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占庭时期

这里所说的拜占庭时期指的是君士坦丁皇帝于330年把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拜占庭,将它命名为君士坦丁堡以后,即一般所说的东罗马帝国时期。它的早期历史与罗马帝国历史重叠。476年罗马帝国(实际上指西罗马帝国)覆灭后,东罗马帝国一直留存,史学界称之为拜占庭帝国。用“拜占庭时期”来叙述这一时期犹太人的散居生活是因为罗马帝国消亡后的近五百年有关犹太人生活的资料主要来自拜占庭地区这样一个事实。

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特别是犹太人被赶出自己的家园——以色列地后,犹太社团可以说遍布环绕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全境:伊比利亚半岛、高卢(法国)、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小亚细亚、叙利亚、塞浦路斯、克里特岛、埃及和北非。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是作为战俘奴隶被罗马人带至罗马在欧洲的部分,从意大利到西班牙、高卢等地。更多的犹太人是出于经济考虑去了那些地方。在君士坦丁皇帝(执政期为306年—337年)于313年接受基督教作为一种信仰,使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合法化后,罗马帝国境内的犹太社团继续存在。犹太人从事商业和各种制造业,在一个很长的阶段以绸缎纺织、漂染和制革方面的技术享有盛名。犹太人在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地位一直依据早先制定的、在此时仍然具有权威和发挥作用的罗马法,包括前面提及的凯撒向犹太人颁布的特许状的法律基础。的确,在这一时期,一个缓慢且持续的旨在将犹太人逐出公职,干涉其宗教事务,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对他们加以歧视(如,犹太人被禁止建立新的犹太会堂,犹太人指控基督徒的证词不为法庭接受)的过程开始出现。但正如罗马帝国变得越来越基督教化,基督教也变得越来越罗马化。基督教会的领袖不得不接受遍布整个地中海盆地密集的犹太社团网的存在。经济利益和文化认同,使得犹太社团之间相互往来紧密,而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共同的民族和宗教认同感。犹太人一直与地中海区域联系在一起,作为社会一合法成分受到法律和当地人的认可。尽管在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后,犹太人沦为了事实上的二等公民,但从法律上讲他们毕竟一直保持着公民的身份。

在415年至429年间,当最后一位犹太纳西对犹太教公会领袖的称谓,含“族长”或“国家元首”之意。犹太教公会在第二圣殿被毁后继续存在,并一直得到罗马当局的认可,其首领被视为犹太人的政治领袖。去世而无嗣继承时,拜占庭当局决定不再在以色列地任命新的犹太“族长”(纳西)。这样,基督教帝国就在没有颁布法令废除犹太人的“族长”制的情况下,让犹太人的“族长”制消亡。

与此同时,拜占庭帝国还命令境内的犹太人今后必须把过去捐赠给该机构的钱上交给皇帝的国库。基督教会把第二圣殿被毁以及犹太人丧失在以色列地的政治主权视为是耶稣预言的实现,是上帝抛弃其子民的一种历史表达。同样,根据基督教对《创世记》(第49章10节)的解释,雅各曾对犹大预言,当上帝的使者——耶稣——降临世界时,犹大将失去它的世袭权利。这也是废除犹太人的“族长”制的原因之一。犹太人的“族长”制对于在以色列地和散居地的犹太人来说,象征着他们在犹地亚主权的继续(那只是部分的和象征性的)。这一步骤实际上剥夺了犹太民族拥有的民族统一和对自己国家的主权拥有的自然和历史权利的象征。

在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期间(527—565),拜占庭当局又出台了另一项对拜占庭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的措施。查士丁尼皇帝在努力根除东方出现的基督教异教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寻求恢复罗马帝国早年在地中海盆地西部的荣耀。查士丁尼在通过以颁布新法律文本的方法完成对司法体系进行的改组之后,颁布了一项新法——“辅助法”。该法禁止犹太人学习犹太人的“口传律法”。尽管没有明令禁止犹太教,查士丁尼希望采用这种方法,便可以割断犹太人与其民族精神创造力之间的联系,达到使犹太教自行消亡的目的。拜占庭帝国禁止犹太人学习“口传律法”的做法确实导致了在守教和对《哈加达》教义进行解释时对犹太教文本进行创造性发挥的停止,然而,却同时使他们找到了创造的替代做法,如礼拜诗的产生。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巴比伦犹太人在领导犹太民族问题上取代了以色列地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并最终使得对《巴比伦塔木德》的接受高于对《巴勒斯坦塔木德》(即《耶路撒冷塔木德》)的接受。

