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古傣文a音字母考注45

章富刚


提  要  清代《芒市译语》《南甸译语》《猛卯译语》《干崖译语》中的德宏古傣文混用多种字母形式表示a,本文通过与泰、老、柬、缅、西傣等同系文字比较,发现这些同样表示a(不分长短)的不同形式有多种来源,这表明当时的德宏古傣文处于非一符一音、文字不够简明规范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对某些字母的形音演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清代“百夷译语”  德宏古傣文  a音字母

一  引言

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有13种清代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1748—1750年)编纂的傣汉对译词汇资料(杨玉良1985),学界称为丁种本“百夷译语”(冯蒸1981;张公瑾2013:553—562;曾晓渝2015)。罗美珍(1993:226—244)对其中的《车里译语》有所研究,富田爱佳(2015)认为《车里译语》中的西双版纳古傣文与兰纳泰文字(Fak Kham Script)关系密切,是由于十七世纪兰纳泰王国Tham Script和Fak Scrip两种文字并用而产生的。《芒市译语》等另外12种的古傣文却另属德宏古傣文(傣哪文)体系(张公瑾1982;2013)。张公瑾(1991:15)、龚锦文(1991:3—5;2001)探讨了德宏古傣文的来源,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5:18)认为其产生源流为印度婆罗米文字→泰米尔·帕拉瓦文→孟文→缅文→德宏傣文。

泉井久之助(1946:155—175)按照一符定一音的方式为《干崖译语》词条推定了注音,龚锦文(1991)利用《芒市译语》等几种材料对德宏古傣文所体现的古音及其演变进行探索,我们可以参考他们的拟音对德宏古傣文材料进行解读。

在龚锦文(1991)的德宏古傣文拟音中,78与ă对应,910与a对应。我们的疑问是:德宏古傣文为何会出现一个音对应多个字母的情况?而且,在《芒市译语》《南甸译语》《猛卯译语》《干崖译语》注46中不带韵尾a音注47还有更多其他字母的形式。本文打算对同样表示a的各种字母形式及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  德宏古傣文中a字母的使用情况

2.1  a字母的不同形式

清代《芒市译语》《南甸译语》《猛卯译语》《干崖译语》中的德宏古傣文共出现5种形式表示a字母。

2.1.1  11

如下表所示,11字母在各本子中有一些比较统一的用例:

表1  德宏古傣文11字母用例

image

2.1.2  12

12字母在各本子中的用例如下:

表2  德宏古傣文12字母用例

image

2.1.3  13

13在几个本子中统一使用的情况较少,举例如下。其中《干崖》的“崖”“被”和《南甸》的“马”书写形式与其他本子中的写法略有不同,后文将专门探讨。

表3  德宏古傣文13字母用例

image

2.1.4  14

14的总使用次数较少,4个本子中未找到共同使用14的词条,仅举若干例如下,其中“刀”在《南甸》《干崖》中书写形式有差异,后文一并探讨。

表4  德宏古傣文14字母用例

image

2.1.5  15

15字母仅在《猛卯译语》中出现,如“雪—16哈”,今傣语ha1;“马—17麻”,今傣语ma4

5种形式在各“译语”中使用次数统计如下表:

表5  5种形式的a字母在各“译语”中使用次数统计

image

2.2  a字母形式的混用情况

带a音字母的词条中,四种“译语”中都出现的共20条,以《芒市》为基准与其他三种相比,字母使用的对应情况如下:

表6  四种译语中共现的含a词条的字母形式对应情况

image

在20个共有词条中,《芒市》的13个11形式与《南甸》对应7个,与《干崖》对应8个,与《猛卯》对应12个,均占较大比重。结合表5中各形式使用的统计来看,11是德宏古傣文中表示a的主要书写形式,但存在混用为其他符号的情况。在解放前通行的老傣文系统中,通常也是用11符号表示a(周耀文1981),新傣文继承了这个符号,写为ⅼ,如天image,五image,马image,狗image。表5中1314、三种的使用虽然不多,但在表6中都体现为比较整齐的对应。

不同本子中a字母形式统一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是用不同形式的a字母表示同一个词,举例如下表:

表7  德宏古傣文a字母混用举例

image

甚至在同一个本子内部出现同一个语素在不同的词中写法相异的情况:

表8  《南甸译语》的“田”和《干崖译语》的“眼”

image

以上统计和举例表明,清代《芒市译语》《南甸译语》《猛卯译语》《干崖译语》中的德宏古傣文混用多种字母形式表示a,我们有必要考察这种混用产生的原因。

三  德宏古傣文a字母形式源流探讨

通过与同系文字字母形式比较,探讨源流,将有助于分析字母混用原因。

3.1  111215的来源

德宏古傣文的1112在字母形式上与泰、老、西傣文字的长短元音有关联,现代泰文长短a分别为18image,老挝文为imageimage,西双版纳老傣文用1920表示长a,用21或省略不写表示短a。

柬埔寨语的a元音字母有image[a:]和image[ah]两种写法注48

根据岳麻腊(2010:199—203)对古缅文的研究,从蒲甘王朝时期开始,长元音a用2223表示,东吁—良渊王朝出现24符号和极少数25符号,而短元音a在古缅文中则被省略,没有专门的书写符号。

