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关于刘勰的卒年

刘勰的卒年,史无明文。范文澜注认为僧佑于天监十七年死后,其整理佛经工作尚未结束,故梁武帝命刘勰与慧震去定林寺撰经,完成其未竟之业。撰经约需一二年时间,故刘勰之卒应在普通元年(520)或普通二年。王更生年谱定刘勰之卒在梁武帝普通三年(522),系刘勰受命与慧震在定林寺撰经在普通元年,乃依杨旧笺所说:“舍人任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在天监十八年。则此次奉敕,当在十八年或普通元年,惜慧震事迹,他不可考,故无从旁证。”王金凌系刘勰与慧震撰经于天监十八年,刘勰之死亦定在普通三年。牟世金《汇考》所定刘勰卒年与王更生、王金凌同,然谓撰经始自天监十八年,而完成于普通元年,燔发出家在普通二年。自范注到二王年谱,到《汇考》,对刘勰自迁步兵校尉至去世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只在具体系年上有微小差别。然李庆甲在《刘勰卒年考》、《再谈刘勰的卒年问题》《刘勰卒年考》发表于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再谈刘勰的卒年问题》发表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后均收入其《文心识隅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中,依据南宋释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南宋释智盘《佛祖统记》、南宋释本觉《释氏通鉴》、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之记载,谓刘勰卒于萧统死后,在中大通四年(532)。杨新笺亦依上述佛典因定刘勰之卒在萧统死后数年,约大同四五年(538—539)间。盖因此五种佛典之说法不同:《隆兴佛教编年通论》谓萧统死及刘勰出家在“三年四月”,书于“大同元年”条下,故杨新笺说刘勰出家在大同三年(537)(但指出祖琇系萧统死于大同三年是错误的)。李庆甲说祖琇排列有问题,实际是指中大通三年(531),《佛祖历代通载》在吸收《通论》成果时对其排列作了调整,明确指出为“辛亥”(即中大通三年)。李庆甲的论说是正确的。《佛祖统记》把《通论》记载理解为是“大同三年”,遂明确系萧统死于此年,刘勰出家在大同四年,均误。《释氏通鉴》、《释氏稽古略》载萧统之死在中大通三年是对的,但说刘勰出家在大同二年(536)则无据。李庆甲又按照正史合传以传主卒年为序的惯例,考证了《梁书·文学传》二十三个主要传主的排列与其卒年的关系,指出:“《刘勰》传排列于第十三位。刘勰前面的十二人中载明卒年的六人,时间都在萧统死去的中大通三年之先;未载明卒年的六人,粗看也可看出他们都死于萧统之先。刘勰后面的十人中载明卒年的五人,时间都在萧统去世之后;未载明卒年的五人,粗看也可看出他们都死于萧统之后,而明确记载死于‘昭明太子薨’之后的何思澄、刘杳二人的传分别排列于第十五、十六位,与《刘勰传》靠得很近,中间只隔一个《王籍传》。这里,通过对《梁书·文学传》所载主要传主的卒年作鸟瞰式的查考,已初步看出祖琇的记载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了。”杨明照先生也肯定《梁书·文学传》按卒年排列之说,但他和李庆甲对刘勰前面的谢几卿的卒年之考定很不同,所以得出的刘勰卒年差别就很大了。不过,杨笺在考证谢几卿卒年上有误,李文在考证何思澄卒年上也有误,此均见拙文《有关刘勰身世几个问题的考辨》。应该说《梁书·文学传》中以卒年先后的次序排列是不错的,故刘勰之卒年当在527年至536年之间,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从现在研究的成果看,李庆甲所说刘勰死于中大通四年(532)还是比较有根据的。

