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赵麟斌

当本书终于付梓、墨香扑鼻之时,虎年新春的气息仍在星空中弥漫着。作为对牛年丰收自然回应的鞭炮声、喜悦声仍不绝于耳,依旧在耳畔回旋激荡,唤起了我感慨的涟漪……

记得2006年我在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做国际高级访问学者时,有一位留学生凯丝蒂小姐曾向我了解中国的发展变革,尤其是企业成功案例,言及上网寻遍却收获无几。她给我这教授上了一堂公关课,也使我下决心要去做这件事:编一本乃至一套中国人自己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关案例专用书。毕竟祖国强大了,要更好地走向世界,与世界接轨,作为学者,应贡献自己的学识和才华于社会,报效人民。于是有了尝试初期的萌动——跃跃欲试。

起源于西方国家的公关之学,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对我国来说,仍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至今不过二十多年的时间。它虽年轻却以后发之势迅猛发展着,并日益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改革开放的一种新推力。实际上,一部分人对公关之学仍存在着误解,认为这无非是类似“厚黑学”的旁门左道,甚至有人将它比为低俗流变的下作之功。故此,公关之学正面形象的树立首先必须致力于为公关正名,欲行有效传播,必先正本清源,实则才有宣传的底气,使之朝着健康轨道且能发挥更大作用力的方向发展,达到为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充新知、加深了解、释疑解惑之目的。正是这一学术诉求孕育了我们思想的冲动,冲动之行便始于尝试……

这是一种尝试,从团队、研究领域到体系范式的构建都是一种全新的尝试。

我们的团队,是由非公关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学科背景几乎涵盖了人文社科的所有方面,是一支大而全的“杂牌军”,但它又与公关案例写作所需的学科背景紧密相连,诚然也有来自公关专家对写作的具体观照。试图通过不同的学科,全方位、新视角、多维度地审视公关,使之脱离窠臼,不仅仅局限于公关人的孤芳自赏中,而力求成为公关利益相关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尝试。

本丛书根据公关功能分类方式,采用分期完著的形式,奉献给读者的是第一期成果:主要包括《政府公关》、《企业公关》、《大型活动公关》和《危机公关》(上、下册)。这些公关类型是当前公关活动中最为常见和常用的,故先期出版。倘有能力,在以后第二、第三期将进一步陆续撰写其他类型公关理论与实务案例集。由于我们的研究团队大多首次接触公关,欲窥公关之实质,把握公关之精髓,展现公关之魅力,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对该领域陌生,为开发处女地,遂决计开始以“白板”方式探骊公关的“破冰之旅”。如此,较易生成自身的判断,也力图以全新的面目呈现给读者,因而也算是一种尝试。

我们的写作体例,近乎是一种首创。本书沿着开篇导例—史镜今鉴—三刻拍案—回味隽永的逻辑指向,以主案例为核心,激扬文字,直抒胸臆。开篇导例重点在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阐扬文章的旨归,并将主案例切入,统摄全文。史镜今鉴则是采撷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托衬公关,摒弃了当今案例“单打独斗”的写作范式,力争达到材料历久弥新,内容精益求精,思想蕴含深远之效。亦如古训所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三刻拍案是以正反比较的方式编撰,篇幅各异,配以错落有致的例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意在激起共鸣。拍案之时正是公关所应吸收经验教训之际,而三刻之后则是公关意识入脑之用。回味隽永是一种反思式的阅读,使读者能够从中获取于自身有益之物,这是我们的理想奢望。立此体例,是一种尝试,是再现层次清、意识明、脉络通思维方式的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某种程度上,公关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事业的成败得失。遵循这一逻辑理路,我们精选了成功与失败交织、经验与教训共生、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公关案例。坚持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原则,以梳理、反思、前瞻为导向,使读者能够从案例中获取对新的公关实践有所裨益的“活性因子”。

一年多来,本套丛书从构思到动笔再到开印,此间,得到了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福建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闽江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福建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原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大法官方忠炳同志,他始终支持我们的写作并欣然出任丛书顾问;还要感谢福建省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黄诗筠、魏章官,副秘书长陈健、刘云等同志的关心帮助。同时感谢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苏秋成先生、北京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金娟萍女士,策划编辑黄庆生先生慧眼识珠,丛书主持栾鸥女士热忱帮助,为丛书所付出的辛勤努力,让本丛书得以顺利出版。

这是一种尝试,是挂一漏万的尝试,然而探颐索隐,怀揣慎思勤学的治学之心,秉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祈盼着能不辜负读者的殷殷期望。

既是一种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

庚寅年孟春于己得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