拜占庭犹太人的艰难处境也许可以用来解释7世纪初波斯萨珊王朝军队发动征服拜占庭领土战争时,居住在小亚细亚、叙利亚和以色列地的犹太人支持波斯军队的原因。那些生活在以色列地(614年)和散居地、在战斗中加入波斯一边的犹太人把被围困城市如在卡帕多细亚(小亚细亚)的凯撒利亚移交给了波斯人。一般认为,巴尔·科赫巴起义是犹太人试图重新赢得民族独立的最后尝试。然而,事实上,即便在那以后,犹太人也并没有丧失争取政治独立的渴望。犹太人在古代史后期参加军事战斗也不是什么例外现象。不过,不容置疑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会通过接受奥古斯丁有关证言的阐释,编造出了一个懦弱和受迫害的犹太人形象,犹太人在遭到彻底盘剥后,就像风中的落叶一样被从一个地方驱赶到另一个地方。后来,在这基础上又增加了包括把犹太人描绘成基督教社会吸取骨髓的寄生虫形象,与邪恶和魔鬼联系在一起的形象。但是,像夏洛克那样从事受鄙视的、借钱取利(高利贷)职业而遭到贬低的犹太人形象与本节所谈论的历史阶段无关,夏洛克式人物是后来出现的一个形象,产生于中世纪后期法兰西北部和阿什肯纳兹地区犹太人中心的很有限的区域。7世纪,犹太人为了实现其民族的追求,仍然拿起武器与不同的政治力量结盟。在查士丁尼在位(532年)期间,犹太人曾在北非作战,他们站在汪达尔人和蛮族一边,抗击拜占庭的军队。在那不勒斯,犹太人与东哥特人并肩战斗,抗击拜占庭军队(536年)。拜占庭的史学家普罗科匹厄斯对犹太人表现出来的勇气感到惊讶,并且对当时犹太人如何说服那不勒斯居民拒绝接受拜占庭司令官贝利萨留提出的投降要求的情形做了描述。

拜占庭犹太人所具有的宗教和政治影响力在介于主要地区权力之间的边远地区得到了验证。公元500年左右,海木亚王国(也门地区)的国王摈弃异教信仰,而将犹太教(或者起码是某种形式的犹太教)遵奉为国教。据说海木亚国王从两位来自阿拉伯半岛麦地那城的犹太人那里听说了一则预言,看到了这两位犹太人行的神迹之后,他和王国的臣民就皈依了犹太教。此时,犹太人的宗教在阿拉伯半岛已经是家喻户晓。在此之前许多年,一神教的观念已经为信奉异教的阿拉伯部落吸收。自由迁移的犹太部落在伊斯兰时代前的宗教蒙昧时期就已经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了。他们从事农业、商业和制造业,与阿拉伯部落结盟,甚至在战斗中与他们并肩作战。海木亚国王了解一神思想,他皈依犹太教是想阻止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利用基督教和波斯教对其实行的扩张。但是,他这一次与犹太教结盟最终以失败告终。拜占庭帝国把海木亚看作是一个可以控制与远东进行丝绸和香料贸易商路的重要战略位置,派遣埃塞俄比亚基督徒去攻打海木亚。埃塞俄比亚军队征服了海木亚王国(525年),杀死了该国的最后一个信犹太教的国王——约瑟·阿萨·多-诺斯。

大约二百年后,一个相似的现象出现在里海和黑海之间的中亚地区,当时一个被称为卡扎尔的王国(土库曼人的一支)选择了犹太教作为整个国家的宗教。与海木亚王国的传说相似,这个故事叙述了上帝的天使在卡扎尔国王的梦里显现,以及国王为犹太宗教的真理性所诚服,虔诚地信奉了犹太教。不过,如果做出这样的推测:即卡扎尔王国皈依犹太教也是为了捍卫王国的独立,免受拜占庭帝国和穆斯林哈里发这两个帝国的控制,应该说是合情合理的。此时,拜占庭帝国通过基督教的传播进行扩张和扩大其影响;而穆斯林哈里发根据圣战的观念,正准备与异教徒做殊死的搏斗。信奉犹太教的卡扎尔人为保持独立坚持战斗了近二百三十年,直至落入罗斯(即今天所说的俄罗斯)人之手(965年),卡扎尔王国才不复存在。有关独立的卡扎尔王国选择犹太教的传闻最远传播到伊比利亚半岛,唤起了身处穆斯林西班牙犹太人的民族自豪感。在西班牙犹太人领袖海斯达·伊本-夏普如特与卡扎尔国王约瑟的来往书信中,都谈到了两个各自国家的伟大、富有和壮丽。卡扎尔国王信奉犹太教的传说还成为12世纪早期犹大·哈列维所写的重要作品《卡扎尔之书》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