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2。遂令东山客3,不得顾采薇4既至金门远5,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6。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7。行当浮桂棹8,未几拂荆扉9。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10。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11


1 綦毋(qíwú):复姓。綦毋潜,虔州南康(今江西赣州)人。据《新唐书·艺文志》:“潜字孝通,开元中由宜寿尉入为集贤院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诗题一作《送别》。王维欣赏綦毋潜俊逸清新的诗风,《别綦毋潜》中有“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的盛赞。《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则赞其品行风度,而有“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的抱不平之意。

2 英灵:具有天地英华灵秀之气的人物。

3 东山客:东晋谢安出任桓温司马之前曾隐居东山。后来诗中常用此典事以喻指隐居之高士贤才。

4 采薇: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周武王灭殷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用“采薇”指隐士的隐逸生活。此句谓綦毋潜出山应试。

5 金门:一作君门。金门,即指汉代未央宫的金马门。汉代的著名士人东方朔、主父偃等皆在此待诏起用。后世诗文中多用此比喻士人入仕。

6 京洛:古时洛阳曾建都,故称。一作“京兆”。此二句意谓:潜应试、还乡须途经江淮与洛阳。

7 同心:指知己。违:离,分别。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同心而离居”;《凛凛岁云暮》:“同袍与我违”。

8 桂棹(zhào):桂木之舟,形容舟之不一般。《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

9 荆扉:柴门。陶渊明《归园田居》之二:“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庾信《枯树赋》:“沉沦穷巷,芜没荆扉。”

10 此二句深得好评,宋人刘须溪谓“带”字画意,“当”字天然。而此二字却很难措以一词来坐实,历来解释多义。带:作“引带”“引领”解,有“关照”的意思;或作“环绕”“围绕”“映带”解;还有解释为“遮盖”的。当:作“阻挡”解;或者有“对着”“面对”的意思;还可以作“恰”解等。我们以为,此二字所以绝佳,是因为其含情,写尽了人与景物之间非常融洽的关系。所送之远行人,为路边的树所遮掩,而恰好笼罩在斜阳中的小城显得更加孤单。

11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沈德潜赞此诗:“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唐诗别裁》卷一)换言之,因为要想劝慰,而又要使被劝慰的落第人绝无怨尤,故采用“反复曲折”的表现技巧。此送别诗写得委婉尽致,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

诗以议论开篇,这在王维诗中是很少见的。一到六句,从大处落笔,把落第者应试的意义提升到一个时代的高度。这里对落第者的劝慰,有两层意思:其一,你放弃了隐逸而走出“东山”,是顺应了时代的意志,是盛世的召唤与驱动。根据儒家“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仕隐原则,你綦毋潜的出仕之举,是很值得赞美的。其二,落第不是你无能,更不是你应举决策的不对,而是你怀才不遇。隐含于此中的结论是:选择科举之路没有错;你的落第没有什么难堪的;你真不需要有往心里去的懊恼。

“孰云吾道非”?谁说是你选择上的错误?那么为什么却“金门既远”了呢?那是为什么呢?其原因诗人在最后两句里挑明了:“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译成白话就是:你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那是因为没有遇到赏识你的知音。我们以为,真应该将末尾的二句,调到这里来。然而,遗憾的是却安置在末尾了。笔者真怀疑,是否在传抄的时候抄错了?将末二句放在这里该多好啊!在结构上形成前八句议论,集中在“劝”上写;后八句集中在“送”上写。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友人落第之事反复地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被埋没的,不要自暴自弃,更不要怨天尤人,因此而怪罪于开明的“圣代”。感慨由衷,慰辞恳切,很能温暖人心,使被劝之人怨尤顿消,轻松上路。通过写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

后半部分集中写“送”。如果说上半部分说的是关于入仕的大道理,那么,下半部分则是从细微之处写其关切之心。而这一部分描写,最能够显示诗人的人格魅力与人性光彩,也最能够表现诗人送别诗高人一筹、胜人千百的诗性特点。王维没有在送别的形式与场景上多加渲染,就“置酒”一句而作相送的交代。诗篇避实就虚,从虚处来写其殷殷诉嘱,情殷意切,体贴入微,感人至深。“江淮”与“京洛”,给归者选择与设计了归程的路线;“度寒食”与“缝春衣”,具体到吃什么穿什么的饮食起居的生活细节。接下来的四句,用“遥想”法,设想归者还乡的快捷,也顺笔“带”出了沿途风光,桂棹兰桨,水陆兼行,树与归人合,城与落晖融。王维的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经常出现写景佳句,情在景中,以景见情。然而,毕竟是好友分别,又是落第的难堪,不可能没有一点惆怅,“孤城当落晖”句,终于让人读出了点淡淡的离愁,但不是凄风苦雨,更不是黯然丧魂的别离之景。整个的画面还是明朗的,甚至是明快的,或者说是以给人温暖感的暖色调为主,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

诗说到这里,还想说一句,最后两句这么安排真令人费解。是否因为我们艺术水准不够而不能理解,或许还是“反常合道”吧?“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的结尾,就其思想而言,没有什么不好,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且暗含对不能任人唯贤的社会政治的批判。但是,就表达而言,太过直露,而且走势与承转也不自然,违反了王维自己所坚持的诗美原则,成为蛇尾。我们以为,此二句调至前面,而以景收,反倒含蓄,袅绕余音。

总之,此诗百回千转,婉曲尽致,对于失意者的劝慰,也极有艺术性。王维此诗与此后的《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可比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