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蓝皮书 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9):上海环保四十年:迈向生态之城
- 周冯琦 胡静
- 14093字
- 2020-08-29 06:57:17
B.15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构建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要求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在内的三条红线的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已然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在此背景下,上海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既是对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要求的积极响应,又是上海守住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实现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2018年2月,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促进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的真正“落地”。从监测监察常态化管控、行政许可精细化管控、法律法规强制化管控和社会公众多元化管控四个维度构建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并从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构建“多规合一”的保障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干部离任审计追责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创新地方环保机构独立履职和加强信息公开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相关对策机制,为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关键词:上海 生态保护红线 管理制度 生态空间
一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落地亟须完善管理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强调推进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报告要求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系统完成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划定工作。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上海市积极响应《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的政策意见,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并顺利获得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起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成为上海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设是确保红线“成色”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真正“落地”的重要保障,对于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体制改革意义深远。
(一)生态保护红线是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粗放增长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建设数量众多,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但生态环境仍不断受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多发已经对国家生态安全与人居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与此同时,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存在空间界线不清晰、交叉重叠现象严重等问题。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作为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应运而生,并且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生命线”,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均明确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要求。2017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意见》,并具体阐释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核心要义和战略设计。上海在《意见》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部署,响应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上海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底线、实现卓越全球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
(二)上海已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下一步关键是严守
2017年7月,上海市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初步方案,2017年8月经审议通过后上报。同年11月30日,经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并原则通过。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市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应划尽划、划则尽守”为基本原则,遵循“多规合一、陆海统筹”的要求,通过与《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的衔接,完成了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覆盖了“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涵养红线、特别保护海岛红线、重要滨海湿地红线、重要渔业资源红线和自然岸线6种类型”“红线总面积2082.69平方公里,占比11.84%。陆域面积89.11平方公里,生态空间内占比为10.23%,陆域边界范围内占比为1.30%;长江河口及海域面积1993.58平方公里;自然岸线总长度142公里,占岸线总长度22.6%”。下一步重点是落实严守工作,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真正“落地”(见图1)。
图1 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布
资料来源: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56305.html.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根本保障是管理制度建设
根据《意见》中提出的全国各省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时间节点安排, 2020年底前,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须基本建立,全国各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须全面完成。截至目前,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14个省份已发布本行政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其他16省份均已形成划定方案并多数通过省级政府审议。为切实强化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工作,目前生态环境部正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当前我国环保体制在横向上以环保部门为主,国土、森林、海洋、水利等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参与,而环保部门与其他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环保职能与权力配置模式与当前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要求很难相适应,且纵向的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各级之间权力约束机制,以及实施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跨区域、跨部门综合管理机制建设目前均存在不足。从现行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立法保障来看,目前尚存在立法体系不够完备,在生态保护红线的立法内容方面过于原则化,生态保护红线的监督与管理的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等主要问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建设是落实这一核心制度安排的重要支撑和根本保障。亟须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具体要求的基础上,构建较为系统完善的管控制度体系,形成纵向联通、横向协调、多方协作的管理机制框架,并完善配套管控政策与措施。
二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充分体现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设工作,2017年7月,形成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初步方案,2017年8月,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会,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经审议通过后上报。同年11月30日,经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并原则通过。201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上海根据《意见》,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推进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明确:“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将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充分体现了对具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的严格保护。
(一)上海生态保护红线总体空间格局
上海市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过程中确定了两项主要原则:一是遵循“应划尽划、划则尽守”的原则,凡是《意见》中规定的必须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经过科学评估认定的必须严格进行保护的各类重要生态保护用地,全都严格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并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的管理原则严格管控,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二是遵循“陆海统筹、多规合一”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将划定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在空间上进行统筹整合,形成“陆海一张图”的整体保护格局;“多规合一”是将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方案与当前已有的各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其他长期战略性规划等进行对接融合,避免在空间上形成交叉重叠。全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区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区
资料来源:http://www.shanghai.gov.cn/nw2/nw2314/nw2319/nw12344/u26aw56305.html.
