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惟诚文集(第8卷)
- 徐惟诚
- 6744字
- 2021-03-28 16:26:36
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我国许多群众不光对于地震灾害缺乏科学的认识和防御能力,而且对于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和其他困难、挫折都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者换句话说,叫缺少忧患意识。这样一种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对于我们这个要在困难和曲折中求得发展的民族是非常不利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要求我们及早地把防震减灾的宣传工作开展起来,逐步消除群众的盲目恐震心理,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宣传工作能够在增强群众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人们对于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鼓舞人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使我们的人民能够以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去战胜前进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和困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正确认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各种自然灾害使我们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减值作用,影响了我们的建设速度和社会稳定。据统计,正常年份我国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达500多亿元,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正准备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损失。
地震灾害与其他灾害相比,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成丛性高、造成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重、经济损失大的特点,对人们心理的冲击和对社会安定的消极影响都是其他灾害所不及的。以唐山大地震为例,那次地震,在瞬间就将一个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变为废墟,24万人罹难,16万余人伤残;按当时的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救灾工作花了6亿多元;震后重建仅国家投资就达50亿元,而且时间花了10年还多;并对全国的经济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这一次大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很大。震后几个月,全国东部地区估计有4亿人住在防震棚内,使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都难以进行。人们的恐震心理至今没有消除。
建设积累财富,灾害毁坏财富或者减少财富的生产,而搞好防震减灾工作,减轻了灾害的损失,相对地说,也就是给国家创造了财富,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发展了生产力。因此,在考虑发展经济的时候,对地震灾害的威胁和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减值作用不容忽视。
要减轻地震灾害,必须走综合防御的道路。除了依靠地震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级政府防灾职能的有效行使外,还必须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但是,值得我们忧虑和警觉的是,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宣传工作和整个社会舆论对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成功的希望讲得比较多,这对于鼓舞人们的信心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战胜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以及可能遇到的各种灾害、困难乃至某些方面的危机和挫折,讲得较少。相当多的群众和一些领导干部缺少必要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对于成功的期望值很高,对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这在许多方面都有表现,大到对形势的看法,小到对待一场球赛的输赢,都能反映出公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在防震减灾问题上就更加典型。群众中普遍存在着“谈震色变”,只知害怕,不知如何防御的状况,稍有一点宣传动作,不少人就以为大震临头了,谣传纷纷,惶恐不安。由于害怕引起社会波动,而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存在片面求稳怕乱的倾向,平时不敢宣传,到临震时再宣传又为时太晚。人们的防震意识淡薄,防震知识肤浅,造成了许多原来可以避免的损失。这样一种缺乏危机意识和承受能力的精神状态不光给防震减灾工作造成了心理障碍,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改变这种状况。
应当使人们懂得,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个人的成长要经过三灾八难、五痨七伤,一个民族的发展也要历经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们所有的巨大成就,都是在战胜各种困难和曲折中取得的。现在我国各方面的形势都很好,但困难和曲折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不光会有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会遇到许多难题,科学的进步可能会遇到许多障碍和失败,国际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干扰,等等。一个有远见和有勇气的民族,应当在这些困难、挫折和危机还没有出现之前,就能够预见到,并作好战胜它的准备。日本在这方面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的防震减灾宣传搞得很好,不光这一个方面,他们的政府很注意从各个方面对民众进行忧患意识的教育。今年日本有个小学生旅行团来中国,不只是来游山玩水,而是搞生存旅游。每天步行20公里,让小学生自己埋锅造饭,搭帐露营,锻炼孩子们的野外生存能力。尽管他们现在经济很发达,经济实力排在世界第二位,但整个民族的忧患意识都很强。新加坡也是一个很富的国家,“四小龙”中的佼佼者,国民名义收入在30年中就增长了30倍,但他们的危机感很强。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华人占77.7%,马来人占15%,印度人占7%,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可以说原来没有新加坡人。政府意识到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发展得这么顺利,将来一旦遇到困难,移民就可能离开,这就会加剧困难。