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师德师风与知识发现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发现和技术发明的重要基地,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保障和促进知识发现和技术创造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缺乏应有的学术道德和学术品格,就难以保障知识的新发现和技术的新发明,同时会给学校、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具体而言,高校师德师风与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术规范与知识发现。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应遵循相应的学术准则和规范,进而对知识发现和技术创新做出重要贡献。只有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则,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这具体包括高校教师对学术本身的敬畏、对学术规范的尊重、对学术责任的坚守等,体现在学术探究过程中所坚持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的精神,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研究风气,淡泊名利、以术为乐的人生旨趣等。高等学校教师如果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缺乏上述精神品质,则很难为知识创新和学科发展做出贡献,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二,独立思考与知识发现。在人格上不依附他人,不盲从领导,不迷信书本和权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是知识发现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如果一个教授唯上是从,唯书是从,唯权威是瞻,就很难在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新的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第三,人才扶植与知识发现。高校师德师风与知识发现和技术发明的关系,还表现在高校教师能够培养出一批本学科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本学科知识的发展。上文所言的“苏步青效应”即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需要和规律。著名的普赖斯指数增长律表明: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不是线性增长,也不是平方增长,而是以一种特殊的超越函数即普赖斯指数增长着。用通俗的语言说,那就是每过若干年,知识量就要翻一番。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个学科,若要保持指数增长的势头,就必须有全新的学科(或领域)不断涌现,而全新的学科领域,又往往需要年轻的科学家去开拓。这样一来,现代科学就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那就是如此众多的开拓性的科学人才从哪里来。显然,它要求每一个科学家都能培养出更多的超过自己的学生,去完成新兴学科的探索和研究。如果学术界过于重视“论资排辈”,“学术大佬”经常进行话语控制,该学科领域的继续发展也是一大问题。

再进一步而言,一个学派、一个学科,如果他们的科学家只能“复制”和自己一样水平的科学人才,只会培养“离开老师就不能走路”的学生,那么,这个学派的科学能力必然迅速地衰落下去。历史上,几个学派的衰落便是佐证。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是大物理学家,他培养了许多超过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完成了他的科学研究纲领,而且还开辟了全新的领域,把量子论发展成为量子力学,形成了世界知名的哥本哈根学派。玻尔死后,小玻尔虽然学着父亲的办法,精心地领导玻尔研究所的工作,但是,不久就衰落了。还有,冯·卡门(Theodore von Kármán)学派亦是如此。冯·卡门虽然培养了众多的杰出科学家,形成了技术科学领域名垂青史的卡门学派。但是,卡门之后,这个学派同样衰落了。究其根源,都在于他们的继承者不能发挥巨大的“苏步青效应”,没有培养出超过自身学术水平的优秀人才。

所以,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以及在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职业道德表现都会影响本学科的发展,影响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这同样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尤其是学术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