遵循以上两个原则,上海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于长江口、杭州湾、崇明岛和青浦西部等区域。其中,崇明区和浦东新区红线面积占全市总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97.5%左右。崇明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最大,为1177.82平方公里,约占全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56.6%,崇明区生态保护红线中长江河口和海域面积约占95.6%,主要包括位于崇明东滩的长江口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东滩地质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东滩滨岸带生物多样性红线、东滩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长江河口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东风西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水源涵养红线及滨岸带水源涵养红线等,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浦东新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853.2平方公里,全部为长江河口及海域红线面积,主要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青浦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包括淀山湖上海境内的水域部分、黄浦江上游金泽水库水源涵养区域、大莲湖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金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包括金山三岛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及其保护岸线。此次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包涵了全市100%的城市集中式水源地, 80%以上的重要生物栖息地和保护物种栖息地,虽然仍有镶嵌于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内大量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区域目前尚未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如城市公园、楔形绿地、郊野公园等,但此类生态用地已按照相关规划实施分级分类保护和管理,以保障其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见表1)。
表1 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分区汇总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生态保护红线》。
(二)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分布情况
根据《意见》,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主要包含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特别保护海岛、重要滨海湿地、重要渔业资源和自然岸线共6种类型。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面积最大,为1185.9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园、重要湿地、国家地质公园、极小物种栖息地及其附属滨岸带。重要渔业资源红线面积排在第二位,为684.61平方公里,主要为长江刀鲚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长江口南槽口外捕捞区。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较为注重对长江河口和海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保护。上海水源涵养红线面积覆盖了全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青草沙、东风西沙、陈行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松浦大桥备用取水口、黄浦江上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金泽取水口等。大陆自然岸线和海岛自然岸线的保护达到142公里。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充分体现了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见表2)。
表2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分类型汇总情况
(三)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实施保障
目前,上海市还未出台专门的“上海市生态红线管理办法”文件,根据《意见》,上海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方面初步提出了通过构建一系列政策保障机制并完善组织实施体系,以促进生态保护红线的真正“落地”,并能够守得住。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施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动态增加机制,通过科学评估将生态效益和服务功能强、具备条件的生态保护斑块逐步纳入红线范围;②监测评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监测数据共享与平台化建设、建立评估机制,跟踪并定期分析评价生态保护红线的状况和效益;③监督考核机制,以区政府或委办局领导为生态保护红线第一负责人,创新建立“红线区长制”,形成常态化的执法监督与任务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实施生态补偿的依据;④政策激励机制,由市发改委和财政局牵头,在已有的生态补偿政策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的考核评价结果,进一步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进行补充完善。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组织实施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①联席会议制度,以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面部署、推进和协调各项工作,该联席会议以分管市领导和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召集人,成员包括市住建委、市农委、市绿化市容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等相关市级职能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分管领导等;②专家例会制度,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专家咨询制度,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定期进行专家咨询,提升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③形成联合技术团队,组建专门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严守工作技术团队,具体承担各类相关技术工作。
三 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临着多维度的管控要求
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仅要遵循国家政策层面提出的管控的目标与要求,即“生态功能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少、用地性质不改变”,在管理制度层面还要求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特殊自然地理区位,在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时,应根据《意见》,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整治修复,并开展周边区域污染联防联治”,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长江口污染源的综合整治。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管控制度日益严格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各地建立大量的自然保护地,分别归属多个部门管理。包括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区、风景名胜区、森林生态区、地质生态区等十多种类型,构成庞大的空间规划生态系统管理体系。在庞大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当中,起步早、面积大、数量多、保护成效最显著的是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14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5%,它们保护着我国陆地9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虽然我国众多的自然保护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自然保护地的建立缺乏较为系统的空间布局与顶层设计,多数呈现破碎化和孤岛现象,而在管理上又交叉重叠,生态保护方面形成空缺,自然保护地数量众多但尚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生态系统管理成效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难以充分保护。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应加快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较为独特,科学内涵丰富,国家公园的设立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完整性提供了重要载体,坚持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严格保护、系统保护和整体保护。国家公园是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类型之一,属于禁止开发区域,须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5年5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发布,旨在通过试点建设,为国家公园体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撑。该方案是为加快构建形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借鉴国际有益做法,在试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来研究制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确定国家公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标志着我们的国家生态系统管控体系建设进入实质性提升阶段。新时期,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十三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均提出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加强调推进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报告要求通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并系统完成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划定工作。表明我国生态系统管控体系正走向系统成熟阶段,管控体系和相关制度要求更加严格。