为了让不同民族的人在将来可能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不逃避,留下来帮助政府克服困难,他们现在就很注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让不同民族的人都成为真正的新加坡人,把根扎在新加坡。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丰年防荒年,有时想无时”,这就是忧患意识,我们现在就要增强中华民族的这种意识。要教育干部、群众在顺利的时候、太平的时候把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都想到。光想还不够,还要有经得起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还要有能力、有意志、有信心去战胜困难。具体到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上,就要逐步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对于地震宣传、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自觉性和克服困难、战胜灾害的意志和能力,使人们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用积极防御行动,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的损失。此举事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事关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切切不可掉以轻心。
二、积极、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防震减灾的宣传较之其他的宣传工作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对严峻的震情形势必须进行积极的宣传,否则会加大灾害损失,加重谣言的流传,影响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如果宣传的时间、内容、进程等计划不周、把握不当,也会引起群众的猜疑,同样会导致人心的恐慌。不宣传不行;不讲方法,不考虑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盲目宣传也不行。这是一件政策性、科学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就必须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预防为主、平震结合、常备不懈”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防灾救灾工作方针的指导下,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的宣传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经常持久、科学求实”是我们防震减灾宣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积极、慎重、科学、有效”是我们防震减灾宣传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按照这样的原则和要求,是不是可以把防震减灾宣传分常规宣传、强化宣传、应急宣传和救灾宣传这样四个环节来制订计划、安排内容、设计方案。
常规宣传是面对全民的地震知识普及性宣传,主要是在近期无中强地震的广大地区开展。宣传内容以普及地震科学常识,工程地震、工程抗震知识,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内外地震科学技术的进展为主,以增强群众的防震意识和防震知识,提高群众预防和识别谣言的能力,克服恐震心理,抑制谣言的发生和传播。对地震科学技术的介绍,一定要实事求是,如实反映世界和我国的地震科技发展现状,比如地震预报水平,据国家地震局同志介绍,现在就世界范围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过关。我国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可信度,但短期预报的成功概率还相对较低。把这一点讲清楚了,再把我们地震工作者所做的认真负责的努力告诉人们,群众对由于技术水平的局限造成的预报失准就能够理解和谅解,也不会去听信那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谣言了。还需要作特别强调的是工程地震和工程抗震知识的宣传。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建筑物、工程设施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搞好工程建设的地震安全设防是减轻震灾的关键。据地震局同志介绍,工程设防按规定搞好了,一般6级左右地震是可以不死人的。所以说,只要真正认真防御,地震也并不可怕。现在全国正处在加速经济发展的高潮中,许多工程要上马,农村中的新建住房也很多,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程设防不搞好,等有了震情再谈防震就晚了,经济损失就会更大。常规宣传要作为一项长期性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宣传的面要大,但要注意控制宣传力度,坚持细水长流。除在一些有关地震的重要纪念日,如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国际减灾日,历史上著名地震科学家诞辰日等适当加强宣传深度,进行集中宣传外,一般不要搞宣传高潮、造宣传声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紧张。
强化宣传主要是在重点地震监视防御区或发布中、短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强化宣传要在常规宣传的基础上,适当加强宣传的力度和频率,突出防震减灾的主题。向群众讲明震情形势,发震背景,宣传政府的综合防御措施、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各种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知识,灾害保险知识,使地震知识和防震减灾知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在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还特别要注意随时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及时平息地震谣言。需要说明的是,有重大地震谣传的地方也应进行强化宣传。谣传能影响人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干扰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不能低估其危害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小报和书刊,靠登一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奇闻逸事赚钱,有一些关于地震和其他灾害的谣传,就是来源于这类不负责任的读物。对这个问题,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负责把关,坚决制止那些打着科普的幌子施放谣言的东西出笼,一经发现,一定要及时采取严肃措施,消除不良影响。
