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魔幻乡土(自序)
莫言在瑞典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还是有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中有很多故事,他的很多故事或精彩或繁复或沉郁,如不加思考而轻松滑过,就会错失那些诚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深挚的历史反思。
在这个喧嚣时代,所有泡沫都浮在水面上,哗嚷着扑腾而下,谁还有空听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呢?莫言荣获二〇一二年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些人更关注莫言是否套得进自己预设的道德圈套里。各种与文学无关的争论,几乎要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淹没。但水落之后,露出的是河床的白石,其他只是速朽的呓语泡沫。文学跟政治有关、跟道德有关、跟人生有关,但文学不是政治,文学不是道德。这本是常识,但常识已被人们轻松扔掉了。
我记得《马太福音》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我还记得中国圣哲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样的纷攘中,要重返文学本身,审视作品现场,才能看到真相。
莫言和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纷繁故事的缩影,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真诚反思、并以生动的语言及精妙的叙事,把被浮尘淹没的历史、事实、把匍匐在土地上无声无息的乡民生灵、把那些被扭曲的人性,丰盛地呈现出来,而花花朵朵,皆为枝繁叶茂的累累果实。
莫言是一个饥饿且孤独的孩子,莫言是一个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的乡村少年儿童。莫言在沉默的乡村世界中,学会了聆听自然妙音,观察天空流云;在一种类乎被切断交流的个人困窘中,他通过阅读与观察,把自然与人性的菁华沉淀在身体深处。当莫言学会用自然、准确、真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他发现了一个被垢尘蒙蔽已久的泱然世界,正在自己眼前逐次展开:这里花草繁茂,树木大盛,河流湍急,湖汊平静。这里各类生灵心意相通,这里高低贵贱人民生灭自在,喜怒哀愁皆淋漓尽致。他们惯看春花秋叶渐次开败,习悉人文事迹生灭无常。
这是莫言自己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在这里,莫言主宰一切,胆大妄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诚实、谨慎、甚至怯懦,因体贴人情而常常至于不忍。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试图通过莫言的创作来窥破他的内心世界。我曾以为这个世界需要荡舟穿越曲折秋水,看遍起伏春山,穿越通幽曲径,才能于一线天中窥见光明。但莫言并没有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中设置各种障碍,他直接把自己展现出来,他就在你眼前,你只是被一片叶子挡住了。
我研读莫言作品,一晃二十几年,读过他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对话、访谈,有些长篇小说通读过若干次,相关的重要评论文章也涉猎殆遍。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本书,是我阅读心得的总汇聚。
本书第一章是对莫言人生和创作的归纳,写莫言如何从一名乡村农民“屌丝”,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位登顶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神”。这是一个平凡人奋斗成功的故事,但我讲述的不是成功学,而是一个真诚的作家,怎样通过学习、思考和创作,回归本源、沉淀自我,通向自由自在的文学性灵之境。
第二章写莫言以“饥饿与孤独”的切身体验,通过研究“吃的权力”,发现了潜藏在乡村世界里的权力结构和秘密。在那个饥饿年代,有人饿得奄奄一息,有人吃得脑满肠肥。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人们的灵魂。通过这种挖掘,莫言深刻地揭示了一个本来被遮蔽了的农民世界。
在第三章里可以看到,莫言以三十年的持续创作,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起于草莽,个性丰富鲜明,不能用简单的一分为二来判断他们的好坏。他们身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魔鬼与天使的双重特性,有些人出没在高密东北乡的茫茫红高粱地里,有些人蝇营狗苟残存一生。他的创作,一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里那些脸谱化人物的塑造,而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第四章专门研究莫言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风景”。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风景是庞杂共生的,这个世界里无论高低贵贱,都生而平等。作家的眼中不再对各种人与作物分门别类,厚此薄彼。他的笔下,即使是那些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中遭到鄙视的杂草,也有自己的独特生命力价值。而那些貌似不崇高、不伟大的事物,因为莫言的描写,而发出令人感动的光芒。例如《生死疲劳》里那个“顽固不化”、拼死抵抗以村支书洪泰岳为首的强大政治力量的打击、作为“全国唯一的单干户”坚持了三十多年的蓝脸,以其卓尔不群的形象,独立于共和国六十年文学史中。蓝脸这样的“落后分子”,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里,长期遭受打击、排斥、迫害,而成为革命中的渣滓。但莫言以自己的卓越创作,为蓝脸及他所代表的一大批无声者,发出了独特而持久的声音。