(二)政策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相关目标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均对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强调“生态功能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少、用地性质不改变”,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政策保障。
一是生态功能不降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核心要义是有效保护并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划定水源涵养红线提供水源涵养、气候调节、防洪调蓄等功能以及景观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划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对关键物种与种质资源进行严格保护,通过划定生态脆弱性保护红线提供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等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障国土空间基本的生态支持功能。
二是保护面积不减少。与以往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制度不同,生态保护红线是对保护面积实施强制性的约束。为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基本生态功能,国家要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边界要保持相对稳定,确保红线范围内的面积规模不减少,严格禁止与区域生态保护不协调的各类高强度人类开发活动,真正发挥生态安全底线的作用。
三是用地性质不改变。为了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降低,必须维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生态用地的性质与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保障红线范围内的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要以自然生态用地为主,加强对生态栖息地、水源涵养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等生态保护用地进行用途管制,严禁此类生态用地转向其他用地类型,从而实现对区域整体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
(三)管理层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全周期管控要求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在管控的过程中做到全周期管控,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
一是源头严防。要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底线作用的深刻认识。一方面,在编制各类空间规划时从源头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重要规划基础,在形成规划冲突时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先地位,严格禁止在红线范围内进行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另一方面,依靠宣传教育,让各级领导干部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的生命安全底线意识,从发展理念上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
二是过程严管。要在划定与严守的过程中严格管理,一方面,坚持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过程中按照《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划定的区域体现生态保护红线的“红”。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常态化的环境监测,并通过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立法,加强自动监控与人工监察执法的相结合,实时监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各项活动。
三是后果严惩。建立健全相关考核与责任追究制度,对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进行严厉追究。一方面,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将生态保护红线的考评结果作为审计的重要依据,进行严厉追责。另一方面,强化社会公众对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责任的认识,依法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破坏生态红线的行为进行追责。
(四)上海生态保护红线面临陆海统筹管控要求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河口生物多样性丰富,且是多个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所在地,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重心是长江入海口和海域生态红线的严守。地理区位因素决定了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肩负着河口生态系统保护、长江珍稀/濒危水生动物保护以及国际候鸟保护等重要的生态保护责任与使命,须注重陆海统筹。因此,上海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长江河口及海域面积达到了1993.58平方公里,约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90%。对自然岸线的保护总长度达到142公里,占岸线总长度22.6%。然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不确定性较大,在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的过程中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红线范围内的生态整治与修复、入海和入河污染排放的综合整治、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污染联防联控等。
四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四位一体”管控制度体系设计
结合当前上海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现状和管控目标要求,尝试从监测监察常态化管控,行政许可精细化管控,法律法规强制化管控和社会公众多元化管控四个维度构建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体系,并从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构建“多规合一”的保障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干部离任审计追责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创新地方环保机构独立履职和加强信息公开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探讨了相关对策机制,为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支撑(见图3)。
图3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体系概念框架
(一)监测监察常态化管控
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首先需要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实施常态化与全天候监控,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队伍、监管设施、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建设。一是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3R技术应用于生态保护红线实时定位监测,及时而全面地掌握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状态,用于反馈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以及所受到的人类活动干扰强度,特别是需要加强黄浦江上游、长江口多个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的生态安全监测,以及崇明东滩鸟类和江豚生物栖息地的监测与保护,强化对重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常态化监测。二是要完善生态评估及预警体系和技术方法的标准化建设,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监测评估,并做出预测与预警。三是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数据平台建设,建立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监测信息系统并与国家层面的监测系统相对接,并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群众举报信息,为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支持。
除了构建完善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测系统,还需要完善监察执法管控体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各项人类活动的各项执法监督。建议由上海市负责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副市长担任组长,统筹协调各行政区的区长以及环保、水务、林业、农业等各部门领导,专门成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督执法小组”,开展常态化的监督巡查与执法工作。同时结合当前上海市的河长制,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和沿海入河湖排污水口的监察执法,共同构成全方位、全天候的监管工作制度,保障生态保护红线不受到各类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对生态保护红线监察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对各类违规问题规范执法,并进行各行政区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通报批评和责任记录,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二)行政许可精细化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区别于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严格的行政许可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空间管控,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行政许可制度来加以保障。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必须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生态保护等级与长江入海口保护需求,制定具有适应性的保护标准和管控制度,进行差异化的管控。
