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文化变革与新的精神景观
城市的兴起和壮大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没有这个过程就不可能有以后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市民社会形成的三要素是市场、契约和市民权利。这三个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壮大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斯·韦伯在其《经济与社会》中曾经对市民社会和城市进行了探讨。他指出,西方文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城市文明。西方城市在近代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体现在下列事实中:西方城市中,产生了政党与政治家、产生了西方艺术史上拥有的独特现象、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产生了理性化的市民法,城市还是西方宗教制度的控制中心,并孕育出了近代西方文明的承载者——市民阶级。“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城市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城市的扩展和市民的兴起促进了文化的世俗化。知识从修道院中走出来,成为市民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必要工具。学校不再为教会所垄断,民间和城市政府所办的学校大量涌现。知识内容越来越贴近市民的需要,知识分子也开始关注城市的政治生活,新的政治思想随之产生。
知识走向民间及大学兴起
中世纪前期和中期,知识被教会所垄断,教育机构都是教会兴办的。到中世纪晚期,学校不再由修道院垄断,城市也开始办学。从12世纪中叶起,意大利的城市就开始为儿童建立学校。民间办学的动力在于从事商业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市民要从事日常工作也必须学会读、写、算,因为“城市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专门世俗文化的特性”。城市世俗学校的出现打破了教育为教会垄断的局面。文艺复兴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变革,打破了知识只属于上帝,不能用于出售的旧观念。教书成为一种职业,社会上出现了专门教书的教师。这些民间教育机构的组织形式与行会相似,经济上或是靠学费,或是靠教会供给,或是由城市政府发薪。教育垄断的打破使知识开始走向民间。
随着城市和贸易的复兴,中世纪后期逐渐错综复杂的社会需要大量受过训练的管理者、律师、文书、医生和牧师等。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级日益壮大,他们需要专业人才管理市政,需要专门人才处理对外的联系和交往,于是城市学校出现了。城市学校重视产权和人权课程,反对罗马法,为市民所拥护,是后来大学的基础。12世纪前半叶,法国、英国先后建起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13世纪西班牙摆脱伊斯兰教徒的占领后,开始自办大学,并在14世纪兴办了多所大学,“从14世纪起,这一创办大学的浪潮遍及中欧、东欧和北欧”。15世纪兴办大学达到高潮。到1500年,全部欧洲已经有65所世俗大学。大学是国家的知识中心,是城市文明的播种机,大学的出现和兴起对培育市民文化,对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孕育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对发展科学和技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精英进入权力机构
通过考试产生的知识精英进入政治权力机构,平民可以借助学历与那些凭借血统而居于高位的贵族和靠财富而崛起的城市新贵族平起平坐,这也是文化变革后出现的一个新景观。在这以前,欧洲只有三条通向世俗权力的道路:出身、财富和选举。出身一直是最重要的权力来源;财富直到13世纪仍然是次要的权力来源;选举只是在古代希腊城邦时代起着权力来源的作用。此外,还有一条通向神职权力的途径是进入教会,尽管教会原则上对所有有志于宗教事业的人开放,但事实上重要的神职仍被贵族阶层所把持。但是通过大学制度,“虽然青年贵族,以及不久前还是市民阶层的孩子们,构成了大学生和教师的绝大部分,但大学制度也使得许多农民的儿子有可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考试作为一种新的录用制度,在西方国家是一场革命。它可以使非贵族成员进入权力机构,同时也使知识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可以使国家更充分地运用其智慧资源。
知识结构发生变化
中世纪晚期,社会环境要求知识分子改变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学里增加了新的学科,如修辞学、统计学等。开设修辞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度商业化的技能,可以用简洁的文笔起草有说服力的公函和其他文件,还可以提高辩论和演说的技巧。这门课程的开设既是当时培养律师和法官的需要,又对后来出现的市民人文主义或曰城市人文主义起到了推动作用。人文主义发源于法国,传播者是那些修辞学家,13世纪下半叶传入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把人文主义推向高潮。人文主义与神学世界观针锋相对,反对以神为中心,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主宰,坚持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自由;反对神秘主义,肯定人的理性能力。针对神学宿命论的消极观点,人文主义主张个人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人决定命运,而不是命运决定人。
统计学成为知识的一个主要方面。过去资料编纂都是神职人员的事情,他们不关心与其无关的事情,也不太关心世俗化社会中的方方面面,“至于城市的原始资料,12世纪末期以前的一无所有”,13世纪头十年里状况发生了转变。世俗人士撰写的史书以经济和社会政治为主要内容,即人们的知识不仅仅是神学意义上的,更多的是与现实相关的。这样,知识结构就发生了变化。这些知识在大学里得到普及和传播,从而形成了新的精神景观。
专栏4-1
12世纪城市的复兴和知识分子的诞生
