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常见病中医家庭疗法大全集(超值白金版)
- 《常见病中医家庭疗法大全集》编辑部
- 6834字
- 2020-08-29 11:35:19
第二节 辨证施治
医生调查了病人详细的病情后,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推理、判断,以得出疾病原因、部位、性质、深浅的结论,决定治疗方法,叫做辨证施治。
“辨证”有以下几点:
一、辨别疾病的“病邪” 一切破坏人体正常功能,引起疾病的因素,不管是从体外侵入的还是体内生成的,都叫做“病邪”。风、寒、湿、痰、热(火)、暑、燥、虫等,都是病邪。每种病邪致病,都表现出一定的症候。例如,湿邪致病有胸闷,胃口不好,口中淡腻,舌苔腻等症候。
二、辨别疾病的部位 不管哪一种疾病,总是发生在人体的某一部位。如在气,在血,或在某一脏腑。一定部位的疾病也都表现出一定的症候。脏腑气血的辨证,就是通过分析症候,辨别疾病在人体哪一部位。例如,肺病有咳嗽、咯痰、咳血等证。
三、辨别疾病的性质 祖国医学中常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名词来概括疾病的不同性质,称为“八纲辨证”。八纲中的表里是指疾病部位的深浅;虚实是指邪正盛衰;寒热是指疾病的属性;阴阳是指疾病的类别。八纲辨证必须通过“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后才能对疾病作出恰当的判断。
四、辨别热性病 所谓热性病是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疾病。热性病的辨证,就是通过症候分析,了解它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热性病的一般规律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八纲辨证施治
虚实
虚实的概念是在中医学中“邪正”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凡是正气不足,抗病力弱的,都称为虚证。病邪炽盛,人体抗病力强的,称为实证。治疗方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可以扶正为主。如发表、攻下、祛风、散寒、化湿、清热、行气、消瘀、化痰、逐水、消食、驱虫等方法,都应用于实证;如益气、补血、养阴以及健脾、补肾等方法,都应用于虚证。
虚证和实证的区别
表里
凡病在人体的浅表、肌肤、经络的,都属于表证的范围;病在脏腑的,都属于里证的范围。治疗方法,表证用发汗、解表、疏通经络等方法,里证治法在“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中介绍。
表证和里证的区别
寒热
寒证多为人体机能衰退的症候;热证多为人体机能亢盛的症候。治疗方法,热证用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等方法,寒证用回阳、温中、散寒的方法。
寒证和热证的区别
阴阳
阳证,即一般所称的热证,以及外科疮疡,局部红肿热痛,脓液稠厚发臭等,偏实的较多;阴证,即一般所称的寒证,以及外科疮疡,局部不红不热不痛,脓液稀薄等,偏虚的较多。治疗方法同寒证和热证。
阴阳在辨证上的另一含义,是指机体内脏功能活动和各种体液。一般以气称为阳,精、血、津液称为阴。如肾阳不足,肾阴亏损,脾阳不振,胃阴虚耗等,都表示着内脏功能活动减退和体液虚亏的情况。
运用八纲辨证,结合病因,必须全面分析。如表证又有表虚、表实、表寒、表热之分;里证又有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之别;寒有虚寒和实寒;热有实热和虚热等。进行过细辨证,才能得出恰当的诊断。八纲的具体运用,必须同病邪辨证与脏腑气血辨证以及热性病的辨证等密切结合起来。例如要确诊一个疾病的虚实时,实,必须分析是属于风、火、痰、瘀、湿、滞等哪一种病邪,它发生在哪一个脏腑;虚,要分析是属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脾虚、肾虚等哪一类虚证。这样才能使八纲辨证具体化,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二、脏腑、气血的辨证施治
心病
虚证
1.心阳虚
