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简称格力)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逐步发展成为千亿规模的世界级企业,在过去近30年间创造了众多奇迹,这些成就既得益于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又归功于格力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路径:20世纪90年代初,在国内商品供不应求的年代,格力却下大力气强化质量管理,停产3个月开展质量整改活动,投入巨资设立行业唯一的筛选分厂保障物料采购质量等。90年代末,在国内同行企业进军汽车等新领域、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时候,格力却选择专注于单一空调领域,进行深耕细作。21世纪初,在国内很多制造企业仍在强调“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模仿复制时,格力已经意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到的,开始走向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科技的道路。

格力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提到格力,“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掌握核心科技”“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等耳熟能详的广告语早已深入人心,刻画着格力专注匠心制造,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竞争优势,勇担社会责任、心怀家国,创造出巨大的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特质。多年来格力坚守空调领域,于2012年首次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并逐步开展企业多元化布局,在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数控机床、新能源等领域拓展新业务,将企业发展更加密切地同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科技进步相结合,力争再创新的辉煌。

那么,格力的成功密码是什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领先企业纷纷迈入“无人区”,逐渐从创新追赶发展到了创新领跑的新阶段,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本书作者希望通过深度还原格力坚持自主创新,创新营销模式,对员工负责、为国家担当、给社会造福的经营实践,总结格力的成功经验,从而深入剖析格力发展的成功密码,为中国企业的进步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应格力的邀请,我同团队于2013年就和格力展开了项目合作。在与格力合作的多个项目过程中,我们团队走进格力、学习格力、研究格力、致敬格力。我们发现,作为中国代表性的制造企业,格力的企业管理模式有着很多独到之处,不仅在方法上具有先进性和独创性,更是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无疑是对管理理论创新的一大贡献。

为此,2015年11月,我们开始针对格力成功的管理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和提炼升华,着手《格力模式》一书的创作,从管理理论上解读格力的成功密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格力特点的企业经营模式。在与董明珠董事长的会谈中,她与我们共同探讨,对本书进行三个功能定位:一是传承。打造格力的“传家宝”,对格力的先进管理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和理论升华,形成独具格力特色的管理思想体系,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使格力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成为格力持续经营的动力所在。二是示范。格力的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息息相关,格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共性。以著作形式将格力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成功的经营经验系统总结出来,并传递给中国其他企业,以期对中国制造形成积极示范效应。三是传播。致力于提升中国企业的世界影响力,向世界宣扬新时代下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与模式,传播格力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追求,“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从2016年年初开始至2018年9月,在格力的安排下,我组织团队开展了40多次调研活动,多次深度访谈了董明珠董事长兼总裁、黄辉执行总裁、方祥建助理总裁、望靖东副总裁、谭建明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庄培副总裁、刘俊副总裁、陈伟才总裁助理等十多名高管、近百名中层干部和技术骨干、众多基层干部和一线员工,反复到格力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实地调研,与格力的领导和员工认真讨论什么是格力模式。

写好格力模式,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份荣幸,更是一个使命。格力模式是一个宏大的思想宝库,是一座雄伟的行业高峰,对格力模式感兴趣的读者,一定充满许多期盼。在格力模式中,人们或许希望看到照亮内心的思想光辉,感受到理论凝练的逻辑力量,阅读到格力人追求卓越的鲜活事例,体会到对格力真挚情感的抒发。如果说格力模式是一片浩瀚的森林,人们不仅想要看到它壮阔、美丽的全貌,还想要见到森林里一棵棵参天大树,借助透过森林照射进来的一缕缕阳光,看见壮硕的树干,看见翠绿的树叶,看见含苞欲放的花蕾,看见枝繁叶茂,看见鲜花盛开,感受到由此迸发的勃勃生机。如果说格力模式是一条壮阔的江河,人们不仅想要看到壮美的岸线、奔腾的河水、翻滚的波涛,还要听到浪涛拍击河岸,久久地回荡在江河两岸上空的旋律及和声。如果说格力模式是一座雄伟的思想大厦,人们不仅想要看到它有力的线条和优美的建构,看到它坚实的基础和台阶,看到它壮实而富于节奏的柱廊,看到它雄奇的屋顶,还要见到大厦之内,格力人勇于创新,坚守信念,履行使命创造价值的感人故事!三年来,我们一直朝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奋力前行: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什么是格力模式?格力模式是格力以缔造全球先进工业集团、成就格力百年世界品牌为愿景,坚定改变掌控未来、奋斗永无止境的信念,坚守专注主义,倡导三公三讲,遵循八严方针,以掌握核心科技、锻造完美质量为双轮驱动,通过独特的营销模式传递和提升价值,坚持自主育人、自主创新、自主生产,使命驱动价值创造,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经营之道。

