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辞书学报(第二辑)
- 中国辞书学会《中国辞书学报》编委会
- 5427字
- 2022-09-03 03:36:22
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多维释义探讨注1
提要 当今主流英语学习词典主要关注词汇概念和语法,大多采用短语或句子释义;前者割裂了语言的词汇语义关系,后者存在释义限制过度和表征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二语学习的需要。本文拟突破传统释义的理论局限,以构式理论方法为切入点阐述构式释义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运用语料库模式分析的方法,从常态模式和拓展模式两个层面探讨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方法,包括事件参与者角色的提取,构式模式分析和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学习词典 构式语法 论元结构构式 语料库模式分析 多维释义
词义具有很强的动态特征,孤立的词是没有意义的,但有意义潜势,而这种潜势只有把单词组合成短语和句子才能被激活(Hanks 2001)。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使用的构式理论和基于构式的语料库模式分析就为词典揭示语义潜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原理(参见Campo & Araque 2013; EI Maarouf 2013)。
一 构式语法的语义观与应用研究
构式语法最初的原则是:a)构式应该具有生成性,能形式化;b)应把语法的各个方面或“构成要素”(语音、形态、句法、语义和语用)融为一体;c)应有普遍影响;d)应该与我们所知道的认知和社会互动相一致(见Östman & Fried 2005:1)。认知语法从这些原则出发,已发展成为拥有多个流派的学术体系。尽管它们对构式理论的原则各有侧重,但还是能归纳出一些共同的语义观:
1. 强调以意义为核心来研究语言的认知和结构问题,认为意义不是规则和词汇决定的,而是构式框架赋予的;语法本身就具有语义象征性。
2. 语法是由构式组成的,构式是基于使用形成的模式(usage-based model)而不是普遍原则或生成规则生成的结构。
3. 语言构式和语义创新并非先验天赋,也非外部现实的镜像反映,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用法或话语事件抽象概括出来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习语性。
4. 句法和语义结构并不是普遍的,语言的形态、词汇、句法与语义是不可分割的;强调语言意义的系统性、整体性。
在构式语法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外的成果很多(Dogruoz & Backus 2009;Lyngfelt 2009;陆俭明2004)。构式在语言教学中的大量应用正说明基于构式释义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实上,构式语法比较现实的应用之一就是二语习得,但如何应用构式进行系统的词汇识解或释义——这本来是构式语法的核心内容,关注的人并不多。本文就是想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
二 构式论元结构与词典释义
构式语法的语义观为基于论元结构构式的释义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它对词典学最有价值的贡献是:a)可以把所有习惯性语法单位或结构当作传统的词汇单位——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来处理;b)从理论上支持以论元结构的形式把语词的句法行为通过词典释义呈现出来;c)形式(语法)是意义的表征形式(参见Croft & Sutton 2014)。这样,词典就能利用构式论元结构以释义的方式在同一个界面把被释义词的表征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信息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
根据构式语法的语义观,构式题元角色的指派不是由动词决定的,而是从反复出现的话语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论元结构是基于使用或事件生成的习语性交际模式,论元结构构式的意义不仅来源于动词及其参与角色,构式本身也具有独立于词汇角色的意义。
构式意义的形成涉及三个层面的内容:参与者角色、题元角色和论元角色。参与者角色与动词具体的框架角色相关联,题元角色是构式根据语义结构的需要而赋予动词的抽象值(如施事、受事/客体、工具、目标等),而论元角色则是被题元角色赋值的名词短语。通俗地讲,题元承载着句法的功能和位置,参与者角色是构式论元角色在客观世界中的指称实例,论元角色反映为客观指称、句法和语义的交集界面(参见Goldberg 1995: 43)。
