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策略排序法及其应用

中国古代的策略家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策略选取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策略家首先对备选策略的优劣进行排序,策略家在选择策略时尽可能地选取“上策”(最优策略)。

在实际的策略选择中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除非在某些经济活动中,我们能够确定我们与他人的各个策略组合下的“好处”,一般来说,我们无法确定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或者“好处”到底是多少。但是,我们可以对不同策略组合下的“好处”进行比较,从而对策略组合排序,这样我们就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出最好的策略来。

一个特殊的情况是,在一个博弈中,不管对方的策略如何变化,我们的可用策略存在不变的优劣顺序。我们将这些备选策略按照诸如“最优”、“次优”、“中”、“差”这样的方式进行排序,或者排成如“上策”、“中策”、“下策”这样的方式;此时,我们只要选取“最优的”策略或者“上策”即可。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的策略优劣顺序依赖于对方的策略,即在对方策略不同的情况下,我们的策略优劣顺序往往不同。此时,我们要做的是应当在“给定对方策略”的情况下,将我们的策略进行排序。在对方不同的策略下,我们得到不同的策略优先序列。在实际博弈中,根据对方的“实际策略”选取“最优”的策略或者“上策”。

这就是策略排序方法。

《孙子兵法》里很大一部分是关于正确选取作战策略的,贯穿其中的就是“策略排序方法”选取原则。在《孙子·谋攻》篇中,孙子说: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在孙子看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其次的才是通过战争而战胜敌人。孙子说: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这里,孙子给出了一个策略优先顺序:“上上策”是,通过谋略战胜敌人;其次的策略,即“上策”是,通过外交策略获取胜利;再其次的策略,即“中策”为通过发兵战胜敌人;最次的策略,即“下策”,为攻取敌人的城池。

孙子是根据得失给出战争策略选取原则。“战”与“不战”相比,“不战”而胜与“战”而胜相比较,“不战”而胜要好于通过“战”而获取的胜利。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在“不战”的策略之中,通过与他人建立外交联盟是获取胜利的一个方法,但此时必定要给结盟方一定的利益,这个策略当然不如通过谋略胜敌人要好。而如果一定要“战”的话,攻取敌人城池的策略是战争中最下的策略,因为古代的城池的四周筑有高高的城墙,并有护城河,在古代作战技术低下的情况下,攻城的一方将会受到重大的损失。

这些是孙子给出的战争的策略选取原则。在作战时,军事统帅往往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取作战策略。在战争中,军事统帅尽量采取“伐谋”策略。当无法采取“伐谋”策略时,策略家尽量“伐交”,而“伐谋”和“伐交”都难以实施的时候,策略家只有“伐兵”。当这些策略均无法奏效、但又必须战胜敌人时,军事统帅不得不采取“攻城”的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