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修心
  • 蓝梅
  • 821字
  • 2020-08-29 11:32:02

《修心七要》的来源 阿底峡尊者

阿底峡尊者是古印度僧人、佛学家。汉名无极自在,本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西藏后弘期开始时入藏弘法的印度著名高僧,对西藏佛教在10世纪后重新复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阿底峡(Atisa 982—1051,一说980—1052)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王灭法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阿底峡”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意为“卓越,优胜”,他本名月藏,是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善祥国王的次子。

阿底峡年轻时就因好学闻名,并对佛法表现强烈的信仰和向往,于是离开宫廷,四处拜访高僧、求学佛法。29岁那年,他在印度著名的金刚底末底寺出家,遍学三论经典,并数度入海求法。由于他卓越的才学和声望,被誉为当时佛教的首要人物。

1041年,阿底峡应邀来西藏传法,在此后的13年里,他一边讲经传法,一边也培养了不少佛学高深的弟子,并与藏地的译师合作,翻译了多部经论。1054年阴历十月十八日示寂于聂塘,寿72岁。

阿底峡去世后,他的弟子秉承其教法与精神,创立了噶当派,是当时西藏佛教最具影响力的宗派。《修心七要》就是噶当派传承下来的重要经典,它的开示源自于阿底峡尊者的三位伟大上师。第一位是慈氏瑜伽,他确实能承担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师,他不断修持爱与慈悲,到了连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对空性的了悟;第三位是法称,又被人尊称为“金州大师”,他住在黄金岛(今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他的传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师的法教,对阿底峡的影响最大。

由于阿底峡为后弘期西藏佛教的复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的鼻祖,他的形象较好辨认:面相慈善,身着僧衣,头戴通人冠,双手当胸结说法印,右后方有金顶,左后方有经箧,双足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中央,身后有圆形头光、身光及祥云、远山。

阿底峡:修心的先导

阿底峡尊者是古印度高僧、佛学家,他承寂天菩萨之道,积极发展了修心学说。在他于西藏传教期间,著有《菩提道炬论》等多部著作,他还是噶当派的奠基人,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