显然,无论是题元或是论元,它们的认知基础都是事件及参与者角色。语言构式是对事件行为的映射和描写,参与者在构式结构中反映为语义角色。语义角色与述词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构式中的相互位置就构成了构式论元结构或语义结构。相对于不同层面的角色,语义结构也有三个层面,即事件结构→题元结构→论元结构,构式就是从事件结构到论元结构的层层映射,由此形成了反映句法—语义界面的论元结构构式(见图1)。因此,语义表征实际是事件结构决定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要素,包括事件参与人、环境、地点、起因、动机、过程、结果等形成的事件行为特征;它们都可以用题元角色和论元结构来描写。虽然不能指望词典提供像语法书中那种详细的构式结构信息,但至少构式的大致图式和概括的语义特征描述也能满足用户的需要(Croft & Sutton 2014)。学习词典要做到能产性,就应该给出构式的概括性的模式,并指出模式中“变量”可能是什么。
图1 基于构式论元结构的多维释义框架流
为了便于从人类经验情景或语言事件入手来理解语义结构,Goldberg(1995:39)针对论元结构构式提出“情景编码假设”(Scene Encoding Hypothesis),即从有限的事件类型中抽象出构式的论元结构,实现事件参与者角色到语言的题元角色和论元角色的映射和识解。用Goldberg(1995:50)的话说就是“参与者角色与构式角色的融合”,从而表征具体语义结构。譬如: sb causing sth; sb experiencing sth; sth moving; sth causing a change of state or location等。在释义中,构式结构融合了语言的两个层面:一是图式性的(schematic),是从语料事件实例中抽象出来的题元结构,形成构式的句法结构表征;二是指称性的(referential),包括述词和由结构变量被赋值而产生的语义角色,充当构式的所指内容。被释义词的语义潜势就是通过构式的句法—语义界面得以识解和描述出来。
编者可以运用大规模语料库及相关数据分析和提取工具,从语言运用实例中归纳出相关事件结构,然后经过逐层映射建立基于构式的、能反映被释义词句法—语义界面的多维释义模式。(章宜华2006,2010;见图1)这样,释义就能明快地反映语词的意义结构、句法功能、搭配关系和使用规则。其词典学意义在于能把被释义词的意义潜势投射到具体的构式中,这种构式多维度地凸显了语词的意义表征。
三 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模式的构建
由于构式是基于使用或事件的语言模式,语料库便成为基于构式释义的重要手段。借用专用语料索引、数据分析和提取工具(Word Sketch Engine)和语料库模式分析(Corpus Pattern Analysis)(Hanks 2013)的方法,根据图1所示的框架流程构建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模式。下面就以动词“deliver”为例来谈谈构式释义的操作方法。
1. 事件参与者角色的提取
语料中的形频(token frequency)与类频(type frequency)对确立构式的语义角色具有重要意义。类频用于确立语言的不同词汇单位或构式类型,而形频则可用于确立参与者角色或构式成分。在语言层面,述语与参与者角色是一种共现分布关系,我们可以利用搭配词在语料库中各自出现的频率和共现频率及其关系来计算语词共现关系的显著性,同时运用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的计算方法(Church & Hanks 1990),把语词共现关系的显著性算作互信息和频率对数之积;这种算法既便于词典编者发现互信息较高的词语搭配,同时也利于他们揭示高频语词的共现方式。下表是从一超大规模语料库中提取的“deliver”的相关数据。
虽然这个特大型语料的平衡性和代表性不是最好,但足够的大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语言的现状。由于数据总表内容有几十页,共计44种共现关系,这里仅摘录一个样本。上表一共5大栏15项数据内容,每一栏三项,分别是: 搭配项、频率、显示度。
2. 构式结构模式分析
根据“常态与拓展理论”(Theory of Norms and Exploitations)(Hanks 2013),语言交际中的构式或短语模式具有相关原型特征,并可区分为常规模式和拓展模式,即原型和非原型模式。下面根据所提取的数据分析一下“deliver”的常态模式或题元结构。
根据统计结果,“deliver”共有296.2万余条索引行,即每百万词129.5条。数据列表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词目词的语义角色,包括共现宾语(object/pro_object)、主语(subject/pro_subject)、限定词(modifier)、“and/or”并列成分、接宾语小品词(part_trans)、不接宾语小品词(part_intrans)、介词to短语(pp_within-p)等共40多种。用鼠标点击带下划线的频次数字即可显示出此类搭配的所有句子,这为确立构式的语义角色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语料数据支持。例如:
1) 在表达“递送、投递”之义时,频次和相关度比较高的施动者(Agent)为:courier,postman,provider,supplier,vendor等;客体(Theme)为:message,good,mail,product,package,letter,emails;目标(Goal)很杂,归纳为:人员、机构、地址或地方等;题元结构为:V {AGENT THEME GOAL}。
