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第7卷第3期,总第19期)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 1733字
- 2022-09-02 18:44:00
4 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一个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对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和指引作用。当前城乡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及转型发展的要求,城乡规划工作应当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拓展视野、充实内容,积极促进城乡及区域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1 更新规划理念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理念决定规划的水平。在城市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乡规划的各个方面,贯穿到城市建设的全过程。传统的城乡规划以经济优先、功能完善、设施现代为导线,往往由于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城市生态环境,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和污染物质大量排放。而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另外,应当树立全域空间管理的理念,从区域和流域的尺度、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顶层设计的高度去发现城市问题,制定规划策略,统筹城乡发展。
4.2 拓展规划视野
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城乡规划仅仅关注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拓展工作视野,关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综合平衡,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等各个方面做出系统考量和综合安排。同时,城乡规划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工作。
4.3 变革规划方法
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方法是实现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的重要手段。首先,在现有土地资源详查和林业资源详查基础上,完善建立矿产资源、地质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详查制度。通过对自然资源现状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绘制生态资源一张图,摸清需要保护和修复的生态空间,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提供参考。其次,将资源、环境等相关指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指标体系中,通过关键生态指标的刚性约束,实现低碳、绿色、生态理念的逐步落地。
4.4 完善规划内容
在传统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如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和空间布局等中加入生态环境要素的约束与指引,以适应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需求(周岚、于春,2011)。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发展方式。以资源承载力制约需求,调控城市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以良好的环境质量,引导发展品质。以生态空间约束城镇空间的过度开发和无序扩张,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生态保护红线为硬约束,保障区域生态用地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底线。以体制机制协调区域矛盾关系,建立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及跨区域的联合执法机制、应急联动机制、环境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保障规划策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环保局:“北京空气污染源解析”,《法制晚报》,2014年。
[2] 方创琳、鲍超、乔标:《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效应》,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关大博、刘竹:《雾霾真相——京津冀地区PM2. 5污染解析及减排策略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
[4] 国家环保部规划院:《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4年。
[5] 黄凌翔:“土地竞争力视角下的京津冀差异与一体化研究”,《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年10月。
[6] 孙家仁、许振成、刘煜等:“气候变化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气候与环境研究》,2011年第6期。
[7] 吴兑、廖碧婷、吴蒙等:“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8] 徐健、赵柳榕、王济干:“北京建设节约型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 2009年第6期。
[9] 薛文博、付飞、王金南等:“中国PM2. 5跨区域传输特征数值模拟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第6期。
[10] 张健、章新平、王晓云等:“近47年来京津冀地区降水的变化”,《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2期。
[11] 中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2年。
[12] 周岚、于春:“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变革”,《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1期。
[13] 周兆媛、张时煌、高庆先等:“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资源科学》,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