1.使命驱动价值创造,创新世界成就未来

是什么力量驱使格力朝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开展各种价值活动,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呢?是创新的使命。格力认为,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使命,才能创造价值、塑造品牌、基业长青。在“缔造全球先进工业集团,成就格力百年世界品牌”愿景的引领下,格力以“弘扬工业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创造舒适环境”为使命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好空调,格力造”——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产品;“格力,掌握核心科技”——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和国外企业的技术封锁,为消费者生产价廉物美、性能卓越的产品;“让天空更蓝,大地更绿”——承担社会责任,研发和生产出节能环保的产品,保护我们的绿色家园;“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带动行业发展,提升中国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格力这四个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向社会昭告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雄心壮志,也在宣告他们为国家、为社会、为消费者创造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责任与担当。

使命驱动创造价值,既是一个“顶天”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立地”的实践命题,它既根植于格力人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实世界,也依托于格力人自己建构的精神、知识和创意的理性世界。格力人开展价值创造活动,物质条件来自于现实世界,精神动力源自于理性世界,它们所构成的创新世界,有六个维度。

(1)勇于挑战困难的精神世界。勇于挑战困难,弘扬工匠精神,追求完美质量,是格力人坚守的信念和价值追求。2007年,我的一位友人,在寄给我的新年贺卡中写道:“信念源自于崇高的追求,迸发出无穷的力量,是战胜和克服困难的良药。”用这句话写照格力人,再合适不过了。格力人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追求,不是说在嘴上,而是干在实践之中。格力的党员干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格力工业设计中心主任告诉我,当年他们开发U型空调的时候,为了攻克模具开模和锁模的重大结构难题,研究人员吃住在车间,工作在车间,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夜以继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最后的关头,头脑灵光乍现,终于找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案。这位主任很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创造的这个高技术难度的模具机构,即便是其友商拿去模仿,也不可能做出来。后来这款U型空调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为格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格力人正是以这种精神挑战困难,创造了24项国际领先的关键技术。

(2)善于探索未知的知识世界。董明珠说,改变掌控未来。改变,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掌握新理论,创造新知识。格力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世界。过去几年来,格力开始多元化转型,成功地在智能装备、数控机床和新能源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格力助理总裁方祥建先生陪同我一整天,参观了格力的新产业。我惊讶于格力人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格力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得益于格力有一套鼓励创新、支持员工学习的制度建设。2016年、2017年格力连续两年发明专利位于全国企业第7名,由此可以看到格力人探索未来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精神。

(3)乐于爱岗敬业的工作世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生有四个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职业发展、信仰坚定、社会支持、自我完善。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格力人的工作世界。格力重视每年通过仪式感很强的军训,来深化员工对格力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强化他们敬业爱岗的精神。我在格力调研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格力人对工作的热爱和满意。他们常常会对我讲格力的文化,讲格力的成功故事,讲他们合作开展科技攻关的感人经历,讲他们取得的骄人业绩。有一次,一位中层干部向我讲述了“格力电器创造良机”与“好空调,格力造”的区别。两个广告语虽然都寓意造出好产品,但前者有着另外一份特殊的意义。在格力创业的早期,格力就开始努力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例如,大幅调高科研人员的薪酬,提供三通道发展机会等,由此提高人才的归属感。

(4)激发智慧释放潜能的创意世界。创意世界的本质是鼓励创新、激发创意的物理环境。格力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建立问题解决方案以及研发人员共享知识的机制,其核心是企业运用有效的策略广泛开拓与利用内外部创新源,激发各创新主体的创意,并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格力通过顾客、员工、中介、供应商和高校科研机构“五方提问”,获得市场信息和科研发展情报,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团队的创造活力。格力的一位高管告诉我,他们正在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生态圈,以此来激发集体智慧,推动企业的创新。

(5)预测未来联系实际的技术世界。技术世界的本质是技术研发、创造产品的技术队伍、工作流程、研发条件、创新投入、激励机制、设施设备等要素的集合。技术是将创意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的手段。如果说知识的创造可以由个体来完成,那么通过技术改变生活,创造价值,一定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格力建立了一套包括计划体系、研发体系和中试体系在内的技术与产品开发体系。这个体系将格力所有的技术资源、生产资源和行政资源集成起来,通过矩阵式跨部门设立的功能团队,决定做什么产品(创意),努力做出产品(技术)和保障做出好产品(工艺),将创意和技术转化成优质的产品。