2) 在表达“宣布、讲述、发布”之义时,频次和相关度比较高的施动者为:speaker,instructor,expert,teacher等;客体为:speech,presentation,lecture,address,sermon,talk,paper,report,lesson,等;潜在目标主要为人员等,题元结构为:V {AGENT THEME (GOAL)}。
3) 在表达“击、打;对…打击”之义时,频次和相关度比较高的施动者为:a person,an action or event等;客体为:blow,punch,kick等;潜在目标为人员,题元结构为:V {AGENT THEME (GOAL)}。
从上述分析的情况来看,义项1—3的客体等统计数字具有显著的词典学意义,也是释义应该凸显的内容,而其施动者数据只为做参考,因为它们不但做本义项的主语,同时也做其他义项的主语;义项3的施动者“action,event”等则是从实例中抽象归纳出来的。
3. 多维释义模式的构建
根据真实语料对被释义词相关构式的论元及其成分特征进行分析,选定典型的语义角色构建原型论元结构构式,然后对构式进行释义,通过构式框架凸显用户关切的或语言生成所必需的关键成分。
利用语料分析的数据和被释义词的原型事件框架,以构式的形式系统表征被释义词的句法—语义界面和意义潜势。释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以参与者角色按其与述词之间的关系、题元角色的分布位置和功能组成论元结构构式,作为生成释义的基本条件,后半部分则是解释该构式原型意义的释文。譬如,我们根据上述的模式分析,构建“deliver”三个义项的释义,然后以译义的方式用汉语再现源语的构式语义结构:
deliver v 1[VN(prep)]sb delivers goods,packages,messages,mails or letters etc (to sb or somewhere),they take them to that person or place近义send,convey,dispatch〔某人〕传送;递送;投递〔货物;包裹,信息,邮件或信件等〕〔给某人或到某地〕...(例证略)反义receive,collect,return ...(语块略) 2 [VN]〖正式〗sb delivers a statement such as a talk,address or speech,or a presentation,paper,lecture,they give a formal or special account on a particular topic in public,or to a group of people近义declare,announce,state,recite〔某人〕发布,发表〔讲话,演讲,宣言〕;宣读〔论文〕;做〔介绍,讲座〕...反义conceal,suppress,withhold 3 [VN(Prep)] [VN(prep)]sb or sth such as an action or event delivers a blow,punch,or kick etc to sb else or a certain part of their body,they aim at and hit them hard近义deal,strike,give给〔某人〕〔一拳;一脚等〕;猛击[踢];〔行为或事件〕给〔某人〕沉重打击...反义receive,suffer,take派生delivery n; deliverer n; deliverable adj
从使用角度讲,用户可以根据这些释义和译义正确地生成如“deliver a mail to sb(给某人送邮件)、deliver a lecture(做讲座)、deliver a blow to sb(给某人以打击)”等构式。除动词外,像一些形容词、名词、介词和副词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释义。
上述释义属于常态模式。然而,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常会听到“drink a beer/coffee”“drink two bottle”“run a 100 meters”“see red”“sleep the afternoon away”之类的结构,这些都不符合常规语法规则和次语类功能特点,是通过词汇—构式的互动或压制方式迫使动词增添或消减特定角色而形成的非典型构式,属于拓展模式。这些构式源于人们的真实体验,有较强的规约性,但预见性较弱;学习词典也可以以构式论元结构的方式对这类词进行释义。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拓展模式的释义方式与常规的释义有些不同:常规释义一般要求释文中不能出现被释义词,而拓展构式的释义是建立在常态意义之上的,需要在释义中与常规语义形成对比,因此需要在释文中使用被释义词。例如:
