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村寻古

和大圩古镇的建筑风格不同,熊村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发源于海洋山脉的漓江支流马河,自北向南绕街而过。古圩的建筑布局独具风格,街道迂回曲折,曲径通幽,有大小长短不一的6条巷道,向四周辐射,全部用石板和鹅卵石铺成。

熊村 山墙

曾经的高门大院,如今破败不堪。

熊村 紫气门

街上居民多高墙深院,每户人家大门口都建有经商的铺面。“这儿是油炸里,那条是豆腐行,那边是谷行里,再过去则是猪肉行……”热情的熊村人用带着方言味的普通话解释这些街坊当年的用途。可见古圩在当时已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商品集散地,而是家家户户分工协作、因市成行,颇有规模。

巷多石拱门也多,保存完好的就有八九道,每道拱门上都刻有名称,如“天向门”、“人寿门”、“德兴门”、“紫气门”等。由于古街建在小山坡上,巷道都含石阶,拱门就建在石阶上,风格独特。而熊村桥也多,据说,清乾隆帝就曾经走过由九块大青石构成的九龙桥。

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文革”那场灾难,能够保存下来的石拱门和石桥所剩无几。徐霞客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四月二十六日从兴安溯江进入灵川海洋,后经大圩进入桂林,盛赞灵川的山水奇美和文物盛迹,路经熊村,记其“圩上聚落甚盛,不特山谷所无,亦南中所(少)见者⋯⋯”(《徐霞客游记》卷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