(6)奉献社会、诚信共赢的商业世界。格力商业世界的特征是合理利用资源,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创新的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格力的商业世界,通过营销和服务创新双向传递和提升价值。走动式服务、即时响应服务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服务、市场、网络、渠道四统一,先款后货,淡季返利,经销商持股等创新的营销模式,促进了价值的双向传递:将产品迅速交付到顾客手中,将良好的价值传递到顾客心中,及时将货款资金回笼,促进企业良性发展。这为格力营造了一个和谐共创、诚信共赢的商业世界。

格力创造的这六个维度的创新世界,前三个维度是个体的,后三个维度是集体的。它们都蕴含着一个字: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同事的友爱,对企业的关爱,对消费者的珍爱,对国家、社会的敬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将爱定义为一种渴望,以及为获得渴望对象的努力。爱,就是将所有事物联系在一起,变得更加美好的力量。格力的理念、愿景、使命、制度以及价值创造活动,都蕴含着爱,都体现着爱,都践行着爱。这是格力人向自我实现的更高阶段提升和向完美世界跃升的重要途径,也是格力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力量源泉。

2.发展三种智慧,践行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引领企业快速、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格力领导人用思想智慧、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践行企业家精神,带领企业蓬勃发展。思想智慧来源于理论,但高于理论,并引领理论创新;理论智慧根植于实践,其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在于以问题为导向,运用新方法、新理论开展价值创造活动。

格力领导人的思想智慧,首先体现为他们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观念和思想,它源自于企业家的灵魂深处,是企业家对企业面临现实和未来挑战最有力的思考,却以一种非常通俗简明的方式呈现。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里说,伟大的思想一般是简明的。思想就像黑夜里的一道闪电,能够穿越人们的心灵并引起高度的共鸣。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往往也是企业的精神领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思想,而不是用威权来领导企业的。董明珠提出的“完美质量是斗争出来的”,深刻地影响着格力的制度建设和质量管理。在格力的生产车间,我们看到墙上依然镶嵌着朱江洪题写的大字“向科技要成本,向管理要效益”,体现了他对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理解。其次,格力领导人的思想智慧还体现在他们拥有远大的理想、清晰的愿景、坚定的信念、崇高的使命,体现在他们积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走进格力,我们看到许多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标语,充满了正能量。董明珠提出“让世界爱上中国造”,并向员工说:“要记住自己的使命,让中国制造在世界上落地有声。”她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带领格力人去努力奋斗的。

格力领导人的理论智慧,在于他们不断学习专业理论,掌握科学方法。无论是朱江洪、董明珠共同提出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成绩”三新导向,“现时、现地、现人”三现原则,“观察、灵感、试验”三个步骤的创新三部曲,还是董明珠提出的D-CTFP质量管理四重奏,都可以看到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干,努力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挑战,掌握新方法,发展新理论。

格力领导人的实践智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他们拥有顽强的意志力和高强的抗压能力;二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好奇心,具有敢于挑战的精神和非凡的勇气;三是他们在员工中拥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威望;四是他们关心和爱护员工;五是他们在社会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董明珠说,一个领导人,需要拥有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大公无私的思想。有了这些,他们就能够带领员工,朝着企业的宏大愿景,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格力的成功,是企业家精神的成功。格力领导人胸怀理想,肩负共同的使命和责任,面对各种挑战,他们用思想智慧、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善于引进新理念,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新领域,乐于采纳新技术,他们带领格力攀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

3.弘扬工匠精神,坚守专注主义

董明珠在多个场合强调:格力的成功是因为专注和坚守。专注和坚守,构成了专注主义和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它已经成为格力人的性格特征、思想情怀和建设制造业强国的行动自觉。格力的专注主义,可以阐释为敬业、乐业和专业。敬业体现为一种思想境界和行为规范,乐业呈现为一种身心状态和工作态度,专业表现为一种技术水平和创新创造能力。只有敬业没有专业,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敬业的理念和目标就如空中楼阁,工作起来就会力不从心,效果就会很有限。只有专业而没有敬业,犹如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没有罗盘,一列整装待发的火车没有轨道,专业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只有专业和敬业,而没有乐业,犹如一部机器没有润滑剂,机器的各部件不能协调互动,运行起来就没有韵律和节奏,就不能高效持久地开展工作。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构成了专注主义的基本内涵。