莫言的创作历程复杂多变,持久而顽强。他通过《白狗秋千架》,揭露了一个城乡级差的巨大秘密:那曾被塑造为诗意乡村的土地上,美丽少女迅速凋谢,只有顽强与污秽的人生,仍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挣扎。通过《透明的红萝卜》,他把乡村少年所目睹的人性恶、善与恶的纠缠、乡村权力的森严等级,以一个沉默的黑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不说话的孩子,在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中千变万化,成了《枯河》里被虐待至死的小虎、成了《铁孩》里嗜食铁筋的铁孩、成了《初恋》里惊慌失措的金斗、成了《飞鸟》里无法无天的许宝、成了《牛》里馋嘴的罗汉、成了《大嘴》里管不着自己嘴巴的大嘴、成了《野骡子》里贪婪的罗小通、成了《生死疲劳》里的少年莫言——在这里,所有的少年合而为一……孩子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看到了成人所漠视的种种真相。这么多饥饿的孩子,出没在饥馑的原野上。他们饥饿而孤独,脑袋大眼睛大肚子小腿干瘦。他们执着并顽强,积极而探索,用自己的嘴巴和胃,开垦着高密东北乡无垠乡土。他们深邃的目光,穿透了重重迷障,最终带领莫言来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本书不可能分析莫言的所有作品,而是有自己特殊的观察角度;对莫言一些作品的评价方式,也与很多评论家不同。如《食草家族》系列小说,固然是想象缤纷、却失之词语喧哗,脾气乖戾;《檀香刑》虽夺尽眼球,评论家几乎众口一词地叫好,我却总觉得过分邪气,杀戮太重。莫言一直在自我反思和细微调整中,从杀戮到宽恕,这于是成就《生死疲劳》的杰出。但这部长篇小说却遭到很多批评家的冷遇,还有很多人跟我说这小说很差。但我有自己的判断,一直对《生死疲劳》极力鼓吹。2006年参加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的莫言作品研讨会时,我就私下和作家林白说,莫言的这个小说的“轮回”结构,是作家创作的最大梦想。它彻底解放了小说形式的约束,作家因此可以自由从容地发挥才能。小说第三部“猪撒欢”,是最精彩章节,写得汪洋恣意,畅快淋漓,可谓现代汉语文学中的精品。
自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起,到站在诺贝尔文学奖讲坛上发表演讲为止,莫言以三十一年持续不断地、跌宕起伏地创作,写下了近六百万字各类作品,此外,他还发表了很多演讲,做了无数的记者访谈和对话,集结为一个庞大的文学城堡,如今文集可以出到皇皇二十册。所有这些,呈现出一个真实或虚构的莫言形象。
几乎从登上文坛开始,莫言就伴随着巨大的影响和争议,他的作品,喜欢的人奉为杰作,讨厌的人斥为垃圾。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帖安慰剂,在极大地舒缓了中国人心灵饥渴和焦虑症时,同时释放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质疑、污蔑和讽刺。但这一切都无碍于本书深入细致地评价莫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莫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尖锐的穿透力,庞杂而生动、精确而细腻,为无声者发声、为被遗忘者树碑立传。他笔下的芸芸众生,冲破了旧文学伦理的重重阻碍,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正如诺贝尔授奖词所云: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
通过莫言的作品和他的表达,深挖他的思想,品味他的艺术,这是我的微薄理想。
本书最早起笔于十二年前,原为我的博士论文,经过近期的反复修改、集中推敲,终于成书,出现在各位朋友面前。
我对莫言的阅读有二十多年,集中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不仅熟悉他本人,还反复精读他的所有作品,不敢说如数家珍,起码是了如指掌。我的心得几乎和盘托出,完整地呈现在这本书里了。写这本书,我的希望是不仅深入地挖掘和呈现一个丰富的莫言文学世界,把莫言的文学创作放在一个新文学百年进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从中确定他的重要文学地位。本书还打算成为一本阅读指南,把莫言作品中的精粹集中地介绍给读者。毕竟,如此丰富、厚重的莫言文学作品系列,如果不是专业读者,要全部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了解莫言,我相信本书是最合适的路途之一。
二〇一三年一月五日初稿
二〇一三年一月十二日修改
二〇一三年一月二十一日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