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厂家业务员,是加分还是减分
说起厂商合作,广义上是指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公司合作,但实际的合作过程,就是厂家业务人员与经销商公司老板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往来。
厂家业务人员与经销商之间的往来形式,基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厂家的驻地业务人员,直接驻扎在当地,与经销商保持着紧密往来关系;还有一种是巡回出差的,并不在当地驻扎,而是以巡回出差的形式,每个市场短暂地停留一下,有事就多待会,没事就早点走。
厂家对于自己的业务人员,是希望他们起到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些大的厂家,还希望自己的业务人员能成为当地经销商的管理者,代表厂家总部对经销商实施管理职权,监督经销商的市场动作。当然,一般的厂家,还不至于要求业务人员能成为经销商的管理者,只是希望自己的业务人员能与经销商之间平起平坐。业务人员相关的具体工作如下。
1.传递信息
来自厂家总部的信息,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给经销商。同时,把当地市场和经销商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厂家总部。
2.跟进业绩
在年度销售业绩确定后,根据分解的业绩达成和汇款计划,对经销商保持跟进。
3.市场建设
包括诸如市场规划、下游客户开发、终端网点建设、市场推广活动、终端生动化等。
4.争取经销商的配合度
厂家的诸多市场活动,是离不开经销商的配合的,尤其是出人、出车、出钱等方面。
5.争取经销商的资源
经销商手头的资源是有限的,又不可能平均分配给每个厂家,这就必然导致各厂家都会想方设法来争取经销商手头的资源。
6.一般性管理工作
包括诸如导购的招聘培训与管理,团购客户的开发与维护管理,卖场的协调管理维护等。
7.事故处理
包括客诉处理、政府稽查、外地市场窜货、当地市场乱价、厂家发货时的误差缺损等。
总而言之,厂家的业务人员作为厂家和经销商的桥梁和纽带,其工作价值就是跟进落实厂商之间已经约定的规划方案,保持跟进与推进,在总体上促进厂商之间的合作质量。从理论上来说,厂家业务人员的存在,是为厂家和经销商之间的合作质量加分的。
当然,作为厂家的业务人员,要实现为厂商合作加分,除了上面所列举的那些工作外,对自身还得有一些提升要求。例如,良好的个人仪容仪表管理,训练有素的沟通技术,专业到位的职业技术,对经销商的深入了解等。能做到让经销商对其个人产生良好的正面认知,并有一定的个人信任感,在此基础上,相关业务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也就是说,个人综合素质水平为业务工作加分,而业务工作又为厂商合作的总体质量加分。
理论是理论,而实际情况呢?厂家的业务人员,究竟是为厂商之间的合作加分还是减分呢?
从笔者的实际接触经历来看,至少三分之一的厂家业务人员,其实是在为厂商之间的合作减分,而非加分。甚至,还有些厂商之间的合作,就是因为某个业务人员的个人因素,导致合作中断。
为什么说减分,简单来说,就是业务人员不称职,其自身的职业技术能力不足,或是工作态度有问题,无法有效发挥厂商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体来说,可能是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对经销商的了解不够。
(2)不能换位思考,只站在厂家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3)个人形象仪表疏于管理,外形邋遢,内务管理混乱。
(4)缺乏足够的沟通拜访技术,人际交往尺度把握不好。
(5)对产品、对行业缺乏足够的深度了解。
(6)对当地市场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对应的整体规划。
(7)工作态度消极,推一下动一下,缺乏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
(8)没有及时、准确、全面地传递厂商之间的信息,存在瞒报、虚报、漏报等情况。
这些因素导致经销商老板对厂家业务人员产生直观的负面印象,在个人层面无法建立信任感,甚至会产生一些厌恶感,认为这个厂家业务人员不过是在厂家混日子的,在日常交往中自然也不愿意接近,即便有些工作上的往来,也只是敷衍了事,或是干脆让手下来对接。进一步讲,经销商还会把对厂家业务人员个人的看法,延伸到对厂家的看法,这样的人都能用,说明这个厂家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高不到哪里去,既然人不行,那么后续的可持续发展空间相对也有限。