主要症候:心悸,气喘,口唇、舌质甚至指甲青紫,心胸闷痛。或舌淡苔白。脉细小或大而无力。
治疗方法:振奋心阳,温通血脉,用附子,肉桂(或桂枝),丹参,红花等。
2.心阴虚
主要症候:心悸,失眠,多梦,虚烦,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或细弱。
治疗方法:养心安神,用生地,当归,麦冬,远志,柏子仁,酸枣仁等。
实证
1.心火炽盛
主要症候:心烦失眠,咽干口燥,面红目赤,口舌糜烂,吐血尿血。舌尖红或起刺,脉数。
治疗方法:泻心火,用生地,竹叶,木通,山栀,黄连等。
2.痰蒙心窍
主要症候:喜怒无常,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如果出现面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色苔黄,则属痰火。
治疗方法:化痰开窍,用陈皮,远志,半夏,菖蒲,郁金,胆星等。
肝病
实证
1.肝气郁结
主要症候:胁痛,胸闷,嗳气,恶心呕吐,胃脘胀痛,或腹痛则泄泻,泻后腹痛无明显减轻,脉弦。
治疗方法:疏肝理气,用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川楝子等。
2.肝火
主要症候: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大便秘结,胁痛,呕吐苦水或黄水。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疗方法:清肝泻火,用龙胆草,黄芩,夏枯草,钩藤,菊花等。
3.肝风
主要症候:眩晕,头痛,四肢麻木,甚则震颤,舌强,言语不清,舌伸出时歪斜抖动,或突然跌倒,昏迷,抽搐。脉弦。
治疗方法:平肝熄风,用白蒺藜,钩藤,珍珠母,地龙,蜈蚣,天麻等。
4.寒滞肝脉
主要症候:少腹疝痛,睾丸坠胀,或阴囊收缩。舌滑润,苔白,脉弦或沉弦。
治疗方法:温经暖肝,用吴茱萸,茴香,乌药,肉桂,青皮,橘核等。
虚证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主要症候:头晕头痛,面部烘热,夜寐不宁,耳鸣,眼花或雀目。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疗方法:养阴潜阳,用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枣仁,珍珠母,牡蛎等。
脾病
实证
在“病邪的辨证施治”湿证中介绍。
虚证
1.中气不足
主要症候: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烂,腹部有重坠感,消瘦,脱肛,子宫下垂等证。舌苔薄白,脉细。
治疗方法:补中益气,用黄芪,党参,升麻,白术,茯苓,甘草,红枣等。
2.脾阳不振
主要症候:面色苍白,大便稀薄且有不消化食物,泛吐清水,腹部冷感,喜热,小便清,胃口不好,乏力,或见大腹膨胀,面浮足肿等证。舌质淡,苔白,脉濡软或沉细兼迟。
治疗方法:温振脾阳,用干姜,补骨脂,肉果,白术,荜拨等。
3.脾不统血
主要症候:便血,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
治疗方法:补脾摄血,用黄芪,党参,白术,甘草,黄芩,仙鹤草等。
胃病
实证
1.胃热
主要症候:食后易饥,口渴多饮,胸脘杂,或食入即呕吐,或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胃热,用知母,石膏,竹叶,芦根,大黄等药。
2.胃寒
主要症候:脘腹冷痛,得热则减,恶心呕吐,呃逆。舌苔白,脉弦。
治疗方法:温胃散寒,用吴茱萸,川椒,生姜,木香,丁香,制半夏等。
虚证
1.胃阳虚
主要症候:空腹胃痛剧,泛吐清水,喜热喜按,得食痛减。舌苔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温阳暖胃,用黄芪,桂枝,干姜(或高良姜),吴茱萸,木香,荜澄茄等。
2.胃阴虚
主要症候:口燥,咽干,胃脘疼痛,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益胃养阴,用沙参,麦冬,玉竹,白芍,甘草,石斛等。
肺病
实证
1.肺部痰湿
主要症候:咳嗽,咯痰粘稠,气短,胸闷。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方法:化痰湿,用陈皮,制半夏,苍术,茯苓,厚朴等。
