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难题

“的”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功能?

这是汉语语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正如朱德熙(1961等)和沈家煊(1995等)所做的研究,从“的”入手,往往能触及汉语语法体系的灵魂。但是,关于“的”的争论历时几十年,研究越深却问题越多。争议相对较少的说法是,“的”是结构助词。但这几乎没有什么信息量。因为助词(particle)是一个前理论的术语,难以确定词类属性的词都只好暂且归入助词注1。就算认可助词在当前词类系统中的地位,这个“结构”又是什么“结构”呢?使用到“的”的结构种类太多了。况且,“的”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词,都还是有争议的(刘丹青2008b)。

即使抛开“的”的词类地位不谈,以语法标记(marker)这个用功能命名就事论事的笼统说法来看,“的”的名头也有很多:名词化(nominalising)标记,领格(genitive)标记,关系小句(relative)标记,副词化(adverbialising)标记,关联性(associative)标记,复杂状态结构(complex stative construction,方式或存在)标记(Ljungqvist 2007)。而且,以上这个列表还远非面面俱到,名目实在是纷繁复杂。

那么,“的”到底有什么样的性质和功能?

提出这个问题很简单,寥寥数字而已,可是要条分缕析的注2说清楚却实属不易。几十年来,“的”的研究成果极丰富,但争论也极多,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的”的分与合,怎么分(朱德熙1961,1993)?怎么合(黄国营1982;陆丙甫1992;袁毓林2003a)?能否统一为一个“的”(石毓智2000;徐阳春等2005)?有没有“的4”(方光焘1962;朱德熙1993)?

第二,“的”字定语的基本功能是区别(石毓智2000,2002)还是描写(Lu 1999;陆丙甫2003)?

第三,“的”的隐现取决于称谓性(陈琼瓒1955),还是距离象似原则(张敏1998),还是距离—标记对应律(陆丙甫2004),还是内涵与外延(刘丹青2008a),还是功能槽位(王远杰2008a,2008b)?

第四,关于“的”字短语的中心语问题,以《当代语言学》为主要论坛的大讨论持续了数年,却依然不断有新论面世(司富珍2004;周国光2007;李艳惠2008)。与此相关的是,“的”是不是名词化标记(项梦冰1994;袁毓林1995;沈家煊2007a,2009a)?

第五,自指和转指的关系如何(朱德熙1983;古川裕1989;项梦冰1994;袁毓林1995,2003a;李立成1999;沈家煊1999c)?

第六,“的”在事态句“V的O”和“VO的”中是时体助词吗?句尾“的”的作用又如何?“的”算不算语气词(方光焘1962;宋玉柱1981;马学良等1982;李讷等1998;杉村博文1999;木村英树2003;袁毓林2003a)?

第七,伪定语和准定语问题(黄国营1981;吕叔湘1984b;沈家煊2007b;黄正德 2010;邓思颖2009,2010)。

争论看似纷繁复杂,但其实核心就是“的”的性质与功能。抓住这个要点,通盘考虑全部现象,而不受困于细枝末节,就能给出系统解答。能做到这一点的有朱德熙、沈家煊、陆丙甫、袁毓林等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