以上这些,只是厂家业务人员的初级减分,接下来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出于个人的私利膨胀,有些厂家业务人员开始利用手头的一点点权力(经销商代垫费用核销,调价库存盘点,当地后备经销商开发,年终经销商考评等),开始想方设法“吃、拿、卡、要”,或是干脆直接动手中饱私囊,截留各类厂家资源。有些厂家业务人员,甚至连厂家总部配发过来的那点赠品都不放过。还有些厂家业务人员,明知自己有调动计划,或是打算离职,在临走之前,完全不顾当地市场的实际情况,强压或是哄骗经销商打款发货,厂家的提成到手后,丢给经销商巨大的库存,一批未核销的费用单,一大堆市场遗留问题,还有若干空头支票。
还有一种情况是,厂家业务人员和经销商老板合伙一起虚报骗取费用贪污资源。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双方已经走得很近,也很深入了。但是,在内心深处,经销商老板对合伙“作案”的厂家业务人员会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认可和信任吗?恐怕这只是阶段性的互相利用而已。
当然,还有些厂家业务人员不再是简单地弄点费用,而是利用厂家或是当前经销商的资源及平台,加上自己在当地市场所积累的一些人脉和客户资源,自己创业,把当前的经销商变成自己的经销商,或是兼职成为某个当地客户的操盘手。再把公司当前的相关资源,为自己的事业运营所用。例如厂家当地设立的办公室和仓库,公司配发的车辆、办公费用、市场费用,甚至把厂家派驻在当地的其他员工,变成自己私人事业的直接下属,也就是把公司配属的业务团队,变成自己的私人团队,对于一些不听从命令的下属,必定是设法打压排挤。
经销商老板经营市场多年,对于厂家业务人员的这点“小把戏”识别起来并不难,有的经销商老板心里有数,嘴上不说,保持距离而已,有的经销商老板则是加以利用。
对于经销商老板来说,一旦察觉厂家业务人员不称职,或是个混日子的,或是私心太重,或是打算借机个人创业的,基本上对这个人就已经产生了负面印象和定位,对其业务工作中的各项要求(诸如打款或是资源调动)自然配合度不高,有些时候还会影响到对其所在厂家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该厂家的资源投入,或是降低与该厂家的合作等级。这就是从个人层面影响到企业层面了。
从好到坏易,从坏到好难,业务人员一旦在经销商面前形成负面印象后,想翻身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这减分也就一直减下去了。对于厂家来说,由于这一个业务人员的影响,对经销商、对所在市场的损失是巨大的,也是持续的。
这些表面看起来是业务人员出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呢?难道业务人员天生就想贪污“作案”?难道厂家总部的管理层就没有问题?难道厂家对业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就没有问题?
子女出问题,责任在父母身上;员工出问题,必然是其背后的管理体系有问题。虽然厂家老板对这些持续减分的业务人员很生气,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问题的根本是出在管理体系上,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有针对经销商进行过持续而系统的研究吗?还是只把经销商当成销售工具?
(2)对于业务人员所使用的经销商管理方案乃至沟通方式,有进行创新研究吗?
(3)有针对驻外业务人员的有效监督体系吗?
(4)对业务人员需要掌握的职业技术有系统量化吗?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培训辅导吗?
(5)对业务人员的个人正面形象建设,及带给经销商的安全感,争取经销商的信任等工作,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对应体系吗?
(6)作为业务工作的基本功,业务人员的商业沟通和现场拜访技术有明确标准吗?有对应的技术辅导机制吗?
(7)厂家总部和经销商之间,有直接联系和信息交换机制吗?还是只通过业务人员来中转信息?
(8)各地市场派驻的业务人员有轮岗机制吗?
(9)有考虑在机制层面来预防业务人员贪污“作案”吗?或是将业务人员在当地市场积累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剥离吗?
(10)有考虑到驻外业务人员工作后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变化吗?
有些厂家,不但连这些基本的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而且还在采取“浑水养鱼”的管理思想,认为只要业务人员能确保业绩进度和总完成率,有回款,市场基本动作能完成,大体上过得去,就对业务人员也没有那么多细致系统的管理,甚至是任由业务人员自生自灭。厂家每年大量招聘,然后直接丢在市场上,面对经销商,还美其名曰在市场环境下锤炼,让成果来说话。其实,这是一种粗放落后,且与当前市场环景已经明显不匹配的管理方式。这也是导致厂家业务员个人工作状态持续恶化,职业技能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员工的无能,根源昀终还是出在对应的管理体系上,而管理体系的创立者,又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