2.肺部痰寒
主要症候: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痰白色,或稀薄如泡沫样。舌苔白,脉弦紧。
治疗方法:温肺化痰,用苏子,杏仁,白芥子,制半夏,干姜,细辛,麻黄,桂枝等。
3.肺部痰热
主要症候:咳嗽,痰黄稠或脓样,或血痰,气逆或喘,胸痞,口渴喜饮。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肺化痰,用桑白皮,冬瓜子,鱼腥草,黄芩,竹沥半夏,芦根,海蛤壳等。
虚证
1.肺气虚
主要症候:气短,动则气喘,痰液稀薄,懒言声低,形寒怕冷。舌质淡,苔薄,脉软无力。
治疗方法:补益肺气,用黄芪,党参,五味子,山药,百合等。
2.肺阴虚
主要症候:咳呛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颧红,低热,失眠,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疗方法:养阴清肺,用沙参,麦冬,百合,生地,功劳叶,鳖甲等。
肾病
1.肾阳不足
主要症候:面色淡白,怕冷,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腰酸肢软,小便清长或频数,阳痿,遗精,妇女白带多而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方法:益肾温阳,用熟地,鹿角,附子,肉桂,狗脊,续断,菟丝子,仙灵脾等。
2.肾阴亏损
主要症候:头晕眼花,腰酸耳鸣,虚烦失眠,健忘,遗精早泄,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方法:滋阴益肾,用龟板,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天冬,潼蒺藜等。
3.肾不纳气
主要症候:短气喘促,动则更甚,咳嗽,易出汗,怕冷,面部虚浮。脉细无力,或沉细。
治疗方法:益肾纳气,用熟地,山萸肉,胡桃肉,五味子,补骨脂,紫石英等。
4.肾虚水泛
主要症候: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凹陷,形寒肢冷,咳嗽,痰稀薄,动则气喘。舌质淡,苔白,脉沉。
治疗方法:益肾温阳利水,用附子,桂枝,茯苓,白术,泽泻,车前子等。
膀胱病
实热
主要症候:小便频繁,色赤,量少,尿道灼痛,排尿不畅,下腹胀痛。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用金钱草,木通,黄柏,车前子,海金沙,滑石等。
虚寒
主要症候:小便频数而清长,或小便不禁,遗尿。舌淡苔润,脉沉细。
治疗方法:固摄膀胱,兼补肾气,用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菟丝子,牡蛎,龙骨等。
肠病
热证
1.湿热滞留
主要症候:身热腹痛,痢下赤白,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燥湿、导滞,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焦山楂,槟榔,木香等。
2.瘀热阻滞
主要症候:初起多见脐腹部疼痛,随即转移至右下腹部,疼而拒按,便秘或腹泻,发热。舌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疗方法:清热、化瘀、通滞,用蒲公英,厚朴,大黄,丹皮,桃仁,红藤等。
寒证
1.受寒挟滞:
主要症候:肠鸣辘辘,脐腹胀痛,大便泄泻,小便清利。舌苔白腻,脉缓。
治疗方法:散寒化滞,用紫苏,藿香,厚朴,神,焦山楂,枳壳,木香等。
2.肠虚滑脱
主要症候:久痢、久泻不止,肛门下脱,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疗方法:肠固脱,用诃子,赤石脂,干姜,肉豆蔻,五倍子等。
气证
气虚
主要症候:神疲乏力,懒言,语音低微,自汗,眩晕,食欲不振。舌苔薄,脉软弱。
治疗方法:补气,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红枣等。
气滞
主要症候:胸闷脘胀,嗳气稍舒,或胸胁脘腹攻走疼痛,妇女痛经、少腹坠胀等。脉多弦。
治疗方法:理气,用香附,木香,川楝子,枳壳,郁金,陈皮,乌药等。
血证
血虚
