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患者是医生永远的老师”

我是北京儿童医院的一名老医生,1963年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就在北京儿童医院工作,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因为喜欢孩子,所以我毕业后选择了在儿科工作直到现在。虽然我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还是喜欢看少儿频道的节目。很多人说我显得很年轻,我想,这跟我一辈子和孩子打交道有关系吧。

近60年来,接诊了无数的小患者和他们的爸爸妈妈,虽然没有精确地统计过,但粗略算起来差不多有数十万名小患者。一辈子做儿科工作,加上北京儿童医院这个广阔的平台,使我经历了绝大多数的儿科疾病。从门诊、急诊、收住入院负责治疗直至出院,临床经验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孩子有病,多数家长的首选还是去北京儿童医院。这里荟萃了全国顶尖的儿科医生,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保健于一体的大型儿科医院。现在升级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前身是由我国现代儿科医学奠基人诸福棠院士于1942年创办的北平私立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不仅在西医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儿科也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唯一一家拥有儿科中医病房的中西医结合儿科研发基地。这里汇集了许多北京的名老中医,如京城三代“小儿王”王鹏飞老先生、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的高徒裴学义先生,等等。

1963年毕业后,我接受了三年严苛的24小时一贯负责制培训。三年的时间吃、住在医院,随时都要负责自己的病人,两周才能休息一天。这种严酷的美英式的医生培养制度,使我打下了扎实的西医基础。后来,我有幸拜众多老中医为师,其中就包括王鹏飞老先生和裴学义老先生等,跟随他们学习中医,在病房临床做科研,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共同面对疾病这个“敌人”。

家住北京的小朋友和已经长大的大朋友,哪个小时候没去过几次儿童医院呢,更不用说外地慕名而来就诊的患者了。尽管现在的就医环境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形容这里是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一点儿也不为过。春运还有个时间段,这里可是成年累月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寒暑假期间、过年过节前后、季节变换忽冷忽热易生病的时候就要加个“更”字。有过看病经历的家长都有感触,孩子吱哇乱叫的哭闹声不绝于耳,别说看病了,听着都心烦意乱。我常说我们儿童医院的大夫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我们不仅不嫌烦,还能从这吱哇乱叫的哭声中听出孩子们传递的信息,顺便在张嘴大哭时看看嗓子、检查一下口腔;孩子哭闹时是在深呼吸,这也是听诊肺部的好时机。

儿科是“哑科”,孩子不会表达,家长着急又表达不清,在见到生病的小宝宝的瞬间,经过简短的问诊、检查,对疾病的轻重缓急就应该有个大致的判断了。特别是在北京儿童医院这样每天门诊量成千上万的大型儿科医院,更需要医生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经常听到去儿童医院看病的妈妈们抱怨,挂号排队等了好几个小时,等到看上病了就几分钟的时间,化验检查要排队,交费取药也要排队。每个等候的家长都希望医生给别人快点儿看诊,但自己就诊时又希望医生看得慢一点儿、再细致点儿。

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医生看诊这短短的几分钟,它凝结了一位儿科医生多少年的艰苦努力,不断的勤奋学习,慢慢积累起来的临床经验。如果有时间,医生更希望和家长细致地讲解病情,但看到周围里三层外三层的生病宝宝和焦急等待的家长时,也就只能用最简短、最准确的语言用最少的时间给出最标准的解答。这短短的几分钟,它会调动起医生所学过的所有知识,从患儿的症状、哭闹的声音、精神状态、查体所获得的各种信息中,从焦急的妈妈们有时近乎语无伦次的表述中,去伪存真、辨别出有用的证据,作出最准确的诊断。

每天看到这些焦虑的家长,又苦于没有时间为他们作仔细的解释,年轻时我便开始了科普创作,成为科普作家协会的一员。从20世纪70年代起,先后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许多文章,还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社出版过很多科普育儿书籍及专业儿科书籍。

很多家长曾对我说,“刘大夫,你们儿科医生真不容易呀,小孩子是不会说清楚哪里不舒服的,全凭你们的经验看病,大夫您真厉害!”其实,不是大夫厉害,而是大夫接受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多,是大夫经历过的患者多,“患者是医生永远的老师”这句话很有道理!

多年的临床工作,使我了解家长们的各种担忧和疑问。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经验,让更多的人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生病,可不可以不生病、少生病,一旦生了病该怎么办,等等。当年我身为“年轻的医生爸爸”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生病的;当年许多经常爱生病的小朋友现在长大了都什么样子;如今我身为“专家医生爷爷”,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孙子、孙女生病的。

时代在变迁,科技飞速发展,育儿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对于医生尤为重要。互联网让我们耳目一新,我也与时俱进地学会了运用网络。以前需要订阅杂志、去图书馆才可以查阅最新的文献、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现在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解决了。有了网络好像世界都变小了,远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球另一边的亲戚、朋友,家里的宝宝有什么问题,都会跟我视频连线一下,很多小毛病都会得到及时处理。这在以前是多么难以想象呀!

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身边真实的故事,我邀请我的女儿刘晖跟我一起,把它们记录下来。我的女儿也是我的学生,一直跟随我出诊,传承宝贵的经验。出于对隐私的保护,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是化名,也会有把几个例子放在一起的情况。希望我们的分享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所有关心孩子健康问题的人们有所帮助;希望大家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宝宝生病,陪伴宝宝快乐地成长。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夫人郭维芬女士。她从学校毕业一直到退休都在儿童医院工作,历任急诊科、五官科、皮肤科等科护士长,是北京市首批高级护理专业职称获得者之一,是资深的儿科护理专家。她同样有一颗热爱孩子、热爱儿科事业的善良的心,也曾出版过很多关于儿科护理方面的科普及专业书籍,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她的鼎力支持和默默的奉献。

我还要感谢武海先生、水淼女士,他们都是年轻的心理学专家,虽然是我的晚辈,但后生可畏。他们同样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辛勤工作。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工作做出努力、奉献爱心的朋友们!

我从医到现在近六十年过去了,当初的小患者早已为人父母,有的甚至都当了爷爷奶奶,他们还会带着儿子辈、孙子辈来找我看病。看着当初的小患者健健康康地长大成人了,这份喜悦和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是金钱不能换来的。希望本书对年轻的父母有所帮助。

——刘学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