一是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不意味着将其设为无人区,而是既要合理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各类型的自然资源,又要确保其基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因此,要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建议上海在摸清自然生态空间家底的基础上,严格区分生态保护红线和一般自然生态空间,对生态红线区域实施最严格的保护,对于一般生态空间采取准入进入制度,分类管理湿地、滩涂、海洋、河流等自然空间。
二是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针对上海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差异,根据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干扰敏感性、资源占用敏感性不同,以及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影响强度和类型,施行分级分类管控,例如,对上海长江河口及黄浦江上游重要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应实施一级管控,严禁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确保河口生态系统、长江珍稀和濒危水生动物以及国际候鸟保护生态红线不受破坏。对一般生态空间应实施二级管控,实行较为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定产业布局与准入指导目录,明确不同类型的产业和人类活动的准入“门槛”和强度“控制阀”,严格禁止有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不符合准入规范的一律不予审批。
三是环评许可制度。规划环评及各类项目的环评是环保部门实施生态环境管理的有力工具。因此,须强化环评许可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评价与预警作用,通过明确各类项目的规划落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位置关系,分析各类项目落地可能对生态保护红线的影响作用机理、影响强度,进而做出科学判断和预测,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在环评的生态可行性分析中的底线地位,真正发挥对生态保护红线的预防性保护作用。
(三)法律法规强制化管控
生态保护红线的真正落地须依赖法律背后的国家强制力提供强制保障手段。当前上海各类型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主要是依据已有的自然环境要素和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的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叠加从严执行。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系统管理方面仍显得不够完备、立法内容过于原则、法律责任不够明确或过轻。因此,须考虑选择基本法与专门法并举的立法模式,在当前已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上海应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意见,率先制定地方性生态保护红线专项行政法规,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明确其适用范围、违反的法律责任。一方面,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调整的法定程序,强制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随意调整、侵占和取缔的行为一律追究法律责任,并鼓励公众和环保组织实施依法监督,例如,对海洋行业管理部门违规围海的行为,企业和公众可发起行政公益诉讼。另一方面,制定强制制止破坏、责令恢复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手段,强化其法律强制力保障。
(四)社会公众多元化管控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离不开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社会组织等多元相关方的共同努力。其中,公众既是权利主体,又是责任主体,因此,须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多元化的参与机制,生态保护红线既是对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强制约束,也是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通过引导广泛的社会公众和政府以及行业管理部门的相互监督,既强化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系统管控力度,又丰富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因此,一方面需要在生态保护红线的行政许可制度中设置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渠道。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公众和环保组织积极参与日常监督,对监督举报破坏或侵占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予以适度奖励,鼓励在发生生态保护红线损害行为后依法提起公益诉讼,保障制度落地实施。
五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的配套对策机制探讨
上海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具体的配套管理对策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作为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的一项重要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当前已有的包含法律层面、市场经济层面、规划管理层面、政府管理层面、社会管理层面的多元化的管理机制。
(一)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立法
生态保护红线是具有强制性的生态空间管理制度,须依赖完善的法律制度建设。虽然当前国家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地位,但仅做出了原则性规定与约束,国家和地方都迫切需要建立起专项的管理制度,筑牢其法治化地位。建议上海在整合已有的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率先制定严格、细化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法规,明确具体的监督责任、管理程序,破坏和侵占生态保护红线的民事、行政及刑事法律责任,确定其法治化管控路径。针对上海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面临的巨大压力与挑战,须结合国家海洋督察、地方人大常委会海洋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所发现的围填海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渔业等问题,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从强化规划引导、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监督执法能力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上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洋资源的高水平开发利用。
(二)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机制
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须依赖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的完善,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的“多规合一”机制来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在规划层面上得以衔接和融合。2017年1月,国家推进省级空间规划试点,要求通过建立健全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的提升,而上海市自2008年以来,先后完成了“两规合一”和“三规合一”,探索了空间治理方式的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生态保护红线的严格空间管制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未来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在“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强制性、约束性地位。在规划编制方面,要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规划应先于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其他规划须以满足生态保护红线规划为前提。在对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环保三年行动规划等的审批过程中,要通过市人大常委会依据是否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要求为依据来进行审查与审批,将是否满足生态保护红线作为各类规划合法性审查的指引与依据。