主要症候:头晕眼花,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面色苍白,口唇、指甲苍白。舌质淡,脉细。
治疗方法:补血,用当归,熟地,白芍,何首乌,旱莲草,桑葚子等。
血瘀
主要症候:疼痛,其部位固定不移,跌打损伤,各种出血而血色紫暗有块,腹内肿块,皮肤红斑或血肿。唇舌青紫,脉细涩。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用当归尾,赤芍,生地,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等。
血热
主要症候:吐血,鼻出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等,血色鲜红,或皮肤斑疹色红。舌质红绛,脉数。
治疗方法:凉血,用生地,赤芍,丹皮,紫草,茜草根,大小蓟等。
三、病邪的辨证施治
风证
外风
1.风邪侵入肌表
主要症候:怕冷,发热,头痛,身痛,鼻塞,四肢关节酸痛等。脉象浮,舌苔薄白。
治疗方法:发汗,解表。用当归,仓木,桂枝,白芷,黄柏等。
2.风邪侵入经络
主要症候:主要是关节疼痛。偏风,疼痛游走不固定。偏寒,疼痛比较固定,肌肤麻木,活动不便。化热,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脉数。
治疗方法:祛风通络,化湿散寒。偏风者以祛风为主,用羌活,防风,桑枝,当归,秦艽,络石藤等;偏寒者以散寒为主,用羌活,桂枝,草乌,川乌,延胡索等;偏湿者以化湿为主,用苍术,米仁,莶草,白芷,五加皮,木瓜等。化热则应清热祛风利湿,用忍冬藤,防己,黄柏,羌活,桑枝,米仁等。
内风
1.肝风
主要症候:头痛,眩晕,急躁易怒,四肢麻木,甚至抽搐,言语不清,舌伸出时歪斜抖动,或突然跌倒昏迷,脉弦。
治疗方法:平肝熄风,用天麻,钩藤,地龙,蜈蚣,珍珠母等。
2.热极生风
主要症候:高热,头痛,项强,神志昏迷,弄舌,手指蠕动,抽搐。舌苔黄质红,脉数。
治疗方法:清热凉血,熄风镇痉,用大青叶,紫草,金银花,地龙,钩藤,生地,全蝎,蜈蚣等。
3.血虚风热
主要症候:皮肤瘙痒、干燥、粗糙、脱屑。
治疗方法:养血祛风,用当归,生地,鸡血藤,茺蔚子,蝉衣,荆芥等。
温证
1.湿困脾胃
主要症候: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中淡腻(或甜腻),四肢无力,胃口不好,大便稀薄。舌苔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化湿健脾,用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茯苓,半夏,扁豆等。
2.脾胃湿热
主要症候:胸闷腹胀,不思饮食,口苦口干,肢体倦怠,黄疸色泽鲜明如橘,腹泻或便秘,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疗方法:清热化湿,用苍术,半夏,黄芩,黄柏,茵陈,海金沙,金钱草等。
3.肝胆湿热
主要症候:胁痛,口苦,目赤,黄疸,小便热赤。舌苔黄腻,脉数。
治疗方法:泻肝火,利湿热,用龙胆草,柴胡,山栀,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等。
4.膀胱湿热
主要症候:小便频数,量少,色赤,尿道灼痛,排尿不畅,或自行滴出,下腹胀痛。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用黄柏,海金沙,金钱草,蓄,木通,车前子,滑石等。
5.水湿泛滥
主要症候:面部及肢体浮肿,按之凹陷,小便少,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苔腻,脉濡。
治疗方法:利湿健脾,用猪苓,茯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白术,黄芪,防己等。
痰证
1.咳痰
主要症候:咳嗽,痰黄稠或脓样,或血痰,气喘,口渴喜饮。舌苔黄,脉数。
治疗方法:清肺化痰,用黄芩,竹沥,半夏,桑白皮,冬瓜子,海蛤壳,鱼腥草,芦根等。
2.痰蒙心窍
主要症候:神志痴呆,胡言乱语,喜怒无常。如同时见到面红,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舌质红,则属痰火。
治疗方法:化痰开窍,用陈皮,半夏,远志,胆星,菖蒲,郁金等。属痰火者加用竹沥,白矾,黄芩等。
3.风痰