(1)敬业,是尊崇自己的职业,对工作、企业和社会承担责任,以尊敬、虔诚的心灵去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首先,敬业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样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浩瀚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一个人对事业怀有敬畏之情,就能够视自己的职业为天职,把自己的生命理想与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次,敬业源自于道德和信念的坚守。信念和道德能够使人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去克服和战胜困难。董明珠多次强调员工要具有奉献精神、担当勇气和责任意识。在她提出的“三公三讲”原则中,“讲真话,干实事;讲原则,办好事;讲奉献,成大事”,就是在倡导一种敬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约束。格力人无论是开发太阳能光伏空调,还是研发先进的五轴数控机床,都遇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格力人坚守信念,迎难而上,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最后,敬业的精神使格力人养成了对工作严谨负责、一丝不苟,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一是表现为一种工作状态,专注极致,他们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强调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以零缺陷为目标,加强质量管控,铸就了格力产品的优良品质,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国内质量奖励;二是表现为一种学习方式,他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勇于发展新技术,创造新产品,推进持续改善,促进效率和效益的提升。2016年,格力的人均生产效率在行业名列前茅。

(2)乐业,是热爱工作,把追求事业进步当作生命的成长来体验,当作一种幸福来感受。首先,格力注重文化熏陶,通过员工入职教育、师傅带徒弟、常规的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培养员工对企业和事业的热爱之情。在格力的文化里,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放在首要位置。因为忠诚,就会专注情感,所以热爱;因为热爱,就会倾注大量的热情、时间和精力于工作之上,所以专注;因为专注,就会不断地积累知识和经验,不断地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所以成功。其次,格力建立了组织承诺和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对职业身份的确认和承诺,进而建立和拥有对职业发展忠诚可靠的力量和持久的动机。在格力,哪怕员工给企业提了一个小建议,也会获得奖励。有了激励的力量和成长的动机,格力员工就能够满怀对工作的热情,带着热爱去工作,从而用勇气和热忱去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享受成长之乐。这或如班杜拉所说的,个体不断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增强其信心;或如马斯洛所说的,个体获得不断的巅峰体验而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将激励格力员工处于一种董明珠所提倡的状态:改变掌控未来,奋斗永无止境。

(3)专业,表现为格力人掌握核心科技,勇于创新的能力、水平和机制。首先,格力人重视方法创新,他们自主开发了包括创新三部曲和质控四重奏在内的58种独创的科技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等方面的方法,促进了格力的进步和发展。其次,格力以研发投入无上限的机制,不断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努力掌握核心科技。最后,格力多年来专注空调产业,2005年至今格力家用空调产销量已连续13年领跑全球,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先企业。

但是,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如何与时俱进,由一个传统的专注空调制造的电器企业,转型为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工业企业,一个更加国际化的跨国电气工业集团,格力一直在努力探索。

4.运用科学方法论,善于开展创新实践

善于创新,为格力进步和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从思想上,格力重视创新。“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一个没有精品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企业。”这句话镌刻在格力的大厅。从制度上,格力以“研发投入无上限”的制度支持创新,以每年召开的公司级的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激励创新。从方法上,格力重视方法创新,创造了创新驱动源方法和质量管控源方法等一系列创新方法。从体系上,格力构建了“一心二链三基四有”的自主创新工程体系和“一核四纵五横”的质量控制体系,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从流程上,格力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价值创造的四步流程:研究开发、物流采购、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让创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格力的创新,得益于采用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换言之,方法论是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或方法。在组织管理中,运用方法论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研究格力的过程中,我反复在想:格力这样一个成功的大型企业,取得如此成就,是否也存在其独特的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论呢?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格力确实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方法论:创新三部曲和质控四重奏,它们指导格力开展科技创新和质量管控的工作。

关于格力的创新三部曲,我是从董明珠和朱江洪那里听到的。2014年,在我们对董明珠的几次访谈中,董明珠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她的见解和思考。董明珠强调,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要提出新方法,获得新成绩,要以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为目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干部要注重深入现场、及时解决问题。2015年,朱江洪到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公开演讲。在朱江洪的报告会现场,我聆听了他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论述。朱江洪认为,技术创新有三个步骤:观察、灵感和试验。朱江洪还提出,干部要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基层开展工作。基于此,一个关于格力人开展创新活动的概念框架逐渐在我们的脑海中清晰呈现:“面对矛盾和困难的时候,要以‘提出新问题、采用新方法、取得新成绩’三新为价值导向,以现实相关人员要现时深入现场解决问题的‘现人、现时、现地’三现原则为工作态度,以‘观察、灵感和试验’三个步骤为工作路径”,这不就是格力的创新系统方法论——创新三部曲吗?!