不过,定刘勰卒年在中大通四年有一个问题还需要研究,这就是自刘勰任步兵校尉后至其去世的十余年中的活动踪迹无考,其实这和以下三个问题直接相关:一是刘勰任步兵校尉之时间,二是刘勰与慧震到定林寺撰经的时间,三是刘勰是否继续兼任东宫通事舍人,一直到萧统去世。不过,这些问题也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由于南朝西省军校大都虚衔化了,成为一种荣誉,并不实际领兵,所以步兵校尉同时在任者甚多。根据《梁书·刘杳传》记载,刘杳之为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一直到萧统死后,在萧纲为太子时仍留任,达五六年以上,所以刘勰为步兵校尉时间也不会很短,而且刘勰自迁步兵校尉后,就没有再任别的官职,可能一直到他出家为止。刘勰与慧震撰经的时间是与刘勰的卒年确定有直接关系的,据本传所言:“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刘勰在与慧震撰经完成之后即要求出家,并得到梁武帝的允许,其改名慧地,不知是否与慧震有关,而后不到一年即去世,也就是说刘勰之死即在与慧震撰经完成后的一年内。由于慧震事迹各种文献均无任何记载,因此只能依据对刘勰卒年的研究来确定其时间。而刘勰卒年的考定,其关键在他究竟死于萧统生前还是萧统死后,这也涉及刘勰和萧统的关系问题。《梁书》本传说刘勰为东宫通事舍人,“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此亦为大家所接受,但据《梁书》的《昭明太子传》、《刘孝绰传》、《王筠传》等的记载,在昭明太子周围、与其“游宴玄圃”、论诗作文的“文学之士”中,确实并没有刘勰。刘勰也没有参与《文选》的编撰。他虽然写了《文心雕龙》,但在当时“未为时流所称”,他是以对佛学的精通和擅长写有关佛教的文章出名的,如本传所说:“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凡当时梁武帝敕命整理佛经方面的事,都要叫刘勰参加。因此,对萧统来说,刘勰主要是他在佛学方面的顾问、参谋、秘书,而不是文学创作方面的顾问、参谋、秘书。“深爱接之”是事实,而其原因则主要还是因为昭明太子不仅爱好文学,也特别虔诚信佛,他们在文学方面也会有很多交流的,但由于他们在文学思想上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刘勰似乎没有介入萧统和刘孝绰等人的文学圈子的活动。至于刘勰受命与慧震撰经,是否一定是在萧统死后,则很难说,也无确切根据。不过,这与他任东宫通事舍人究竟有多长时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刘勰之为东宫通事舍人大概只到普通七、八年为止,后来由刘杳接替。刘勰的离任是由于梁武帝敕命他与慧震到定林寺撰经。大概是因为僧佑死后若干年,佛经整理工作进行得不太理想,所以梁武帝才决定让刘勰和慧震去主持这件工作。撰经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诚如杨明照先生在新笺中所说,“撰经仅有二人,当非短期所能竣事”,因此三五年也不算多。由普通末到中大通三年萧统死,也就是五年左右,这段时间刘勰很可能是在定林寺撰经,所以也就没有仕途任职情况的记载。而刘勰之“燔发自誓”,“启求出家”,可能是与萧统之死有关的。萧统母亲去世,本已十分悲伤,又因其母墓地问题失宠于梁武帝,他的死和心情压抑有关。刘勰与萧统关系密切,自然也不会再受到梁武帝信任,东宫易主,他也不可能再回去,而且年岁也大了,政治上既已没有发展前途,所以就在定林寺出家了。从对上面三方面情况的分析中,可以进一步说明李庆甲所说,按照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记载,刘勰死于萧统死后,约在中大通四年(532),确实是比较可信的。


根据对上述几个问题的考辨,我们对刘勰的生平事迹,可以概括为以下这样一个简表:

宋泰始二年(466)

刘勰生。

宋泰始四年至七年(468—471)

刘勰父刘尚出任越骑校尉,并卒于任上。

齐永明七年(489)或八年(490)

刘勰入定林寺依沙门僧佑。

齐永元元年(499)或二年(500)

刘勰撰成《文心雕龙》。

梁天监二年(503)

刘勰离开定林寺,起家奉朝请。

梁天监三年(504)

刘勰为临川王萧宏记室。

梁天监七年(508)

刘勰仍为临川王萧宏记室,参与梁武帝命释僧旻等于定林寺抄经。

梁天监八年(509)四月

刘勰离任临川王记室,为车骑将军王茂之仓曹参军。

梁天监八年(509)秋冬

刘勰出为太末令。

梁天监十年(511)

刘勰为仁威南康王萧绩记室,兼领东宫通事舍人。

梁天监十六年(517)

刘勰离任仁威南康王萧绩记室,当于此时入值东宫,为通事舍人。

梁天监十七年(518)

刘勰上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用蔬果祭祀,得到梁武帝采纳。

梁天监十七年(518)春天以后

刘勰迁太子步兵校尉,继续兼东宫通事舍人。

梁普通七年(526)或八年(527)

刘勰不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由刘杳代替。

梁大通元年前后(527)

刘勰奉敕与沙门慧震在定林寺撰经。

梁中大通三年(531)

刘勰与慧震完成撰经,时萧统已死,刘勰不可能再回东宫,遂燔发自誓,启求出家,经梁武帝允许,改名慧地。

梁中大通四年(532)

刘勰卒,是年六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