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卷首语
- 书游记(2015·春)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775字
- 2019-10-30 20:08:52
关于创新:能否管理,以及怎样管理?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发明是科学家的事,创新是企业家的事,创意来自天才。小编对此是很有疑问的,比如,天才、企业家、科学家都是如何定义的呢?毕升,一名普通的书肆刻工,将雕版印刷改为活字印刷,有生之年也没有看到这一发明的推广,他是科学家,还是天才?管理史和技术史的无数例子说明,这三种身份之间是没有明确界限的,很多人在辗转腾挪间不断变换角色。这也说明,创意不是上天赐予,有实践才能获得;发明也未必高大上,普通人靠努力同样可以创造;而若将创意和发明转化成获利行动,那么,你就是企业家。
所以,人人皆可创新。那为什么有的人、有的企业能有创新?能够不断创新?而有的企业则不行呢?创新是不是可以“管理”的?
厉以宁教授说: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而没有合适的制度条件,既不可能有突破性的创意,也不可能有重大的创新。厉老的意思很明确:创新是可以被“管理”的,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鼓励、促进创新。那创新应该怎样管理?我们应该向谁学习?
结合我们的新书,小编可以提供四条思路:
一是从理论中学。技术创新并不是一门新学问,有大量文献可以参考,熊彼特、波特等大师都有经典的理论叙述。在下面提及的几本书中,作者均对理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书中不乏清晰有序的理论评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据此搜集文献进行第一步的学习,正如饶毅教授所说,“方法都被埋在问题导向的文章中”。
二是从实践中学。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创新离不开情境,而目前最大的情境就是“信息时代”,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习信息化进程中的典型企业案例。《信息时代的创新与管理:思科启示录》就是这样的一个大案例,此书从九个方面对钱伯斯领导下的思科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解读思科创新与管理的双元能力是如何炼成的。《管理创新案例集》编译了二十余篇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有经典案例也有新开发的案例,极具代表性。
三是向国外先行者学习。悠悠中华有着灿烂的文明,但我们前辈并没有有效地探索不同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因此一代代地以师徒方式传递知识和经验,没有标准化、规模化与制度化,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被西方抢占先机。在数字文明萌芽的今天,我们必须从学习西方开始,抓住机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管理:情境、战略、系统和流程》就是一本优秀的国外教程,有理论,更有实践指导。
四是向国内先行者学习。理论方面,国内教授对创新的研究已经不输于国外的研究,比如陈劲教授,他的《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一书已再版,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并穿插了大量本土优秀创新企业的案例。从实践来讲,国内许多行业都已经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颠覆式创新,如法律服务、家居卖场、金融等,《新经济 新变革 新时代》中收录了创新亲历者的精彩分享。
最后,希望我们的书能让您对创新这个话题有新的发现,带您站在更高处看世界。
(徐冰 撰稿)
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始会长 徐淑英 教授
羊肠小径,学术之路,
追求真理,创造美丽;
目标明确,脚踏实地,
心有所属,利人利己。
——徐淑英
作者眼中的徐淑英
IACMR与MOR的工作都是徐淑英教授在本职工作之外做的业余活动,既无报酬亦无奖励。现在徐老师虽然已经退休,却还在孜孜不倦地经营着学会、会刊,并且继续带年轻学子做有意义的研究,在中国、美国之间频繁飞行,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她的行为和思想对我的影响深远,与之同行,人生的境界迥然不同。
——陈晓萍(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教授)
大约十七八光景,我花了一个暑假读《浮士德》和《神曲》。但丁在老师维吉尔引领下,从地狱走向天堂,徐淑英老师是我的维吉尔,引领我在学术殿堂里不断向上向上。我时常朗读《浮士德》尾音的合唱:“一切无常世象,无非是个比方;人生欠缺遗憾,在此得到补偿;无可名状境界,在此已成现实;跟随永恒女性,我等向上向上。”徐淑英老师就是“永恒女性”,引领“我等向上向上”。徐淑英老师虽然很忙,但我利用AOM、IACMR等会议机会,每年都向她谈心,讲自己想法,思考她的反问,聆听她的教诲。生活又注入更上更强的能量。
——贾良定(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如果你问我谁对中国管理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贡献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徐淑英教授。徐淑英教授自己说,她最大的优点是勤奋。但在我看来,她最令人敬佩的是她的使命感,她对科学事业的执著,她对人类的爱心。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