关于格力的“质控四重奏”(质量技术创新循环D-CTFP)——质量管控系统方法论,是董明珠于2016年在韩国举办的全球制造和质量创新大会上首次公开提出来的,这是一个解决质量管理问题的闭环管理方法。格力将顾客与结果导向的倒逼思想应用到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建立了顾客需求引领、检测技术驱动、失效机理研究、过程系统优化的质量问题闭环管理的方法,在从源头预防、问题发现、分析研究到解决方案落实四个环节的循环反馈中,推动质量问题得到持续改善。该方法在大会上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也在格力的研发和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D-CTFP质量技术创新循环方法也正在转化为国家标准。

格力这两种方法论从现实世界(生产实践)面对的问题出发,上升到理性世界对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再回到现实世界指导生产和社会实践。格力这两种方法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将价值观、行为态度和工作方法结合在一起,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环境,根植于格力近30年来成功的创新实践而提炼出来的大型企业创新和质量管理方法论。

5.科学设立制度,严格执行规定

制度是人为设计的、经过一定程序设立的、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规范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格力制度建设的科学性呈现在制度的科学系统设计当中,也体现在制度的严格执行之中,如此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1)科学制定制度。格力的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主要在于两点:一是“言”之成理;二是实事求是。董明珠倡导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讲奉献、讲真话、讲原则”,蕴含了推进组织科学管理的两个辩证关系和三个协同关系。

第一,它体现了格力科学管理的两个辩证关系:一是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统一。公平公正是管理的目标,它体现为员工内心感知的一种结果,而公开透明和公私分明是一种制度约束,体现为管理的过程。没有公开透明、公私分明的制度约束的过程正义,就没有公平公正的结果正义。没有公平公正的目标导向,就不可能有与时俱进的公开透明、公私分明的制度建设。

二是组织承诺与个体承诺的统一。如果说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公私分明是格力对所有员工许下的庄严组织承诺,那讲奉献、讲真话、讲原则就是员工对格力许下的郑重承诺。在管理实践中,格力对员工有下行的三个要求:讲奉献体现为精神文化层面的共识,讲真话体现为道德标准层面的规范,讲原则体现为规制层面的准则。同样,员工对格力也有上行的三个期望:有公私分明的环境,有公开透明的制度,有公平公正的结果。这三个要求和三个期望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没有格力庄严的“三公”组织承诺以及有效实践,就没有全体员工真心实意的“三讲”个体承诺。只有组织承诺与个体承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组织的成员才能凝聚在一起,才能形成共同的文化共识,才能迸发出集体的活力。

第二,它体现了格力科学管理的三个协同关系:一是协调格力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讲真话,使得人们在工作中真诚相待,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起纯洁的友谊;讲原则,使得员工在日常的工作中养成遵守规矩、遵守纪律的习惯;讲奉献,使得员工之间形成文化共识,齐心协力,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公开透明,格力首先从干部的办公室透明做起。我们在考察参观时发现,格力绝大多数部门、研究院、工厂、分公司的领导办公室都是透明的。

二是协调格力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讲真话,使得人们在工作中对企业组织负责,对党组织忠诚老实;讲奉献,强化员工的责任担当意识,从思想上坚定对组织的承诺,从行动上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讲原则,公私分明,使得人们在工作中廉洁奉公,忠于职守。董明珠强调员工必须对企业具有忠诚、责任和担当意识,这是衡量一个员工的重要标准。

三是协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讲真话,使格力内部各部门之间坦诚相待,互相理解;讲原则,公开透明,使得各部门之间既互相制约,又能够有效开展平行沟通,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协同有效地开展工作。格力在制度建设上,从研究开发的五方提问、三层论证、四道评审,到物料采购的三权结构、四项协议,从生产制造的落地反冲、定额领料、齐套排产,到市场营销的四统一,都体现了格力致力于在各部门之间建立起讲真话、讲原则、公开透明的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关系。

巴纳德说,组织的协同效率高,不仅是专业分工,更重要的是制度建设。董明珠所倡导的“三公三讲”,是一种制度建设的系统思考,促进了格力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有效实践。