应急宣传主要是在政府发布短临预报意见的地区和发生中、强地震的地区进行。地震预报意见发布以后的宣传,要在宣传、地震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开动能够开动的宣传机器,进一步强化对防震减灾具体对策的宣传。要从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气候特点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加强应急防震措施、震时应急避震与防止次生灾害的措施、震后自救互救措施等知识的宣传,并随时向群众通报震情信息,同时,还要加强有关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群众的情绪,正确指导避震,对减少伤亡的作用很大,现在有些伤亡并不是本身造成的,而是临震惊慌失措,避震措施不当造成的。广西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地震在离得很远的海上发生,陆地上有点感觉,十几名学生就忙着跳楼,这样的事情不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加上没有防震知识,不地震也可能有伤亡。宣传工作做好了,这样的事就可以少发生、不发生。这里还需要对防止次生灾害的宣传问题做一点强调。地震诱发的火灾、水灾、瘟疫等次生灾害的破坏性不容忽视,1923年的日本关东大地震诱发了大火,使整个城市几乎化为灰烬。目前,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够控制地震发生的地步,但对次生灾害的发生,则是可以通过人们努力最大限度加以控制的。控制了次生灾害,也就减少了地震损失。所以在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时,不能光就震说震,还要加强对防御次生灾害的宣传。
地震灾害发生以后的宣传行动,要在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进行。重点是稳定灾后人心,协助政府施行有效指挥。一旦震灾发生,要尽快让群众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了解领导部门的指挥意图。同时,要及时公布震情、震后趋势和政府实施的救灾应急对策,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对灾区的关心、慰问和支援,并针对实际灾情,宣传救灾知识,解除人们的恐慌心理,稳定灾后的社会秩序。
救灾宣传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震情稳定的情况下,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的宣传。这一阶段要积极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生产、重建家园”的救灾工作方针、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介绍生产自救的门路、措施、途径和先进经验,表彰抗震救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鼓舞和激励人们振奋精神,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夺回损失。
四个方面的宣传内容在实际操作中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的,不可能绝对分开,各地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掌握好宣传分寸。宣传重点要放在提高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人们的防震抗灾知识和实际防御本领上,使群众学会以科学的观点认识地震,用科学的方法防御地震,尽可能把工作做在灾害发生之前。
防震减灾宣传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讲究宣传方法和宣传艺术。除了掌握好宣传尺度外,还有一个难题要解决好,这就是宣传内容的单一性和宣传必须坚持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应当看到,有关地震的知识、消息就那么多,翻来覆去地总讲那么几条,群众就会觉得乏味,新闻单位也提不起宣传兴趣来。但是如果不持之以恒,反复宣传,又达不到增强防震意识的目的。解决这个难题要靠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是不是可以在角度、手段、渠道上多动些脑筋,多做些文章。
要选择多种角度。比如地震知识的宣传,不光要讲实用知识,还可以介绍地震的历史、各种不同种类的地震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所采取的各种防御措施的效果。不光要讲中国的地震情况,还可以介绍世界各国的地震情况。现在对国外地震消息的报道不多,地方报刊报道更少。适当增加一些这类报道,包括国外防震救灾的做法,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心理准备。不光要介绍普及性知识,还可以介绍地震科学的进展情况、专业地震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甚至可以在遵守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介绍一些国家地震局和有关科研部门的工作运作情况,消除人们对地震工作的神秘感。把角度搞多一点,把知识分解细一点,这样可供宣传的内容相应也就多了,话题就丰富了,涉及面也广了,持续时间也可以长一些了。
要采用多种手段。在有组织地开展好内部教育的同时,对需要公开宣传的内容,要尽量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影等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宣传面。各种科普类报刊的防震减灾的宣传应当比其他报刊更多一些。除此之外,还要在举办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活动上多想办法。比如,举办青少年抗震夏令营、冬令营,让中、小学生参观一些地震科研单位,学习一点防震减灾知识,过一段模拟的震时生活,搞一次抗灾小演习。可以把活动过程拍成录像带,不光在电视台播放,还可拿到学校去放映。类似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活动还可以设计得多一些。比如举办专题展览、知识咨询、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等。组织这样的活动,既教育了参与者,又能为新闻单位提供有报道价值的新闻题材,人们可以在这些富有趣味性的宣传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增强防震减灾的意识。
要利用多种渠道。前面讲到的各种传播手段和各种活动都是一些重要的宣传渠道,可以利用的渠道还很多。比如,考虑到目前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有些活动如防震演习现在还不能在大范围开展,但可以与其他部门合作,渗透到别的活动中去。地震部门可以和红十字会联合起来,在救生演习中加进震后救生的内容;和消防部门联合起来,在消防演习中增加震后消防的内容;和保险公司合作,在保险知识宣传中加上地震保险的内容;和人武部门合作,在民兵训练中增加防震救灾的内容等等。这样搞多渠道渗透,既可以避免引起社会波动,又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力量,扩大了宣传面。地震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也是一条重要渠道。现在,地震题材的文艺作品有一些,但还应当多一些。可以采取设立专门奖励,组织作家深入生活,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等办法,鼓励地震题材的创作。还可以组织力量,翻译介绍一些国外的好作品。要通过各种渠道,让防震减灾的宣传在社会占据一定的分量,使人们能有各种机会接触得到它,这比单一渠道的教育更有渗透力,更能为群众接受。总之,要把防震减灾宣传的思路放得宽一些,方法搞得活一些,选择多种角度、采取多种手段,利用多种渠道来设计我们的宣传动作。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由于我们的地震宣传还不够经常,人们对地震还普遍存在神秘感和恐惧感,刚开始施行宣传动作时,很可能会引起人们的猜疑和不安。应当向群众讲清我们宣传的目的和意义,并根据情况,随时修订宣传方案。可以采取下“毛毛雨”的办法,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但要把工作坚持下去。谣言止于智者。人们的知识丰富了,各种传闻也就失去了市场;宣传多了,话讲透了,人们也就逐步习惯、适应了。总之,既要敢于宣传,又要善于宣传,要在实践中认真探索地震宣传的规律,不断提高宣传艺术,以求得最好的宣传效果,取得最佳的宣传效益。
(本文是作者1992年9月21日在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