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民营企业的转型问题

第五章 民营企业体制转型

一、民营企业体制转型问题的提出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显示自己的活力。但民营经济的活力不可能不受到企业体制与企业组织形式的制约。如果企业体制没有理顺,企业组织形式依然墨守成规,民营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就以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关系来说,当前,技术创新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民营企业的迫切任务,但正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不足,所以技术创新所遇到的困难也就难以解决。例如,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在凝聚人才、储备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很多缺失,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不足,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高科技人才的机制,并让高科技人才享受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参看刘成奎、刘振光:《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思考》,载《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7月7日。但最重要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这是民营企业体制转型的重点所在。

民营企业可以有多种形式。家族制(又称家族经营制)是一种较普遍的形式,不仅个人独资企业如此,而且合伙企业也如此,甚至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以后同样如此。什么是家族企业?我同意薛求知和宋丽丽两位的解释:“家族企业是家族资产占主导的家族关系契约和要素契约的结合体,是家族成员对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保持拥有的一个连续分布的状态,是家族及泛家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导致组织行为的经济组织。”薛求知、宋丽丽:《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模式变迁的权变因素及过程》,载《当代财经》,2006年第10期,第69页。

不容否认,在民营企业初创阶段,家族经营制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实行家族经营制有凝聚家族力量的作用,在企业初创阶段便于克服困难,使企业在艰难条件下立足;又如,家族经营制同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相适应,尤其在农村和小城镇,家族经营制同周围环境的适应尤为必要;再如,家族经营制在企业初创阶段还起着互助、协调的作用,能帮助经济力量薄弱的家族成员较快地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最后,在家族经营制之下,家长是有权威的,而且在企业初创阶段,有权威的家长通常是一位能人,在其领导下,企业能够生存、发展是同家长的权威分不开的。

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史来看,家族经营制都曾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起过这样一些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同样可以看到家族经营制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上述作用。然而一旦企业规模增大,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家庭经营制的局限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能不能突破原来的家族经营制,便成为民营企业在初具规模之后能不能继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突不破家族经营制束缚的民营企业,往往就此止步,甚至衰败、倒闭。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家族企业发展的最大两个瓶颈是管理落后和任人唯亲。”《家业长青的基础》,载《世界经理人》,2006年10月号,第46页。这个调查可供参考,因为“管理落后”和“任人唯亲”这两个问题似乎是带有普遍性的。此外,“麦肯锡公司的研究发现家族企业中只有15%能延续三代以上。”同上。对于15%这个数字,需要斟酌,因为华人世界的家族企业似乎要高出这个数字。但不管怎样,突破家族经营制,民营企业方能进一步成长。民营企业的体制转型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的。

对一些规模已经扩大的民营企业而言,家族经营制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局限性:

第一,家族经营制之下的企业决策实际上是家长个人决策。这通常是难以避免的。企业规模扩大和市场竞争加剧以后,家长个人独断专横的决策很可能脱离实际,以致造成投资的重大失误或经营方针的重大失误。即使家长本人是一位能人,但能人个人决策依然摆脱不了非民主决策的弊病。他们的若干重大决策,“多靠自我感性,甚至在冲动的状态下做出。”周文成、赵曙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第70页。即使家长本人在创业过程中有经验,但经验既可能是一种财富,也可能是一种包袱,甚至可能变成某种陷阱。何况在家长个人决策的情况下,家长与晚辈之间可能形成巨大裂缝,逐步导致企业解体或倒闭。

第二,家族经营制企业只可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挑选接班人,甚至企业的接班人是注定的、不可更换的。然而,下一代却不一定适宜于担任企业接班人。即使他们可能受到较好的教育,但他们的兴趣与专长不一定在企业经营方面。这样,家族经营制的企业经常发生继承的危机,有时甚至几个可能接班的家族成员各自拉拢一些亲戚,结成小圈子,争夺接班人的地位。于是企业的凝聚力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加的离心力,一个好端端的民营企业很可能由此衰败,一蹶不振。

第三,在家族经营制之下,企业经常录用家族成员或亲戚来担任高、中层管理人员。用人唯亲的结果,一方面会使管理混乱,原来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执行,另一方面又会使一些同家族没有关系但有才能的人,对企业失去信心,纷纷离去,结果,企业必然丧失生机和活力。这表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家族制的治理结构环境下是无法实现的”。周文成、赵曙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10期,第69页。

第四,家族经营制之下,企业的产权通常是封闭型的。家族持有股权,“肥水不外流”,既不愿外界前来参股,也不打算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有时,尽管办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在两人以上,但持股者或是妻子儿女,或是少数亲戚,董事会形同虚设。全国80%以上的私营企业由业主兼任经理或总裁。黄孟复、胡德平主编:《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7页。“目前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名义上改成了有限责任公司,但内部组织结构未变,管理制度也不健全,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一,一个人说了算,家长作风盛行。”同上。在封闭型产权条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自身的积累和原有股东的再投入,这就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继续扩展。有时,为了不让外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与股权状况,企业连银行融资方式也拒绝,这就更加阻碍了企业的成长。

第五,在家族经营制的企业中,企业目标往往是模糊、不确定的。要知道,一家企业,不管是哪一个行业的企业,总是把盈利率放在目标的首位,企业总是要为投资者取得越来越多的收益,包括分红与企业自身资产的增值。家族经营制的企业在初创阶段,这一目标是明确的,经营企业的目标是为了盈利。但企业规模扩大以后,企业的目标就渐渐模糊不清了。这主要因为,企业代表家族,家族与企业是同义语,盈利率固然仍会被考虑,但家族还必须考虑自身的社会地位、形象、声誉、命运、家族成员的相互关系等等问题。家族同企业捆绑在一起、企业的生死存亡就是家族的兴衰枯荣。于是企业与家族都想多算“家族账”而少算“经济账”。这是家族经营制企业在规模扩大后无法回避的事情。如果说在第一代手中,这个问题还被掩盖着的话,那么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继承者手中,问题就会充分暴露出来。在多算“家族账”而少算“经济账”的思想指导下,不少企业逐步陷入了自己所设置的困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