(2)严格执行规定。格力强调制度先行、严格管理、令行禁止。早在20世纪90年代,朱江洪便提出“八严方针”,即以“严格的制度、严谨的设计、严肃的工艺、严厉的标准、严密的服务、严明的教育、严正的考核、严重的处罚”来规范格力人的行为。“八严方针”对格力的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首先,制度内容必须具体细化,具有操作性,且能被严格执行,具有权威性,在执行之前要进行沟通和解读。朱江洪和董明珠分别于1995年9月22日和2003年6月4日签署总经理令。朱江洪和董明珠都要求,在执行禁令以前,必须组织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学习与培训,务必让每一位员工都清楚熟知这些禁令的内容以及操作方法,还明确提出了违反该操作将对质量造成何种影响,以及违反者将受到什么处罚等。也就是说,执行禁令前,员工就应该对这些条例的具体操作细节了如指掌,并且应按要求严格执行。

其次,制度执行要令行禁止,切实有效。我们团队在翻阅格力的档案时,看到两份有点发黄的文件,第一份是朱江洪于1995年9月22日签署的《格力电器总经理令(第一号)》:“为严肃工艺纪律,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现公布12条禁令。一、真空度不够时,严禁强行灌注。二、严禁违反充氮焊接规定。三、严禁擅自改变调整专用工具,检测仪器。四、严禁弄虚作假,编造质量记录。五、严禁擅自减少工序或改变工艺……十二、严禁在工作场地追逐打闹。违犯禁令之一者一律予以除名。”在那个空调市场供不应求的年代,格力的这个“总经理令”非常严厉,一名在禁令颁布的几天前刚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员工,因为违反了其中一条禁令被“无情”地除名了。

第二份是董明珠于2003年6月4日签署颁布的《格力电器总经理令(第三号)》。这个总经理令比起上一总经理令,有了三个变化。第一,由原来的12条增加至14条,内容更为丰富,增加了严禁撕毁不合格标示、严禁因质量问题威胁监督检验人员等内容。第二,要求更为严格。原来违禁者只是除名,董明珠签署的总经理令规定:违反禁令之一者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格力的这两个总经理令,虽然最长的一条只有16个字,但言简意赅,切中要害,要求严苛,犹如一根定海神针,为格力卓越的质量管理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第三,禁令于2003年6月4日公布,2003年6月6日起执行。之前的总经理令从颁布到执行,有10来天的过渡期,而新的总经理令,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雷厉风行。

格力模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18年,我带领团队成员又12次深入格力总部调研,在一次与格力总工程师、副总裁谭建明为首的格力全体高层技术干部座谈会上,他们说:格力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史,过去几年来,格力的发展可以用“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用健全的机制保障创新,履行使命创造价值,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历经三个显著转变,实现三个重要跨越”来概括——以三公三讲、诚信共赢、自主发展、专注极致引领创新;用制度、平台、方法和标准所构建的机制保障创新;经历由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由专注空调产业到全面布局空调、智能装备制造和新能源产业,由完全自主创新到建立完全自主可控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圈的显著转变;实现由多点突破到全面提升、由追赶并跑到超越领先、由格力电器到格力电气的三个重要跨越。

格力模式,是一个研究不完的课题。格力模式的基因、原则和方法,每一个都是格力人实践和智慧的结晶。这些单个的基因、原则、方法,用科学严格的制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经过格力“实干、担当、奉献、创新、诚信”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发酵,就会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产生“1+1+1=111”的效果。

什么是格力模式?在本书即将付梓之前,我再次向自己提问。而此时,一幅宏伟的图景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仰视而观,格力模式是一座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格力特质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管理理论的巍峨大厦;极目眺望,格力模式是一条汇聚了格力人价值追求、思想智慧和伟大实践的壮阔江河。巍巍乎,泱泱乎!

董明珠在2018年格力干部大会上发表以“改变掌控未来,奋斗永无止境”为题的讲话。这是一种信念,信念源自于崇高的追求,是战胜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良药。我们相信,格力人将紧跟新时代的节奏和步伐,像壮阔的江河一样,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开创新的未来。

写到这里,我想用萧伯纳《长生》里的一句话为这次《格力模式》探索之旅画上一个“逗号”:

你看见一样东西就会问“为什么”,而我会梦想,那些还未出现的东西,并且问“为什么不?”

张振刚

2018年10月于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