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指南
- 邹至庄(GREGORY CHI-CHONG CHOW) Dwight Heald Perkins
- 2089字
- 2021-03-29 13:42:28
5.5 中国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内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保持9%的年增长率达30多年之久。中国能否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继续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呢?如果不是基于乐观的估计而是基于潜在的后发优势进行考虑的话,答案是:是的。2008年,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按麦迪森的购买力平价估计仅为美国的21%。中美之间的收入差距表明,中国与工业化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很大的技术差距,因而可以继续通过后发优势来缩小差距。
麦迪森的估计说明,中国相对于美国来说,其当前的经济状况类似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中国台湾以及1977年的韩国。日本在1951—1971年的GDP增长率为9.2%,新加坡在1967—1987年为8.6%;中国台湾在1975—1995年则为7.6%。中国在1979年后的发展战略与日本、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相似。因此从后发优势来看,中国具有在未来20年实现8%增长率的可能。
日本1971年的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为美国的65.6%,新加坡1987年为53.8%,台湾1995年为54.2%,而韩国1997年则为50.2%。如果中国能够发挥出潜力,从现在起20年内,中国的人均收入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可以达到美国人均收入的50%左右。以购买力平价衡量,2030年中国的经济可能会是美国的两倍;如果以市场汇率衡量,取决于中国重估其货币价值的快慢,中国经济规模可能至少要与美国不相上下。
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发挥其全部的潜力。中国作为一个处于过渡期的发展中国家,在其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
5.5.1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与城乡差距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都在缩小。但在1985年后这些差距却扩大了。基尼系数(一种衡量收入平等与否的系数,0为完全平等;1为完全不平等)从1981年的0.31增加到了2005年的0.42,接近拉美国家的水平(世界银行,2010)。孔子曾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确实,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低收入群体产生仇恨心理。此外,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体系却并不发达。所以收入差距可能会导致局势紧张,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5.5.2 资源的低效利用和环境失调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2006年,中国以占世界5.5%的GDP却消耗了世界9%的石油、23%的铝、28%的钢材、38%的煤炭和48%的水泥。由于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所以,如果中国不改变其增长模式或降低资源消耗,其附带结果就会在未来几代人中伤害到其他的国家。此外,资源价格的上涨会增加过度消费的成本,这也违背了共产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战略。
危险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年来的矿山灾害和自然灾害已经证明了这种环境的恶化。由于自然灾害会带来致命的打击,所以保护环境、防止灾害在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
5.5.3 外部失调与货币升值
中国自1994年以来就一直存在货币账户盈余和资本账户盈余。2005年以前,货币账户盈余相对较小,但在2007年则达到了GDP的7.6%。大规模贸易顺差的结果是,中国迅速积累起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在全世界是最多的。
与中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相伴的是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逆差。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这种失衡问题备受关注。2007年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彼得森学院的C.弗雷德·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说:“全球失衡可能代表了目前对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的一个最大威胁”(伯格斯坦,2007)。在整个危机过程中,有人声称,自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是部分或全部地由全球失衡,特别是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失衡所造成的。一些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认为,人民币的低估造成了美国巨额的贸易逆差,而随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降低了利率,从而导致了美国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进而引起了金融危机(克鲁格曼,2009,2010)。其他人认为,对人民币进行价值重估以平衡中美贸易,是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一个先决条件[戈德斯坦(Goldstein),2010]。
5.5.4 腐败问题
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不同社会圈子里的人们都只有单一的收入来源,腐败是显而易见且易于防止的。但在后改革时代,当物质激励成为了提高效率的主要工具时,收入来源变得更加多样化,各种灰色和黑色收入很难发现。官员腐败的蔓延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差距,也加大了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体所怀有的愤懑,进而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这种情况如果加剧,政府将很难在重大危机中保持社会的凝聚力,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都会被削弱。
5.5.5 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政策注重的是数量而非质量,这就不利于工人的培训和长期的社会进步。无论出现什么形式的技术创新,从国外借鉴或进行国内研发,中国必须依靠人才,没有良好的教育,创新是不可能的。
问题不仅是上述这些,还包括欠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较低的技术水平、地方保护主义泛滥、越来越多来自全球化的挑战、不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许多其他的政治、经济、社会甚至是外部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需要确认和处理。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则其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能导致社会和经济混乱,甚至是政治上的不稳定。而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将无法实现其快速增长的目标,无法发挥经济潜力。要发挥潜力,中国需要去除双轨制给改革带来的价格扭曲,完成向良好功能性的市场经济的转型,并克服现代化过程中其他的社会、政治、地缘政治等障碍。