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权同志曾经是一名有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他在南京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到我这儿从事博士生的研究,初次交谈中发现他对认知语言学的新进展“入场理论”有很深入的了解也很感兴趣(见本书第一章和附录对这一理论的介绍),当我把我对“鸟之将死”中“之”的看法跟他交流时,他很快领会并且跟“入场理论”联系起来,于是有了我们合作的一篇文章《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后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就以“的”以及“的”和“之”的比较做主题。他是那种只需给他一个提示就能主动地运转起来并且运转得很好的人。

这本书虽然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但是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不少章节重新改写,这是因为在这期间他的研究工作又让他取得了不少新的认识。大致的轨迹是从“参照体—目标”这个初级认识阶段进入“认知入场”的认识阶段,现在又进入“社会认知和在线处理”这个新的认识阶段。研究的对象也从短语中的“的”扩展到句末的“的”,从句子扩展到语篇。

完权对“的”的研究过程跟我近年来在“词类类型学”内对汉语词类系统(特别是名词和动词的关系)的重新探讨是同步进行的,互相都从对方获得启发,并产生观点共鸣的喜悦。这种共鸣特别体现在本书的最后两章。

作为现代汉语最常用的虚词,“的”的性质的认定无疑关系到对汉语语法整个格局的认识。作者究竟对“的”的多种用法做出一个怎样的统一定性,就请读者自己通过阅读来找答案。希望这本书能对汉语语法研究的推进和语法理论的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image

2014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