主要症候:恶心,呕吐痰涎,眩晕或突然跌倒,神志昏迷,喉中痰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脉弦滑。
治疗方法:化痰平肝熄风,用陈皮,半夏,远志,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地龙,全蝎等。
暑证
暑热
主要症候:身热,口渴,烦躁,多尿,无汗或少汗。舌苔薄黄,脉数。本病小儿发生的较多。
治疗方法:解暑清热,用香薷,青蒿,鲜藿香,银花,薄荷,六一散,西瓜皮等。
暑湿
主要症候:肢倦乏力,胸痞腹胀,纳食减少,口淡或苦,可有低热,大便稀烂等证。舌苔腻,脉濡软。
治疗方法:清暑化湿,用清水豆卷,藿香,佩兰,厚朴,制半夏,扁豆,焦六〵奁等。
中暑
主要症候: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心烦,口渴,高热,无汗,甚则神志昏迷。舌干燥,脉数无力。
治疗方法:清热生津,用生石膏,知母,麦冬,芦根,银花,连翘,香薷等。
燥证
外燥
主要症候:发热,咽干,咽痛,鼻干唇燥,口渴,干咳,或痰中带血,胸痛。舌干,舌尖红,脉浮数。
治疗方法:清肺润燥,用桑叶,沙参,麦冬,花粉,玉竹,茅根,芦根等。
内燥
主要症候:咽干舌燥,指甲、毛发干枯无光泽,四肢萎弱,肌肉消削,面色无华,大便干结,妇女月经稀少或经闭等证。
治疗方法:增液润燥,用生地,麦冬,石斛,黄精,元参,当归,麻仁等。
食积
主要症候:不思饮食,甚至恶闻食气,恶心呕吐,嗳气,吐出物及嗳气多腐臭,脘腹饱闷胀满,腹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腻厚或黄腻。
治疗方法:消导健胃,用神奁,山楂,枳实,槟榔,鸡内金,白术等。
虫证
仅指寄生在肠中的虫证,包括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
主要症候:腹痛,胃口不好,消瘦,面色萎黄,食性怪僻,面部白斑,唇内白点如小米大小,肛门痒,呕虫或大便排虫。一般蛔虫引起腹痛明显;钩虫引起面色萎黄等血虚现象明显;夜间肛门痒则由蛲虫引起。
治疗方法:驱虫。用使君子,苦楝根皮,乌梅,贯众,百部,雷丸,槟榔,南瓜子等。
四、热性病的辨证施治
所谓“热性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症候的一类疾病。
热性病的病程可分为以下两期:
实证期
表证
1.表寒:
主要症候:恶寒重,发热,无汗,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苔白,脉浮紧。
治疗方法:辛温解表,用羌活,防风,荆芥,桂枝等。
2.表热:
主要症候:发热,恶寒轻,或仅有恶风,头痛,口渴,咽喉疼痛。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疗方法:辛凉解表,用桑叶,薄荷,菊花,连翘,葱白,豆豉等。
半表半里证
1.偏热:
主要症候:寒热往来,胸闷胁痛,胃脘胀满,口苦,恶心呕吐。舌苔薄黄,脉弦。
治疗方法:清热为主,用柴胡,黄芩,川朴,半夏,枳实等。
2.偏湿:
主要症候:身热起伏,午后热甚,有汗而热不解,胸膈满闷,神情呆钝,苔白如积粉,或白腻,脉濡。
治疗方法:化湿清热,用草果,厚朴,枳实,知母,黄芩等。
里证
1.气分热证:
主要症候:
(1)身热,出汗,口渴,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2)身热或午后发热,大便秘结,腹部胀痛、拒按,谵语。舌苔黄或焦黄,脉沉而有力。
治疗方法:清热解毒。属(1)者,用知母,石膏,黄芩,黄连,山栀,金银花,蒲公英等;属(2)则用大黄,芒硝,枳实等攻下药。二者根据具体症候可配合使用。
2.血分热证:
主要症候:高热,神昏语乱,身发斑疹,口鼻出血及便血,舌质红绛等。
治疗方法:凉血解毒,用大青叶,紫草,生地,元参,金银花,丹皮等。烦躁、神昏、惊厥者用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
虚证期
阳虚
主要症候:恶寒,四肢厥冷,出冷汗,气短,烦躁,昏迷,或见呕吐,泄泻。脉沉细数。严重者称亡阳。
治疗方法:温阳救脱,用附子,干姜,党参等。
阴虚
主要症候:口燥,咽干,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光绛少苔,干燥或干枯,脉细数。
治疗方法:滋阴熄风,用生地,阿胶,鸡蛋黄,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