(三)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作为自然资源资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非常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此,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分明、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可以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有利于自然资源部统一履行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制定清晰的产权、使用权界限,可以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侵权行为的有效预防,同时有利于对红线区域内自然资源资产的合理与高效利用。当前上海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尚处于探索建立阶段,应根据国家2016年出台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以已经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崇明区为例,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分级行使所有权的管理机制,建成“边界清晰、利益平衡、权责对等”的所有权系统,覆盖面广、功能完整的所有权制度体系,以及涵盖产权登记、档案管理、产权交易等关键制度的管理权制度体系,从而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另外,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也促进了自然资源资产的保护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四)建立环境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生态保护红线的落地与实施,必须依靠体现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境绩效考核制度来引导和保障。相对于当前我国现行政绩效考评体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与体现不足,环境绩效考核是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导向性约束机制,有利于对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因此,建议上海要积极探索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调整,支持各行政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的保护,将生态保护红线的监测评价结果纳入上海市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考评当中,并作为重要评价依据。一是在具体的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指标,尤其是在崇明、青浦、浦东、金山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红线区域与水源涵养红线区域,应侧重长江入海口水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珍稀或濒危物种、国际候鸟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源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提升等维度的环境绩效考核。二是针对生态保护红线,要以《意见》明确的“生态功能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少、用地性质不改变”的目标要求为导向,完善考核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状况的动态监测评估,在监测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考核。
(五)推动干部离任审计追责制度
当前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地方政府在划定与严守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保障生态保护红线的“成色”和权威性,还需要实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与责任追究制度来发挥一定的约束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要求“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的是强化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生态环保责任与意识,并对各级政府的生态环保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评价。在此背景下,上海积极在崇明区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研究,建议在此基础上,陆续推进全市各行政区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通过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为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落实提供量化管理支持,在此基础上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领导干部任期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情况作为离任审计的重要考评依据。与此同时,强化各级政府领导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政治责任意识,制定好问责与追究的程序,对因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负面后果的责任人,建立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加大对违法与渎职的处罚力度。
(六)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激励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一旦划定,将对所在地区的发展规划与项目建设落地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须依靠生态补偿机制来进行经济支持。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生态系统所发挥的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会因为生态系统服务的流动性,为红线区域外的地区提供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而红线区域外的地区资源利用与环境容量相对受到的约束较小,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保护和红线区域外发展的共赢。建议上海一是结合已有的黄浦江上游青西地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补偿实践基础,建立健全本市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补偿制度。综合考虑各个行政区乡镇生态保护红线区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人口等重要因素,设置差异化的补偿标准,补偿途径等。二是建立直接奖励激励机制,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监测评估结果,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绩效较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改善的地区直接给予奖励。三是发挥上海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方面创新引入绿色投融资机制。形成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多渠道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渠道,用于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修复、保护,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参与的生态补偿投融资机制。
(七)创新地方环保机构独立履职
当前,全国各地区生态保护红线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控制下完成划定工作,而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往往是环保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也需要以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为基本依托。在我国“政府监管中心主义”的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下,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过程中容易受政府发展需求的影响。一方面,国家明确了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须保证“生态功能不降低、保护面积不减少、用地性质不改变”,既提供了政府各类规划与项目开发活动的合法与违法标准,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在发展规划上的行为。另一方面,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各类资源、环境容量的行政审批权限。因此,协调地方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其他各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成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保障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成色”,建议上海创新赋予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方面独立履职的特殊权限,日常监管与履职直接对接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并将上海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畴。
(八)加强信息公开及宣传教育
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并通过对公众和领导干部进行宣传教育,是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底线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严禁破坏、侵占生态保护红线法律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建议上海市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一是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的勘界定标工作,让社会公众能切实感受到生态保护红线的存在,激发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监督与保护的意识。二是搭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的相关监测信息,并积极采纳公众的意见,及时对公众的意见进行回复,促进公众参与监督,实现常态化监管。三是通过上海“政务双微”“上海环境”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社区讲座等公众参与途径,大力宣传生态保护红线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四是借助崇明东滩鸟类科普教育基地、湿地公园环保教育基地等上海20多家环保教育基地广泛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的宣传教育。五是加强对各行政区政府以及林业、环保、海洋、水务等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进行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培训,强化领导干部的生态保护红线底线思维,保障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科学性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