西方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城市的诞生而诞生。在城市同商业和工业(说得谦逊一点是手工业)共同繁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专业人员出现了,在实现了劳动分工的城市里安家落户。
在这以前,各社会阶层(祈祷的——教士;保卫的——贵族;劳动的——农奴),很难说有真正的人员专业化情况。农奴虽然耕种土地,但也是手工业者。贵族是士兵,同时又是地主、律师和商人。教士,尤其是修士,也常常同时身兼数职,神职工作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只是使他们的余生变得神圣,他们的身份还有可能是临时的教授、学者和作家。
一个以写作或教学,更确切地说,同时以写作和教学为职业的人,一个以教授与学者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的人,简言之,知识分子这样的人,只能在城市里出现。
毫无疑问,在西方国家一直是有城市存在的,但是在西罗马帝国城市“遗址”的围墙内只住有少数居民和一名军事、行政或宗教的首领。城市首先是主教之驻地,寥寥无几的世俗人聚居在相对来说多得多的教区周围;经济生活局限在一个小地方,也就是交换日常必需品的市场内。
很可能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召唤,在那里的大马士革、佛斯塔德、突尼斯、巴格达、科尔多瓦,有大量的城市主顾,希望得到野蛮的西方国家的原材料——木材、刀剑、毛皮以及奴隶;无疑从10世纪起,也许从9世纪开始,孕育中的城市,即“口市”(portus),就得到了发展,它们是独立的单位,或者是依附主教府或军事“地方长官”的驻地的城郊。但这一现象在12世纪才第一次产生足够的影响,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很深刻的变化,政治结构也因教区运动而逐渐动摇。一个进一步的、文化上的变革随着上述这些变化而来,一个进一步的思想上的繁荣或复兴(新生)时期同上述变化汇流在一起。
资料来源:〔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5页。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围绕城市展开。城市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西城市内涵的分野也许就是中西经济发展道路不同的原因之一。首先,本章介绍了中世纪城市继承的历史遗产,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然后分析了促进城市兴起的相关因素,包括商业地理因素和城市内部的行会、城市公社等组织制度因素。接下来,描述了西欧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通过对遍布于欧洲的商路描述来展开城市兴起的历史画卷。西欧的城市制度构成了其城市特征的核心。同时,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文化变革,这种文化变革对于工业文明的出现有重要的作用。
进一步阅读文献
〔比〕亨利·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试图讲述从罗马帝国末期到15世纪中叶西欧经济与社会的演进及特征。作者力求把西欧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因为这个地区的各个部分保持着经常的交流,同时作者又以较大篇幅描述了意大利、尼德兰这些经济活动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的情况,他们对欧洲其他国家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比〕亨利·皮雷纳:《中世纪的城市》,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城市化浪潮源于欧洲长途贸易的复苏。他认为从事奢侈品贸易的旅行商人能够在国际商道上经常需要要塞保护的地方定居下来,是中世纪欧洲较大商业中心得以奠定和发育的基础。这本书对于了解西方城市和东方城市的差别,非常有价值。
〔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作者是中世纪史专家之一。属于“新史学派”,研究的基本主张是把历史学的范围从传统的、狭窄的政治军事史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各个方面。该书为社会经济史研究的代表作,它既不是一篇经济学的专题论文,也不是一部社会学的研究著作。作者所用的方法,是一种历史的叙述法,论从史出。本书叙述翔实、资料丰富,是中国学生了解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的上乘之作。
〔美〕詹姆斯·W.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作者属于西方的“新史学派”,提倡“用历史来解释历史”,“为历史而历史”,不主张用某种学说来解释历史。这本书记述了14—16世纪前半期欧洲大陆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研究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的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与前书为姊妹篇。
〔法〕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这里所说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特定概念,主要指中世纪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从事精神劳动、以教学为职业的教士。全书考察了这一特殊类型的“手工劳动者”的产生、演变、分化及最后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的过程,并结合有关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尤其是大学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叙述脉络清晰,文笔简约,被公认为西方当代优秀的史学著作。
思考题
1.城市兴起的历史基础是什么?
2.促进欧洲城市兴起的因素有哪些?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梳理。
3.欧洲城市兴起的历史进程大致如何?
4.城市制度包含哪些内容?
5.城市对于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变革起了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