德宏古傣文的11与泰、老、西傣、柬、缅文的长a类字母对应,12则与泰、老、西傣、柬文中的短a类字母对应,《猛卯》的15可能来源于缅文字母字母的影响。

罗美珍(1981)、张公瑾(1991)指出我国西双版纳傣文和东南亚老挝、泰、缅甸、柬埔寨文字在形体、结构上很相似,有共同的渊源。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2005)指出德宏古傣文的产生与缅文有关。可以设想,德宏古傣文在创制时因受同系文字的影响,字母的写法相似。由于材料有限,我们不能确定1112在创制年代是否像泰、老、西傣文一样分别表长短元音,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代初期这些字母已经完全混用,不具备区别性特征。

3.2  1314的来源

泉井久之助(1946:157—175)为《干崖译语》的26类符号推定了-27-类介音,现举例如下:

表9  泉井久之助《干崖译语》拟音情况比较

image

从原始台语构拟(李方桂2011[1977])、亲属语言表现以及汉字注音来看,泉井先生所推定的-image-类介音并没有体现。

四个本子中有几个词比较统一地出现带“26”符号的a,从书写形式的变体来看,1314的来源可能与-r-介音有关,如下表所示:

表10  “”形式与“-r-”介音关系例证

image

26”在《南甸》《干崖》中对应写作28符号,有的向上穿过声母字母,有些从左边框住声母。龚锦文(1991:56)指出“28”这一符号在古傣文中大都代表复辅音的第二个成分“r”。现代德宏傣语已无r-声母和-r-介音,-r-介音有的脱落,如表中所举;有的独立成为第二音节的l-声母,如“佛,菩萨”的古傣文写作29*phra,现为30 [pha2la2]。同系文字中,r-声母和-r-介音字母的形式如下:

表11  傣文同系文字中r-声母和-r-介音字母的形式

image

德宏古傣文的“28”符号与缅文中的-r-符号基本一致,与柬文的-r-符号也接近,在《干崖》的“刀”中的写法与缅文几乎一致。可能是由于德宏古傣文没有印刷体,在手写传抄过程中,28逐渐讹变为2631。以“刀”(*phr->ph-)为例,推测这一符号共时形式所体现的历时变化过程应是:32

“崖”“刀”在石家话、泰语中的同源词仍然保留了phr-的读音,但清初古傣文材料中13141112混用非常严重,表九中带26符号的词在亲属语言中都没有体现-r-介音,对音汉字中也没有复辅音的痕迹,甚至汉借词也使用1314符号,如《芒市译语》中“瓦—33瓦”,今德宏傣语va1;“马—34罵”,今傣语ma4;“笔架—35乍笔”,今傣语tsa1pi3

四  结论

(1)本文通过对丁种本“百夷译语”材料的考察,发现清代德宏古傣文的a字母除11121315外还有一种形式,5种字母在不同的“百夷译语”本子中出现了混用情况,都用于表示当时无长短区别的a。

(2)这些字母形式有多种来源,通过与泰、老、柬、缅、西傣等同系文字的字母形式相比较,1112可能源于长短元音a的写法,15可能是受缅文字形影响产生的写法;结合与泰语、石家话等亲属语言的比较,1314写法的来源除了与泉井先生所分析的-image-有关之外,可能与-r-介音有关。

(3)由于明清时期朝廷在滇西南傣族地区采用羁縻政策,分立土司管理各自小片区域(江应樑1983:270),文字没有完全统一,因此德宏古傣文的a音字母出现混用,但统计表明其中的11最具倾向性,解放后傣文改革时新傣文继承了这个历史上使用最广泛的形式,并改写为ⅼ。


参考文献

丁种本  “华夷译语”系列,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本。

刀世勋  1980  《西双版纳傣文》,《民族语文》第1期。

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编  2005  《图说亚洲文字入门》,东京:河出书房新社。

冯  蒸  1981  《“华夷译语”调查记》,《文物》第2期。

富田爱佳  2015  《关于〈车里译语〉音译汉字的声调》,日本神户外国语大学藏缅语·侗台语研讨会。

龚锦文  1991  《德宏古傣文音系初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龚锦文  2001  《关于德宏古傣文的源流问题》,《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第5期。

龚  荫  1992  《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广州外国语学院编  1990  《泰汉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江应樑  1983  《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李方桂著  丁邦新译  2011  《比较台语手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罗美珍  1993  《车里译语考》,《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另见《东南亚相关民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字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罗美珍  1981  《试论我国傣文和东南亚几种文字的关系》,《民族语文》,第4期。

孟尊贤主编  2007  《傣汉词典》,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泉井久之助  1949  《干崖译语》,《比较言语学研究》,大阪:创元社。

汪大年  2012  《缅甸语汉语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玉良  1985  《一部尚未刊行的翻译词典——清官方敕纂的〈华夷译语〉》,《故宫博物院院刊》第4期。

岳麻腊  2010  《十二世纪以来的缅甸语语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曾晓渝  2015  《基于〈百夷译语〉的傣语汉语历史语音探讨》,《民族语文》第1期。

张公瑾  1982  《傣文》,《中国民族古文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印行。

张公瑾  1991  《傣文渊源及其近亲文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公瑾  2013  《〈华夷译语〉中的傣族文字》,《张公瑾文集》(卷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编  1985  《壮侗语族语言词汇集》,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周耀文等  1981  《德宏傣文》,《民族语文》第3期。

Thomas John Hudak  2010  William J. Gedney’s Concise Saek-English, English-Saek Lexico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章富刚  南开大学文学院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