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之道 明德至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
- 田爱丽
- 1264字
- 2022-09-02 23:46:56
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职业理念
如前所言,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是教学工作,其他所有工作都应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在育人诸项工作中,高校教师同样需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把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并以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人生追求。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以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服务社会。掌握高深知识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高校不应是社会“危险品”的生产者和制造者。
钱理群教授所批判的当今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就是高校德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的严重后果,高校毕业生会以牺牲社会长远利益为代价,利用政策的空子和人际的优势,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无不是高校教育的可悲之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是每位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都应当践行的重要原则。
我国古代学者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这里把传道,即传授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放在了首位,而把知识传授和答疑等放在了次位,充分说明了德育的重要地位。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傅玄曾认为教育学生要道德为先,否则“道德不修,虽有千金之剑,何所用之?”注52扩展至整个国家而言,他认为“中国所以常制四夷者,礼义之教行也”,因而他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韩愈更是提出“学所以为道”的学习目的,即通过教育和学习使人们认识和践行社会所倡导的仁义道德。
南宋时期的陆九渊同样认为教育在于“教人做个人”。他曾说:“人生天地间,为人自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非有为也。”他认为,首先做人,为他人之表率,得到他人佩服,进而学做学问,真正学做人道理。要做一个“天理纯全,仁、义、礼、智俱备的人”,有“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的人。
梁启超曾恳切地对学生说:“诸君啊,你们千万不要以为学了一点知识就算有学问了,你如果能做成一个人,知识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知识却是越多越坏。不信你就看看今天的官僚政客,哪个没有知识,这些人在十几年前的学校里一个个都是意气风发,而现在居然帮助军阀鱼肉百姓。所以,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注53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要作用。曾任上海大学校长的钱伟长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和专业知识的人。”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指出:对于教师而言,“身正为范”要比“学高为师”更为重要。
德育的效果,不仅体现为个体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主要的是要能够显现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国明朝中期的教育家王廷相教导人们,学习圣人并非难如登天,只有平日做到“洒扫应对以至均平天下”“格物致知以至精义入神”“自悦亲信友以至过化存神”,并且坚持去做,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