形成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电商农产品由于无法面对面地检验产品质量,就要有更高的辨识度和品质保证,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需要做到标准化。

目前农产品大多是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的,难以建立起涵盖生产过程控制、质量检验、清理筛选、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环节的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农产品的安全与信任就成了大问题。如今看来,农产品的标准化进程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可以预计,谁能率先解决农产品标准化问题,谁就将在农村电商的竞争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