drink v 1 [V] to take liquid into one’s stomach by swallowing喝水,饮水[酒,饮料等]:...2 [VNadj/prep] sb drinks the pub dry,or out of bear or wine,they drink all the beer or wine in the pub 〔某人〕喝光,喝干〔酒吧的酒〕3 [VNadj/prep]drink oneself unconscious,to death,or into a stupor etc to drink so much alcohol that one loses their consciousness or life etc喝得〔不省人事〕;酗酒〔致死〕4 sb drinks sb else under the table,they cause a particular person to fall under that place by drinking; they drink more than the other person[比赛喝酒]把〔某人〕喝倒5 (of a person) drink one’s pain,trouble or problem away to attenuate or eliminate them by drinking〔某人〕借酒消愁,消除〔悲伤,烦恼或问题〕...
从理论角度讲,这种释义既接近真实话语的结构特征,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既阐释了动词中心论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又避免了句子释义的“八股”腔和过度限制以及短语释义输入信息不足等问题。调查显示,用户对这种释义方式的认可度要大大高于句子释义和短语释义,通过随机抽样与《牛津》和《朗文》词典释义进行的接受度对比调查表明,基于构式的多维释义在国内英语学习者中的平均认可度达73.77%,远远高于《牛津》和《朗文》词典的15.77%和10.66%[1]。
四 余言与结语
基于认知体验的构式理论表明,语言的意义不再是静态的、孤立的、片面的,而是动态的、关联的、整体的;表述方法不再是单一的、离散的概念,而是多维的、系统的模式框架;表述的核心内容不再是“语法+词汇”,而是基于事件结构的构式论元结构和由此反映出的句法—语义界面。语料库有助于提取语言构式的常态和拓展模式和构式论元结构,基于构式的释义模式能较全面地反映语词的动态语义结构和分布模式,使二语学习者能根据系统的认知框架来认识相关语词的语义潜势,从而促进其二语能力的发展。
附 注
[1] 201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进行抽样调查,从200余份有效问卷中统计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中国语文,2004(5).
2. 章宜华.认知语义结构与意义驱动释义模式的构建——兼谈外汉双语词典的释义性质与释义结构.现代外语,2006(4).
3. 章宜华.认知语义学与新一代双语/双解学习词典的多维释义.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
4. Campo,A. A. & I. R. Araque. Corpus Pattern Analysis in determining specialised uses of verbal lexical units. Terminàlia,2013(7).
5. Church,K. & Hanks,P. Word association norms,mutual information,and lexicography.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0(1).
6. Croft,W. & L. Sutton. Construction grammar and lexicography. In Hanks,P. & De Schryver,G-M.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Lexis and Lexicography(Forthcoming).New York: Springer,2014.
7. Dogruoz,A. S. & A. Backus. Innovative constructions in Dutch Turkish: An assessment of on-going contact induced change.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9(1).
8. El Maarouf,I.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Corpus Pattern Analysis. ICAME Journal,2013(37).
9. Goldberg,A. E. Construction: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5.
10. Hanks,P.The probable and the possible: Lexicograph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n Lee,S.(ed.) Proceedings of Asialex 2001. Seoul,Korea: Yonsei University,2001.
11. Hanks,P. Lexical Analysis: Norms and Exploitations.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2013.
12. Lyngfelt,B. Towards a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Grammar account of control: A case study of Swedish.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